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著作的状貌是异常丰富、斑驳绚烂而又庞杂纷呈、松散零碎的,这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感悟性、随意性特征是互相联系着的。一般来说,古代戏曲批评家们多是根据其自身的修养、爱好和兴趣,偏重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戏曲的本质特征作不同层面的论述而形成一些分科的著作,或论其歌唱方法,或纠其填词技巧,或考证其历史渊源,或品评其创作和表演优劣。真正把戏曲艺术作为一门整体综合艺术来研究而对之作出全面论述的,只有两部著作,一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王骥德《曲律》,一是清康熙年间出现的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演习部》。而大量的戏曲论述,却是采取了各种随意的形式,散见于各种杂论、序跋、评点、辑古、访逸、日记、小品等文体中,呈现出驳杂的面貌,读之如批沙捡金,时有所获。根据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这种特性,本文把它划分为十一类,按类索骥地作一综述,以期能提供给读者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印象。当然,分类法本身就有机械切割的缺陷,因为古代戏曲理论的存在状态实际上是更为复杂无法确切按类划分的,各类中的作品可能同时又拥有其他类别里的内容,这里只能是就其主要倾向性而言之。
1、唱法类。中国戏曲是歌舞剧并重的综合艺术,其中歌唱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除去记载优戏的笔记不论,戏曲理论最早出现的一部著作是有关歌唱技法的:元??燕南芝庵《唱论》。以后,这一类著作在戏曲理论中时而或见,不绝如缕,有明代曲师魏良甫的《南词引正》、度曲家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代度曲家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王德晖、徐沅澂的《顾误录》等。
2、填词类。对戏曲歌唱的发声方法的研究毕竟只是少数有特殊条件的人做的事,一般文人对之也不大感兴趣,由于写作诗词曲的历史传统,他们对于戏曲的填词方法更加青睐,所以此类著作就更常见一些。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一部为北曲归纳韵部的专著,影响深远。以后从明人何良俊的《曲律》开始,许多文人著作里则都喜欢考究具体戏曲作品中的填词优劣问题,内容比较集中的如明??李开先《词谑》、清??黄图珌《看山阁集闲笔??文学部??词曲》、清??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还出现了清人毛先舒的《南曲入声客问》这种专门研究填词入声字问题的书。当填词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人出来为之制订专门的填词法则,这就是曲谱的出现。曲谱在戏曲文献里已经形成一个重要的分支,我们把它放在下一节来专门论述。
3、曲话类。这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著作中最为多见的形式,它的特点是随意和自由,不用事前作整体构思,不用顾虑其结构缺陷,随手写来,只要有一得之见,就可以采撷其中,久之自成一编,其内容则海阔天空,凡有关戏曲的都在其范围之中,大略包括了对戏曲源流的追寻、对戏曲典章制度的考证、对历代戏曲作家作品的评论、对戏曲故事本事来源的探讨、对戏曲遗文逸事的采录等等。这类著作有明人徐渭《南词叙录》、王世贞《曲藻》、胡应麟《曲话》、徐复祚《曲论》、沈德符《顾曲杂言》、凌濛初《谭曲杂札》、张琦《衡曲麈谈》,清人黄周星《制曲枝语》、李调元《雨村曲话》《剧话》、焦循《剧说》《花部农谭》、梁廷枬《曲话》、姚燮《今乐考证》、平步青《小栖霞说稗》、杨恩寿《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等。
4、剧目著录类。随着戏曲剧目的大量涌现,历代都有人进行剧目的著录工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一个特殊分支。例如著录宋杂剧的有宋??周密《武林旧事》,著录金院本的有元??陶宗仪《辍耕录》,著录元明杂剧的有元??钟嗣成《录鬼簿》、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元明南戏的有明??徐渭《南词叙录》,以后又有明??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传奇汇考》、《笠阁批评旧戏目》、黄文暘《曲海目》、无名氏《重订曲海总目》、焦循《曲考》、叶堂《纳书楹曲谱》所载目、黄丕烈也是园《古今杂剧目录》、支丰宜《曲目新编》、梁廷枬《曲话》所附剧目、姚燮《今乐考证》所列剧目、王国维《曲录》等。
