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清代演员

廖奔

  由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清代文人笔记里载录戏曲艺人姓名的增多了,今天见到清代中期以后各地艺人的姓名数以百千记,但是雍正以前还不多见。明清鼎革以后,江浙一带仍有一些名士拥有自己的戏曲家班,著名的如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王文治、吴兴祚等人的家班,有一些艺人的姓名保留在他们以及他们所交往的文人的札记里。雍正以后,由于敕命屡屡禁止私养优伶,家班就走向衰落了。清初也有一些串客的姓名流传下来,如余怀《板桥杂记》说:“沈公宪以串戏见长,同时推为第一。王式之中翰、王恒之水部,异曲同工。”但是,清初品第戏曲演员的文字还不多见。今天知道康熙年间的优秀昆曲演员知名的大概只有陈明智一个。陈明智是吴郡长洲人,大净,开始在一个乡村戏班里挑大梁,城里的士大夫都不知道他。当时郡城里的戏班极其众多,而以寒香、凝碧、妙观、雅存四部为最著,衣冠宴集,非这四部的戏不看。一次寒香班给人演戏,临时缺一净角,管衣箱的人找遍城中戏班都补不上,无奈之中,恰遇陈明智进城,就拉他替补。全班演员见陈衣裳褴缕,形体矮小,口又不善言,一齐垢骂领他来的人,而对陈极其不礼貌。演出时主人点《千金记》,正是净角戏,而难于表演,全班一片恐慌,大家对他说:你要不能演,咱们就请求主人换戏,报酬照样付给你。陈说:这个戏我常演,就是不知道演得好不好。于是,他用棉抱肚把自己加胖,用厚底靴把自己加高,用墨把脸衬大,穿上大靠,俨然一个魁梧雄壮的楚霸王项羽!于是,他“振臂登场,龙跳虎跃,傍执旗帜者成手足忙蹙而勿能从;耸喉高歌,声出钲鼓铙角上,梁上尘土簌簌堕肴馔中。座客皆屏息,颜如灰,静观寂听。俟其出竟,乃更哄堂笑语嗟叹,以为绝技不可得”。过后全班为他摆酒赔罪,并邀请他入班,从此他成为寒香班的挑梁之角。康熙南巡,江苏织造贡献寒香班给皇上演戏,得到赏识,陈明智被选入内廷,教习上林法部二十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作者还见到他(清??焦循:《剧说》引《菊庄新话》里王载扬:《书陈优事》)。陈明智能从一个乡村戏子到内廷教习,是因为他会合理地利用装扮技术来弥补自己的身材缺陷,而极度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演技。

