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各种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各地到处传播,在每一地又逐渐与其他腔调和剧种结合,形成当地有特色的剧种;另一方面,各地民间又在当地歌舞说唱的基础上,汲取大戏的营养,繁衍出众多的小剧种来。这样,在清末时候,中国戏曲剧种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阶段,大约有三百个剧种流行在全国各地。下面即按照省的区划,把各地流行的剧种在声腔来源上的继承和隶属关系,勾勒出一个大致的面貌。
(一)陕西
陕西省是秦腔的发源地,秦腔演出的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另外,陕西省还有许多出自民间弦索的剧种,出自花鼓、道情的剧种以及出自皮影戏、木偶戏的剧种等。
秦腔在陕西分为四派:流行于西部凤祥、岐山、千阳、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为西路秦腔(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东部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安一带的为中路秦腔(西安乱弹);流行于南部汉中地区的为南路秦腔(汉调桄桄)。各路秦腔在音乐唱腔和语音方言上都有些许差别。四路秦腔里,以东路和西路历史为早,清末以来中路秦腔渐次发达,遂成为秦腔的主要代表。另外,在渭北地区有一种阿宫腔(遏工腔)也应该属于秦腔的一支流派,为乾隆年间秦腔澧泉派的后裔。在当地,阿宫腔又被许多皮影戏班用于演唱。与秦腔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汉调二黄(靠山黄、山二黄),流行于陕南地区,与南路秦腔长期共存。汉调二黄在音乐唱腔上接近皮黄戏,当地有二黄戏出自汉中之说。大概汉调二黄的形成和明、清之际的西秦腔、襄阳腔、枞阳腔的交互作用有关。
出自民间弦索的剧种有眉户(郿鄂、迷糊),产自眉县、户县,在俚曲小调的基础上形成,音乐结构形式为曲牌联套体,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为辅,可能为清初弦索腔的一支,流行在关中地区,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都有它的足迹。出自民间歌舞说唱的小戏有:一,陕西道情,历史极其悠久,被用于皮影戏、大戏及渔鼓小唱。分为关中、商洛、安康和陕北四路。二,陕南花鼓戏,为本地社火锣鼓与江汉花鼓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清末。其中包括安康八岔戏、大筒子戏、商洛花鼓戏等。出自当地皮影戏、木偶戏的剧种,前者有弦板腔、安康弦子戏(弦子腔)、碗碗腔、老腔,后者有合阳线戏。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祭神仪式戏剧如陕南端公戏、合阳跳戏等。
(二)山西
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梆子,按照形成时间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分成四派,即: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州梆子(又名蒲剧)流行于晋南地区,时间上最为古老,与陕西同州梆子同属东路秦腔,人或并称之为“同蒲梆子”,形成于陕西省的同州地区和山西省的蒲州地区一带。形成时间至晚在明、清之交。明清一代,蒲州梆子不断北上及进京演出,把它的传入一步步向北输送,在它北上的径路中,随处播下了种子,因而形成中路与北路梆子。中路梆子(目前称晋剧)主要活动在晋中盆地的府十县、西八县、东四处,是蒲州梆子吸收了晋中秧歌等民间艺术后形成。其形成时间,有人据康熙时刘廷玑诗句“孤笛横吹南部曲,悲笳频咽并州腔”(《长留集》),认为就是指太原(即古并州)的中路梆子,那么,至少清代前期中路梆子已经形成了。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冀北、内蒙等地,一种说法认为其形成时间还在中路梆子之前。近年人们在晋北发现一些古戏台提壁,可能是当年北路梆子戏班演出时留下的,最早一条为嘉庆五年(1800年),见于忻州温村戏台;另一条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见于五台县槐阴村西戏台木板隔断上。两次提壁记录剧目有《碧玉环》、《举向孔》、《匣会》、《水晶宫》、《宝江裙》、《盖天福》、《送饭》、《狮子洞》、《过山》,这些可能是北路梆子的早期剧目。北路梆子又分为三大流派:代州道(忻州、代州一带)、云州道(大同一带)和蔚州道(蔚州一带),各具特色。蒲州梆子向东发展到晋东南地区,形成上党梆子(曾名上党宫调)。上党梆子广泛吸收了昆曲、罗戏、卷戏、二黄诸声腔,在音乐上独具特色。今知最早的上党梆子班社,是晋城青莲寺乾隆末期残碑上所记载的鸣凤班。上党梆子又分州府和潞府两支流派。
