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诸腔和地方戏

廖奔

  一、明代民间演出本

  明代民间上演的戏文剧目极其众多,但是,如果没有一些偶然因素出现,今天就很难看到其剧本了。偶然因素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明代戏曲艺人或爱好者死后下葬,把剧本作为陪葬,而后世将其挖掘出来;再一种是明代民间刊本流传国外而保存下来。目前知道的明代民间演出本有如下九种,其中有四种是历来没有见到记载的:(1)《刘希必金钗记》,宣德抄本,1975年出土于广东省潮安县西山溪明墓,藏潮州市博物馆。内容本于宋元戏文《刘文龙菱花镜》,剧本里有“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宣德七年六月日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曲文中有朱墨圈点的演唱处理记号,剧本后附有“三棒鼓”和“得胜鼓”的鼓谱,明确表示这是一个宣德年间的艺人演出本。剧本末尾题名有“正字”字样,说明此时广东潮州一带演出的戏文还没有发展到地方潮腔,而是用官话演唱的。(2)《白兔记》,成化年间(1465—1487年)北京永顺堂刊本,1967年出土于上海嘉定县宣家村明墓,同时出土尚有十六种说唱词话,藏上海市博物馆。这是一个经过明初演出加工过的本子,里面对白多用苏南方言,但形式仍然接近元本,如不分出,不列出目,开宗包含大段诗词道白等。(3)《蔡伯喈》,(4)《玉芙蓉》,嘉靖抄本,1958年在广东揭阳县明代袁氏墓里发现,为艺人演出本,在《蔡伯喈》唱词旁时见点板符号,并有嘉靖题记。《蔡伯喈》存总本上卷一册、生本一册,不分出(只有“第四出”三字标出),不标明出目,很多地方接近元本面貌,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玉芙蓉》已被虫蛀尽,不知内容,历代戏曲书目也失载。(5)《荔镜记》,(6)《颜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余氏新安堂(可能是福建建阳书坊)刊本,英国牛津大学和日本天理大学各藏一本。题目里有“潮泉插科”字样,可见这是一个潮州、泉州一带的演出本。《颜臣》附刻于《荔镜记》之上,本事出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乙集卷一《静女私通陈彦臣》,历代戏曲书目无载。(7)《荔枝记》(一名《陈三五娘》),万历九年(1581年)朱氏与畊堂(建阳书坊)刊本,藏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原系得自台湾省南部地区。全名为《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为“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应该是潮腔演出本。(8)《金花女》,(9)《苏六娘》,万历刊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金花女》题目上标明为“潮调”,说明是一个潮腔的演出本。《苏六娘》附刻《金花女》之上,历代戏曲书目失载。《金花女》也不见记载。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别本里有《金花传》一本,题目不同,内容不知。清??姚燮《今乐考证》又著录《金花记》一本(有传本),写娄金花事,和《金花女》里金花姓金不同。

  二、明代诸声腔剧本

  明万历以后昆腔成为“官腔”,而其他诸种戏文声腔被视作“杂调”,这样,传奇剧本的两种性质就被区分开来,以后的文人传奇一般都是为昆腔演唱而写,诸腔所唱则有许多民间作品。明代从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出现了许多戏文选编本,记录了大量各种声腔的剧目名称,其中固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把历代文人作品搬上舞台,但也有许多作品是民间创作的而不见于历代书目记载。由于部分戏文选本流落国外,致使近代一些戏曲研究者的著作里出现死角。近年以来,不断有新的选本被人们发现并陆续披露于世,一些过去不知道的剧目名称也就公布出来。今入收录明代戏文传奇目录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一种是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两书都是戏曲曲目的集大成者,但都不能说全备。例如根据一些明代选本,可以将二书所未收的戏文目录补充如下:见于万历元年(1573年)《八能奏锦》的有《饭袋记》、《五关记》、《金箭记》,见于万历元年《词林一枝》的有《杀豹记》,见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乐府菁华》的有《忆情记》、《护国记》、《玉镮记》(又见万历三十八年《玉谷调簧》),见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摘锦奇音》的有《昆仑记》、《皮囊记》,见于万历刊本《万曲明春》的有《复仇记》、《谪仙记》、《同心记》、《结义记》、《风月记》、《卖钗记》、《兴刘记》、《升平记》、《尝胆记》、《风情记》(又见《尧天乐》)、《杂剧记》(又见《徽池雅调》),见于万历刊本《时调青昆》的有《琴线记》,见于万历刊本《徽池雅调》的有《墦间记》、《祝枝山》,见于万历刊本《尧天乐》的有《白雁记》,见于《昆弋雅调》的有《黄袍记》、《百箭记》、《报善记》、《报冤记》、《红楼记》等。这些剧目既为历代目录著作所不载,大概多半属于由诸腔演唱的民间剧目。

