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武打兵器称为“刀枪把子”,意思是假的刀枪,它虽脱胎于古代的兵器,但比古兵器更为夸张,更为美化。俗话说“三分功夫,七分家伙”,传统的武打戏,除演员的做工外,就离不开称手的刀枪把子。
传统武打戏所用的刀枪把子大致上可以分成十三个类别,即:枪、大刀、短刀、剑、戟、斧、权、鞭、锏、锤、棍棒、弓箭和其他。我们将分类简述如下。
1、枪类
枪是武打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刀枪把子,属于长兵器,大多适用于马戏武打,具体可分为长枪、大枪、双头双枪、丈八蛇矛和荷包枪等。
长枪:是枪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枪头修长挺拔,尖刃如矛,与杆相接处有缨隔之。杆长100余厘米,使用方便。《长坂坡》中的赵子龙,《枪挑小梁王》中的岳飞,《杨家将》中的杨家枪均使用长枪。
大枪:枪身份量比长枪重,枪头扁平并有装饰,力大者使用。如:《挑滑车》中的高宠即使用大枪。
双头双枪:枪身略短于长枪,使用比较轻巧。《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即使用双头双枪。
丈八蛇矛;是三国戏中张飞的专用兵器。
荷包枪:以枪头饰有荷包似的护口而得名,是皇家御林军作为仪杖用的把子。
2、大刀类
大刀类是武打戏中的常用把子,属长兵器,具体可以分大刀、象鼻刀、青龙刀、三耳大刀、坤大刀、站堂刀、三尖两刃刀等。
大刀:是大刀类中最普遍使用的长兵器,刃呈弓背,头呈尖锋,腰有一刀耳,耳上系红缨。
象鼻刀:又叫金刀,以刀头呈象鼻状而得名。比大刀稍短稍轻,《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和《定军山》中的黄忠均用此刀。
青龙刀:形如偃月,大刀上装饰有青龙图象,放又名“青龙偃月刀”,为三国戏中的关羽专用。
三耳大刀:是一种特制的大刀,刀头长90厘米,有3个刀耳,为特殊角色所用。
坤大刀:又叫绣弯刀,轻便灵巧,一般为女将使用。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使用此刀。
站堂刀:又叫“开门刀”,是封建社会司法大堂上四名站堂军所执的武器,前面的两把刀头呈尖形,后面的两把刀头呈圆形,表示明案曲直是非,是镇堂威的一种形式。
三尖两刃刀:刀口有3个尖锋,两侧有刃,是《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专用刀。

3、短刀类
短刀属短兵器,一般为步战时使用,有单刀和双刀两类,具体可分为扑刀、坤刀、腰刀、狼牙刀和鬼头刀等。
扑刀:是单刀中较宽而重的武生把子,一般多为老年英雄使用。
坤刀:刀窄而秀气,分单刀和双刀,系武旦使用的短兵器。
腰刀:是带鞘的单刀,多挂在武士的腰间作防卫之用,捕快人物一般也用腰刀。
狼牙刀:是单刀中较为笨重的把子,背上制有狼牙曲线。常为传统戏中的神将、魔怪所用。
鬼头刀:刀身比扑刀大,刀把的尾端雕饰有鬼头,是传统戏中刽子手的专用刀。


4、剑类
剑,轻便锋利,具有刺、斩、劈、击等多种功能。它在战场上是兵器,在贤人志士身上是驱邪惩恶的圣物,在王公贵族手中则是权力的象征。因此,剑是龙的传人之魂,是炎黄子孙创造的灿烂明珠。
剑属短兵器,具体可分为单剑、双剑和尚方宝剑。
单剑:一般均有剑鞘,剑鞘上装饰图纹,是戏曲舞台上运用普遍的防身武器。
双剑:剑鞘内装有两把剑,多为旦角使用,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和小青,《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均用双剑。
尚方宝剑:是皇帝授于钦差、巡按等高级官员的权力之物,行使先斩后奏的特权。
5、戟类
戟大多是长兵器,只有少量是短兵器。具体可分为单戟、双戟、方天画戟和双头大戟等四种。
单戟:一般为皇宫仪仗队用之。在《三英战吕布》中则是吕布的专用把子。
双戟:有长、短两种形式,一般为二花脸使用。
方天画戟:和单戟形式类似,所不同的是戟头为长枪头,戟上有彩画花纹。
双头大戟:是一种长柄重把子,即杆的两头均装有大戟头,舞台上不多见。

6、斧类
斧有长也有短,份量较沉,一般为成猛的花脸使用,具体可分为长柄斧和短柄斧。
长柄斧:属长兵器,前端有枪头,一侧为月牙状斧刃,既有份量又有气势,斧头上装饰有花纹的则称“宣花斧”。传统戏《花打朝》中的程咬金,《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均用此把子。
双斧:属短兵器,《水浒》戏中的黑旋风李逵就用此把子。
7、杈类
杈属长兵器,具体可分为钢杈、猎杈和鬼头杈。
钢杈:比长枪略短,杈的头部有三刃,并配有响盘,戏曲舞台上用得不多,杂技表演中则专有舞钢叉的节目。
猎杈:头有两尖刃,无响盘,为猎户的专用把子。如:《大反登州》中的解珍、解宝执的便是猎杈。
鬼杈:系鬼怪的把子,杈的头部有三尖刃,中刃尖而直,并配有响环。

