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语言声音变化技巧--音色(声音化妆)

方伟;周翰雯;封锡钧等

  (一)音色变化的一般规律

  1、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

  每个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条件不同(天赋条件各异),而有其独特的音色。除声带的长短、薄厚不同以外,特别是每个人的共鸣腔有其不同的形状和特性,从而产生一定类型的共鸣作用,形成一个人的声音个性。比如,有人是高音,有人是低音,有人声音圆润悦耳,有人声音干哑浑浊。在生活中人们说话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靠咽腔、口腔、鼻腔来扩大共鸣、改变音色。但是当人们兴奋愉快地高声说话时,很自然的就要在此基础上加用头腔共鸣。而当人们要用低沉、宽厚有力的声音说话时,则要多加胸腔共鸣。由此可见,共鸣腔状态的调节变化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效果。同时,在生活中人的声音随着年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生理条件的变化而会有所变化。另外,由于人的生活环境、身份地位、经历遭遇的种种不同,也必然有他们各自的语言声音的其他特点。每个演员当然也有自己声音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习惯。所谓“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正说明这个道理。

  2、声音的造型与创造色彩丰富的人物语言

  在说与唱的艺术技巧训练中,有意识地训练演员如何掌握共鸣腔的调节变化,除了为扩大共鸣,增加音量,使声音通畅、和谐悦耳之外,也是为了突出某一种声音的特色。比如声乐中的男(女)高音,在掌握好口、鼻、咽腔共鸣的基础上,以头腔共鸣为主,男(女)中音,则以胸腔共鸣为主。在戏曲中的花脸、小生、老生、青衣……也都以不同的声音效果,区分人物的类别和行当。可见声音的造型在创造人物的个性特征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但是,作为一个演员,不仅要用自己的自然声音特点去扮演与自己相近似的人物,同时也应当能够改变自己的音色,以便去扮演与自己的声音条件距离较明显的人物。这就要求演员从创造人物的需要出发,对自己的声音进行适当的化妆,用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赋于人物以鲜明的性格色彩。这种声音上的造型,通常也叫做声音的化妆。

  人物进行声音上的造型,关键在于使用和调节共鸣腔。因此演员要了解自己的共鸣腔条件,并且学会自如地运用它。就像掌握一件乐器一样,熟练了也就能灵活地运用和操纵它。演员在运用声音化妆的技巧时,一定要懂得音色变化的各种要领,掌握科学的方法,切不可超越自己的天赋条件,主观、盲目地去追求某一种音色。否则,如不得法,会引起声带的病变。

  有时演员在一个剧本中所扮演的人物,还要经历几个时代的变迁。也就是要有年龄、健康状况和思想情感的巨大改变。那么,人物语言的音色也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此外,扮演同一个人物,在语言和声音基调不变的状况下,由于规定情境的不同,人物关系不同,角色内在思想情感的不同,而表现在语言的距离、分寸上,声音的明暗、刚柔的变化上,是极其丰富与细致的。可以说,规定情境、人物关系、思想情感是决定人物的语言表现有多种色彩,以至变幻无穷的关键。

  比如同样是叫人,由于不同的情境动、静、缓、急,不同的人物关系亲、疏、尊、卑,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必须说明一点,这里所指的“破音”,是演员根据人物思想情感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一种艺术上的处理,也就是演员有意识安排的,是一种创造。一般说当角色遇到意外的刺激,呼天喊地发出一种可怕的吼叫时,都可以运用“破音”这种手段。但这同演员在音高与音量负荷上超越了自己的声带可以承担的限度时,所产生的声音上的嘶破或岔音完全是两回事。后者恰恰说明这样的演员需要进一步加强声音基本功的锻炼,逐渐加大声音的负荷量,增强声音的控制力。