  明代戏文选本里有一些是昆腔和诸腔剧目合选的,如《时调青昆》、《昆弋雅调》、《八能奏锦》(标为“昆池新调”),但里面并不注明每一个剧目的具体声腔,所以难于把它们按照声腔区分开来。但有一些却是可以确定其声腔的,如有三种选本全部收录青阳腔的剧目,即:(1)《徽池雅调》(安徽池州是青阳腔的根基地,所以声腔以地望称),(2)《万曲明春》(标明为“徽池雅调”),(3)《词林一枝》(直接标为“新刻京板青阳时调”)。三个选本共收录了青阳腔剧目七十二种,计有:《白兔记》、《拜月记》、《墦间记》、《弓记》、《断发记》、《藏珠记》、《刺瞽记》、《长城记》、《尝胆记》、《风情记》、《风月记》、《复仇记》、《古城记》、《灌园记》、《寒衣记》、《和戎记》、《红拂记》、《红梅记》、《红叶记》、《黄莺记》、《教子记》、《结义记》、《金貂记》、《金印记》、《荆钗记》、《救母记》、《葵花记》、《炼丹记》、《鲤鱼记》、《罗帕记》、《洛阳记》、《卖钗记》、《卖水记》、《米记》、《鸣凤记》、《破窑记》、《琵琶记》、《奇逢记》、《千金记》、《青袍记》、《三关记》、《三桂记》、《三国记》、《三元记》、《杀狗记》、《升平记》、《升仙记》、《狮吼记》、《四节记》、《昙花记》、《题红记》、《天缘记》、《同窗记》、《同心记》、《投笔记》、《五桂记》、《卧冰记》、《西厢记》、《湘环记》、《兴刘记》、《寻亲记》、《胭脂记》、《易鞋记》、《阴德记》、《玉簪记》、《杂剧记》、《谪仙记》、《征辽记》、《征蛮记》、《织绢记》、《祝枝山》、《妆盒记》。另外又有《玉谷调簧》和《摘锦奇音》标明为“滚调”,说明其中所收为青阳腔和弋阳腔的剧目。除了与上面统计的剧目重复者以外,又多出十八种:《白袍记》、《萃盘记》、《还魂记》、《浣纱记》、《金钗记》、《金锏记》、《昆仑记》、《六恶记》、《男后记》、《皮囊记》、《嫖院记》、《思婚记》、《四德记》、《太和记》、《香囊记》、《跃鲤记》、《运甓记》、《招关记》。这十八种可能更多为弋阳腔的剧目。明??胡文焕编纂而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间(1593—1596年)的《群音类选》“诸腔类”,开列了剧目二十五种,明末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里有“杂调”一栏,收有剧目四十六种,去掉与上述重复者以外,又多出四十种:《白蛇记》、《茶船记》、《钗书记》、《赤壁记》、《赤符记》、《东窗记》、《断机记》、《感虎记》、《韩朋记》、《江天暮雪记》、《金凤钗记》、《金台记》、《荆州记》、《跨鹤记》、《雷鸣记》、《鹿台记》、《牡丹记》、《宁胡记》、《琼琚记》、《破镜记》、《麒麟记》、《劝善记》、《三聘记》、《赛五伦记》、《十义记》、《射鹿记》、《双璧记》、《双节记》、《水浒记》、《剔目记》、《绨袍记》、《偷桃记》、《瓦盆记》、《五子登科记》、《香山记》、《孝义记》、《绣衣记》、《鹦鹉记》、《玉钩记》、《珍珠记》。前面提到的为所有目录书所未载的剧目,应该也都是诸腔的剧目,去除重复,又多出十三种:《白雁记》、《百箭记》、《报善记》、《报冤记》、《饭袋记》、《红楼记》、《护国记》、《黄袍记》、《杀豹记》、《琴线记》、《五关记》、《忆情记》、《玉锻记》。这样,一共得到明代诸腔剧目一百四十三种。当然这个数字距离实际情况还相去甚远,但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这类剧本的作者大率为乡村教师、戏班艺人之类,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为《赤符记》作注说:“作者眼光出牛背上,拾一二村竖语,便命为传奇,真小人之言哉。”在《三聘记》下注曰:“作者胡灵台,吾不知何如人。观其所为传奇,掇拾帖括,俗气填于肤髓。是迂腐老乡塾而强自命为顾曲周郎者。”又在《绣衣记》下注曰:“袭《琵琶》之粗处,而略入己意,便荒谬不堪,此等词皆梨园子弟自制者。在元之娼夫词几与王、马诸公为敌,今竟绝响矣。”虽说颇有自命清高之嫌,但也不是没有说出症结。《远山堂曲品》的好处在于记录了一些民间剧作者的姓名,见于“杂调”剧本下面的有翁子忠、古时月、吴德修、黄澜、胡湛然、金成初、欣欣客、鲁怀德、汪湛溪、席正吾、郑汝耿、郑国轩、童养中、张竹亭、许宗衡、董应翰、叶俸、暨庭熙、叶碧川、朱少斋、顾觉宇等。他们的生平字里一般都不清楚,其文化水准也不高,填词谱曲格律平仄达不到文人的要求,但他们对于戏场情景和民众口味却十分熟悉,写出来的都是场上之曲,演出效果强烈,例如《劝善记》“以三日夜演之,轰动村社”就是例子,其剧本被戏文选本反复选录也是明证。祁彪佳也不得不承认“杂调”里有优秀的舞台本,如他说《十义记》里“父子相认一出,弋优演之,能令观者出涕”,说《剔目记》“可以裂眦”等。

