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艺术舞台上,各行角色身上穿的衣服统称为戏衣。传统戏衣名目繁多,样式丰富,有不同花色的蟒、靠、官衣、开氅、褶子、裙袄、宫衣等。历代戏衣的设计师们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象征的艺术手法,把装饰美和真实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和盔头、靴鞋形成一个互为出调又互相衬托的整体,给人以艺人的魅力和享受。
1、蟒
蟒袍又称“衤莽袍”,是帝王后妃以及将相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着的礼服。由于穿者身份高贵,举止庄重,表演动作比较缓慢文雅,一举一动应产生流畅舒展的长衣纹。因此,其制作的材料必须是高档缎料。
蟒袍是一种华丽而高贵的戏衣,圆领阔体,大襟肥袖,袖端装有水袖,胁下有摆,配有玉带品级图案,袍服上用金、银丝线绣有云龙、云凤图案,并衬有太阳、山头、八宝、回纹草龙,博古、流云等纹样,下摆绣有海水江崖(又叫水脚),表示江山社稷,以示穿着者的高贵地位。为使蟒袍硬朗,使演员在行动之间出现以直钱或楞角为主的折纹,体现其特定的身份,制作蟒袍的高档缎料上需村以皮纸和夏布。
蟒袍可分为“男蟒”、“女蟒”和“改良蟒”三种形式。
男蟒长及足,一般身长为4.5尺,袍服上主要以团龙、坐龙和龙吞珠等纹样,蟒袍的纹样和服色,要根据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以及脸谱而定,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上五色又叫正色,分别为黄、红、绿、黑、白,是蟒袍中明主体。这里指的蟒袍色彩是指袍服的底色,底色上再用金银丝绒绣制各种龙纹。以前,蟒袍被绣得满满的,“吃”掉了蟒袍的底色,使人眼花缭乱;如今,蟒袍上的图纹布局得体,绣花的面积相应减少了,这不仅使图案花纹清新透剔,而且使蟒袍更为富丽堂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演出艺术效果,使各类色泽的蟒袍十分清晰。
黄蟒,为黄色底子的蟒袍。黄色是最能发光辉的色彩,古代把黄色定为正色,属最高级的色彩,多为帝王的蟒袍,象征皇权的尊严。视角色年龄的不同,黄蟒又有深浅之分,一般年轻帝王用浅黄色(又称明黄色),年老的太皇用深黄色(又称杏黄色)。黄蟒上过去绣五爪金龙,现在大多绣四爪,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美感,因此黄蟒又称“龙袍”。有时,一些白胡子老生或者脸谱为黄色的花脸也称近似于杏黄色的蟒袍。
红蟒,为红色底子的蟒袍。红色是引人注目的色彩,给人以喜庆欢乐的热闹感,象征气魄和正义,多为身份高的角色所穿。如:三国戏里的刘备、曹操等都穿红蟒。巡按、宰相、状元和驸马也往往穿红蟒;又如:《胭脂》里的吴南岱,《铡美案》里的陈世美等也穿红蟒。
绿蟒,为绿色底子的蟒袍。多为红净的角色所穿,表示其威武忠勇的气质。给人以强烈鲜明的美感。如:三国戏里的关羽、姜维、孙权;《大兴梁山》里的关胜;《潞安洲》里的陆登;《二进宫》里的杨波等均穿绿蟒。
黑蟒,为黑色底子的蟒袍,多用于花脸文武将官,象征耿直豪爽。如:张飞、包拯、项羽等都穿黑蟒。给人以庄重、严肃、阴森和神秘之感。
白蟒,为白色底子的蟒袍,步年有为的大将以及一般生角(小生、武生、老生)多穿白蟒。如:周瑜、吕布、赵云、岳飞、杨延昭等,给人以清净、隽雅之感,显得俊美潇洒。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红蟒或黑蟒的角色改穿白蟒的。如:《造白袍》中的张飞为关羽带孝而穿白蟒;《连营寨》刘备哭灵时,也穿白蟒,在《铡判官》中,包拯由阳间下阴曹,也改黑蟒为白蟒。
为了区别角色和增添舞台色彩,蟒袍还有蓝、粉、紫、古铜和绛等五色,称为“下五色”(又称“副色”),一般为次要角色穿戴,舞台上用得不多。
女蟒是传统戏中身份较高的女性人物如太后、皇后、皇姑、太君、贵人等在公开场合所穿的礼服。女蟒式样基本上和男蟒相似,长度仅及膝,两侧无摆。显得雍容华贵,端庄高雅。
女蟒有年青蟒和老旦蟒两种。年青蟒为齐肩领,穿着时还要带上云肩(即披肩,因其轮廓如云朵形而得名)。老旦蟒为长身大襟,不带云肩,只在脖子上围白布护领。
女蟒纹样主要以飞凤、立凤、团凤、团龙为主,下摆绣有海水江崖(又叫水脚),以示江山社稷。并以牡丹、云鹤、八宝、流云、草龙、回纹等作为陪衬。
女蟒的颜色有红、粉、紫、白、香色、古铜、紫绛等,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而各不相同。一般年青人物穿红色女蟒为多,色彩纹样鲜艳华美,显得富丽堂皇。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打金枝》中的公主等。在特殊剧且中也有男角穿红色女蟒的。如:《花果山》里的孙悟空、《瓦岗寨》里的程咬金,增添了这两个人物的风采。中年以上的人物大多穿香色女蟒,色彩纹样相对显得沉着庄重,故又称“老旦蟒”。如:《甘露寺》里的吴国太;《杨门女将》里的佘太君等。还有一种紫绛色的女蟒多为年老隐退的将相夫人所穿。如:《雏凤凌空》中的佘太君。因这时的佘太君年龄更大了,故穿紫绛色女蟒,显得苍老挺劲,古雅大方,有气度。
披蟒
披蟒是扎靠的高级将领在外面再披一领蟒袍的穿着形式。具体穿法是:左手穿上蟒,右手披着蟒,腋下系上蟒带子,半身露出靠甲。这种情况往往用于点将发令和临阵空锋时刻。如:《华容道》里的关羽;《挑滑车》里的岳飞;《金山战鼓》里的韩世忠等。
改良蟒
改良蟒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蟒袍,其式样和男女蟒袍基本相似,袍身略短,衣袖相应较小,袍上的图案纹样也简洁干练,下摆、袖口处饰有回纹、草龙等图案,显得比原来的蟒袍灵巧轻盈,也更隽雅秀气,使用上与蟒袍相同。目前多用于越剧、沪剧、绍剧等地方戏。