山西梆子之外,山西省还广泛流行各类小戏。一种是由弦索声腔遗留下来的剧种,包括:一,弦子腔,流传于雁北地区的应县、浑源、怀仁、山阴、大同一带,应该属于清初弦索声腔的一支。常与罗戏合演,人称弦罗腔。二,灵邱罗罗(又名啰啰腔),是清初罗戏的一支,曾流行于雁北地区的灵邱、浑源、应县、广灵、繁峙、大同和河北的阜平、行唐一带。三,耍孩儿戏(又名咳咳腔),活动在雁北地区。其曲调基础为曲牌联套式,源自元、明散曲[耍孩儿],又吸收了梆子腔的一些板式。另外,晋南芮城的扬高戏,夏县的弦儿戏,也应该是弦索腔的遗音。晋中和顺、昔阳县一带的弦腔,则是河北丝弦的演变。另外一种是属于秧歌系统的剧种,名称繁多,广布民间。今择其要介绍如下:(1)壶关秧歌(西火秧歌),演唱时没有弦乐伴奏,而采用干唱的方式,因而也叫干板秧歌、清板秧歌。约产生在嘉庆年间,盛行于同治时期。流行于晋东南一带。(2)襄武秧歌(襄垣秧歌、武乡秧歌),约在雍正年间形成干板秧歌,乾隆年间加入弦乐伴奏,咸丰年间搬上戏台。唱腔吸收了上党梆子的成分,流行于晋东南一带。(3)祁太秧歌,形成于祁县、太古县,流传于晋中一带。(4)繁峙秧歌,活动在繁峙县、应县、代县一带。清代中期搬上戏台,吸收了北路梆子的曲调与板式,唱腔较为丰富。五,朔县大秧歌,约形成于清初朔县、山阴、平鲁、应县、左云一带。另外还有太原秧歌、介休干调秧歌、泽州秧歌、高干清场秧歌、广灵秧歌、翼城秧歌等等,不可尽述。总之,山西省遍地有秧歌,真可谓秧歌戏的故乡。山西省第三种小戏属于道情戏系统,包括:(1)晋北道情,流行于晋北山区农村,雁门关外二十余县均有其足迹。唱腔吸收了北路梆子的成分,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2)临县道情,活动在临县、方山、离石、柳林、中阳以及陕北佳县、吴堡等地。产生于清代,音乐比较古老,不少唱腔为五声音阶。唱腔结构基本属于联曲体。(3)洪洞道情,形成于清末,流行于晋南地区。另外还有永济道情、长子道情、阳城道情等。山西省还有一些传自外省的小戏,包括上党皮黄、万荣清戏、晋南眉户、上党落子、凤台小戏等。又有一些专门用于祭神赛社的戏,形式极其古老,如晋南锣鼓杂戏、雁北赛戏、晋东南队子戏等,以及另外一些由皮影、木偶发展而成的戏,如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等。
(三)河北
河北省由于地处北京周围,在明、清之际曾经受到北来高腔和昆腔的极大影响。直至本世纪初,河北省还保存了昆曲的一支——高阳昆曲,即现在的北昆。河北省土生土长的剧种有清初即见于记载的丝弦,属于北方弦索调的一支,流行于石家庄、保定、邢台以及山西雁北一带。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分为“宫调”和“越调”两个系统,分别来自北方民间散曲[耍孩儿]和北方鼓词。伴奏乐器为板胡、笛子。另外一种老调(又名老调梆子),源于清初白洋淀及猪龙河西农村的民间曲调[河西调],曾受高腔很大影响,又吸收了山陕梆子的板腔体音乐结构。流行于保定、石家庄、邯郸、张家口等地,常与丝弦同台演出。
河北省产生于民间歌舞说唱的剧种有哈哈腔,所唱曲调以弦索小曲[柳子]为主,可能是山东柳子戏的姊妹或其支派。流行于保定、沧州以及河北省东南与山东省交界处。又有武安落子,从民间歌舞“打霸王鞭”发展而来,流行于冀南太行山区。形成较晚而大成气候的是评剧,由东部滦州一带在民间说唱十不闲基础上形成的对口莲花落发展而来,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以及京戏、皮影、大鼓等艺术成分。在本世纪初兴起于唐山,以后在天津、北京、东北立足。河北省为北方秧歌流行省份之一,著名的有张家口地区的蔚县秧歌、东南部的隆尧秧歌、保定地区的定县秧歌等。
外来剧种在本地生根的首推河北梆子,是乾隆年间及以后,河北艺人习唱山、陕梆子,逐渐加入本省语言音调发展而成。光绪年间已经流布全省,成为河北省的代表剧种,但还一直称为山陕梆子。河北梆子在北京、天津形成京梆子、卫梆子两个流派。卫梆子为新派,后进入北京取代老派京梆子,成为今天北京河北梆子的前身。河北梆子还传到东北、山东各地及上海,成为流行地域广泛、有较大影响的剧种。河北梆子的正式定名是在1950年。另外如西调(又称信调、泽州调)来自晋东南上党梆子,在永平一带演变而成,流行于冀、豫、鲁交界地区。武安平调,来自怀调(淮调),亦流行于上述地区,常与武安落子合演。河北乱弹,可能与东南诸省乱弹腔有些关系,活动在邯郸地区。四股弦(五调腔)则可能是汇聚河北梆子、越调、蛤蟆嗡等诸种腔调而成的剧种,活跃在冀、豫交界处。
(四)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流行两种民间小戏,一为大秧歌(又称梆子),源自晋北朔县秧歌,清中叶被山西移民带入内蒙,流行于内蒙西南一带地区,其唱腔受山陕梆子影响很大。一为二人台(蒙古曲、蹦蹦),其来源有两说:一说来自蒙西民歌和丝弦坐唱,一说源于晋北、陕北民间小曲和秧歌。已有百余年历史,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五)辽宁
辽宁省的几种小戏都是从关内流入的,一为彩扮莲花落,从河北东部流入辽宁锦州以西地区,又受到了辽西蹦蹦戏的影响。二为海城喇叭戏(柳腔喇叭戏),在山西商贾带到辽宁海城的庆春歌舞基础上形成。三为辽南影调戏,为河北滦州皮影戏传到辽宁盖县后,逐渐发展并改为真人演出。
(六)吉林
吉林省盛行的剧种为二人转,综合东北秧歌和莲花落等民间歌舞而形成,流行于东北三省以及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七)山东
山东省的剧种声腔来源主要有两个:一出自明、清本地弦索腔种,一来自山陕梆子腔系。
