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大世界里的小剧场

郑梅

  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电脑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以其高科技含量、无远弗届的传播方式,充斥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现代经济成熟完备的社会,其主导的各种大众娱乐方式也在世界上有着引领潮流的地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大片文化,几乎是风行全世界。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戏剧自然早已经屈就于主流文化的边缘。

  之所以说戏剧位于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主要是以观众的数量而言的。戏剧的观众,较之现代的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可以用九牛一毛来形容。但是,戏剧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着它的美丽。

  1951年,阿瑟·米勒曾在百老汇豪迈地宣称:“舞台是展示思想、哲学及激情地讨论人类命运的场所。”过去的纽约百老汇是优秀的原创剧目首演剧场,如今,百老汇因其商业运作的限制,已经失去了独占鳌头的地位。但美国严肃戏剧一如既往地以其直面现实与心灵自省而充满生机。只是,这样的生机呈现在百老汇之外的非营利剧院。

  据统计,在全美各地有250多个非营利剧院,每年制作3000多场戏剧演出。他们有着不同的规模、设施、团队、艺术水准,为全美提供了一个繁荣的戏剧场景。

  古曼剧场(Goodman Theater)是芝加哥首屈一举的剧场。成立于1925年,已有近90年的历史。1922年,古曼夫妇(William and Ema  Goodman)向芝加哥艺术学院捐赠了25万美元,用于建造一个剧院,纪念他们35岁早逝的剧作家儿子肯尼斯·古曼(KennethSawyer Goodman),实现他的戏剧理念。三年之后,剧院落成并开始对外公演。自此,古曼剧场已经成为芝加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演出季节,古曼为民众推出许多优秀的作品。然而,这样一个剧场却是一个非营利的剧场。剧场的运作费用,除了票房收入之外,最主要的来自商业团体、各种基金会和个人的支持。

  非营利剧场和剧团在美国之所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戏剧观众大量流失于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现代娱乐形式。而观众的流失,是戏剧作品制作成本升高的一个最主要原因。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的制作成本,因为观众数量的庞大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所产生的传播力量和商业利润更是势不可挡。相对而言,戏剧的特色就是要直接面对观众,在有限的空间,探讨展示人类深层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无法借助现代的科技成果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也无法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来扩大自己的观众群。总体上,只能日益萎缩,营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能营利就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宣告破产,关门大吉;二是注册成非营利团体,接受外来的经济援助,继续艺术追求。美国很多非营利的戏剧团体,由此而生。这些戏剧团体虽然是非营利的,但并没有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相反摆脱了经济的困扰,有声有色地生存下来了。

  古曼剧场的统计数字表明,光依赖票房收入,是绝对不能支撑剧院生存的。大约百分之四十的经费来源是依赖于慈善捐助。成千上万的赞助才使得这样一个剧场能够推出大量在本地、全国,甚至国际上都极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

  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除了大的公司(如美国航空公司、摩根斯坦利财务公司等)以及各种慈善基金会的捐助外,个人赞助也是古曼剧场的一个重要财政来源。这些个人本身就是戏剧爱好者。他们赞助的数额从99美元到超过10000美元不等。因为赞助,他们也能够获得不同的参与剧场活动的机会。比如赞助额最高的赞助者或出资10000美元以上的赞助者,可以获得演出季中每场演出的两张票。这两张票的时间可以任意选定;他会被邀请参加三部戏的首演仪式、晚宴和演出制作人员的派对;在剧场里,会有一个座位以这个赞助者的名字命名,等等。于是乎,每部新戏的首演,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演出,而是成了一个盛大的社交派对。人们往往盛装前往,在演出开始之前,戏剧的主创人员都会到场,与出席首演仪式的贵宾观众见面,一起享用丰盛的自助餐和鸡尾酒,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演出之后,观众还会受邀参与座谈,讨论与演出有关的问题。这样的形式延展了舞台上戏剧艺术的表现和思考,让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除了演出之外,剧场还有很多其他活动吸引赞助者,比如,给赞助者安排参观舞台后台的机会;邀请赞助者参与读剧本,与创作人员同场讨论;提供剧场贵宾停车服务以及优先餐饮等等优待。

