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优戏表演中,弄参军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主要原因是它以当时社会结构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官吏为表现对象,其主仆相从的矛盾对立面设置也适宜于增强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因而演出极其经常和普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又将歌舞戏的因素吸收进来,形成更完美的表演性和娱目性,得到了当时社会欣赏心理的青睬,更加受到欢迎,在唐代戏剧样式中产生了最大的影响。
一、参军戏
参军戏的发展贯穿了唐、五代,影响一直到宋而不衰,有其自身演变的清晰脉络。参军戏的起始,可以追溯到前引《赵书》所记载的东晋时期的后赵周延优戏。但是,段安节《乐府杂录》里却把它前推到东汉,说是东汉馆陶令石躭犯有贪污罪,汉和帝因为他有才干,不舍得给他判罪,只是“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但是,石躭的官职是县令,不是参军,这个实例只能说是假官戏的源起,事实上参军这个官职的设置是汉末以后的事。段安节也注意到这个矛盾,但他说:“后为参军,误也。”说后来演为参军戏是传误,恐怕不符合一般的事物发展情理。不过,也正由于前代不断有此类装扮官吏和参军的优戏演出出现,才得以使参军戏在唐代蓬勃发展起来。
参军戏在唐代受到从宫廷到民间的普遍欢迎,宫廷里演出的时候,公主也观看。民间则反映在李商隐描写小儿天真情态的《娇儿诗》里,所谓“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从李商隐诗句里可以看出,参军戏里有了两个固定的角色:参军和苍鹘。这两个角色在五代的表演中仍然沿袭,因此可以举出当时的文献来说明。《新五代史·吴世家》说,吴国权臣徐知训曾经和傀儡皇帝杨隆演一起表演参军戏,自己扮作参军,而让杨隆演扮作苍鹘,从而对他进行凌辱:
徐氏之专政也,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辱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
《资治通鉴》卷二七○后梁贞明四年记载同一件事,文字略异:“……知训狎侮吴王,无复君臣之礼。尝与王为优,自为参军。使王为苍鹘,总角弊衣,执帽以从。”苍鹘的来源,史不能明。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引《吴史》记载这件事的文字作“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把苍鹘称作“苍头”,其说是否有根据,我们尚无法证明。但联系苍鹘角色在戏中所处的地位来看,或许苍鹘就是苍头的转称。
可惜的是,我们从唐代史籍中找不到当时参军戏演出的具体场景记载,对于其表演程式不能明了。但根据其他优戏表演情况推测,大致应该是参军与苍鹘两个角色作一主一仆的搭配,进行滑稽问答辩难等富含戏剧性动作的表演。
参军戏有固定的装扮。其中扮参军者,见于诸记载中,必然是“绿衣秉简”,或“荷衣木简”,或执笏穿靴。可见其化装是模仿当时现实品官的服饰。如果由女子扮演参军,似乎还有意添加上一些女子的装束,以增加其风韵。扮苍鹘的,必然是“鹑衣髽髻”,或“总角敝衣”。鹑衣也是敝衣,髽髻亦是总角。唐代路德延《小儿诗》中有“头依苍鹘裹,袖学柘枝揎”的句子,似乎苍鹘也裹有幞头之类的东西。从语句里可以知道,苍鹘的幞头有其特殊裹式,或许类似于宋杂剧里的幞头诨裹?
二、陆参军
中唐以后,参军戏表演出现了与歌舞戏结合的趋势。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艳阳词”条记载了一则江浙民间戏班演出“陆参军”的逸事:女优刘采春扮演参军角色,伴以风流秀媚的歌舞表演,吸引了众多的闺妇行人:
安人元相国……廉问浙东……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元公……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幔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者,即“罗唝”之曲也。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其词五、六、七言,皆可和矣。词云:“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
有人推测“陆参军”是因为陆鸿渐为李仙鹤撰写“韶州参军”词而得名,尚嫌证据不足,暂存疑。但“陆参军”应该是参军戏的一种类型则可以确定。从这条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参军”演出的许多具体情况:
一,“陆参军”里的参军可以由女性扮演。元稹赠刘采春诗里有“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皴文靴”的句子,从装扮看,她演的正是参军的角色。唐人赵璘《因话录》中也记载有女子扮演参军的情况,说是肃宗朝有犯将阿布思之妻被籍没入宫,她善于表演优戏,于是和众女优一起表演假官戏,由她担任其中的假官之长,称作“参军桩”。但那是纯粹的女优戏,所有角色都由女性扮演,不足以说明问题。而刘采春却还有男伴二人,单单由她自己饰演参军一角。后来宋元杂剧中的主角末泥可以由女性扮演,已经见出端倪。
二,参军戏的表演中已经加进了歌舞。歌唱的内容虽然与剧情表演并不连贯,但以一个主角主唱,其他人配合表演,开了后世戏剧这种惯例之端。既然有唱,就要有伴奏,唐薛能《吴姬》诗里有这样的句子:
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鼍世上闻。
此日杨花初似雪,女儿弦管弄参军。
其中说到了弄参军表演有鼓和弦管伴奏,正好可以为此作一注脚。
三,主唱角色在演出中是观众寓目的主要对象。这伙俳优一共三人,元稹独独赠刘采春诗,称赞她扮演参军的“风流”、“秀媚”,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主角的舞台形象十分生动:“言词雅措’,“举止低回”,笏是“正面偷轮”,靴是“缓行轻踏”,有念诵,有表演,有歌唱,已经类似于后世戏曲中的生或旦。
四,“陆参军”是一种“正剧”,不以滑稽调笑为主,而以表演与歌唱取胜,歌唱动之以情,重在主角演员的才色和歌舞艺术,戏班则以她(他)的才艺作为演出基础,其他演员的滑稽表演成为主角歌舞的陪衬,这已经开了宋代戏文和元杂剧的先河。
五,“陆参军”远播民间。在远距长安数千里的“淮甸”,有了类似周氏兄弟妻子这样的家庭班子,进行流动演出谋生,常常赴士大夫的宴会,而由“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看,应该也在广庭中进行公开的商业演出,它的生命力也就强大。
总之,“陆参军”已经在朝向正式戏曲发展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了,有了它,我们才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宋代成熟戏曲形式在唐代的前身或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