2、靠
靠,是传统戏曲中武将穿戴的盔甲式服装。其式样是从古代将士穿的铠甲演变美化而来:圆领紧袖,宽腰突腹,在各色的缎面上绣有彩绒圈金的鳞甲,整体造型有威武雄壮的气概。

靠,由靠领、靠肩、靠肚、靠牌等部位组成。靠领是靠的领口,又称“三尖领”;靠肩是靠的肩部,两边绣有半立体的虎头,部位比较突出;靠肚是靠的前片腰部,上绣有“龙吞口”,其形状犹如虎头,龙吞口传说是龙的儿子,平生好斗喜杀,武将靠上装饰了这个形象后,增添了慑人的力量,显得威严庄重;靠牌也叫“靠排”、“下甲”,由两块绣有鱼鳞和虎头的单片组成,系于腰间,用于遮护两腿。当剧中的武将战败时,便要脱去盔靠穿箭衣,只挂下甲,以表示战败。如:《战北原》里的郑光,《空城计》里的马谡等都挂下甲。
靠,又分“硬靠”和“软靠”两种。背插四面“靠旗”的称为硬靠。在古代,军事将官作战用的令旗多备于腰间。在舞台上,令旗则被夸张变化为三角形的小旗,即靠旗,插在后背一个虎头形的硬皮壳里。靠旗的颜色与靠相同,用缎制作,上面绣有图案(见图男靠之二)。靠旗的视觉形象不仅美观,而且在空间占有优势,有八面威风之感,特别在武打戏中,犹如蝶翅翻飞,产生一种炽热的场面,令人神往。