8、鞭类
鞭属短兵器,具体可分为单鞭、双鞭和韦陀杵。
单鞭:依外形,有竹节鞭和虎尾鞭之分,竹节鞭长约1米,钝尖,全身有棱环间隔成竹节状。虎尾鞭类似竹节鞭,端头微尖,形如虎尾。如:《白良关》中的尉迟恭使用的是竹节钢鞭,而赵玄坛使用的是虎尾钢鞭。
双鞭:一般比单鞭小巧,武旦使用者较多,故又名“坤鞭”。如:《泗州城》中的水母娘娘使用的便是双鞭。
韦陀杵:是传统戏中韦陀的专用把子。
9、锏类
锏属短兵器,长而无刃,有四棱,但无节上端略小,下端有柄。具体可分为单锏和双锏。
单锏:不作兵器之用,是皇帝策封给功臣监督帝王和谗臣的工具。舞台上很少用到。
双锏:一般为马战中的兵器,形似单锏。如:《卖马当锏》中的秦叔宝的锏便是双锏。锏在必要时还可抛掷打击敌人,故有“撒手锏”之称。

10、锤类
锤属短兵器,分量较沉,为力大者使用。具体可分为单锤、双锤、瓜锤和铜锤。
单锤:一般为步战中的把子。
双锤:在武打戏中较常见,形式有瓜形。
圆形、鼓形、八角形等。在传统戏《八大锤》中,要上台四个手执双锤的大将,四对锤的形状各不相同。
瓜锤:因形状如瓜而得名,一般在戏中使用的是鬼怪角色。
铜锤:一般不作兵器使用,是皇帝策封给功臣监督帝王和谗臣的工具。
11、棍棒类
棍和棒是两种兵器,一般细而长者为棍,短而粗者为棒,现在舞台上往往把两者给混淆了。如:武松拿的是棍,而孙悟空拿的则是金箍棒。而妖怪常常拿棒身装有尖锐狼牙、既短又粗的狼牙棒。

12、弓箭类
弓和箭属远射程兵器,舞台上用得较多。
弓一般背在肩上,使用时握在手中,必要时也可作为武器对打。箭插在箭囊里,箭囊斜挂在腰间。
13、其他类
传统戏曲舞台上使用的把子还有:钩、铲、槊、耙、盾等式样。
钩:一般指护手双钩,前方呈钩形,握手处的外侧有护靠。
铲:即月牙铲,又叫禅杖,分量较沉,一端呈月牙形,一端呈铲形,是莽和尚的武器。
槊:是长兵器,舞台上绝少用到。
耙:在《西游记》剧目中是猪八戒的专用把子。
盾:又叫盾牌。分铜牌和藤牌两种,前者用铜铸,后者用藤编,牌面上饰有虎头、饕餮之类的凶狠图纹,给人一种威势。

14、刀枪把子的涂刷
作为戏曲舞台上的刀枪把子,既脱胎于古代兵器,又要适合舞台上的表演功能,使其和整个戏曲舞台美术相协调。因此,它的制作技艺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戏曲舞台上出观了三种类型的刀枪把子:电镀刀枪、铝膜刀枪和水银刀枪。
电镀刀枪是用锻铁制坯精加工后,再用电镀。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能增添舞台上的武打气氛和装饰效果。其不足之处是反光太强,演员们大打出手时要干扰视线,易于失手。而对于越剧、黄梅戏等以唱做为主的剧种,则比较适宜。
铝模刀枪是在竹木削制的刀枪坯子外面,粘贴一层电化铝薄膜或铝膜,其光亮度和电镀刀枪相仿,但比电镀刀枪轻巧,其军度则不及电镀刀枪。
水银刀枪是一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它的内模也是竹木削制的,外表则涂上一层水银与锡的软体合金涂料(又叫锡汞剂),水银刀枪使用轻便,亮度好,效果佳,又不刺激眼睛,深多武打演员的欢迎。目前是各剧种使用的主要刀枪把子。
15、仪仗兵器
这里我们还值得一提的是皇家宫廷用的礼仪兵器,在庙宇里也可以看到这些礼仪兵器。它们仿照了长兵器的模式,但与刀枪把子又有区别。礼仪兵器强调的是审美功能,它比刀枪把子更注重造型与纹饰,以显示皇家宫廷的威严与气势。常见的礼仪兵器有:金瓜、钺斧、朝天蹬以及宝扇、日轮、金戟、龙戟、凤矛、字矛等。在庙宇里还可以看到象征吉祥的八宝兵器。这些礼仪兵器的排列都有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不是兵器的属性,而是体现气势的装饰品。它和色彩斑斓、纹样绮丽的古代旌旗、壮丽宫厥相映成辉,构成皇家宫苑仪仗的巍峨壮观和无上威势。
鉴于宫廷和庙宇礼仪兵器上的审美功能,一些舞台美术的有识之士曾提出舞台上的刀枪把子应从中吸取营养,丰富刀枪把子的程式,增强其审美功能,创造出富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新颖刀枪把子,丰富表演艺术,我们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