出自弦索声腔的剧种有柳子戏、肘鼓子、大弦子戏、大笛子戏、八仙戏、二夹弦、一勾勾等。下面择要介绍。一,柳子戏(又名百子调),至少产生于清代前叶,在民间曲调[柳子]和其他弦索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又吸收了昆曲、高腔、青阳腔、罗罗腔、乱弹以及皮黄戏的营养,在当时是影响很大的剧种。流行于山东、河北、江苏三省交界的三十余县。伴奏乐器用三弦、笙、笛子。二,肘鼓子(又有周姑子、肘骨子、诌鼓子、郑国戏等诸多异称),传说出自鲁南一种敲狗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与清初山东姑娘腔可能有某种联系。肘鼓子在山东各地的长期流传过程中,逐渐演变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叉都有新的名称。在诸县、高密、胶县一带的称为本肘鼓(老拐调、哦嗒唵),后称茂腔。本肘鼓的一支发展到胶东半岛的即墨、平度、掖县、莱阳一带,形成柳腔。在章丘、历城一带的肘鼓子,发展为五音戏(五人班、五人戏、秧歌班),又分为东路、西路和北路。在临沂、枣庄等地的肘鼓子则变化为拉魂腔,后称柳琴戏,逐渐扩展到苏北、豫东和皖北,也分为东路、中路和北路。另外拉魂腔在安徽北部产生了泗州戏,在江苏北部产生了淮海戏。
来自山陕梆子腔系的剧种有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和东路梆子。(1)山东梆子(高调梆子),约在清初时从河南传来的山陕梆子,在鲁西南一带流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地梆子。又分作两派,其中以菏泽地区(旧隶曹州府)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或下路调。山东梆子与平调梆子、莱芜梆子、豫东祥符调、苏北、皖北沙河调等梆子剧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枣邦(本地),清末山西上党梆子传入,经由本地语言演唱,形成新的风格。活动于鲁西南以及豫西北一带。(3)莱芜梆子(莱芜讴),为十九世纪中期,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在山东汶上一带结合的产物,流行于泰山周围的莱芜、新汶、泰安、蒙阴等十余县,所以又叫靠山邦、泰山邦。四,东路梆子(章丘梆子、山东讴),是清代中叶由河北传来的秦腔在章丘一带扎根的产物,结合昆曲、柳子、罗罗等声腔而成。东路梆子是与西路梆子(指河北梆子)、老西路梆子(指秦腔)对举而命名的。
除了上述弦索、梆子两种腔系的后裔外,还有几种民间地方小戏如二夹弦、四平调及扬琴戏等。其中二夹弦由民间曲艺花鼓丁香发展而来,活动于鲁西南及豫西北一带,已有大约一百五十年历史。四平调和扬琴戏(后发展为吕剧)则都是近代才兴起的剧种了。
(八)河南
河南省清初为弦索声腔和梆子声腔盛行的地区,见于乾隆年间小说《歧路灯》的剧种名称就有陇西梆子腔、山东弦子戏、黄河北的卷戏、山西泽州的锣戏、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呐、朗头腔、梆罗卷等,因此现有剧种多与之有关。
属于弦索腔系的一是罗戏(罗子戏、大笛子戏),曾在河南盛行一时,到处都遗留有它的足迹,近代以来已经濒临绝迹。二是大弦子戏,流行于豫西北、鲁西南,可能也是在本地弦索小曲基础上产生,唱腔属曲牌体,保存了很多古曲,乐器以三弦为主。
梆子声腔在河南繁衍出了许多剧种,首先是河南梆子(现称豫剧),可能是流入本地的陇西梆子腔与本地土腔结合而成,又受到罗戏很大影响。河南梆子分作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包括开封的祥符调和沙河流域的沙河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豫剧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黑龙江以及台湾等地都有它的足迹,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其次是大平调(大梆子戏、大油梆),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可能出自初期形成的梆子腔,它的历史应该在豫剧之前,活动于豫北濮县、滑县,传播到冀南、鲁西、皖北,分东路平、西路平两个流派。再次是怀调(淮调、槐调),也属于古老梆子的遗裔,它的声腔、板式、伴奏乐器都和大平调有近似之处。曾流行于豫北、冀南、晋东、鲁西广大地区,并形成老怀调派、新怀调派以及以安阳为中心的南府调派、以邢台为中心的北府调派四个流派。然后是南阳梆子(宛梆),其来源有两说,一说直接来自秦腔,一说属于豫剧的一支。流行于南阳地区。怀梆,来源也有两说,一说为豫剧的一支,一说起自民间祭天求雨的海神戏。流行于豫西北的黄河北岸一带。
河南省还有另外两个来源较为古老的剧种。一是越调,与湖北越调同源,又分两派,一派流行于南阳地区,一派活动于豫东南地区。另一个是卷戏,乾隆时期已经在开封演出,其来源不清楚,有说起自河北岸的卷城(今原阳县阳武乡),有说来自王侯宫院里的“眷戏”,也有认为出自宝卷说唱。曾流行于豫东、豫北、晋东南、鲁西南、皖北一带。又有一些地方小戏,如河南道情(坠子嗡),流行在豫东南,由渔鼓、道情、坠子结合发展而来。如豫南花鼓戏,流行于潢川一带,出自民间地灯歌舞。如乐腔,流行于安阳、内黄、清丰、濮阳、汤阴、滑县等地,在民歌小调基础上形成。