除靠旗外,还有一种翎子的装饰,也十分令人称道。翎子又称雉翎,是由野鸡尾毛相接制成的,长约5~6尺,插在盔帽的两侧。传统戏曲里的俊美英武的角色、绿林中的好汉以及异邦番王将领等都常戴用。使用翎子的舞蹈称“翎子功”。它除了增加人物的装饰美化外,主要的作用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笔者看过京剧《凤仪亭》的戏,当吕布与貂婵在亭中相会时,饰演吕布的演员十分得体地使用了翎子来刻划内心世界:只见他把头猛一低,再向左一扭,使翎梢从貂婵的脸上划过,然后顺着劲儿就势抓住翎子划到自己鼻子前面,再陶醉地吸气一闻,这种涉香闻艳的领子功表演,活脱脱地表现出吕布那种情不自禁的轻佻性格。
在色彩上,靠同样有上五色和下五色之分,以体现穿戴者的身份、年龄和性格。上五色为黄、红、绿、白、黑。黄靠用于帝王和有身份的老将。如:《龙虎斗》里的赵匡胤;《定军山》里的黄忠;《走麦城》里的关羽等都穿黄靠。
红靠一般为忠勇的老将穿戴。如:《文天祥》里的文天祥;《战太平》里的花云等。其他作为反面人物的花脸也有穿戴的。如:《长板坡》里的曹仁;《取金陵》里的赤福寿等。
绿靠一般为有地位的大将穿戴,为使色彩形成对比,穿绿靠者又往往是红脸。如:三国戏中的关羽、姜维;水浒戏中的关胜等。
白靠穿戴者较为广泛,一般沙场将领均可穿着。如:赵云、马超、周瑜、吕布、岳飞、韩世忠等,都穿白靠。
黑靠一般为画黑脸的猛将穿戴。如:张飞、焦赞、周仓等。《霸王别姬》中的项羽,出征前着黑蟒,后穿黑靠,集中体现了他的鲁莽性格。
下五色一般为次要将领穿戴,在舞台上用得不多。
以上讲述的是男靠,还有一种女将穿戴的女靠。女靠的装饰和男靠差别不大,只是尺寸比男靠短一些,靠肚上的“龙吞口”也要小一些,男靠三尖领,女靠则配云肩,男靠绣龙,女靠绣凤。自腰至足缀有彩色飘带数十根,衬着里面的裙袄,显得格外好看。女靠和男靠一样,也装饰有靠旗和翎子。有时胸前还缀有一个彩球。显得花团锦簇,艳丽悦目。如:《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薛丁山征西》中的樊梨花等均穿女靠。

随着剧种的繁荣和剧目的丰富,传统形式的靠已适应不了舞台演出的需要,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形式——改良靠。这种靠既不象传统靠那样宽大硬朗,又不用靠旗装饰,而是一种隽雅美观而又简洁明快的武将服装。其用料也多姿多彩,有的用缎料,有的用绸料,有的用绒布,也有用绉纱之类的。如:在越剧和黄梅戏中,将士的靠衣很少绣有鳞片,而是在黑色的绒布上钉以金色的铜钉或者是银色的不绣钢钉,腰间系以宽宽的紧身腰带,不再用靠肚。女将穿的女靠,还在云肩、甲边等处饰以排须,紧身窄袖,轻巧灵便,英俊潇洒。如:《大义夫人》里的岳霖;《天仙配》里的天兵天将;《雏凤凌空》里的杨排凤;《一丈青》里的扈三娘等。