  在舞台上就是低语也是受着规定情境、人物关系、角色思想感情的制约的,也有千变万化的色彩。比如,从规定情境的不同来讲:当两个人守在一个睡得很安稳的亲人身旁低语时,由于都怕惊醒他,所以很自然地用一种中等音高的较轻弱的声音谈话,语调和语气中都会充满对安睡的人亲切而关怀的色彩。而当一个人处于病危状态被推进手术室抢救时,守在门外的等候者们虽然也是低语,但却用较低沉的气音,较快的速度说话,不时地还发出叹气声,语调和语气中充满焦虑不安的不稳定的色彩。从人物关系来讲也是如此。同样是两个人低语,身份对象不同,色彩也各不相同。在表现角色的内在思想情感时,更是如此。同一个人在心情振奋、愉快幸福时和心情沉痛、无限哀伤时语言声音色彩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要表现前一种心情则多运用口腔、头腔共鸣的音色,使声音明快、活跃、开朗、洪亮;而表现后一种心情则完全相反,需要的是压抑、沉重、晦暗、憋闷的色彩。

  总之,绝不能脱离规定情境、人物关系、人物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制约。只有将这些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并且融为一体之后,才可能呈现出舞台语言的抑扬起伏,紧急舒缓,明暗虚实,刚柔强弱的复杂变化,呈现出丰富绚丽的声音色彩。

  以上我们谈的是音色变化中两个范畴的问题,即不同性格人物的声音造型问题和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条件下音色变化的问题。

  (二)不同年龄人物音色变化的要求

  我们在这里不可能逐一研究各种人物的音色变化问题,只能就一般性的问题探讨一些规律,供演员创造各种人物时借鉴参考。

  从青年、壮年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态的变化,每个人的音色也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另外,即使是年龄相同的人们,音色也各不相同,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人物时,既要考虑到年龄差别与音色变化的关系,又不能忽视同年龄而不同性格的人物如何表现,如何设计音色类型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剧中各种人物的声音色彩丰富,和谐悦耳,不致使人感到单调、雷同,难于区分。现在我们仅就与演员自身年龄有一定着距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音色变化讲一些一般的要求。

  1、青少年的声音及语言的特点

  (1)宜多用口腔、头腔共鸣,用较高的声音位置,表现出明亮清脆的音色。用气要流畅,要用少量而集中的气流使吐词清晰,语言轻松。如果扮演一个身材魁梧的棒小伙子,或是球场健将,则应用中声区并略带胸腔共鸣的声音来造型,以突出人物的憨厚、健美的特征,切切不要用飘音或虚音,以免使人物显得女气、造作、轻浮、不健康。轻飘虚弱的声音有损于人物的形象。总之,要使声音的运用与人物的形象、性格相协调。

  (2)扮演少女时,则要以真声为基础,真假声结合,混声运用。高音时要用坚实圆润的银铃般的声音,使声音富有青春的美感。切记不要用虚声或是尖利刺耳的细声说话。当扮演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时,用清脆、明亮而又柔和圆润的声音,定能给人物增添光彩,加强舞台魅力。

  扮演古典戏中温柔、贤慧的少妇,或是才貌双全、举止娴雅的少女时,要求声音更加圆润、优美,语调柔和动人。柔和圆润的关键在于用气得法。气流的强弱要适量,如不适量,气流过强,冲气、跑气,声音必然不纯净。同时,还要注意声带的张力与气流力度的协调。否则,如果气流过弱,而单纯加强声带的紧张程度,声音就会缺乏舒展、悦耳的感觉,嗓音也不可能持久。

  扮演性格开朗、活泼、调皮、淘气的姑娘时,要求用真声,以中声区为主,突出声音脆亮和刚毅的色彩。运用这样的声音造型,可以刻画人物性格中带有男孩子气的特点。

  (3)青少年的基本特点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反应敏捷,语意外露。各发音器官活动灵巧、轻捷,声音频率较高,一般来说,语言速度节奏的基调是明快的。因此,除了多用较高的声音位置外,还要求吐词时要注意口腔肌肉适当绷紧,增强控制力,发音时口腔的开度稍小,同时舌面的前部略抬高,使舌肌的紧张部位靠前,易发挥口腔前部共鸣的声音效果。以便在语言速度快,节奏高的情况下,口齿活动灵巧,咬字真切有力,轻松自如,使人物语言给人以热情爽快、天真稚气的感觉。

