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盔头

徐华铛;杨冲霄

  在中国戏曲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头上所戴的冠、盔、帽、巾等均称为“盔头”。冠为帝王、贵族的冠戴,豪华而富丽;盔为武职人员的冠戴,英武而气派;帽的成分最杂,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兵丁百姓,形形式式都有。而巾则多为软帽,属于便服的行列。

  戏曲盔头都是参照中国历代人物的服饰,根据戏曲艺术的表演特点和形式,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是戏曲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盔头大都注重装饰,主要装饰纹样有龙、凤、狮、花草、云、水、火及其他吉祥图案,上面还缀插有珠花、绒球、丝绦、帽翅、雉尾等,同身上穿着的戏衣互为协调又互相衬托,色彩鲜明,绚丽夺目。

  从制作的角度看,盔头可分硬盔和软巾两个大类。硬盔用纸板镂刻成花纹,背衬铁纱及硬纸,用火烙铁烙成帽形,再进行上胶、沥粉、贴箔、点翠、插绒球、配广珠、挂须穗而成。软巾用布叠成,帽面大多用金银彩线装饰刺绣纹样,硬盔为戏中重臣武将所戴;软巾则是戏中各类人物的便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戏曲舞台上的大小盔头计有300余种。下面特分冠、盎、帽、巾四个类别作简要的阐述。

  1、冠类

  冠在戏曲中一般为帝王、后妃和公主、太子所戴,常见的有平天冠、凤冠、九龙冠、束发冠、虞姬冠和道冠等。

  平天冠:又叫平顶冠和玉皇冠,为帝王一类角色所戴。冠由帽胎和冕板两部分组成,帽胎呈圆形,金色点翠,冕板则装在帽胎的顶部,为“日月七星板”,前后挂旒,两侧挂黄色绣风飘带,后带黄色绣龙被风。

  

  凤冠:又叫翠凤冠,为后妃、公主及诰命夫人一类贵族妇女所戴。银色冠架上缀满了凤凰和翠珠,两旁垂穗子、有后扇,以体现她们的高贵身份。凤冠有大小两种,小凤冠又叫半凤冠,比大凤冠简单。还有一种叫老旦凤冠,其形式略小于凤冠,两旁没有丝穗,为年事高的太后、后妃一类贵族妇女所戴。传统凤冠来源于明朝习制,宋明以前没有凤冠。因此除了传统保留剧目仍戴凤冠外,一些新编历史剧已不再戴用凤冠了。如:越剧《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后;《长乐宫》中的皇后,都已不用凤冠,而采用正凤、边凤、对凤、牡丹等进行妆戴,舞台上仍不失其高贵显赫的身份。

  

  九龙冠:为皇帝的便冠,一般地位略低于皇帝的皇兄皇弟也戴。冠胎周围装缀有9条点翠金龙,上饰杏黄大绒球和大小珠子,后有朝天金翅2根。

  虞姬冠:又叫如意冠,形式与太子盔顶部的都司头类似,上饰如意板,板周围排饰小珠串。为梅兰芳创作演出的“霸王别姬”里专门设计的冠戴。

  束发冠:又叫多子头、太子冠,是古代贵族少年束发所戴的礼冠,上缀珠子、绒球,下垂孩儿发,有金胎和银胎两种。

  紫金冠:是在束发冠的基础上加以美代的,配有金色或银色大额。额和冠顶皆作云龙吞口图纹,外加大红球缨,戴时对插双翎雉尾,故又称此为全插。

  

  道冠:又叫莲花冠、佛手冠,为戏曲中扮演神仙道人一类角色所戴,有莲花瓣或棱柱形冠胎,顶上装小如意。

  佛冠:为登坛说法时的大和尚所戴,全赤色,前高后低,上作云龙图纹。冠的前额,绣有一金色“佛”安,冠顶竖有形如宝鼎的金刚塔,并配缨珞和珠穗等装饰。

  