比靠低一档的称为“铠”,形如靠,但没有靠旗和靠肚,靠牌挂在铠上,穿戴与靠相同,颜色多为红色,为戏中的校尉所穿。
3、官衣
官衣是文官的礼服,圆领大襟,后有两摆,素色底子。为了区别官位品级的大小,在胸前背后缀有不同图案的绣片,称为“补子”。按照明清官场的规定,补子的图案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大燕、白鹬、鹭鸶、溪鸟束鸠、黄鹂、鹌鹑,代表一品到九品官。然而,舞台艺术和历史真实并不是等同的,戏曲服装的补子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因为戏曲舞台上的官位品级本身都比较含糊,观众也不可能那么认真地去辨别补子的图杖来核对其官位的大小。如:川剧的官衣补子通常都用“金波涌日”图案。戏曲服装的补子是一种改良性的图案,其补子的大小也根据舞台的需要和演员的表演去进行政革。比如:演员身体较胖,补子可适当放宽一些,反之则可以适当放长一些。这些花色不同的补子,对加强官衣服饰的效果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戏曲舞台上,让观众分辨官员大小的是戏曲服装的色彩,官衣的色彩有紫、红、蓝、黑等,依次区分官位品级的大小。宰相、国老着紫色服,巡按、状元、知府着红色服,县官、知州着蓝色服,而穿黑色官衣的则身份更低,前胸后背也就没有补子了,一般为门官所穿。

女官衣比男官衣短,后面无摆,颜色有红和秋香两色,红官衣为一品夫人所穿,也作为传统戏中的礼服。值得一提的是,丑角所饰演的官员也常穿红色的女官衣,以体现其特殊而诙谐的身份。秋香色官衣为年龄大的一品诰命夫人所穿,显得端庄稳重。

还有一种叫“补服”,是清代官员的常用服,其袖端平,对襟。所以又称“外褂”、“外套”。色彩一般为石青色或蓝色。穿时内衬箭衣,并加金线绣织花纹的领肩,前胸悬挂朝珠。
4、帔
帔,又叫对帔,为帝王及达官显贵中的文官及夫人的便服。对襟、大领、左右挎下开叉,领圈、袖口及四周绣有花边,一般全身绣有花纹。花纹有团花和折子花两种,团花有团寿、团龙、团凤、团鹤、团鹿等,全衣有八团、十团、十二团不等,分布在前后襟、两肩、两袖外侧、前后下摆处;折子花则分散在下摆与两袖外侧。花纹的繁简体现角色身份的高低。

帔有男帔与女帔之分,男帔较长,可至脚背。女帔则仅至膝部。帔的颜色有红、黄、紫、蓝、粉红、黑、秋香、娇月等。
红帔,是达官贵人显示荣耀的服装,一般在喜庆吉日时穿戴,夫和妻均穿红帔。
黄帔:是皇帝和后妃、太子的随身便服,比红帔更为高贵,男帔绣团龙,女帔绣团凤。
紫帔:为告老还乡的高官及其夫人所穿。装饰的团花有团寿、团鹤、团鹿等。
蓝帔:一般为挂黑须的文官(员外)和正旦(青衣)家居时所穿。
粉红帔:为英俊风流的小生所穿。
秋季帔,戏中稍有身份的老者,不论男女均穿秋香色的帔,上绣十团寿字。


闺门帔:为闺门旦扮演的官宦之女所穿,有红、粉、湖、白等多种颜色,帔上绣折子花,十分艳丽。

5、褶子
褶子是传统戏曲中常用的一种平民服装。分男褶子和女褶子两种。男褶子大领大襟,衣长及足。从花色上分,男褶子又可分花色褶子和素色褶子。
花色褶子多为武生所穿,又称“武生褶子”。褶子上绣有飞禽走兽或朵花团花,里子亦绣有花纹,可敞胸穿着,其颜色和花纹有一定的寓意。如:《黑旋风》中的李逵,穿绣有飞禽或走兽的黑色男褶,以示其豪迈和爽朗的性格;《拿高登》中的高登,穿绣有大朵牡丹花的白色男褶,以示其是个狂妄、好色之徒。“小生褶子”的图纹相对来说比较雅气,主要装饰在衣服的四角和领口上。为一般公子、相公所穿。如:《抬玉镯》中的傅朋和《春秋配》中的李春发等,都是风流小生。所以,穿湖色或粉红色绣小花朵的褶子,显得潇洒文雅。