(九)湖北
湖北有两种由明代声腔继承下来的剧种。一是清戏,为青阳腔在湖北的存留,曾流行于黄州、汉阳、德安、安陆、襄阳五府的广大地区。一是越调(四股弦),明末已见于记载,唱腔以[越调]为主,可能是在南、北曲的宫调演变中,专门发展了[越调]一支。越调流行地域不同,又分为湖北越调和河南越调,两者在风格上稍有差异。湖北越调流行于襄阳、郧阳、荆州、宜昌等地,目前已近失传。
湖北省的主要剧种还是清代兴起的皮黄声腔系统的戏,其中有:(1)汉调(现称汉剧),承自襄阳腔,在与秦、徽两地声腔的长期融合中逐渐形成,唱西皮与二黄,为湖北省的主要剧种。又分为襄河、府河、荆河几种流派。(2)山二黄(汉调二黄),为汉调的一支。乾隆年间鄂东二黄戏进入鄂西北山区后形成。(3)荆河戏,唱腔分为南、北路,流行于荆州、宜昌和湖南常德地区。又分为荆河、府河两支流派。(4)南剧,为荆河戏流人鄂西,在当地演变而成的剧种。
湖北省也是花鼓戏、采茶戏兴盛的地区,主要有:(1)楚剧(西路花鼓、黄孝花鼓),在鄂东“哦呵腔”基础上形成,后流入沙口、水口、汉口等城市,一时风靡。(2)东路花鼓(东腔),亦来自“哦呵腔”,并吸收了清戏的成分,流行于鄂东。(3)襄阳花鼓,流行于襄阳、枣阳、宜城一带。(4)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5)远安花鼓戏,流行于南漳、保康、远安一带,在鄂西北地花鼓基础上,吸收越调、梁山调而形成。(6)黄梅采茶戏(哦呵腔),在黄梅县的采茶歌、樵歌、道情等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是安徽黄梅戏的姻亲。(7)阳新采茶戏,为黄梅采茶戏传入阳新后,与本地花灯结合的产物。(8)施恩灯戏,为四川灯戏传入本地演变而成。
还有一些歌舞剧种,受到四川梁山调的明显影响,它们是:(1)梁山调,四川梁山调传入湖北后,受到越调、汉调的影响,在钟祥、荆门、京山一带形成的新剧种。(2)鄂西柳子戏(阳戏、阳花柳),唱梁山调,流行于鹤峰、五峰一带。(3)郧阳花鼓戏,兼唱琴子戏和八岔戏,其中琴子戏唱梁山调,流行于鄂西北地区,在陕西演变成商洛花鼓。(4)随县花鼓戏,兼唱梁山调、蛮调、彩调等。流行于应山、安陆、云梦、钟祥、荆门、阳枣以及豫南等地。(5)堂戏,唱大筒子腔(多属于梁山调)、小筒子腔(属于皮黄腔),流行在巴东、五峰、秭归、兴山一带。
(十)安徽
安徽是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摇篮之一。明代时,这里产生了徽州腔、青阳腔,清初时产生了二黄腔,继而又成为黄梅采茶戏的孕育地。因而,清代后期在这里活动的剧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首先是古老声腔青阳腔在偏僻山乡尚有遗存,体现于几个剧种里:(1)岳西高腔,流行于安庆地区。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加进滚唱和板式,是青阳腔的直传。(2)怀宁夫子戏(牛灯),流行于石牌地区。(3)目连戏,用青阳腔音乐演唱,流行于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4)傩戏,亦用青阳腔演唱,活动于贵池、青阳山区。其次,清初盛行的徽戏,发展成安徽的代表剧种。其三,居首位的是黄梅戏,清中叶后由黄梅采茶调发展而来,流传到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近代以来影响甚大。又有皖南花鼓戏,源自百年前湖北东路花鼓、河南灯曲和当地民间歌舞的结合。凤阳花鼓戏(卫调花鼓戏),由当地凤阳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淮北花鼓戏,源自徐州一带的花鼓。出自花鼓灯的剧种有倒七戏(现称庐剧),流行于安徽中部的古庐州地区,以淮河花鼓灯及当地民间歌舞为基础形成。出自滩簧的剧种有含弓戏,流行于含山、和县、芜湖等地。出自渔鼓小调的剧种有文南词,活动于东至、宿松县一带,又有源自民间里巷歌谣的泥簧戏(今称梨簧戏),二百年前产自芜湖,流行于附近地区。嗨子戏,亦有二百余年历史,流行于淮北地区,又随流民传入河南东南部。
上述之外,安徽还有一些传自外省的剧种,如沙河调(淮北梆子),为沙河两岸农村形成的剧种,二百年前源自河南梆子。泗州戏,与鲁南柳琴戏、苏北淮海戏同属于拉魂腔后裔。活动于淮河两岸。另外,在香火戏基础上形成的来安县洪山戏,在巫师驱鬼基础上产生的寿县、阜阳一带地区的端公戏,也值得在此一提。
(十一)江苏
江苏省的苏南地区,是占老剧种昆曲的诞生地,因而昆曲一直在当地活动。另外江苏省又有许多晚出的民间小戏及外来戏。属于民间小戏系统的有:(1)来自滩簧的锡剧和苏剧。锡剧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结合发展而来,形成于清末,流行于苏南、苏北、浙江、上海等地。苏剧为苏州滩簧与昆曲结合的产物,形成于本世纪初。(2)来自花鼓戏的维扬文戏(近称扬剧),为扬州花鼓戏与苏北民间香火戏结合而发展起来,产生于清末。(3)源于民间俗曲小调的丁丁腔,产生于徐州一带,已有二百年历史。另外还有一种唱[满江红]曲牌的淮红剧,流传于淮北,也有二百年历史。还有一种南通僮子戏(今称通剧),为巫师香火戏一类。属于外来剧种的有:(1)江淮戏(今称淮剧),产生于淮河下游一带地区,为徽剧与当地僮子戏、民间说唱结合的产物,产生于清代中叶,后流行于两淮、上海、沪宁沿线地区。(2)淮海戏(三括调),其前身为山东肘鼓子,流行于苏北淮海平原。(3)江苏梆子,来自河南梆子,流行于徐州一带。