  如果是要扮演一个痴呆、或是“慢性子”、或是“少年老成”的人物时,他的语言速度节奏则较为迟缓、平稳,甚至呆板。

  2、老年人的声青及语言特点

  (1)发音时舌肌紧张的部位稍靠后,舌而略微降低,口腔肌肉适当自然松弛。声音以中声区为基础,多加咽腔、胸腔共鸣,使声音浑厚、苍劲,或略带沙音。但要注意舌面不可过分压低,不要使声音过分靠后,以免声音不自然,或出现音包字的弊病。同时,我们也还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老人一律都是低音、中音。因为老人发音器官的生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而且由于各自的经历、处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也不相同。比如有的人性格刚毅、爽朗,甚至带有豪爽气;有的人诙谐、幽默,极高风趣;有的则因半世坎坷,饱经风霜,晚年乖僻孤独,沉默寡言。因此,声音的运用要适合人物的经历、身份、职业、性格、处境。还要适合演员自身的条件。也就是说,不能超越演员天赋条件的可能,硬去压低嗓音说话,这样,声音不能持久,而且会引起病变。这里所讲的只是老年人声音造型的一般特点,在进行艺术创造时,要结合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

  (2)在语言的速度节奏上,往往比较沉稳、庄重,较有分量,速度较为缓慢。

  刚毅、豪爽的老人说话时,一般来说吐词时口腔活动幅度要大些,各共鸣腔协调运用使声音通畅、洪亮一些。也就是说可以运用声音、语言的夸张手法,使人物带有传奇色彩。

  文人、艺术家或是孤傲的老人、古典戏中的某些老者,声音偏用中声区,音色要求清秀。吐词要清晰,声音适当靠前。语调的抑扬顿挫鲜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但速度节奏稍沉稳徐缓。加上落落大方、谈吐文雅的举止姿态,可以展现出人物青年时代留下的飘逸、潇洒的风度。

  体弱多病的老人,声音带有微颤。这主要是靠对气息的高度的控制力。但在表演时,不可过分。如果人物语言从头到尾都颤颤巍巍,就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演员也很容易疲劳。

  (3)老年人在思考、判断问题时,通常比较成熟、老练。语言含蓄、从容。但是,脾气暴躁的老人,其语言也有棱角鲜明、锋芒毕露的特点。

  3、没牙老人的语言特点

  (1)人在说话时,牙与唇、舌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它们都可以称之为吐字器官。牙对于语言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程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口腔内由于有固定位置的牙齿存在,就使得舌的活动有限定的范围。牙与唇、舌之间按照正常的位置关系协调地活动,才使人能发出准确、清晰的语音。如果牙齿脱落特别是前牙,会使许多字的字头声母发音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字头出字无力,字音含混不清。同时还对于某些韵母的准确发音以及韵尾的圆满归音都有影响。

  老年人由于口腔内没有牙齿,或是牙齿半脱落,致使说话吐词时,舌头的弹动缺少必要的阻碍,因而“跑风漏气”,言语含混不清。

  但是,作为演员来说,本是牙齿俱全的,如果扮演一个没牙的老人,怎样才能找到这种感觉呢?我们都知道,正常人发音时,舌头并不伸到牙齿之外来活动。但要找到没牙的感觉,可以有意识地把舌头的活动范围略略伸展到牙齿的外面。舌头多出现扁宽平瘫的状态,也就是找到类似“大舌头”的感觉,说话时要使气流从舌的两侧流出。同时,下颏稍向前伸或稍向后退,也可以帮助演员找到没牙老人说话时的感觉。