  乾隆年间,有三部文献详细记载了当时北京和扬州两地的戏曲艺人情况,这就是吴长元写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燕兰小谱》、问津渔者等人写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消寒新咏》和李斗成书于乾隆六十年的《扬州画舫录》。北京和扬州恰恰是两个戏曲艺人和演出活动最为集中、最能够反映当时全国戏曲面貌的城市。北京因为是国都,当时全国的戏曲班社都要争取一进都门,因而成为天下诸多戏班的汇萃之地。扬州则因为处于运河水陆交汇的地理位置,是南北戏班来往的必经之途,这里又是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多次南巡时的戏曲接待地,乾隆皇帝还于四十二年(1777年)命巡盐御使伊龄阿在扬州设局总揽一方戏曲,因而扬州成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戏曲都城。《燕兰小谱》记录了北京乾隆时期从三十九年(1774年)到五十年(1785年)之间的六十四位演员,包括花部(各地声腔剧种)四十四人,雅部(昆腔)二十人。《消寒新咏》记叙了《燕兰小谱》之后的北京艺人四十五人,包括花部二十七人,雅部十八人。《扬州画舫录》卷五记录了扬州乾隆年间的一百零三位艺人,其中花部二十四人。三书正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只是吴长元和问津渔者等人在写作时带有明显的渔色趣味,所以他们的著述里只选择旦角记载,而且品评不以技而以貌为首要标准,使其价值大大降低。在这一方面,李斗要超出一大截子,他的记叙方式为诸种角色皆备,昆腔诸腔杂陈,其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三书首先记载了一些京腔演员的行迹。清代前期的北京曾经是京腔盛行之地,到了乾隆时,有“六大名班,九门轮转”,涌现出十三位杰出的艺人,被时人誉为“十三绝”,他们是:霍六、王三秃子、开泰、才官、沙四、赵五、虎张、恒大头、卢老、李老公、陈丑子、王顺、连喜(清??杨静亭《都门纪略》)。可惜这十三位艺人的绝技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比他们稍后一点,有如下京腔艺人被《燕兰小谱》等书记录下来:(1)白二,大兴人,原隶旗籍,旦角。以前在王府大部,和八达子、天保儿擅一时之盛。到魏长生进京,门前才冷落下来。但风致犹然,歌喉清亮,音节圆美,有绕梁遏尘之韵,非时辈所能企及,人称旦中之天然秀。过去常演《潘金莲葡萄架》,甚是娇媚,自魏长生《滚楼》一出,不复再演。后入永庆部。(2)刘黑儿,大兴人,王府大部旦角。和白二一起演出《葡萄架》,白饰潘金莲,刘饰婢女春梅,同享盛名。(3)冯三儿,大兴人,王府大部旦角。有“旦中尤物”之誉。长成后因身材高大不适宜演旦,改做领班。不久又因为班里旦角不好,剃须复业。(4)八达子,旗人,萃庆部旦角。貌不甚妍,而声容态度恬雅安祥。演出各种剧目无不出神入化,一时名声盛称都中。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去世,但长久为人们怀念。(5)刘凤官,名德辉,字桐花,湖南郴州人,萃庆班旦角。丰姿秀朗,意态缠绵,歌喉宛如雏凤,从小驰名于广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冬天从粤西进京,一出歌台,即时名重(湖南广东一带正是高腔流行地,因此他才能入京搭京腔班并唱红)。人们推之为魏长生之下第一人。擅演《三英记》里的窦桂英(以上见《燕兰小谱》)。(6)芳官,北方人,花旦。以前在广庆部,后改人九庆部。擅演《戏凤》、《醉酒》、《磨房演戏》等,出白天然,不涉风骚。(7)秃丑,九庆部丑角。和芳官一起演出《磨房演戏》,极善诙谐(以上见《消寒新咏》)。(8)凌云浦,丑角。本世家子,工诗善书,一经粉墨登场,喝彩不绝。(9)刘八,广东人,丑角。原为读书人,工文词,好驰马。因进京赴考不中,流落京城,练成丑角绝技。享誉之剧有《广举》、《毛把总到任》。前者扮一岭外腐儒进京赶考,和其他举子同宿旅店,开始时向同伴大谈理学,恂恂然正人君子。后来被群妓所诱,衣巾都被骗去,曲尽迂态。后者演一把总官,“以守讯之功,开府作副将。当其见经略,为畏缩状;临兵丁,作傲倨状;见属兵升总兵,作欣羡状、妒状、愧耻状;自得开府,作谢恩感激状;归晤同僚,作满足状;述前事,作劳苦状;教兵丁枪箭,作发怒状;揖让时,作失仪状;经略呼,作惊愕错落状。曲曲如绘”。(10)余美观,老旦。兼工三弦。后到扬州,入昆腔徐班(以上见《扬州画舫录》)。(11)谢瑞卿(玉林),江西新建人,萃庆班旦角。艺名“小耗子”,从其老师于永亭艺名“耗子”承传而来。工演《水浒记》里的阎婆惜。扬州关大保专门向她学习扮饰阎婆惜的技艺,带回扬州后,开南方谢氏一派(并见《燕兰小谱》、《扬州画舫录》)。几十年以后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有光写《乡言解颐》时,京腔在秦腔、二黄的排挤下,气数已尽,但他仍列举了一串京腔艺人的姓名及其演技,如说:“若坛王者,庶几续霍六之香火,一旦冷似炉灰;关安子,可以继萧四之开斋,此际空余肉粥。大头冠唱《油葫芦》,两桶油容易吸干;铭德子当《货郎儿》,八条绳几乎喝断。嘟噜胡、馅儿饼,人以声传;秃大汉、胖三妞,技因形肖。长城下哭来宝带,王七与毛四擅长;破窑中书内黄金,邢二与仓儿继美。一息犹存不少懈,可怜郝五、陈三;两人努力可相当,的是邵三、赵五。柴官儿、长套儿,气魄沉雄;三丁儿、马七儿,喉咙响亮。闻当年李贵官、韦三旦,品题声价,曾空冀北之群;迄今日老连喜、常二格,冷澹风情,犹是溧阳之马。黧面目难邀顾盼,老排场不合时宜。几人尚在,一部仅存。”从名单可以看到,属于京腔十三绝的赵五、连喜,还一直在舞台上演出,但已经是人老面皴,难以维系排场了。不过京腔还有一个戏班在坚持。