5、剧作品评类。把戏曲剧作家和作品划分等第,从而区分其优劣,这也是一种戏曲批评。最初在《录鬼簿》里有一点对剧作家的评说,《太和正音谱》则对一批剧作家作出评语,但还都不是将他们进行互相比较之后所作的品第,其开山始自明??吕天成的《曲品》,以后有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清??高奕的《新传奇品》等。
6、文章序跋评点类。这是一类范围最为阔大的戏曲批评,几乎所有那些不成为专书的戏曲评论文字都可以搜罗进来。其中文章部分是指散见于各种文集里的论述戏曲的单篇文字,包括论文、小品、书札、杂记等,许多戏曲家都有此类文字存世,著名的如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李贽的《杂说》等。序跋部分是指见于戏曲剧本、选集和著作的各种序文、跋文、题词、凡例、缘起等文字,其中有出于作者之手的,有出于其他戏曲家的。前者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戏曲观念,例如汤显祖的“四梦”题词,洪昇的《长生殿》自序、例言,孔尚任的《桃花扇》小引、凡例、批语等;后者则比较宽泛地反映了戏曲理论的各个方面,许多戏曲理论家都采取这种方式来阐明其观点,著名的如徐渭、冯梦龙、臧懋循、孟称舜、袁于令、卓人月、尤侗等。评点则是戏曲家借他人剧作来阐发自己见解的评论方式,由于依托于实际作品,比较容易剔抉幽微,很多名家都喜欢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李贽评点《琵琶记》、徐渭评点《昆仑奴》、汤显祖评点《董西厢》、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等。
7、艺人品评类。文人在与戏曲艺人的交往中,常常喜欢对之作出居高临下的品评,其中时而不免带有猎色的情趣,但也往往寄寓了对于戏曲表演艺术的看法。作祖者是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继而是明人潘之恒的《亘史》和《鸾啸小品》,到了清代的北京,这些书籍形成泛滥之势,滥觞于安乐山樵《燕兰小谱》,继往开来者有铁桥山人等《消寒新咏》、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华胥大夫《金台残泪记》、蕊珠旧史《梦华琐簿》等等,不可胜举。
8、表演类。元人胡祗通曾写有论述戏曲表演的文章《黄氏诗卷序》,为此领域奠定了好的基础。以后品评艺人的诸多著述中也兼谈表演,但那多是文人从欣赏的角度提出问题,还不是真正的表演理论。随着戏曲表演的走向成熟,就在清代中期产生了戏曲表演的专著《梨园原》,这是中国戏曲表演史上仅有的一部完整著作,弥足珍贵。
9、导演类。到了清代后期,一部戏曲导演学的著作《审音鉴古录》也出现了。尽管李渔在康熙年间的著作已经涉及到戏曲导演问题,但这部书却是第一部专门的导演著作。当然,由于中国戏曲缺乏正规的导演制度,这本书也还不是一部系统的导演理论著述,它还采取了依托于具体剧本进行阐发的形式,但毕竟是强调了导演的作用。
10、戏曲活动记载类。有些书籍虽然不是专门的戏曲理论著作,但它们记载了许多有关的戏曲活动情况,可以对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起到连贯和补充的作用,如明人祁彪佳的观剧日记、张岱《陶庵梦忆》里的有关文字和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北录下》等。
11、戏曲专著类。这类著作很少,概论性质的有王骥德《曲律》和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演习部》,戏曲史性质的有姚燮《今乐考证》。
另外还有一类以诗词曲吟咏的形式来论曲的,例如元??高明《琵琶记》首出副末开场诗、明??沈璟散套[二郎神]、清??凌延堪《论曲绝句》等,这里就不一一开列了。
下面按照时代顺序,根据上述分类,把历代主要戏曲理论著作作出简单提要,标举如下:
1、《唱论》,唱法类,元??燕南芝庵著,附于元??杨朝英编《阳春白雪》卷首以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等文献中。作者生平不详,可能是一僧人(见元??王恽:《秋涧文集》卷九《赠僧芝庵》)。原著很短,仅有二十七段,内容为对唱曲加以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例如指出歌的格调和节奏,标明当时曲界流行的十七宫调的调性色彩,点破唱曲的诀窍,开列歌唱应该避免的毛病等。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唱曲修养和经验都十分丰富,这是一部在经验基础上的总结文字。由于《唱论》是第一部从歌唱技法上着墨的著作,因此它对于后世的有关理论著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屡屡引述其文字,见于《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等等。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第一册收录。