  (2)人一衰老,双唇以及口腔肌肉的弹性减弱,因此演员在表演时,吐字归音的力度可以适当减弱,这样也可以找到没牙老人的语言特点。

  (3)因为没有牙齿的支撑,口腔内的空间自然缩小,嘴唇和面颊必然塌陷,也就是形成一种“瘪嘴”的状态。演员说台词时,口腔的开度可以适当控制,同时在语句停顿处(也就是无言时)可以紧闭双唇,嘴角微向下撇,从中找到“瘪嘴”的感觉。

  (三)吐词上的音色修饰

  在运用语言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时,人们的声音色彩变化是极其丰富的。吐词时用某些音色对声音加以修饰,也是舞台语言表现技巧中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比如,用短暂的、轻柔的微笑声,或是微微的颤抖声音,或是鼻音、气音等说出语句中某一重点的词,这样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感情更加鲜明而又细腻,同时还可以增强语言的生活气息。例如:

  (1)“嗯不好,不好,我不要。”

  在这里“嗯”字就可以用拖长的、弧形声调的鼻音。

  (2)“好啊,原来你躲在这儿。”

  在说“好”字时,可以用轻微的笑声来说。

  (3)“天……哪!我这是怎么啦!”

  “天”和“怎么”就可以用低声的微微颤抖的声音。

  (4)“噢,永别了!”

  在说“噢”和“别”字时,用轻颤的气音。

  (5)“我要宰了你!”

  这里的“宰”字可以咬紧牙关,发出切齿之音。

  (四)摹拟声响

  舞台表演中,有时在叙述描绘某一事件事物时,演员还会运用不同音色与音高、音量、音长的协调变化,增强语言的声音形象感。

  比如,在向大家讲述、描绘朋友们聚会的情景时,很自然地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语气摹仿张三、李四、甲、乙、丙、丁各个人物的言谈笑语的特点。这时演员主要是通过调节共鸣腔状态及声带张力,来创造不同的音色效果,另外就是运用口形的横、竖、宽、窄、圆、扁等不同状态的变化,以及语言的轻重强弱、快慢长短、高低抑扬、问歇顿挫等表现手法,使每个人的语态鲜明。总之,要抓住每个人语言声音的特点,适当地加以夸张。

  又如,摹仿各种叫卖之声,也都是要找到音色的特点和叫卖声的高低、强弱、快慢、长短的旋律感。例如:

  

  这里是用男高音明亮的声音来表现的。

  

  在说到“壶—”时,声音从有控制的弱音起逐渐加强,直到最后说出“喔”时是在最强音上突然收住,不拖长尾音。

  此外,还可用声音去摹仿骏马飞奔,火车启动,战鼓咚咚,钟声嘀哒,或者是狂风呼啸,暴雨哗哗,雷声隆隆,以至于莺啼燕语,鸡鸣犬吠……

  总之,从技巧上看,音色的变化,声音造型,主要在于调节、控制、运用共鸣腔。共鸣器官因声音的音色、音量等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演员应特别注意锻炼使用共鸣腔的技巧,使它们的活动灵活自如。同时,义必须注意到共鸣、声带、气息之间的平衡关系,即:共鸣腔的开合力度,声带的张力及气流的强弱要配合得体。音色、音高、音量、音长应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在创造人物时,可以依据这些规律,加上对人物的精心揣摩,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做出每个人物特有的声音设计。但一切人物语言的声音造型,应该符合这个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以及性格特征,并且要使观众从听觉上清楚地感觉到剧本的风格和时代特征。

  导演,应对全剧人物的声音造型有所构思。应考虑到所有人物声音色彩的调配既要和谐,又要各具特色,如同音乐中的和声一样。这样才能使剧中人物的性格明朗,语言色彩丰富,音色易于区分,从而增强整个戏的音乐性和艺术表现力。

来源: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