  其次是记录了一批秦腔艺人的行迹。秦腔最为著名的艺人是魏长生,他曾经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改变了当时天下的戏曲形势,引起了各地戏曲声腔的分化与融合,他的影响之大是此前任何戏曲艺人都无法比拟的。魏长生,字婉卿,排行第三,四川金堂人,旦角。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进京隶双庆班,所唱腔调惹耳酸心,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其他剧目也都妖冶淫秽,引得豪儿士大夫心醉,致使京腔六大名班几乎无人过问,有的被迫解散,而京城各戏班艺人纷纷起而仿效他。三年而遭到清廷禁止,后重新登台,隶永庆班,台风较以前严肃,演贞烈之剧,声容真切,令人欲泪。乾隆五十年(1785年)禁演昆、弋以外腔调,魏长生被迫离开北京,前往扬州投靠名绅江鹤亭,当时他四十岁。在扬州,他的声名重新鹊起,演戏一出,报酬千金,扬州风尘众妓都以不能面见长生为恨。魏长生在北京带出了一批秦腔演员,先后都享有盛名,其要者如:杨五儿,四川达州人,隶双庆班。姿态质朴,弱冠时即名动歌楼。魏长生入双庆班后,初时演出《滚楼》一剧,杨为他配戏,一时魏、杨并称。陈银儿,字渼碧,四川成都人。为魏长生的徒弟,深得魏氏演戏之神韵,乾隆四十五、四十六年(1780、1781年)随魏长生在双庆班时,一时有出蓝之誉。演出《烤火》一剧,状摹少女情动于中而羞涩于表,生动逼真。蒋四儿,直隶宣化府人,隶永庆班,魏长生的徒弟。所演都是梆子、秦腔剧目,于羞涩中见娥媚之态。声誉仅在魏长生之下。另外,当时北京有许多艺人原籍都出自四川,可能都是在魏长生同时或盛后随之而来的,如彭万官、陈金官(陈银儿的姐姐)、于三官、王升官、杨四儿、张兰官、曹珪官、马九儿等都是。魏长生在扬州的效仿者如郝天秀,也得其神韵,人以“坑死人”呼之(以上主要依据《燕兰小谱》和《扬州画舫录》)。

  乾隆年间的扬州,乱弹腔兴盛,《扬州画舫录》还为我们保留了扬州乱弹腔春台班艺人的事迹,弥足珍贵。现列举如下:(1)熊肥子,擅演大夫小妻打门吃醋,曲尽闺房儿女之态。(2)樊大,眼球突出,但善于眉目传情。能杂唱昆曲梆子罗罗弋阳二簧诸种声腔,被人目为“戏妖”。擅演《思凡》一剧。(3)小鄢,仪征人。生而爱学妇人,被父亲扔在江中,逃出后成为旦角艺人。(4)郝天秀,字晓岚,安徽安庆人。为当时名旦,演出柔媚动人。曾习魏长生秦腔,得其精髓,又能京腔,接演魏氏名剧《滚楼》、《抱孩子》、《卖饽饽》、《送枕头》等。(5)杨八官,长州(又作苏州)人,旦角,与郝天秀齐名。亦得魏长生之益,能兼演秦、京二腔。她有一出拿手戏:“作盛夏妇人私室宴息,迫于强暴和尚,几为所污,谓之打盏饭。”(6)谢寿子,善于装扮花鼓女艺人,唱腔音节凄婉,令人神醉。(7)陆三官,兼擅京、秦两腔,又能演花鼓戏。(8)关大保,旦角。演《水浒记》里的阎婆惜,学北京萃庆班的谢瑞卿,得其传,在扬州自成一派。(9)刘歪毛,二面。后出家为僧。除此之外,书中还提供了几位丑角演员的姓名,如武丑有张天奇、岑赓峡、郝天、郝三,文丑有吴朝、万打岔、张破头、张三网、痘张二、郑士伦。可惜没有具体介绍他们的演技。