(十二)浙江
浙江省为中国戏曲渊源最为古老的省份之一,宋时产生了戏文,明代变化为海盐腔、余姚腔等,清代又盛行乱弹腔,因而后世剧种众多,来源复杂。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南曲声腔变体的遗裔,第二类为清代乱弹腔的支脉,第三类为民间小剧种。
从明代南曲声腔遗传下来的剧种有:(1)金华戏(婺剧),流行于金华、丽水、台州、杭州地区以及赣东北一带,为浙江省主要戏曲剧种,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其中高腔又有三派:西安高腔产生于衢州,西吴高腔产生于金华,侯阳高腔起于东阳、义乌一带。(2)新昌高腔(调腔、绍兴高调),明末时已见于张岱《陶庵梦忆》的记载。流行于新昌、绍兴、余姚、萧山、三门、临海、宁海一带。(3)宁海平调,与新昌高腔皆为原调腔的一支,而腔略低。故称平调。在发展中吸收了昆曲、乱弹的成分。流行于象山、宁海、新昌、奉化、天台、三门、临海、仙居一带。(4)松阳高腔,唱腔属于联曲体,有后台人声帮腔,带有浓厚山歌风味。流行于松阳、遂昌、龙泉、丽水一带。其来源虽没有直接资料可查,但属于高腔系统是肯定的。(5)瑞安高腔,曾流行于瑞安、温州、平阳一带,近世已近失传,只在瓯剧里保存有部分剧目。(6)温州昆曲,为昆山腔在当地的保存和发展。(7)金华昆腔戏(草昆),为流行于金华、衢州、严州一带的昆曲支派,由于长期在农村野台上演出,发展了重做工、重武戏、重大本戏的风格,与雅部昆曲迥然有别。
由乱弹系统发展起来的剧种有:(1)绍兴乱弹(绍兴大班,今称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上海一带,以乱弹为主,也吸收有高腔的成分。(2)黄岩乱弹(台州乱弹),流行于台州地区,唱乱弹腔为主,兼唱徽戏和滩簧。又分为山里、山外两派,一重做工,一重唱工。(3)诸暨乱弹(西路乱弹),与绍兴乱弹、浦江乱弹十分接近。(4)温州乱弹(今称瓯剧),由地方土戏“三月班”发展而来,以乱弹为主,兼唱高腔、皮黄、滩簧、时调。(5)处州乱弹(庆二都戏),流行于丽水一带。
由民间歌舞而起的剧种,一起自滩簧,如宁波滩簧(四明文戏,今称甬剧),流行于宁波、舟山、上海。如湖州滩簧(今称湖剧),流行于嘉兴地区。一起自采茶戏,如三角戏(今称睦剧),活动在淳安、开化、建德以及安徽屯溪、绩溪、江西婺源一带。如姚剧,流行于杭州、嘉州、湖州、上海。一起自说唱艺术,如的笃班(小歌班,今称越剧),在嵊县一带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形成于清代末年,但却发展很快,今天已经成为足迹遍布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的大剧种。另外有醒感戏一种,起自道教法事,活动于永康县一带,与福建法事戏、江苏僮子戏、广西师公戏属于同一类型。
(十三)江西
江西省是明代弋阳腔的故乡,明、清之际是多种声腔竞流之地,因而它的剧种除采茶戏以外,多半是诸腔混杂的几合班,其中包括:(1)赣剧,原分为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结合,并改今名。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乱弹、皮黄、秦腔、昆曲等各种声腔的长处,合为一体。今为江西省的代表剧种。(2)东河戏,源于赣县东河流域,原为高腔坐堂班,后与昆曲结合,又吸收宜黄戏、石牌腔、西皮腔,而形成高腔、昆曲、乱弹三和班。流传于整个赣南地区。(3)宜黄戏,明、清之际由[西秦腔二犯]发展而来,清末又吸收了饶河班里的西皮调。主要活动在宜黄县一带。(4)盱河戏,原为高腔,后又吸收皮黄,源于盱河流域的广昌县。以演孟姜女故事著名,被称作“孟戏”。其唱腔里可能有明朝海盐腔的遗音,尤为珍贵。(5)宁河戏,起自民间祭神的案堂班,最初唱高腔,后吸收石牌腔、西皮腔、宜黄戏,变为唱皮黄为主的剧种。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地区。
江西省又是采茶戏的故乡,拥有许多小剧种:(1)南昌采茶戏,源于乡村茶灯。最初唱“十二月采茶调”,后变为灯戏,然后出现“三角班”。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永修等地。(2)赣南采茶戏,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一带,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形成,流行于赣南、粤北、闽西,是江西采茶戏里有代表性的一种。(3)萍乡采茶戏,源自萍乡一带的“牛带茶灯”,流行于赣、湘两省。(4)抚州采茶戏(三角班、半班),由抚河流域“十二月采茶”等调发展而来。(5)吉安采茶戏,起自宜黄县,传到吉安地区扎根。(6)宁都采茶戏,流行于赣州地区,起于对子戏。(7)赣东采茶戏,源于铅山县,为采茶灯结合黄梅采茶调而成,流行于上饶、弋阳、贵溪等地。(8)九江采茶戏,起于本地茶灯。(9)景德镇采茶戏,由鄂东黄梅采茶调与赣北都昌、波阳民歌小调结合而成,流行于赣东北。(10)武宁采茶戏,源自本地民间花灯小戏,流行于宜春地区。另外又有瑞河戏(高安锣鼓班),亦起自民间采茶和灯彩,流行于锦江流域各县。万载花灯戏(花鼓灯),为赣南采茶戏传到万载县的产物。