2、《录鬼簿》,剧目类,元??钟嗣成著。钟嗣成长期客居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杭州,与众多戏曲作家如宫天庭、金仁杰、曾瑞、鲍天祐、施惠、赵良弼、陈无妄、廖毅、睢景臣、周文质、朱凯、吴朴、李显卿、朱经等人都有交往,他本人也是一位戏曲作家。他发愿为戏曲作家们写一部传其本末的书,并于至顺元年(1330年)撰成,以后又修订过几次。《录鬼簿》收录戏曲作家一百五十二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种,大体上按照时间先后为序,并为每一位作家写出小传,自己相识的还每人撰写一首《凌波仙》词凭吊,其中偶有对其艺术的评语。《录鬼簿》是首部著录戏曲剧目的著作。《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收录。
(附录:《录鬼簿续编》,剧目类,明初贾仲明著。贾仲明也是杂剧作家,有作品十一种。此书收录元明之间的戏曲作家七十一人,作品名目七十八种,是对钟嗣成著作的补充。《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收录。)
3、《青楼集》,艺人品评类,元??夏庭芝著。夏氏出身于云间巨族、文献故家,爱好戏曲,家中长年高歌宴会、宾朋满座而戏曲艺人毕至。遭受元末变乱后,他隐居著述,把过去那些见过的、听到的著名艺人的姓名事迹记录下来而成书。书内记叙了女伎一百一十余人,列明她们的擅长伎艺,其中多为杂剧艺人,也包括南戏、诸宫调、嘌唱、说话艺人等,并作简略的评点,如说珠帘秀“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书中还涉及到男艺人三十余人,夏氏并准备另著一书专门评述杂剧男主角,但没能如愿。《青楼集》开了后世文人品评艺人风气之先河。《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收录。
4、《词谑》,填词类,明??李开先(1501—1568年)著。李开先诗文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又精于词曲,多有创作和著述。《词谑》里除摘录了一些滑稽谐谑的曲文和记叙了几则歌唱演剧逸事外,主要排比了大量戏曲套数和词尾,略作评语,作为优秀范例,开了文人诠次评论前人作品之先。李开先此举和嘉靖年间兴起的坊间选刻词曲本子目的似乎相合,但他的动机却是纯艺术的,而更加具有审美眼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收录。
5、《南词引正》,唱法类,明??魏良甫著。魏良甫为江苏太仓曲师,终身研琢南北曲唱法,颇有心得,曾创昆曲水磨腔。此著共有二十条,细究歌唱技巧,是在继承《唱论》意趣基础上对明嘉靖年间唱曲实践的总结,其中辨析南北曲风格特色之别一节文字被王世贞《曲藻》引录,遂成定论。此著被明代多种词曲选本和著述如《吴欤萃雅》、《词林逸响》、《吴骚合编》、《度曲须知》等所征引,可见其影响深远。
6、《四友斋丛说??词曲》,填词曲话类,明??何良俊著。何良俊家几世富藏词曲,豢养戏班,在曲律方面颇有家学渊源。《四友斋丛说》是一部杂说著作,其第三{一七《词曲》部专门论曲,内容涉及曲运隆衰、填词技法、重要戏曲作家作品评论(集中于元杂剧戏文)等。何良俊对戏曲的衡量标准——推崇本色,反对雕饰,对后来的曲论影响很大,他在声律上的极端主张“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成为沈璟律学的中心思想,他的《拜月》、《琵琶》优劣论也开后人争论之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题为《曲论》。
7、《南词叙录》,曲话剧目类,明??徐渭(1521—1593年)著。徐渭是明代超迈绝尘的天才文人,在诗书画文各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戏曲创作也卓然成家。他生长在浙江,长期来往于浙、闽等南戏流行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福建写成此书。因为金元北方政治文化膨胀的缘故,南戏长期被文人士大夫视作村坊俚曲而鄙视。有关北杂剧的著作已经出了数种,却无人留意南戏。徐渭起而纠之,专门著此书论述南戏的历史源流、声腔变化、曲调特点、文辞风格等,并评论了某些作家作品,考释了一些南戏方言术语,还著录了宋元南戏六十五种明代南戏四十八种计一百一十三种名目。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南戏史著,成为后人了解南戏不可或缺的第一部重要文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收录。