  扬州昆班角色情况,在《扬州画舫录》里描写颇详。扬州最老的昆班是老徐班,其角色为:(1)副末:余维琛,原来是苏州串客,落魄加入戏班,曾师从名角黄旖绰。王九皋,为余维琛的替补角色。(2)老生:山昆璧,身长七尺,声如洪钟。演《鸣凤记》,观者目为天神。张德容,由小生转行,声音不高,工于巾戏。演《寻亲记》里周官人,酸态如画。后入洪班。朱文元,小名巧福,为名艺人程伊先的徒弟。演《邯郸记》全本,始终不懈。因为年龄不到五十,所以不能成名。以后加入洪班,才声名鹊起。(3)小生:陈云九。年九十,演《彩毫记??吟诗脱靴》一出,风流横溢,为化工之技。董美臣,以《长生殿》擅场,创立董派,但技艺不如陈云九。张维尚,董美臣的徒弟,以《西楼记》擅场。(4)老外:王丹山,气局老苍,声振梁木。孙九皋,戏路比王丹山熟,但声音气局不到王的一半。为王的替补角色。后来改入洪班。年纪九十多,演《琵琶记??遗嘱》,令人陶醉欲死。(5)大面:周德敷,小名黑定。以红黑脸笑、跳、叫擅场。笑如演《宵光剑》里的铁勒奴,叫如演《千金记》里的楚霸王,跳如演《西川图》里的张将军等。刘君美,马美臣,和周德敷并盛。马文观,字务功,白面,兼工副净。以《河套》、《参相》、《游殿》、《议剑》诸出擅场。王炳文,马文观的徒弟,不能达到乃师境界。(6)二面:钱云从,江湖十八本,无所不会,开钱氏一派。钱配林,技艺虽工,过于端整,名声被钱云从所掩。后改入洪班,才展露头角。(7)三面:陈嘉言,一出鬼门,就令人绝倒。后改入洪班。(8)老旦:余美观,兼工三弦。原是京腔班里的人,后回江南加入徐班。(9)正旦:史菊观,演《风雪渔樵记》出色。瑞珍,口大善泣,人呼为阔嘴。自史菊观死后,艺臻化境。后改入洪班。(10)小旦(闺门旦):吴福田,字大有,善唱。许天福,原为汪府班老旦,余维琛劝他改为小旦,三杀三刺,世无其比。到五十岁仍为小旦。马继美,年九十为小旦,如十五、六处女。王四喜,以色见长。