  2、盔类

  盔为戏曲中的元帅、主将、中军及非正统的公侯霸主所戴。常见的有帅盔、太子盔、草王盔、倒缨盔、额子盔、荷叶盔、中军盔、太监盔、学士盔等。

  帅盔:为元帅的专用头盔,盔胎形如覆钟,盔顶装有系红缨的三杈戟,以示统帅三军,盔胎上分饰珠须,前有绒球珠子,后有披风(即后兜)。

  太子盔:为王子或年青有为将领的头盔。盔胎和帅盔类似,盔顶饰有多子头(又叫紫金冠、太子冠),形如蓓蕾,上下均是银色的水珠及粉红色的绒球。倘在多子头上加插翎雉,则成了军中主将。

  草王盔:为霸主、草王等角色所戴,盔胎圆形,顶部稍尖,金色底子,上饰绒球,有的插有雉翎,也有的加挂2条孤尾。

  倒缨盔:为懔悍的武花脸之头盔,盔胎如帅盔,盔顶红缨向后倒垂,尖顶、宽边,后加帔风(即后兜)。

  大额子盔:为大将的头盔,四周缀绒球和绒花,顶上饰一大绒球,左右配双龙戏珠或如意块,正中为团寿图案。可与扎巾配用,十分英武气派。

  

  七星额子盔:为穿大靠的女将所戴,盔顶有2排大绒球,每排7个,故又名“七星女额子”。

  荷叶盔:为出入宫门的公侯将相或有权势的大太监所戴,因帽的后胎上端如荷叶向内翻包而得名。文职角色戴时两耳挂丝穗,武职角色则不挂丝穗。

  中军盔:为中军人物的专用盔,盔形如钟形,盔顶高而尖,顶部饰有小枪头,周身呈金黄色,饰有花纹。

  大太监盔:为大太监的专用盔,前矮后高,胎上金色点饰,饰有龙纹,上缀绒珠,左右挂耳穗。

  小太监盔:为小太监的专用盔,盔形如大太监盔,但装饰简单,两旁无穗子。

  学士盔:为官场中高级文人所戴,形同纱帽,后插帽翅(又叫展)。

  大过梁盔:为有身份的宫娥所戴,由凤纹组成半月桥形,故又叫过桥,装饰华贵艳丽。

  虎头盔:为一般慓悍的武将所戴。盔面为虎头造型,盔前加大金额,前竖大红球缨。盔后有虎皮纹绣帔。

  狮儿盔:为一般慓悍的武将所戴。盔头以狮造型,作伏仰状,下加大金额并饰有云龙图纹。盔的两侧为火焰竖翅,中插红色球缨,盔后为缎绣黑帔。

  螺丝盔:为一般的番将所戴。因盔头形如螺丝而得名。配两龙金额,并饰有彩色螺旋纹图案。戴时也可插雉尾,挂狐裘。

  

  3、帽类

  种类繁多,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均戴之。常见的有王帽、罗帽、纱帽、侯帽、相纱、鬃帽、皂隶帽、毡帽等。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当数纱帽,下面我们将分重点阐述。

  纱帽:为戏中文职官员所戴,其式样借鉴了明朝官员常服中的“乌纱帽”。帽呈圆形,分上下两层,前矮后高,用黑绒或黑纱蒙制。帽的后面插横向帽翅,帽翅的形式有方翅(呈长方形)、尖翅(呈菱形)、圆翅(呈圆形)和桃翅(呈桃形)等4种。它不仅装饰了纱帽,而且还有种种规定和功能。

  

  

  帽翅能区别官员的品级大小。如:六部大臣、巡按、状元和知府大多插方翅;七品县令及小花脸多插圆翅,城官、门官和狱官等无权小吏则插桃翅。

  帽翅能分辨官员的忠、奸、清、贪,为官清廉的忠臣插方翅,翅上有太阳海浪图案,象征光明正大,为民行道。如:《十五贯》里的况钟;《海瑞罢官》里的海瑞等。为官贪赃枉法的奸臣插尖翅,翅呈尖菱形,以“尖”示“奸”,翅上有金钱图案,象征奸诈狡猾。如:《盘夫索夫》里的严世藩;《谢瑶环》中的武三思等。其中也有例外的,如《古城会》里的张飞也戴尖翅纱帽。传统戏曲中的判官也戴尖翅,不过帽子的颜色是红的,帽上缀有金彩花,帽前插一大绒球,称为“判官纱帽”。草菅人命的低档官员戴圆翅,在戏曲中也属奸臣一类,圆翅上的纹样多用团寿、铜钱和“”字图案。如:《胭脂》中的张宏等。