(十四)福建
福建省亦为我国古老的戏曲根据地之一,产生过历史十分悠久的剧种。明、清两朝又因为地域毗邻的关系,江、浙戏班常常不时而至,在这里扎根后形成许多的剧种。另外本地歌舞小戏也很盛行。这三方面来源,构成福建戏曲剧种的概貌。
属于本省古老剧种的有莆仙戏、梨园戏作为代表。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区,它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宋、元戏文,但找不到文献记载,见于史乘是在清代。如莆田县北关外头亭瑞云祖庙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志德碑文》就署有当时三十二个兴化戏班的名字。不过,它的风格古朴,表演深受木偶戏影响,行当沿袭戏文旧规,曲牌和剧目都保存了很多戏文遗响,剧目极其丰富(五千多个),在在表明其历史的悠久。兴化戏足迹曾遍及厦门、福州、晋州、龙溪、三明等地,并传至东南亚各国。梨园戏是从明代泉腔(又明下南腔)直接承袭下来的剧种。又分作上路老戏、下路老戏和七子班三支流派。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曾传播到广东潮州、台湾及东南亚。
从外省传来后在本地扎根的剧种十分众多,多数出自高腔,形成福建戏曲声腔的一个显著特色。与高腔有承接关系的剧种有:(1)儒林戏,外来弋阳腔、乱弹腔与本地民间演唱结合为“逗腔”,开始为文人官吏家班表演,逐渐走上职业演出。(2)江湖戏,清中叶由江、浙传来的四平腔等声腔,在闽中一带结合民歌小调发展而成。(3)平讲戏,为江湖戏的一个流派,变江湖戏的外省音调为本地方言,又加入当地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流行于福建东北地区。(4)福清戏(今称闽剧),为上述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等彼此结合,又吸收弋阳、徽调等而形成。流行于福州市及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区,也远到台湾和东南亚。(5)大腔戏,流行于三明地区的大田、永安、龙溪一带。源于弋阳腔,属于曲牌体音乐体系,用后台帮腔。(6)庶民戏,为明代四平腔遗音,保存在屏南县、宁德县,近代已经成为孤响。(7)词明戏,据说是一官员从外地带来,唱腔与四平腔接近,流行在福清、长乐、平潭等地。另外来自徽戏的梅林戏,流行于三明地区,系清中叶经江、浙辗转而来的徽戏,采用泰宁一带“土官话”演唱。来自乱弹的北路戏(福建乱弹),与温州乱弹有血缘关系。又分二派,流行于闽东的称下北路,闽北的称上北路。至于闽西汉剧(外江戏),其来源还不清楚,目前有来自湖北汉剧、广东外江戏、湖南祁剧、江西东河戏几种猜测。流行于闽西一带,所唱腔调以乱弹为主。清末又有一种右词南钟调形成,唱皮黄,由江西传入。
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活动的,首先有高甲戏(弋甲戏、九角戏),最初是清初闽南农村迎神赛社时扮演梁山好汉,形成“宋江戏”,进而发展成能演一般历史剧目的“合兴戏”,然后又吸收了弋阳腔、徽调等而成。其足迹遍布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区以及流入东南亚。其次有竹马戏,是在民谣、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梨园戏、木偶戏的唱腔而形成。最初称“子弟班”,后因开场演竹马戏而改今名,流行于漳、浦民间。又有来自年节社火活动的游春戏,活动于闽北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肩膀戏,活动于三明地区沙县城郊,由抬阁装扮发展而来。与采茶、滩簧等民间歌舞有关的有三角戏,流行于闽北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县。闽西采茶戏,流行于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一带。闽西山歌戏,流行于龙岩、漳平、连城、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诸县。南词戏,源于苏州滩簧,只见于南平县。还有一种出自法事的打城戏,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而成。
(十五)台湾
台湾明代即有大陆泉腔、潮腔传入。清代以后,随着大陆成批民众到台湾定居,闽、粤两省的龙溪、漳州、同安、安溪等地的锦歌、车鼓、采茶等民间曲艺歌舞也传入台湾。后出现以说唱锦歌为主的民间乐社“歌仔馆”,又吸收车鼓、采茶等形式,逐渐走上戏台。在弋阳腔、乱弹、白字戏、七子班等影响下,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剧种。本世纪后,歌仔戏返回大陆,在漳州、芗江一带形成芗剧,又流传到东南亚地区。
(十六)广东
广东自明代中期戏文一支——潮调形成后,又逐渐繁衍出许多剧种来,这些剧种大体分为古戏文剧种、梆子皮黄剧种和民间小戏剧种三个体系。
