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临安杂剧的复兴

廖奔 刘彦君

  临安瓦舍勾栏创建后,杂剧艺人开始聚集于此进行商业性的演出活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取缔教坊,艺人“各令自便”,其中可能很有一部分人进入市肆瓦舍勾栏,如北宋东京之例。教坊乐工进入勾栏演出,以宫廷中受到严格训练的表演伎艺与瓦舍艺人进行交流,促进了演技的提高。民间演出也开始模仿宫廷乐部的分类。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载:

  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惟以杂剧为正色。旧教坊有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色有色长,部有部头,上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掌仪范者,皆是杂流命官。

  这里明白指出瓦舍勾栏里的“散乐十三辞”的分类是从教坊“传学”而来。值得重视的是,这则资料中提到的十三部类中惟独杂剧居于“正色”的地位,这是在北宋时不曾出现的现象,它表明其时杂剧演出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表演项目。

  临安市肆杂剧演出的活跃,首先可以从宫廷不设教坊,临时“但呼市人使之”的办法看出来。宫廷需要杂剧演出,就去“和雇”瓦舍里的艺人前来承应,前文提到“乾淳教坊乐部”里就有“和雇”的杂剧演员三十人。宋代西湖老人《繁盛录》说,临安北瓦中的一座莲花棚勾栏:“常是御前杂剧:赵泰、王葵喜、宋邦宁、何宴清、锄头段子贵。”这些勾栏演员都是经常被宫廷“和雇”在皇帝面前演出的。其次,临安市肆各种伎艺纷纷组建社团,其中就有专门的杂剧社团。例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社会”条载:

  二月八日为桐川张王生辰,霍山行官朝拜极盛,百戏竟集,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球,遏云社唱赚,同文社耍词,角抵社相扑,清音社清乐,锦标社射弩,锦体社花绣,英略社使棒,雄辩社小说,翠锦社行院,绘革社影戏,净发杜梳剃,律华社吟叫,云机社撮弄。

  杂剧“绯绿社”,是当时临安的著名社团,以至于后来戏曲团体在夸说自己的演技和名声时,常常以之作为标榜。例如宋代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在开场时让末出台念诵致语云:“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就是自我鼓吹演技高超,比得上教坊的规模、绯绿社的声名。《张协状元》由温州的“九山书会”中人编写,在温州演出而举临安的班社名称相标榜,也足见绯绿社名声之远振。

  临安市肆杂剧演出一般来说有如下四种形式:

  一、勾栏作场。《繁盛录》记载,临安瓦舍中“惟北瓦大,有勾栏一十三座”,其中如上述“莲花棚”中,就“常是御前杂剧”,专门进行杂剧演出,其他“棚”中也应该还有表演杂剧的。这“十三座勾栏不闲,终日团圆”,而临安共有二十五座瓦子,应该有上百座勾栏,虽然这些勾栏不一定都演杂剧,例如有专门说史书和小说的,但从这个庞大的数字也可以想见临安杂剧每日的演出规模。瓦舍勾栏演出还不受气候、季节的限制,市民们“深冬冷月无社火看,却于瓦市消遗”,冬天仍然聚集于瓦社勾栏里观赏。

  二、社会演出。指庙会上的各社供奉演出。前引《武林旧事》说,绯绿社二月八日在霍山张渤庙贡献杂剧,就属于社会演出,继而又说:“若三月三日殿司真武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生辰社会之盛,大率类此,不暇赘陈。”可见各个庙会上都有杂剧呈献。而临安社会活动极其众多,一年之中络绎不绝,例如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条说:

  正月初九日玉皇上帝诞日,杭城行香诸富室,就承天观阁上建会。北极祐圣真君圣降及诞辰,士庶与羽流建会于宫观或于舍庭。诞辰日,祐圣观奉上旨建醮,士庶炷香纷然,诸寨建立圣殿者,俱有社会,诸行也有献供之社。遇三元日,诸琳宫建普渡会,广度幽冥。二月初三日梓潼帝君诞辰,川蜀仕宦之人,就观建会。三月二十八日,东岳诞辰。四月初六日,城隍诞辰。二月初八日,霍山张真圣诞。四月初八日,诸社朝五显王庆佛会。九月二十九日,五王诞辰。每遇神圣诞日,诸行市户,俱有社会,迎献不一。

  这众多的庙会献香庆典活动,为杂剧演出又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

  三、节序演出。例如《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载,正月十五夜,皇帝于宣德楼赏灯,“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逞奇伎。”此处虽然投有明言“奇伎”都包括哪些内容,但其中一定有杂剧一项,因为南宋临安节序活动都模仿北宋汴京,而汴京元宵节宣德楼下露台演出即有“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其他节日也是一样。

  四、路歧演出。《武林旧事》卷六“瓦子勾栏”条说:“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作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这些路歧艺人,大多是由农村或者其他商埠巡演而来,像《梦粱录》卷二十所记载的:“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伎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其伎艺不甚高精,又受到临安城市行邦的排挤,因而不能进入正式演出场所表演,只得随地作场。其作场的地方,据《都城纪胜》“市井”条载:“如执政府墙下空地(旧名南仓前),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朝门外殿司教场,夏月亦有绝伎作场。其他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繁盛录》也有记载:“十三军大教场、教奕军教场、后军教场、南仓内、前权子里、贡院前、祐圣观前宽阔所在,扑卖并路歧人在内作场。”另外,宋周南《山房集》卷四《刘先生传》一文专门记述了一个路歧杂剧班子的作场情况:

  市南有不逞者三人、女伴二人,莫知其为兄弟妻姒也,以谑丐钱。市人曰:“是杂剧者。”又曰:“伶之类也。”每会聚之冲、阗咽之市、官府厅事之旁、迎神之所,画为场,资旁观者笑之。自一钱以上皆取焉,然独不能鉴空。

  由以上材料来看,当时路歧艺人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在城市中几乎随处有一空地,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场活动。

  临安市肆杂剧演出,除了上述四种形式以外,常常还有其他临时性的安排,凡是需要喜庆热闹时无不有杂剧出场。例如每年九月酒库新酒酿熟开卖前,照例有一个“迎新”仪式,其中也要演出杂剧。《都城纪胜》“酒肆”条载:

  王府诸酒库,每遇寒食节前开沽煮酒,中秋节前后开沽新酒,各用妓弟,乘骑作三等装束……前有小女童等,及诸社会,动大乐迎酒样赴府治,呈作乐,呈伎艺杂剧,三盏退出,于大街诸处迎引归库。

  《武林旧事》卷三“迎新”条所载迎酒仪式却与上述不同,也引在这里:

  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商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台阁”。杂剧百戏诸艺之外,又为渔父习闲、竹马出猎、八仙故事……所经之地,高楼邃阁、绣幕如云,累足骈肩,真所谓“万人海”也。

  其中所说的“台阁”,是一种民间装扮游街的习俗,在高高竖立的铁架木床上,站立许多化妆的戏剧或神话人物“亮相”,下面用车载而行进,至今许多地区尚有这种风俗。两段资料,一个说演出杂剧,一个说“台阁”杂剧,或许是时俗的变化所致。但杂剧内容成为喜庆场合不可缺少的成分则是事实。

来源: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