  明代诸声腔剧本今天有明代存本的,除去前面提到的出土本和流落于国外的剧本以外,还可以找到十六种,其中富春堂刊本有:《薛平辽金貂记》、《韩朋十义记》、《何文秀玉钗记》、《范睢绨袍记》、《苏英皇后鹦鹉记》、《薛仁贵跨海征东白袍记》、《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刘汉卿白蛇记》、《王昭君出塞和戎记》、《香山记》,文林阁刊本有:《高文举珍珠记》、《刘秀云台记》、《青袍记》、《观音鱼篮记》、《袁文正还魂记》,另有一种明刻本《新刻全像古城记》。

  三、清代地方戏剧本

  清代地方戏的演出,一方面继承了明代昆腔和诸腔的大量剧目,一方面又不断把文人剧本、说唱词话、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搬上舞台,因此逐渐积累了数量惊人的剧目。但是,由于地方戏不为文人所重视,又由于其剧目数量过多,历来没有人对之进行专门的著录工作。从以下所搜集的资料里,也只能大致窥其面貌。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的杨梦鲤《意山堂集》里著录了清初福建兴化七子班的演出剧目三十六种,计有:《蒙正》、《拜月亭》、《高文举》、《薛仁贵》、《刘智远》、《班仲升》、《王十朋》、《韩朋》、《徐文俊》、《蔡伯喈》、《刘汉卿》、《叶李》、《刘殷》、《朱弁》、《刘瑾》、《严嵩》、《三省半》、《三顾草庐》、《崔英》、《何文秀》、《国华》、《李彦贵》、《姜诗》、《郑天贵》、《曹斌》、《赤壁鏖兵》、《傅春卿》、《王祥》、《杀狗》、《苏武》、《潘甲》、《三结义》、《姜孟道》、《韩国华》、《裴舜卿》、《目连尊者》。其中多有不见于历代戏曲书目记载的剧目,有二十一种今天在莆仙戏班里还保存了剧本。康熙年间的抄本《南曲指谱》里收录了闽南七子班的二十五种演出剧目的曲文,这些剧目有:《司马相如》、《吕蒙正》、《王魁》、《陈三五娘》、《刘知远》、《王四与不花氏》、《刘阮逢仙》、《云英与刘珪》、《王昭君》、《王娇鸾》、《梁意娘》、《杜牧》、《杨贵妃》、《陈妙常》、《朱弁》、《秦雪梅》、《朱寿昌》、《薛瑗与南楚材》、《张君瑞与崔莺莺》、《苏盼奴》、《聂胜琼》、《高文举》、《尹弘义》、《真凤儿》、《郭华》。其中也有一些罕见剧目。清代“百本张”抄本《高腔戏目录》里分行当收录了高腔各角色偏重的剧目以及整本大戏共二百零四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资料室藏),如:(1)吉庆戏《赐福》、《八仙》、《三多》、《封相》(《金印记》)、《封侯》(《投笔记》)。(2)红净戏《挑袍》、《古城》、《河梁》、《挡曹》(《三国志》)。(3)黑净戏《赏军》、《打朝》(《白袍记》)、《耕田》、《钓鱼》(《金貂记》)、《断后》。(4)贴净戏《山门》(《虎囊弹》)、《别古寄信》(《渔樵记》)。(5)老生戏《扫秦》(《东窗记》)、《扫松》(《琵琶记》)、《祭姬》(《一捧雪》)。(6)三髯戏《闻铃》(《长生殿》)、《昆阳》(《云台记》)、《醒梦》(《东窗记》)。(7)贴生戏《救主》《盘合》(《金丸记》)、《商鞅考试》(《金印记》)、《十面》(《千金记》)、《乍冰》(《西游记》)。(8)老旦戏《扫地》、《盟誓》、《守灵回煞》、《望乡》、《油滑》、《六殿》(《目连戏》)。(9)青衫戏《吃糠》(《琵琶记》)、《奇逢》(《幽闺记》)、《哭城》(《长城记》)。(10)花衫戏《寄柬》、《跳墙》、《拷红》(《西厢记》)、《鬼辩》(《红梅记》)、《女诈》(《西游记》)、《思凡》(《孽海记》)。(11)整本戏《倒铜旗》、《蜈蚣岭》、《反五关》、《金印记》、《青石山》、《通天犀》、《神州擂》、《瓦桥关》、《党人碑》、《一匹布》、《菏珠记》、《下河南》、《千里驹》、《锦囊计》(《东吴招亲》)、《棋盘会》(《英烈春秋》)等等。清代花部乱弹和梆子、二黄、皮黄的演出剧目,在一些笔记杂录里陆续有记载,如《扬州画舫录》、《消寒新咏》、《剧说》、《燕兰小谱》、《金台残泪记》、《都门纪略》、《菊部群英》等书,所记不下几百种。关于近代京剧和梆子声腔剧种的剧目,今人有统计数字,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里收录清代以前题材的京剧剧目五千种左右,《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收录清代以前题材的各地梆子声腔剧种的剧目四千多种,其中大多应该是从清代传演下来的剧目。