  徐班之外又有程班、黄班、张班等,其名角如:(1)程班:三面周君美,徐班陈嘉言的女婿,尽得其传。正生石涌塘,学徐班陈云九风月一派。后改入江班,演《狮吼记??梳妆、跪池》,风流绝世。大面冯士奎以《水浒记》刘唐擅场,韩兴周以红黑脸擅场。老生王采章,为徐班张德容一派。小旦杨二观,上海人,美姿容,时人呼之为“水蜜桃”。后改入江班,成老名。老外倪仲贤,有王丹山气度。老旦王景山,一只假眼,上场如真眼。后入江班。(2)黄班:三面顾天一,以武大郎擅场,全班因而专演《义侠记》全本得名。八十多岁演《鸣凤记??报官》,腰腿还像二十来岁的人。(3)张班:老外张国相,擅长小戏,如《西楼记??拆书》里的周旺,《西厢记??惠明寄书》里的法本演得最好。年近八十岁时,还演《宗泽交印》,神光不衰。老生程元凯,是徐班朱文元的高徒,《写本》诸出,得其真传。刘天禄,师从徐班余维琛,为名老生,兼工琵琶。《弹词》一出最拿手。三面顾天祥,演《羊肚》、《盗印》、《鸾钗》、《朱义》有绝技。小旦马大保,为马美臣之子,色艺无双,演《占花魁??醉归》,如娇鸟依人可怜之致。《扬州画舫录》所记昆班角色还多,这里不能尽录。《燕兰小谱》里也收录有北京昆腔雅部二十人的姓名,由于只是旦角,不能反映当时昆腔在北京的整体面貌,就不再具体介绍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扬州老徐班著名昆剧艺人副末俞维琛,曾和他的老师黄旛绰、师兄弟龚瑞丰三人一起撰写了一部谈艺录《梨园原》,这是戏曲表演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古代唯一的一部有关戏曲表演的著作,功不可没。黄旛绰出身江南书香门第,以家寒弃儒习乐,竟享大名。尝汇其生平所得,笔之于书,名曰《明心鉴》。后有庄肇奎帮助他考证补充,改名为《梨园原》。黄死后,他的徒弟俞维琛、龚瑞丰于道光九年(1829年)在北京碰到叶元清,求他帮助把自己的心得也加进去,就成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本《梨园原》(叶元清《修正增补梨园原序》)。

  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在陕西毕沅幕府里帮闲的江宁人严长明写有《秦云撷英小谱》一书,记叙当时活跃于西安的秦腔戏班和艺人情况,他说:“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最先者曰保符班。保符班有太平儿,姓宋名子文,色艺素佳。余至关内时以年长不复登场。”宋子文应该是老一辈知名的秦腔艺人之一。该书记录了一批当时的名伶,计有:祥麟、三寿、银花、小惠、宝儿、喜儿、琐儿、色于、金队子、双儿、栓儿、太平儿、四两、豌豆花等。其中如许祥麟,年二十余,容貌一般,但演出有绝技,每逢登台献技,总是姿态横出,精彩之极。他曾到汉阳向名角金弹儿学习演技,观察一年,终于得其神韵,再登台时,“观者尽倾”。如小惠,大荔人,在唱腔上有极高的造诣,令严长明大为赞叹,他描绘其演出说:“甫发声觉小异。再听之,其声清而扬,中商调。有顷,换羽移宫,穿丝咽革,缠肩绕脰,变态无方。尽一日夜,始毕其技。”严长明甚至因此而得出秦腔超过昆腔的结论。其他演员也各有长处,兹不赘述。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三庆班进京为高宗祝八十大寿,是为徽班进京之始。三庆班领班最初为余老四,而旦角台柱子是高朗亭,高后来又接任班主。高朗亭在班里年龄稍大,体态丰厚,颜色老苍,但气质天然,平时又对生活体会精微,装扮起来,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得女子的神韵,无分毫做作。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一颦一笑一起一坐,也在在使人忘记他是一位假妇人。清??小铁笛道人说他能与魏长生相比,而为“二簧之耆宿”(见《消寒新咏》、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三庆班最初的艺人,知名的还有金双凤、沈霞、苏小三、邱玉、陈喜、沈翠林六人。现据《消寒新咏》所载分别介绍。双凤,安庆人,旦角。年过三十,高挑个,歌喉婉转,音清韵亮。善唱悲戏哭戏,以演《李桂枝查监》一剧里父女对泣一段生动逼真著名。沈霞,安庆人,小旦。二十六岁,声技工稳,擅演《郭华买胭脂》一剧,不涉淫邪。苏小三,安徽人,贴旦。近十六岁,纤腰弱质,技如飞燕。开始因年幼,只作丫环、配角,两年以后唱红。擅演《杀奸》、《杀嫂》。邱玉,旦。年龄稍大,擅演昆曲剧目,不以貌而以技名。陈喜,旦。十六岁,扮相漂亮,招引得五陵豪客趋之若骛。沈翠林,安庆人,旦。二十二岁,风流闲雅,声韵清妙。三庆班之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之前,又有四庆班、五庆班前后进京,其艺人姓名也见《消寒新咏》的记录。到了嘉庆年间,四喜、春台、和春等班接续入京,与三庆班合称为“四大徽班”,成为以后统治北京剧坛百来年的主要戏曲班社,其中艺人代有更替,名角纷繁。另外,在诸多有关清代后期北京名伶的著述里,如《日下看花记》、《片羽集》、《听春新咏》、《莺花小谱》、《金台残泪记》、《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笋志》、《菊部群英》、《怀芳记》、《鞠台集秀录》、《瑶台小录》等等,留下了大量(主要是旦角)艺人姓名,可以从中窥见戏曲演出的一代之盛。篇幅所限,这里不再饶舌。