  因为是非营利团体,政府在税收上也有相应的优惠,更以很多的扶持政策来帮助这些戏剧团体。应该说,美国非营利戏剧团体反倒没有经济压力,而更有生命力。

  肯尼斯·古曼在他逝世前曾经表达过他对理想剧院的看法,那就是要集专业训练和可能的高标准演出为一体的一个地方。今天,古曼剧场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古曼先生的理想。古曼剧场二十多年以来,一直向芝加哥公立中学的学生和老师免费提供各种学习戏剧的机会,包括参与剧本读、写,参与讨论学习。芝加哥公立学校的学生还可以参加暑期中为期六周的学习工作,学习从演员挑选、服装、教育及社区项目、文字管理、市场公关、产品管理、场景、音响和舞台管理等戏剧相关的内容。这样一些教育性的活动,也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戏剧这门艺术的兴趣,培养了戏剧人才和观众。如果剧院在必须赢利的压力下运作,是不可能提供这些服务社会的免费活动的。

  圣诞节到来的时候,各个剧院都有应季的演出。古曼剧场的《一个圣诞卡罗》(A Christmas carol)会连续上演一个半月。这部歌舞剧在每年这个季节上演,已经延续多年,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和享受。而除了这样一些传统剧目演出之外,美国严肃戏剧家也始终以良知与反思审视着美国的历史与政治。反叛自我、反叛他人、反叛传统或反叛文化自身的反叛神话依然在美国的戏剧舞台上延续着。

  此外,因为美国多元文化的氛围,亚裔优秀剧作家和演员也十分活跃。古曼剧场今年六月推出了由著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DavidHenry Hwang)写的《中式英语》(Chinglish)。这部戏写的是一位破产的美国商人,不远万里,到中国为自己的家族企业寻找商业机会的故事。托尼奖获得者黄哲伦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裔,本身并不会讲中文。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他到中国旅行的经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目光。而很多外国人到中国之后,不仅对大规模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印象深刻,也对中式英语哑然失笑。Chinglish是一个带有非褒义色彩的词语,形容某种词不达意的表达。剧中的美国商人丹尼尔到遥远的中国去寻求发展,扩展他的家族生意——奥海尔招牌公司。他聘请了在中国生活居住了十几年的一位所谓“中国通”澳大利亚人彼德当顾问,试图打开贵阳政府的“关系”,拿到为新的艺术中心做英文招牌的商业合同。在这个过程中,仰仗翻译来进行沟通,美国商人在中国的“关系”中陷入了谜宫。他经历了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各个方面彼此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却互相不了解。剧作家以一种极幽默的方式,展示了相互探索的复杂过程。黄哲伦说,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语言的翻译并不限于字面上的解释,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深刻地把握,真实的含义就会流失在翻译之中。这个剧因为话题非常切入现实,而且极其幽默,在芝加哥的古曼剧场首演后,很快就在纽约百老汇上演了。而能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至今无疑是一部戏剧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黄哲伦的另外一部戏《黄色面孔》(Yellow Face)更多地凝聚了剧作家对亚裔在美国这样一个民族大熔炉中,生存、发展状态的严肃思考。这部戏以实验小剧场的设置来展开。舞台布景简洁明了。剧场只能容纳100人左右。在一个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剧作者浓缩了一半真实一半创作的内容。全剧以剧作者的一部新戏《面孔的价值》(Face Value)挑选演员开始。因为剧本写的是亚裔的故事,启用亚裔演员是剧作者始终坚持的原则。可是因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亚裔出演主角,演出只能搁置,直到犹太裔演员马可出现,事情才有了转机。

  亚裔,这张黄色的面孔如何在美国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中生存并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在这个剧里,黄色面孔不仅仅是面孔,更是面具,被利用着。戴起或摘下,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剧中有大量关于美国亚裔运动的历史内容,也涵盖了政治献金等相关史实,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此剧以犹太演员马可的口吻来解释中国人所说的面子的含义:那就是我们选择向世人展示的自己。其中最关键的概念是:选择。虽然剧作者的父亲,一位传统的中国人,从成功银行家的踌躇满志,到被联邦调查局调查提供政治献金,最后郁郁寡欢,身患绝症而亡。但剧作者的思考并没有因此成了一个死结,反而突破了种族的藩篱,进而深化为对人类生存的思考。对种族而言,面孔说明的是非本质性的结构,脆弱不堪。而对人类的欲望而言,面孔更是变化无常的。

  不得不承认,在美国这样一个大社会里,戏剧只是占了小小的一个剧场。但是,这朵艺术之花,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绽放着它的美丽。

来源:新世纪剧坛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