  帽翅在行类上也有一套程式,一般生行类(小生、正生、老生)插方翅,净行类(大花脸)插尖翅,丑行类(小花脸)插圆翅或桃翅。

  

  帽翅在技艺高超的演员身上还能体现出一种特殊功能。如帽翅的上下、前后转动,以及停左翅动右翅或者是停右翅动左翅,配合人物的舞蹈动作和脸上表情,可以分别表示出人物的喜悦兴奋或是紊乱不安的心理活动,加强表演的气氛。戏曲艺术称其为“翅子功”。

  驸马套:它是一种专为驸马设计的套在方翅纱帽上的装饰,前有过桥,后有2根朝天小翅帽上缀珠子和绒球,耳际两侧垂杏黄丝穗,显得雍容华贵。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打金枝》里的郭暧等。

  相纱:相纱又叫相貂,为宰相一类高官所戴。黑底方形,形如纱帽,左右插长而平的翅。《铡美图》里的包拯,《杨家将》里的寇准等均戴之。

  改良相纱:它是宰相一类高官所戴。帽形和相纱类似,色泽有紫、蓝、黑和香色等,并加有龙纹珠翠,翅上也有装饰。如:《秦香莲》里的王延令;《孟丽君》里的孟丽君等均戴之。

  金貂;金貂又名汾阳帽,是功高爵显的宰铺一类人物所戴,形如相纱,帽胎镂龙纹,前饰双龙戏珠,后有朝天翅,左右插如意翅。

  金大镫:它为戏曲中披黄靠的主将所戴。帽形如金貂,满缀翠珠绒球,没有展翅。金色点翠为金大镫,银色点翠为银大镫,黑色点翠为黑大镫。

  王帽:它是帝王戴的帽子,帽胎类似纱帽,上面饰有金龙纹,杏黄色绒球,并有朝天翅两根,左右挂有黄丝穗。

  风帽:它为帝后及文武官员外出行路所戴的避风帽罩。有红、黄两色,黄色为帝后所戴,上绣龙风图案,红色则为官员所戴。

  候帽:它为公侯级官员所戴。形似倒置的金钟,两侧边缘挂丝须。

  

  耳不闻:它为公侯级武职官员所戴。形似侯帽,顶部加饰三杈戟红缨,称为台顶。

  罗帽:罗帽的应用较广泛,一般为武生所戴,帽的上部为六角形,下为圆形,顶有圆球,上饰绒球和箭头状的“茨菰叶”。分软胎和硬胎两种,软胎可折合,硬胎则固定,色泽有黑、白、粉、蓝、紫、绿等多种。一般家院仆人戴黑色的软胎罗帽,帽上无装饰。

  鬃帽:它是武生戴的帽子。下圆上尖,中间空如罩,有的饰有绒球和箭状“茨菰叶”。

  毡帽:它是一般平民百姓戴的帽子。用毡制成,顶高而尖,下檐上卷。差官衙役有时也戴之。

  

  皂隶帽:它是皂隶人物的帽子。形似高方巾,帽前饰一寿字,帽旁插一孔雀翎。

  草帽圈:它为渔夫、樵夫和其他劳动者所戴。形似去顶草帽,只留帽圈,圈里的上端饰“团寿”或蝙蝠图案,男女均用,男大女小。

  御姬罩:又名渔婆罩,是一般妇女的凉帽。形如帽圈,四周排须穗,正中缀一绒球。

  五佛帽:又名皮罗帽,为佛门高僧所戴。红缎制作,金顶,前方饰有5个莲花瓣,瓣内饰有佛象或佛字,两旁垂白飘带。

  和尚帽:又称僧帽,为剧中和尚所戴。形如元宝,黑色。

  飞龙帽:它为外邦的番王和主将所戴,故又称“番王帽”、“鞑帽”,为毡制翻边圆帽。上铸辊子龙一对,并饰有珠子,垂有飘带。

  红缨帽:又称貂裘帽,为清朝或番邦官员冬秋季所戴。这是根据清代官员的秋帽制作的。圆顶大檐,上缀红缨,有顶珠,顶珠按官职的高低有水晶白色、宝石蓝色、珊瑚红色和铜色之分。顶上拴有孔雀翎子(即花翎),翎子分眼,眼越多官越高。