8、《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附录一》,曲话类,明??王世贞(1526—1590年)著。王世贞为明代文坛“后七子”之首,著述极其丰富,也有戏曲创作。《四部稿》是一部论述诗词文赋的著作,其中卷一百五十二《艺苑卮言??附录一》专门论述词曲,于摘引前人曲话之外,主要评论元明戏曲作家和作品,兼及载录作者逸事,而对明代剧作者的议论极有史料价值。由于王世贞在文坛上的地位,致使他的曲论广有影响,常为后人转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依前人例题为《曲藻》。
9、《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卷下,曲话类,明??胡应麟著。胡应麟为博学大师,所著《少室山房笔丛》是杂考性质的书,其中论及戏曲的部分也以考证为特色,考察剧曲源流、考证戏曲作家作品等。
10、《亘史??艳部、文部》、《鸾啸小品》,表演、艺人品评类,明??潘之恒(1556—1626年)著。潘之恒爱好戏曲得自家传,多与戏曲家如汤显祖、臧懋循、张凤翼等人交结,长年与歌妓艺人相往还。其毕生写作有关戏曲表演和艺人品评文章颇多,被其后人收在《亘史》和《鸾啸小品》两部书里(彼此有交叉重复)。其中论述戏曲表演的文字,承接元人胡祗通而发扬光大,颇成系统,论及表演技巧、情感体验、艺人素质、演唱效果等多方面问题;而品评艺人部分则继《青楼集》之后,开《扬州画舫录》之先。在明代三百年中,主要从舞台表演角度来论述戏曲艺术的还只有潘之恒一个。
11、《曲律》,戏曲专著类,明??王骥德(?—约1623年)著。王骥德得家中丰富藏曲之助,少时即开始戏曲创作,又受到戏曲大师徐渭指点,并和曲学家沈璟、吕天成长期往来论曲,与戏曲家屠隆、叶宪祖、孙如法、顾大典等也多有交流,对于戏曲的修养日渐精深。他一生曲著丰富,创作有剧本六种,散曲两卷,选编了《古杂剧》一套,校注了《西厢记》、《琵琶记》,并作有两部韵书等。晚来积十年之功著述《曲律》,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写成。《曲律》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首部系统著作,其结构宏大而完备,内容涵盖了从戏曲创作基本元素的宫调音律到填词格律到编剧技巧一直到科诨部色的配置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概论性质的专著。它的产生,改变了中国戏曲理论界长期惯用的感想随意式和偏论一隅式思维方式,第一次把戏曲创作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综合过程来看待,这是它得以确立自身价值的最重要内涵。另外,王骥德在其中所倡导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趋风神、衡虚实、贵当行、重本色等,都成为后世戏曲批评的指导性理论。正是由于王骥德这部著作的奠基,才使戏曲创作有了系统指导性的理论,也才导致清代初年李渔集大成的戏曲学著作的得以产生,其历史功绩不可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
12、《曲品》,剧作品评类,明??吕天成(1580—约1619年)著。吕天成从小曾得家授曲学音韵和大量阅读戏曲剧本,创作戏曲剧本二十多种,并与曲学家沈璟、王骥德长期交往。吕天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撰成《曲品》,模仿钟嵘《诗品》、庾信《书品》、谢赫《画品》的例子,把元明传奇作家作品按照成就区分等第,凡是嘉靖以前的分成神品、妙品、能品、具品四等,嘉靖以后的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并一一作出评语。一共收录戏曲作家九十人、散曲作家二十五人、作品一百九十二种。吕天成的品第不尽合适,例如他按照作家而不是按照作品评等,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就都列入同一等;分等太多也是一个缺陷;评语只褒不贬;把邵粲掉书袋子的《香囊记》列为妙品,把自己老师沈璟的作品置为上上品,甚至列于汤显祖之上,就大为不公。但《曲品》是同类著作的第一部,自有其开创之功,其中一些品评标准也为后人所参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收录。
13、《三家村老委谈》中曲论部分,曲话类,明??徐复祚(1560—约1630年)著。徐复祚为戏曲家,作有剧本五种,又有曲选《南北词广韵选》和笔记《三家村老委谈》。后者为掌故杂谈,兼及曲论,内容主要是一些戏曲作家作品评论和曲话,例如品评《琵琶记》、《拜月记》的优劣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收录,题为《曲论》。