古戏文剧种以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为代表,自明代潮剧一直传演下来,又吸收了弋阳腔、昆曲和梆子、皮黄的成分。主要流布于广东、福建的潮语区,也传入香港、台湾,并传播到东南亚诸国。其次是正字戏(正音戏),亦是外来戏文在潮州生根的结果,因保持用中州音韵演唱而得名,其历史至少始于明代,唱腔杂有弋阳、四平、青阳、昆山诸种成分。曾流行于粤东和闽南,现局限在海丰、陆丰二县。其三是白字戏,是海丰、陆丰二县用本地方言演唱的剧种,又名海陆丰白字、南下白字。源自潮调与正字戏在本地的结合,其唱腔吸收本地佛曲、法曲、山歌而形成独特风格。其四是琼剧,又名海南戏,为明代弋阳腔在海南岛的传人,又广泛吸收了潮调正字戏、白字戏、徽调、梆黄等声腔成分,发展为海南岛的主要剧种。
梆子皮黄剧种最古老的是琼剧。在清初雍正时期为唱“广腔”的本地班,其唱腔来源主要应为弋阳腔,后来大量吸收了梆子腔的唱腔,所以道光年间粤人杨懋建《梦华琐簿》说:“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但由于长期与徽班共同演出,也逐渐吸收了二黄腔,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港澳及东南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的主要剧种。其次有西秦戏。从名称看,应该来自明、清之际的西秦腔,但据研究,西秦戏唱腔与吹腔接近。可能是西秦腔与枞阳腔、襄阳腔互相融合时期的产物,其时间也可以推到清初。西秦戏流行于海丰、陆丰一带,传到潮、汕、闽南、台湾,以及南洋各国。其三有广东汉剧,原称“外江班”,主要唱西皮、二黄,为徽班带来,活动于潮州地区及闽西、粤北。
民间小戏系统有发源自紫金山区巫师“神朝”祭祀活动的花朝戏,有起自雷州半岛民歌的雷剧,有来自怀集民间歌舞的贵儿戏(今已失传),有来自湖南花鼓戏的东昌花鼓戏,有来自江西采茶戏的粤北采茶戏。
(十七)湖南
湖南自明代开始就有昆山腔、弋阳腔戏班在此长期活动,清代又是梆子、皮黄的频繁来往之地,因而出现了一批综合多路声腔的剧种。湖南省又是花鼓戏的故乡,花鼓小戏遍布各地城乡。这两方面,构成湖南戏曲声腔的特点。
在综合性声腔剧种里,按照其主要唱腔成分,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主要唱昆曲,一种为综合声腔,还有一种以皮黄、乱弹为主。昆曲从明代中期传入湖南,由于吴、楚方言接近的缘故,得以在这里长久立足,其中一直作为专门剧种保留到今天的是湘昆(也叫桂阳昆曲),活动于桂阳一带,在长期演出过程中,与本地语音结合,又受到祁剧、湘剧的影响,形成不同于苏昆的地方特色。另外如巴陵戏,原出昆腔,后渐改为以唱弹腔为主。如衡阳湘剧,虽成为综合性声腔,但唱腔音乐仍以昆曲为主。属于综合性声腔的剧种有:(1)湘剧,唱腔由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组成。高腔主要来自弋阳腔,低牌子可能属于另一种戏文声腔变体的遗裔,乱弹则为皮黄,又分为南、北路,即南路二黄,北路西皮。湘剧活动范围是以长沙、湘潭为中心,逐步向周围扩大,现已成为湖南省的主要剧种。(2)祁剧(祁阳戏),源于弋阳腔,融进了昆曲、乱弹,流行在衡阳、邵阳、零陵、郴州、黔阳等地区,又传播到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本省分为永河、宝河两派。(3)辰河戏,唱腔也分高腔、昆腔、低腔、弹腔,流行于沅水中游地区,还传布到贵州。以唱皮黄为主的剧种,其实多半也源自弋阳腔等,只是清代逐渐被皮黄改造了而已。常德汉剧,兼唱高、昆、弹三种声腔,以弹腔南、北路为主,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慈利,扩布到周围地区,还远及湖北、贵州。衡阳湘剧,亦兼唱昆、高、弹三种声腔,弹腔南、北路剧目占优势。流行于湘东南一带,足迹到达江西和广东。巴陵戏(巴湘戏),形成于古巴陵——岳阳地区,唱昆腔与弹腔南北路。
湖南花鼓戏系统,旁支众多,发展迅速。其中主要有:(1)长沙花鼓戏,为影响较大的一支,从地花鼓发展而来。(2)岳阳花鼓戏,唱锣腔和琴腔,流行于湘北农村。(3)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4)衡阳花鼓戏,出自民间“车马灯”演唱,又分为衡阳、衡山两支,前者俗呼为“马灯”,后者俗称为“花鼓灯”。(5)邵阳花鼓戏,由民间歌舞“对子花鼓”和“竹马灯”发展而来。(6)道县花鼓戏(调子班),出自民间社火狮子戏。(7)祁阳花鼓戏,有戴木面具演出的内容。现在祁阳花鼓戏与道县花鼓戏合称零陵花鼓戏。另外湖南还有一些起自民间宗教土俗——巫师傩愿戏的剧种,包括:(1)湘西阳戏,戴面具表演,流行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阳地区。(2)师道戏(土地戏、傩堂戏),盛行于湘西、湘西北的沅水、澧水流域,并播及贵州、湖北施恩地区。(3)新晃侗族傩戏(跳戏、傩歌戏),戴面具表演。
(十八)广西