  清代地方戏剧目尽管数量巨大,但今天极难见到当时刊刻的剧本。所知道的有:(1)清乾隆年间刊本《缀白裘》第六集和第十二集里收有七十出戏:《买胭脂》(梆子腔、吹腔),《落店》、《偷鸡》(吹腔、梆子曲牌),《花鼓》(梆子腔、小调、高腔),《思凡》、《堆罗汉》(曲牌),《途叹》、《问路》、《雪拥》、《度叔》(吹腔、梆子曲牌),《阴送》(乱弹腔),《搬场》、《拐妻》(西秦腔),《送昭》、《出塞》(曲牌、西调、弋阳调),《探亲》、《相骂》(梆子腔),《过关》(西调),《安营》、《点将》、《水战》、《擒么》(梆子腔),《上街》、《连相》(梆子腔),《杀货》、《打店》(梆子腔、曲牌),《借妻》、《回门》、《月城》、《堂断》(乱弹腔),《打猩猩》(梆子腔),《看灯》、《闹灯》、《抢甥》、《瞎混》(梆子腔),《赶子》(梆子腔),《请师》、《斩妖》(高腔、京腔),《闹店》、《夺林》(吹腔、秦腔),《缴令》、《点将》、《下山》、《擂台》、《大战》、《回山》(吹腔),《戏凤》(梆子腔),《私行》、《算命》、《写状》(吹腔),《花大汉别妻》(梆子腔),《斩貂》(乱弹腔),《上坟》、《除盗》(梆子腔、吹腔),《借靴》(高腔),《挡马》(乱弹腔),《磨房》、《串戏》(乱弹腔、高腔),《打面缸》(梆子腔、西调、吹腔),《宿关》、《逃关》、《二关》(梆子腔、京腔),《番衅》、《败虏》、《屈辱》、《计陷》、《血疏》、《乱箭》、《哭夫》、《显灵》(乱弹腔、高腔、梆子腔)。(2)《纳书楹曲谱》“外集”和“补遗”里收有十四出“时剧”的曲谱。(3)汉口“文陛堂”、“文雅堂”和“唐氏三元堂”等书坊刊刻的楚曲剧本六种(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祭风台》、《李密降唐》、《青石岭》、《临潼斗宝》、《英雄志》、《烈虎配》;(4)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益成堂”、“仁义堂”和“日光堂”书坊刊刻的徽板剧本七种:《下四川》、《诸葛吊孝》、《辕门斩子》、《八王讲情》、《桂英祈恩》、《药王成圣》、《徐文升显魂》。另外,道光二十年(1840年)刊本《极乐世界》为观剧道人所著二黄剧本,咸丰十年(1860年)刊本《庶几堂今乐》收余治所撰皮黄剧本二十八种,但这些都是文人的案头游戏,尤其余治的剧本还充满了说教劝世的味道,对舞台产生的影响很小。

  近几十年来,各地发现了清代以前的大量艺人抄本。例如福建省古老剧种梨园戏、莆仙戏里保存了众多剧本,据1962年统计,梨园戏有一百多种传统剧目,现存手抄本或艺人口述本七十余个;莆仙戏有五千零一个剧目,收藏艺人手抄剧本八千个,其中有许多宋元戏文剧目的剧本(有些题名不同),如《王魁》、《赵贞女》、《张协状元》、《朱文走鬼》、《刘文龙》、《董永》、《陈光蕊》、《郭华》、《朱买臣》、《刘锡》、《岸贾打》、《裴俊卿》、《周荣祖》、《钟景期》、《荆钗记》、《杀狗》、《司马相如》、《孟姜女》、《郑元和》、《苏秦》、《吕蒙正》等等。福建省屏南县龙潭乡古老剧种庶民戏里,也保留了七十二种剧本,许多来自早期戏文,如《金印记》、《破窑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十义记》、《跃鲤记》、《卧冰记》等,尤其是其中的《琥珀岭》为久已失传的《崔君瑞江天暮雪》的改本,《刘沉香破洞》为已无传本的《刘锡沉香太子》的舞台本更为珍贵。其他地区也屡有抄本发现,如1954年在江西湖口、都昌一带发现六十六种高腔剧目,包括《征东记》、《三元记》、《香球记》、《三桂记》、《鹦鹉记》、《金印记》、《双杯记》、《吐绒记》、《金锁记》、《寻亲记》、《彩楼记》、《百花记》、《飞龙传》、《金貂记》、《鹿台记》、《织锦记》、《瓦盆记》、《五桂记》、《白兔记》、《宝剑记》、《绿袍记》、《琵琶记》、《蝴蝶梦》、《红梅记》、《投笔记》、《投唐记》等整本戏,又有三国戏七本(《结桃园》、《青梅会》、《三请贤》、《走麦城》、《献连环》、《古城记》、《收四郡》),岳飞戏三本(《夺秋魁》、《金牌谱》、《阴阳界》),目连戏七本,以及单折戏四十七出、零出戏十二出。同年在山西省万泉县白帝村发现清戏剧本四种:《三元记》、《黄金印》、《涌泉记》、《包公私访江南》(一名《陈可忠》)。又如陕西省戏曲学校藏有嘉道年间同州梆子艺人抄本多种:《画中人》、《鲛鮹帕》、《永寿庵》、《刺中山》、《十王庙》、《阴阳剑》、《花赠剑》、《兵火拉伞》、《春秋配》。这类抄本在中国民间还应该有更多的保存,有待进一步发掘。这些抄本都是清代曾经或者一直流行的演出本,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舞台面貌。

来源:中国戏曲史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