14、《万历野获编》中曲论部分,曲话类,明??沈德符著。沈德符博学嗜读,所著《野获编》为庞大的明代野史杂录,其中涉及戏曲的若干条,主要载录有关遗闻逸事、曲调演变、品评作家作品和填词优劣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按前人例题为《顾曲杂言》。
15、《谭曲杂札》,曲话类,明??凌濛初(1580—1644年)著。凌濛初著述丰富,有小说集《拍案惊奇》和剧本两种,改编剧本一种,并编有曲选《南音三籁》。《谭曲杂札》附在《南音三籁》卷首,是凌濛初的论曲之作,篇幅很短,内容却很杂,评论作家作品、谈论曲词风格、讲填词技法、说宾白结构都有一点。《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
16、《衡曲麈谈》,曲话类,明??张琦著。张琦精于词曲创作,收藏也很多,曾选辑元明散曲为《吴骚合编》,又撰有《南九宫订谱》。《衡曲麈谈》附于《吴骚合编》卷首,是他的曲论著述,其中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四篇,所谈都是他有一得之见的地方。《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收录。
17、《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剧作品评类,明??祁彪佳(1602—1645年)著。祁彪佳家富藏曲,一生喜好观剧,并创作有传奇一种。他有感于吕天成《曲品》要求过严,收录作品过少,而标准又是重格律轻文采,因而自己动手作曲品。《远山堂曲品》今天已经见不到全本,从残本可以看出它分为妙、雅、逸、艳、能、具六品,另外把不入品的民间坊本杂腔剧本归入“杂调”,残存传奇剧目已达四百六十六种。祁品的长处在于把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区分优劣而归入不同品第,品评标准既注重格律也重视词采,评语褒贬得当,同时收录了一些民间腔调的剧本。《远山堂剧品》品第明人杂剧(含少数元剧)二百四十二种,品评标准和他的《曲品》相同。祁彪佳的戏曲品评已经具备完善的形式,是此类文艺评论形式在戏曲领域里的代表。《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收录。
18、《度曲须知》,唱法填词类,明??沈宠绥(?—约1645年)著。沈宠绥生平不详,只知他是吴地一位词曲鉴赏家,极其精于声韵律吕,家中养有唱弦索北曲的女乐,也常常赴歌唱胜会。他曾作有《弦索辩讹》一书,为当时还在流行的弦索北曲谱定字音口法。此书则是进一步从理论上解说南北戏曲歌唱中调舌弄喉、念字吐气的技巧和方法,指明实际演唱中的各种错讹和毛病,附带也论及了戏曲声腔源流和弦律存亡的问题。沈宠绥的理论是对魏良甫的继承和阐发,而后世的同类著作如《乐府传声》等则从他这里吸收了很多营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收录。
19、《第六才子书》(即《金圣叹批评西厢记》),评点类,清??金圣叹(1608—1661年)著。金圣叹为清初文坛奇人,他的思想对于儒家正宗多有离经叛道处,他把历来正统文人视为诲淫之书的《西厢记》推为“第六才子书”,和《离骚》、《史记》相提并论,并为之作出细细评点,从中体现了他的思想。金圣叹《西厢记》评语的特点,除了在观念上敢于为之正名外,更多体现在其精到的艺术鉴赏力上,他真正能够从具体场景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出发来成功地分析人物形象,并恰切地总结出一些创作法则如“烘云托月法”、“狮子滚球法”等。金圣叹把戏曲评点这一特殊的曲论方式推向了其最高峰。他的缺点在于只把剧本作为案头读物而没有顾及其剧场效果,这一点李渔已经指出。
20、《闲情偶记??词曲部、演习部》,戏曲专著类,清??李渔(1611—1679/1680年)著。李渔为清初戏曲实践家,对于戏曲创作和舞台演出都极为熟悉,并具有高深的造诣。他作有传奇十种,种种盛演舞台;亲手调教的家庭女乐,以排戏精湛美妙著称。其《闲情偶记》中论述戏曲创作和演习的文字,试图从总体上探索戏曲的艺术规律和法则,把王骥德的建树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建立了体系化和完善化的戏曲理论架构,成为对几百年来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精辟总结。李渔戏曲创作论已经完全摆脱了已往曲论仅仅纠缠于声律文词的狭隘眼光,高屋建瓴地把剧本放在综合艺术的架构中间来观察,独到地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其显著特点则在于时时处处以舞台演出为衡量标准,在论述剧本结构、曲词、宾白等戏曲的文学特性时,都考虑到实际剧场效果。李渔戏曲演习论则以其丰富的剧场经验为根据,独辟蹊径地从理论上探讨了戏曲的导演和演员的训练问题,开掘了戏曲理论一个全新的领域,从而使之成为真正具有系统性的科学理论。李渔的开创性工作,使他成为中国戏曲理论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收录。