素色褶子相对比花色褶子朴素一些,一般书生相公多穿着。还有一种黑色和蓝色的褶子,则为家院仆人和落难书生所穿。还有一种用蓝布制作的短褶子,则是茶坊酒肆跑堂人、牧童樵夫和渔翁等所穿。
“富贵衣”也是褶子中的一种式样,是穷困潦倒者所穿,又叫“花朗衣”。穿此种衣服的人以后一定会显贵,故取名为富贵衣。它是在黑色的褶子上,均匀地缀上五颜六色的菱形布块,给观众造成穷的感觉。其实这种褶子是完整的,布料也是好的,上面缀的布块大小统一,又不觉花梢,且富有一定的装饰性。有男衣也有女衣。如:《彩楼计》中的吕蒙正穿男富贵衣;《生死恨》中的韩玉娘穿女富贵衣。
女褶子为圆领、对襟、胸前系带。它也可以分花色相素色两种。花色女褶的领子和襟边绣有艳丽的图案,为小姐所穿着。索色女褶则为老年妇女所穿。另有一种长袖、对襟、小领的女褶,上绣有各种图案,专为年轻女子所穿,称为“时式褶子”。

6、开氅
开氅是武将的便服,相国一类大臣告老还乡时也穿着。大领大襟,衣长至足。襟、领和袖边有3~5寸左右宽的与衣服颜色不同的花边。武将的开氅是以走兽的图案来区别级别的高低,按照明清官场的规定: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但舞台上的补子图案则并不强调。他给人冲击力最大的是色彩,开氅的色彩主要有红、黄、蓝、白、黑等。
7、其他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中的戏衣,除以上讲述的蟒、靠、官衣、帔、褶子和开氅外,主要还有箭衣、马褂、宫装、旗装、英雄衣、夜行衣、太监衣、龙套衣以及坎肩、云肩、官裙、斗蓬等服饰。现分别简述如下。
箭衣:分龙箭衣、花箭衣和素箭衣三种。其式样带有清朝官服的痕迹。圆领大襟,马蹄袖,前后开叉齐腰。龙箭衣为帝王、将帅的军便服,绣有团龙、海水等纹样,色彩有红、黄、白、黑、绿、紫等多种。花箭衣为一般英雄好汉和武将的便服,上绣团花和其他纹样。素箭衣为公差、老军所穿,分黑、蓝两色。

马褂:为武官骑马时的官服,帝王外出时在龙箭衣外也罩马褂。其式样带有明显的清朝官服的痕迹,圆领对襟,长2尺许,上部绣团龙或团花,下部绣海水江牙,颜色有红、绿、黑、黄、白五色。

宫装:为贵妃、公主所穿的女礼服,上衣下裳,长至足际。上衣用红缎。绣有花纹,宽袖上镶有数道各色花边。腰以下缀数十根各色绣花飘带,中间一幅较阔,上绣凤凰牡丹。戴凤冠,披云肩,极为华贵。