  纬帽:又称凉帽,为清朝或番邦官员夏季所戴。帽形似尖顶笠帽,上缀红缨,饰有顶珠,后插翎子,其顶珠和翎子按官位的大小而有区别,区别方式和红缨帽相同。

  番兵帽:它为剧中扮演番兵者所戴。以红毡制作,帽顶向前弯曲,形似号角。沿弧形帽的顶部镶羊皮白毛。帽檐前宽后窄,帽上用金线绣图案花纹。

  旗头:用于扮演剧中的清代命妇或其他少数民族贵妇。这是一种仿照满族妇女发式、用青缎裁制的头帽,并配有珠花丝穗等装饰。

  

  4、巾类

  巾的份量轻而用面广,在戏曲舞台上适用的角色较多,常见的有文生巾、武生巾、员外巾、鸭尾巾、帝王巾、相巾、包巾、夫子巾、荷叶巾、军师巾、棒棰巾、高方巾等。

  文生巾:又叫相公巾,是小生行当中最常见的巾帽,为秀才、相公等书生所戴。缎制软胎,巾帽上绣有图案,前方饰一方块玉,后有飘带2根,帽之左右有耳子,下垂小流苏。有的文生巾有软质下翅,十分文雅。

  

  武生巾:为小生行当中武生所戴。形如文生,但无飘带。巾帽上端装有高而尖的“火焰”,或饰红绸结。武生、老生两侧挂流苏,净角不挂流苏。

  员外巾:为员外一类角色的巾帽。缎制方形帽胎,上饰团寿或“万”字图案,前方有长方形如意披挂2块,后有绣花飘带。色泽常见的有黑、紫、香等色。

  鸭尾巾:为商人、店主等人物所戴的巾帽。下圆上扁,形如鸭尾。色泽多种,一般浅色为年轻者所戴,深色为年老者所戴。

  

  帝王巾:为帝王的便巾,黄缎绣制,可以折叠,后有朝天翅2根。

  相巾:这是宰相、太师象居的便巾,缎制,四方形,饰有金钱图案,正面镶一方块白玉,后有小帽翅2根。

  

  包巾:又叫扎巾,为武将或武士的巾帽,下为圆形,后竖一板,板上饰有珠子绒球。

  夫子巾:为名将的专用巾。帽胎缎制,饰龙纹,上缀珠子绒球,两侧有垂耳,挂杏黄丝穗,后面挂绣有黑色寿字的白色飘带。倘若用绿色的帽胎,则成了关羽的专用巾。倘若用黑色帽胎,则为项羽的专用巾。倘若用白色帽胎,则为岳飞的专用巾。

  

  荷叶巾:又为四楞巾、傧相帽,为官府幕僚、门客和相士所戴。一般花脸、丑角等行当扮演谋士和道家人物时,也戴此巾。方形,帽顶如荷叶覆盖,上面绣花,后垂飘带2根。

  军师巾:又叫八卦巾,方形,顶扁似屋脊,帽胎上绣八卦和太极图,后垂飘带2根。以前是扮演八仙中的吕纯阳所戴,故又叫“纯阳巾”,凡扮演帝王的军师、谋臣以及一般道家、神仙等均配戴此巾。

  花角巾:此巾常出现在川剧中,专用于文小生扮演的秀才、举人等有功名的人所戴。圆形,巾的后上端有横展,形如弓状,两侧作圆角,帽胎绣花,后垂飘带2根。色泽有浅蓝、淡青、谷黄等,倘是黑色的,则为贫士所戴。

  棒棰巾:是纨袴子弟、帮闲文人的巾帽。绿底绣花,帽的后端插有两根棒棰状的朝天小翅。

  高方巾:为正生和老生戴的常帽,形高而方,以黑色和蓝色为多。

  大叶巾:又叫差官帽,常用于扮演大官员的侍从或禁卫。差官、旗牌、家将等也戴此巾。巾的上端相平,两角略向下卷,上绣花纹,垂有后帔。

  道姑巾:是道姑的专用巾。平顶,七绣金色云纹,两角垂悬细长飘带,冠后垂有5块相连代表“五行”的一幅条帔,每块上绣莲花。

  

来源:《中国戏曲装饰艺术》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