21、《制曲枝语》,填词类,清??黄周星(1611—1680年)著。黄周星为明遗民,作有戏曲三种,其《人天乐》传奇卷首附有《制曲枝语》十条,主张戏曲创作要发乎天然,达到雅俗共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收录。
22、《看山阁集闲笔??文学部??词曲》,填词类,清??黄图珌(1700—?)著。黄图珌作有传奇六种,其《看山阁集闲笔》卷三论?是糠质奶酰康魈畲始纫袷胤ㄔ蛴忠芄怀錾袢牖!吨泄诺湎非壑伞返谄卟崾章肌?lt;/P>
23、《乐府传声》,唱法类,清??徐大椿(?—约1778年)著。徐大椿曲学功底得自家传,他在魏良甫、沈宠绥著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清代以来歌唱艺术的经验,多有心得,于乾隆九年(1744年)写成此书。徐大椿对戏曲的演唱发声方法有更精遂的研究,对实际演唱中出现的一些毛病也细细进行了分析,结论比较客观,因此他的著作对后世唱曲影响较大。《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收录。
24、《雨村曲话》、《剧话》,曲话类,清??李调元(1734—1802年)著。李调元为博学之士,也留意民俗文化,作有传奇一种。他的《雨村曲话》和《剧话》都不署年月,但都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本,可见成书在此之前。其《曲话》上卷评论元代戏曲作家作品,多引前人说法,下卷评论明清戏曲作家作品,多出己见。《剧话》上卷谈论戏曲历史上的制度沿革,也多引录前人说法,但其中对于清代前期流行的地方声腔剧种如弋阳腔、秦腔、吹腔、二簧腔、女儿腔的记录却是出自他本人的见闻,很有历史价值;下卷考证一些剧作的本事源流,形成了清代曲论的一个鲜明特色。《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收录。
25、《燕兰小谱》,艺人品评类,清??吴长元著。吴长元为词客,乾隆后期客居北京十余年,爱好品戏,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著《燕兰小谱》,记录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来所见京城优伶六十四人(其中花部四十四人,雅部二十人)技艺,各加叙次评点,并以诗咏之;又把听说的乾隆三十九年之前的名优七人事迹附在末卷。吴长元评语的侧重点包括艺人的声容、修养、特长、绝技、逸事等,其中对于表演技艺的评论不乱发,发必切中公论。《燕兰小谱》开清代文人品评戏曲艺人风气之先,引来一大批同类著作的产生,它津津乐道于男优色相的个人趣味也成为这些著述的通病。
26、《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曲活动记载类,清??李斗著。李斗是乾隆时戏曲家,作有传奇两种、词曲一卷。其《扬州画舫录》写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卷五收录扬州三十年间戏曲活动事宜,记载了众多戏曲班社和艺人的事迹,兼及当时扬州不同声腔剧种的活动情况,品评了许多有特长艺人的表演和技艺,同时也解释戏曲行当、角色职能,并记录当时的戏曲习俗等,前面还抄录了黄文暘、焦循和叶堂的古今剧本目录。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一是对于当时“花部”地方戏情况的叙述,一是对于戏曲行当的说明,一是对于戏班场面行头的详细记载。可以看出,李斗著作对于戏曲的着眼点和一切有关著作都不尽相同,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足以使他的著作被人们当作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戏曲当代史来看待。
27、《剧说》《花部农谭》,曲话类,清??焦循(1763—1820年)著。焦循是著名经学家,自幼爱好戏曲,著述丰富,其中关于戏曲的有《曲考》,为剧目类著作,已逸失;另外就是这两部曲话著作。《剧说》作于嘉庆十年(1805年),内容庞杂,涉及戏曲从历史到创作到演出的方方面面,是汇集前人各种曲话而成,引书达一百六十六种,可谓博览,内中透示出焦循作为一代考据大师的功力。《花部农谭》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是焦循长年在西湖观剧基础上写成,专门为花部地方戏的剧目考证本事来源。虽然其中时有附会,但能为遭到文人摒弃的民间花部戏剧濡墨,是焦循的绝大功绩。《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收录。