  嘉庆、道光年间,汉口一带皮黄腔的前身楚调兴盛,叶调元为之所写《汉皋竹枝词》里提到一批当时的楚调班社和艺人。他最为推崇的演员有:(1)小金。叶氏曾于嘉庆年间看过他的演出,嗓音圆润,留下深刻印象,认为二十年来无人能继。(2)胡德玉,贴旦,又能唱闺门旦的戏,擅演《活捉三郎》,和丑角余德安搭档,一时名盛。(3)胡福善,(4)张纯夫,二人都是闺门旦,和胡德玉都擅演《祭江》、《祭塔》、《探窑》诸剧。这四人都是唱楚调皮黄腔的旦角翘楚者。作者另外还提到如下艺人:“汉口向有十余班,今只三部。其著名者,末如张长、詹志达、袁守泰,净如卢敢生,生如范三元、李大逵、吴兴福(即巴巴),外如罗天喜、刘光华,小生如叶濮阳、汪天林,夫如吴庆梅,杂如杨华立、何士容。”这是珍贵的皮黄戏史料,因此全部转录在这里。嘉庆以后,楚调艺人进京搭班演唱,把西皮带入北京,其知名者有米喜子、王洪贵、李六,其中米喜子最为出色。米喜子即米应先(1780—1832年),湖北崇阳县人,约在乾、嘉之际,十五、六岁时入京进春台班,为正生,声振二十余年。“每登场,声曲臻妙,而神情逼真,辄倾倒其坐。远近无不知有米喜子者,即高丽、琉球诸国之来朝贡或就学者,亦皆知而求识之。”(清??李登齐:《常谈丛录》)他练艺“刻意求精,家设等身大镜,日夕对影徘徊,自习容止。积劳成疾,往往吐血”(清??杨懋建:《梦华琐簿》)。米喜子为皮黄在北京的立足奠定了基础。

  道光以后,京剧在北京正式形成,一时名角如林,史不绝书。其最初的著名演员有“老生三鼎甲”,即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以后又有后老生三鼎甲,他们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他如旦行、生行、丑行等都涌现出一批杰出艺人。光绪年间有画师沈容圃把同治、光绪年间极负盛名的艺人十三人,按照他们各人在拿手剧目里的扮像,画为戏装写真图,时称同光十三绝,他们是:程长庚(饰《群英会》鲁肃,老生)、张二奎(饰《一捧雪》莫成,老生)、卢胜奎(饰《战北原》或《空城记》诸葛亮,老生)、徐小香(饰《群英会》周瑜,小生)、梅巧玲(饰《雁门关》萧太后,旦)、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武生)、时小福(饰《桑园会》罗敷,青衣)、余紫云(饰《彩楼配》王宝钏,旦)、朱莲芬(饰《玉簪记》陈妙常,旦)、郝兰田(饰《行路训子》康氏,老旦)、刘赶三(饰《探亲家》乡下妈妈,丑)、杨鸣玉(饰昆剧《思志诚》明天亮,丑)、杨月楼(饰《四郎探母》杨延辉,须生)。尽管这里所叙及的演员不及万一,但也大致反映了当时京剧舞台奇艳纷呈、众伎竞长的局面。

来源:中国戏曲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