旗装:是一种以明代服装样式为蓝本,根据京剧表演艺术舞蹈的需要而特殊设计的一种服饰。除去表现清代的人物以外,还用以表现其他朝代汉族以外各族妇女的形象。如:《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四朗探母》中的萧太后和铁镜公主等。《红楼二尤》中的王熙凤也穿旗装。演出实践证明,旗装具有婀娜英挺、沉着稳练的效果。
英雄衣:又名包衣包裤、打衣,为手持短兵器的武生、英雄、义士、草寇等在格斗时所穿。大领大襟,双袖束拢,下摆有打褶的白绸二层。裤子和上衣的颜色、图案一致,均绣小团花,衣领、袖边绣细花。
夜行衣:又名快衣、夸衣,为江湖英雄、绿林好汉所穿。短身对襟、小领,袖下和胸前都有一排钮扣,一般以黑色为多。
太监衣:又名铁勒衣,为宫廷中的大小太监所穿。长身宽袖,大领大襟,四周及腰际镶蓝色或黑色宽边,衣身绣团花图案,有红、黑等色。
龙套衣:为跑龙套人员所穿,圆领大襟,大袖,四边镶宽边,缎地绣龙,故名“龙套衣”。有红、白、黑、绿、蓝和紫等色,为古代高级文武官员仪仗队的前导。
八卦衣:为军师所穿,大襟大袖,前胸后背绣太极图,四周镶宽边,腰间有飘带。紫、蓝、白等色。紫色、蓝色常用于剧中的军师一类角色。白色常用于神话戏中的仙道。

袈裟:为僧人作法时所穿,斜披肩上,一般为红色。
法衣:为道士作法时所穿,无袖,周身镶边,中绣八卦、松鹤等图案。各种颜色都有。
皂隶衣:为衙役戴皂隶帽时穿着,形如箭衣。
刽子衣:为刀斧手行刑时穿着,上身着马褂,下系战袖。
罪衣罪裤:为罪犯穿着,大领对襟,红色布质,有时腰系白裙。
坎肩:又名马甲、背褡,是穿在外面的无袖上衣。具体可分为花坎肩、素坎肩、卒子坎肩、和尚马甲和水纹田背心五种。
花坎肩为小旦、花旦所用,缎制绣花,色彩多样。素坎肩为员外、学究一类角色所用,比花坎肩稍长。卒子坎肩又名小披褂,为兵卒、报子等所用,形如对襟小马褂,红色,中间为白色圆块,上书“卒”字或“勇”字。其反面多以黄布绘虎皮纹,称虎皮坎肩,一般为扮演小鬼、夜叉者所用。和尚马甲为猛和尚、伽蓝神所用,黄色,腰镶绿绸,或绿色,腰镶黄绸。水纹田背心则为道姑所专用。


斗蓬:为帝王、官员外出时所披。一般用大红的绸或缎制成,上绣云龙纹。还有一种女式斗篷,为有地位的女子所披,色彩丰富,有红、粉、绿、白等多种。
云肩:为女子着蟒或宫衣时所加的围脖,有时穿帔时也加,大仅过肩,色彩多样,平金绣花,四周有云钩,缀穗,皇后用黄色穗,其他则用另外的颜色穗,极为富丽庄重。
官裙:为女子着蟒或宫衣时所用,围于腰间,超过足部,庄重美观。正中有马面,上绣花,周围有百褶,色彩多样。
水裙:多为渔夫、樵夫、店小二所用。白布短裙系腰,上身着茶衣。
彩裤:为红、黑、白色的绸质裤子,轻巧灵活,适宜于舞蹈。
护项甲:又名山肩,为武将着靠、穿箭衣和套马褂时所围,起到保护项颈的作用,缎制,上面绣花。
寓形服装:随着戏路的开拓,神话鬼怪戏的出现,戏曲服装中还出现了离形服装,即演员所扮演的神异角色,其穿着服装是和本身的外形特征相协调的。如:《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穿一袭虎皮裙,形象地表现了神猴的特点和身份,显得自然、新鲜、出奇,带有一种征服自然的远古人类的风貌。再如:《白蛇传》中的鹤、鹿两童,其服饰参考了鹤和鹿的外形特征,矫健灵动,活泼干练。其他如白骨精、牛魔王、金钱豹、大鹏金翅鸟等,都用类似的手段,在服饰装扮上,体现出角色本身的造型特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