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杂剧的出现

廖奔;刘彦君

  历史的步伐迈入北宋,我们耳畔的市井喧嚣渐渐响起,中国传统文化来到了它明显世俗性的阶段,热闹繁褥的街市景象,殷殷富贵的家庭生活,都在为它涂抹一层人世油彩。然而,任何人都不难从这细琐的民俗文化背后感受到时代的柔弱气息。

  作为初级戏剧向成熟戏剧过渡的样式是北宋杂剧。北宋杂剧源自唐、五代优戏,它的表演形态,已较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它并没有进到成熟戏曲的程度,但它的经验给予了南戏以直接的影响。

  北宋以后,优戏被冠之以“杂剧”的名称。杂剧成为一类专门化的表演形式,特指戏剧演出,从歌舞杂技和优人谑谈调笑的状态中超越出来。在中国戏曲史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它标志着初级戏剧开始脱离原始庞杂混融的表演形态,而朝向单纯的戏剧形式迈进。

  一、杂剧名称

  “杂剧”名称产生于何时,限于资料,今天不可确知。但在晚唐时期,已经看到了它的用法。《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唐太和三年(829年)十二月,“南蛮军陷成都”。事后,唐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对损失情况进行调查,将详情上奏皇帝,其中有曰:

  蛮退后,京城传说,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无不荡尽。缘郭钊无政,都不甚力寻。臣德裕到镇后,差官于蛮,经历州县,一一勘寻,皆得来名,具在案牍。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

  “杂剧丈夫”是否即表演杂剧的艺人?尚无其他资料证实。但文中将“杂剧丈夫”与“子女锦锦”、“医眼太秦僧”并列,俱称之为“音乐伎巧”,可见还是和表演有关的。唐代更常见的名词是“杂戏”,用以明确指称优人扮演的戏剧,例如《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太和六年(823年)寒食节,有“杂戏人弄孔子”,即是说优人们表演以孔子事迹为内容的“杂戏”。按照古人文字训诂规则,“戏”与“剧”在用于游乐、嬉戏时意相通,那么,“杂戏”也就是“杂剧”。或许“杂剧”一词就是由此而出,以后逐渐固定下来。

  北宋以后,“杂剧”名称就在文献记载中屡屡出现了,并且意义也已经固定。例如宋代王立之《王直方诗话》记载:“山谷云:‘作诗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盖是读秦少游诗,恶其终篇无所归也。”黄山谷(庭坚)是北宋中期以后人,他在当时已经熟知优人杂剧的演出方式,因而在谈论作诗结构技巧时,引用了杂剧体例来作为比喻。杂剧开场时布置,最后打诨逗乐、抖响包袱结束,这正是优人运用故事情节所进行的滑稽表演,可见“杂剧”一词的内涵已经确定了。

  在宋人一些笔记著作中,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出现了“杂剧”名词前面加有各种修饰词的用法,例如“小杂剧”、“哑杂剧”、“小儿相扑杂剧”、“神鬼杂剧”、“浪子杂剧”等等。有人据此认为北宋杂剧的名称还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也指傀儡戏、角抵戏一类伎艺,这是发生了误解。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八八“乐图论·俗部·杂乐·云韶乐”里看到,云韶部的杂剧演员与傀儡戏演员是截然分开的,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行当(详见下面引文)。为什么会发生误解呢?因为其他伎艺表演往往袭用了“杂剧”的名称。如《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对于“哑杂剧”的解释为:“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骷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像俳戏中一样作诙谐趋跄举止,但却没有念诵说白,所以叫做“哑杂剧”,这就与《宋史·王继先传》中称“妓女舞而不歌,谓之哑乐”是一样的道理。他种伎艺借用“杂剧”的名称,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修饰词,这是很容易辨认的。

  北宋有时也以“杂戏”名称来代替“杂剧”。《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载:“第五盏御酒……小儿班首入进致语,勾杂剧入场,一场两段。是时教坊杂剧色鳖膨、刘乔、侯伯朝、孟景初、王颜喜而下,皆使副也。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惟用群队装其似像,市语谓之‘拽串’。杂戏毕,参军色作语,放小儿队,又群舞【应天长】曲子出场。”前后对照,知道文中所说的“杂剧”和“杂戏”,实际上是同实异名。