广西剧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外省传入的皮黄声腔剧种,一是本地的民间小戏。皮黄剧种主要有:(1)桂剧,以乱弹(即皮黄)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杂调五种唱腔,是长期以来外省戏班在本地活动而发展融合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初。主要活动于以桂林为中心的广西北部地区。(2)邕剧,十九世纪初形成于古邕州地区——南宁,最初来自湘剧,后又受到粤剧影响。(3)丝弦戏(思贤戏),为桂剧在宾阳、上林、马山一带与邕剧唱腔结合的产物。本地小戏主要有:(1)师公戏,起自古老的巫师祭祀活动,流行于南宁、武鸣、宾阳等地农村,唱腔为联曲体,戴面具表演。(2)彩调(又称调子戏、采茶戏、那嗬嗨等),源于桂北采茶歌,在当地受到广泛欢迎,已有二百年历史。(3)牛娘剧,源自岑溪县的“唱春牛”活动,用粤语演唱,唱[牛娘调]。(4)贵南采茶戏,为江西采茶戏自广东输入后形成,流行于玉林、钦州地区。(5)广西壮剧,为壮语剧种,在田林一带的民歌、唱诗和“板凳戏”基础上发展而成,出现于清中期,流行于使用壮语北路方言的地区,包括田林、隆林、西林、百色、凌云、乐业以及云南省的广南、富宁地区,又分为北路、南路和师公戏三支流派。六,广西侗戏,在侗族“叙事大歌”基础上形成,借鉴了祁剧、辰河戏等汉族戏曲,产生于清道光年间,流行于龙胜、融水地区。
(十九)贵州
贵州年代最为古老的剧种恐怕数安顺地戏(跳脚戏),可能在明代前期随着内地兵丁戍边从江南传来。表演形式古朴,戴面具,流行安顺一带。其次有贵州本地梆子,由明、清流行此地的弋阳腔、昆腔、秦腔等融合而成,而以唱梆子腔为主,流行于贵阳、安顺、真丰、平坝、盘县等地。又有贵州花灯剧,来自独山、遵义、毕节、铜仁等地民间花灯歌舞,黔北、黔西称之为“灯夹戏”,独山一带称之为“台灯”,思南、印江等地称之为“高台戏”。贵州又有少数民族戏曲,如侗戏,源自侗族“嘎锦”(长篇叙事歌)、“摆古”(讲史),受汉族戏曲影响而形成,时间约在道光年间。流传于南侗地区,广西、湖南也有其足迹。如布依戏(地戏、土戏),为布依族歌舞受广西北路壮剧影响而形成,流行于盘江流域红水河一带的布依族聚居区。
(二十)云南
云南为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因此除外省汉族戏曲声腔传入,形成新的剧种外,又有受汉族戏曲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戏曲。
云南的代表剧种为滇剧,流行于云南的大部,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其唱腔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丝弦,源于早期秦腔,唱腔有“甜品”、“苦品”之分。二为襄阳腔,来自湖北襄阳腔。三为胡琴,起自安徽石牌腔。可见滇剧最初形成,应该是在明、清之际秦腔、襄阳腔、枞阳腔(石牌腔)盛行时期。云南汉族戏曲剧种还有关索戏,源于傩戏表演,演时戴面具,多演蜀汉征战内容,可能起自明代,目前仅见于澂江县阳宗乡小屯村的业余演出。又有云南花灯戏,源自社火花灯,遍及全省,种类繁多,分为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永、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云南的少数民族戏曲历史最古老的要数白剧。由白族“吹吹腔”和“大本曲”融合发展而成,可能受到弋阳腔的影响,产生于明末,流行于滇西白族居住区,剧目内容为汉族历史故事和白族民间传说。其次为壮剧,源自壮族元宵歌舞,形成于乾隆时期。又分为两个支派,一为土剧,流传于富宁壮族支系土族人中;另一为沙剧,流行于广南壮族支系沙族人中。又有傣剧,源于傣族歌舞,形成于清末,流行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二十一)四川
四川本地没有产生大的剧种,但由明及清,有外省戏班源源不断地入川演出。明代先是弋阳腔、昆腔,然后是秦腔。清代又有徽调、汉调等。这些先后入川的声腔剧种,在四川长期共同演出,逐渐彼此融合,又把当地流行的灯戏结合进来,在清末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综合声腔剧种——川剧。川剧的音乐包括五种成分:昆、高、胡、弹、灯。其中“胡”指胡琴腔(又名丝弦子),即来自徽、汉二调的皮黄腔。“弹”指弹戏(又名川梆子、盖板子),源自秦腔。五种成分融会贯通,形成统一而又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盛行于四川、云南、贵州数省,又按照流行地域分作四个流派: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派、川东派。川剧之外,四川本地戏出名的要数灯戏了。灯戏流行于川东、川北,在贺丰歌舞“跳灯”(车灯、花灯)基础上发展而成,乾、嘉年间即已十分活跃。其唱腔里的梁山调,曾广泛影响到许多省份的各种花灯、采茶、秧歌剧种。川剧里五种成分之一的“灯戏”,也是它的旁系。四川另外又有秀山花灯,出自秀山县花灯歌舞。
(二十二)西藏
西藏流行的唯一剧种是藏剧,它自成源流,与汉族戏曲没有声腔上的关系,大约起自早期佛教跳神的哑剧仪式,在十七世纪达赖罗桑嘉错时期(1617—1682年,相当于明末清初)形成独立的戏剧形式。其伴奏乐器有一鼓、一钹,用人声伴唱帮腔。主要分布在山南、日喀则、拉萨三个地区。也流传到青海的玉树,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云南的中甸,甘肃的夏河等地区。
(二十三)青海
青海黄南自治州的安多方言区,流行有青海藏戏,为藏戏的一支,其音乐唱腔在风格上与西藏藏剧有显著不同,吸收了很多当地民歌和说唱音乐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