28、《梨园原》,表演类,清??黄旛绰著。黄旄绰是乾隆时期一位昆曲老艺人,他将自己一生的表演经验汇集成书,名为《明心鉴》,后又由他的朋友庄肇奎增加了一些考证,改成现名。他去世后,他的弟子俞维琛、龚瑞丰托文人叶元清帮助修订残稿,并加入他们的一些心得,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是第一部论述戏曲表演理论的著作,其中的“艺病十种”、“曲白六要”、“身段八要”、“宝山集八则”,都是极其精练扼要的实践经验总结,对于戏曲舞台表演有着实际而具体的指导意义。《梨园原》的产生是戏曲表演艺术达到成熟的结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收录。
29、《审音鉴古录》,导演类,清??王继善订定。此书为戏曲剧本选集,但与其他选本不同,它选集的目的却是为指示舞台表演用的,因而其中众多而繁复的舞台提示成为它的鲜明特色。书中选录六十五出戏文,每出都在旁边或文中详细添加了注释说明文字,具体指明了剧中人物的基本气质风度、具体场景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交流、不同场面里演员的不同表情和身段动作以及化妆穿戴等。这些舞台提示,实际上是发挥了一个导演的功能,为剧本的舞台表演作出了充分的规定。中国戏曲导演向来没有专门著作,只有一些文人的零碎议论见于各家书中。这个选本的导演理论虽然也只是在实际剧本的基础上生发,仍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但其立论基础已经形成了导演学的雏形却是不可否认的。这是中国古代导演学的首部也是唯一一部著作,其价值自不容忽视。
30、《顾误录》,唱法类,清??王德晖、徐沅澂合著。王、徐二人分别著有《曲律精华》和《顾误》手稿,咸丰元年(1851年)两人相遇于北京,将两本书互相参校而合为一种,就是《顾误录》。书中所论大多是承袭前人成说,但在体系方面比较完备,论度曲的文字也有精当处,不失为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收录。
31、《曲话》,曲话类,清??梁廷枬(1796—1861年)著。梁廷枬熟于金石和史学,也通音律,作有剧本五种。其《曲话》首卷引录古今剧目,四、五卷论曲律声韵,多为采录前人成说,仅第四卷内评论几部曲谱稍有可取,而第二、三两卷评论元明清戏曲作家作品,时时有精到之论,注意从剧情结构着眼是他别具眼光的地方,超出已往诸多曲话,其中对于清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更是此著独到之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收录。
32、《今乐考证》,戏曲专著类,清??姚燮(1805—1864年)著。姚燮为清末博学才子,著述丰富,诗词曲画皆能,有传奇两种,《今乐府选》五百卷,《今乐考证》是他的曲学力著。书中运用了清人擅长的考证功夫,对戏曲的缘起、杂剧院本传奇名称的演变、戏曲角色的变化、戏班的历史、戏曲的声腔流派、道具乐器行头、工尺谱、舞蹈以及一些专用术语等,都作了考察;又按朝代著录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杂剧名目,并在每一作家或作品后面辑录各家谈曲的有关著述。姚燮的工作,集前代戏曲历史考证的大成,搜录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并为戏曲发展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面貌,已经接近后来王国维的工作。《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册收录。
33、《艺概??词曲概》,曲话类,清??刘熙载(1819—1881年)著。刘熙载为晚清经学声韵文论家,其同治十二年(1873年)写的《艺概》卷四中的论曲部分,探讨曲与诗、文、词、赋的承递关系和声韵等问题,时有所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收录。
34、《霞外攟屑??小栖霞说稗》,曲话类,清??平步青(1832—1895年)著。平步青见闻渊博,精于掌故校刊之学,其《霞外攟屑》卷九大部分考证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征引详博,但也不免附会。《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收录。
35、《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曲话类,清??杨恩寿(1835—1891年)著。杨恩寿作有传奇七种,并于光绪三年(1887年)著《词余丛话》,后又作《续词余丛话》。二书体例一致,都分为“原律”、“原文”、“原事”三卷,分别谈论声律、填词和剧目本事问题。《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