  二、汴京杂剧的兴起

  北宋优戏由于继承了唐、五代优戏的演出传统,因而遍布全国各地都见到其踪影,但北宋杂剧的最初兴起地点,以及后来的演出繁盛地都是北宋的都城汴京,这有历史文化的原因。五代时在分散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割据政权里,优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北宋继承周祚,定都汴京。宋太祖、宋太宗陆续平灭七国,将各国的皇室贵族、臣属富人统统迁徙到汴京,“是故七国之雄军,诸侯之陪臣,随其王公与其士民,小者十郡之众,大者百州之人,莫不去其乡党,率彼宗亲,尽徙家于上国”,被赐予甲第,成为“大梁布衣”。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优伶也同时向汴京集中。

  宋太祖、宋太宗在出兵征讨时已经注意将各国乐人搜括入京,为了满足宫廷宴乐的需要,宋初设立了宴乐机构教坊乐,又用各国优秀的乐工来对之进行补充,因此在汴京宫廷里就集中了全国最为优秀的戏剧艺人。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乐十九“俗部乐·女乐”条记载此事说:

  宋初循旧制,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一十六人,平太原得一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

  教坊执掌岁时宴享演出,其演出内容有奏乐、舞蹈、杂剧、杂技等。天下优秀乐工都被集中到汴京,就为汴京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教坊之外,宋太祖赵匡胤又建立了箫韶部(后改为云韶部),专门在宴会时演出戏剧。宋代陈旸《乐书》卷一八八“乐图论·俗部·杂乐·云韶乐”条说:

  圣朝开宝中平岭表,择中人警悟者得八十员,置箫韶部,使就教坊习乐。至雍熙初改为云韶焉。以宫寺内品充之。凡歌员三,笙、琵琶、筝、拍板员各四,方响员三,笛员七,筚篥员各二,杂剧员二十四,傀儡员八。每正月望夜及上巳、端午观水嬉,命作乐宫中,冬至、元会、清明、元社,宫中燕射用之。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云韶部演出由三部分人组成:歌者、伴奏者和扮戏者。而扮戏者分为杂剧和傀儡戏演员。

  今天见到的最早一例宋杂剧演出记载就是在宋太祖朝。宋人曾慥《类说》卷十五引《晋公谈录》,其中“御宴值雨”条明确提到了赵匡胤的宫廷宴会里用杂剧表演来侑觞的情况:

  太祖大宴。雨暴作,上不悦。赵普奏曰:“外面百姓正望雨,官家大宴,何妨只是损得些陈设,湿得些乐官衣裳。但令雨中作杂剧,更可笑。此时雨难得,百姓快活时,正好饮酒。”太祖大喜,宣令:“雨中作乐,宜助满饮。”尽欢而罢。

  《晋公谈录》,宋初丁渭撰。丁渭,长洲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封晋国公,《宋史》有传。他生活的时代离太祖朝不远,所说应该有根据。只是,这则记叙同样也没有描述杂剧表演本身,我们看不到其表演的形式。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留意于宴乐。一方面,他对于当时流行的曲调进行了加工整理以及再创造的工作,另一方面,他又陆续增设了几个宫廷宴乐机构,即于教坊之外,在太平兴国二年(978年)诏籍军中善乐者为引龙直,淳化四年(993年)改名钧容直。也是在太平兴国中,又选东西班善乐者为东西班乐,雍熙初改太祖所立黄门箫韶部为云韶部,于是成为宋朝一代之制。这些机构中设置有确定数额的杂剧演员,例如宋人陈旸《乐书》卷一八六“乐图论·俗部·杂乐·剧戏”条说:“圣朝戏乐:鼓吹部杂剧员四十二,云韶部杂剧员二十四,钩容部杂剧员四十。亦一时之制也。”这些杂剧演员负责在各类节日庆典和宴会酒席上演出。

  北宋宫廷宴乐机构的完备,为宋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条件。它使杂剧演出发生了第一个质的变化,即专职杂剧演员的出现。宫廷乐部里的杂剧员,其惟一的职分即进行杂剧演出,与前代优人在皇帝面前作滑稽调笑的职掌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分工的专门化使杂剧艺人具有了精心研磨表演伎艺的条件,而宴乐机构又负责训练和挑选杂剧演员,例如教坊中每年由教坊大使和副使审阅杂剧,将“把色人”分成三等,订立了严格的培养和淘汰标准,以供集英殿、紫宸殿、垂拱殿君臣宴筵时应奉,这就更加刺激了杂剧表演水平的提高。

  以后,随着汴京市井商业杂剧的兴起,宫廷杂剧又与市井演出长期合作,互相促进,汴京杂剧就进入了繁盛时期。

来源: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一卷)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