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国傩文化掠影

曲六乙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的中国,她的傩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显露端倪。长期以来,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的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各民族聚居地区的大批崖画、石刻、文物、文献等,生动地描绘了各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巫术活动和狩猎等生产活动。以驱鬼敬神、逐邪纳吉为基本内容的傩祭和傩歌、傩舞,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至今仍可以寻觅到它们活动的遗绪。这一切为研究傩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资料。但我国的傩文化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至今尚未提到日程上来。这里,仅就傩文化发展、演变的几个重要时期,作一些简要的零星的介绍,意在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致,并非严谨的科学的论述。

             上古传说时期

  从考古学知道,山顶洞人的墓葬,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宗教遗迹。这意味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原始宗教观念。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是“万物有灵”,这导致了原始人产生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是原始人对一般自然现象、动植物的盲目崇拜。图腾崇拜则认为某一种或数种特定自然现象或动植物,同自己氏族(或部族)的产生、繁衍以及未来的命运有着特殊的极其紧密的联系。具体地说,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也是氏族的标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原始人还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祖先崇拜。后者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它只能发生在新石器时期出现对偶婚的时候,因为只有相对的定居生活和比较固定、明确的血缘关系,才有可能对死了的祖先进行追溯与缅怀。而首先崇拜的对象是母系祖先。文献传说中的女娲、商族的始祖母有娀、周族的始祖母姜源等,都是早期母神崇拜的遗绪。辽西红山文化的代表——女神头象以及臀部肥大的女塑(包括裸体女泥塑),也是这种宗教意识的直接反映。直到进入父系社会,才有了对父系祖先的崇拜。而傩与傩祭就是基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发展得最为普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产物。这种原始宗教就是巫教,或叫巫术活动,包括占卜和咒语。

  文献传说中的许多著名头领、酋长,如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夏禹、颛顼等,不但是各部落的始祖神,也是各部落最有权威的大巫。作为神的使者和权的象征,他们都被赋予超自然的威力。传说中:伏羲作乐《立基》,“以镇天下之人”。神农“捋土鼓以敬鬼神”。“蚩尤氏师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蚩尤与黄帝各有风伯、雨师和应龙、女魃助阵。帝尧命乐官夔在傩祭中击鼓击石,组织人们跳起图腾舞蹈。在这个时期,神话,与原始傩文化是很难分清的。

  作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已盛行于这个时期,并且具有全民性质,部落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参加。傩与傩祭使诗、歌、乐、舞与原始宗教仪式活动获得融汇与综合。傩歌与傩舞在长期傩祭活动中得到发展。《尚书??尧典》等文献所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是扮成图腾或野兽模样,模伪它们的动作姿态,在奏出所谓“玉磬之音”中,进行大型、集体的图腾舞或狩猎舞。

  我国各地已发现的岩画、已发掘的陶器、铜鼓等古文物上的绘画千姿百态,丰富多采。它们是各民族先民生活的原始记录,真实地反映了先民渔猎、农事、战争、神话、图腾、舞蹈和祭祀活动的面貌。因此它们是今人了解与窥视上古先民各种生活包括祭祀活动的形象化的窗口,也是美术家除文字资料外赖以进行创作的依据。

              商周时期

  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推翻夏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原是生活在黄河下游,承受过龙山文化洗礼的古老部族,巫风炽盛,祭祀频繁而且规模庞大。汤既是国家政治领袖,又是原始宗教领袖,每当决定国家大事时,他要亲自祭神占卜。灭夏以后,汤便命伊尹创制《大濩》,实际就是宗庙祭祀乐舞,大约是从图腾舞蹈《桑林》发展而来。据学者考证,桑林原是商人祭祀祖先的圣坛。

  与上古时期不同的是,商周的巫觋已出现专职化的趋势,即在统治机构中出现了专门掌管占卜、祭祀的官员。他们代表神的意志,指导国家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专业的宗教舞蹈家。

  公元前1027年,武王灭了商纣,建立了西周奴隶主王朝。周公是位精明的政治家,但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巫。他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周初修正、整理、创作的雅乐“六代乐”中,《云门》祀天神、《咸池》祀地祗,《大濩》《大武》皆祀祖先,大都表现出雄浑、严肃的祭祀场面。

  金文、甲骨文对商周时期的占卜、祭祀活动有大量的记载与反映。作为巫祭活动,主要表现在“腊祭”、“雩祭”、“傩祭”三个方面。腊祭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是在农历十二月里,对有关八类农业神的祭祀,包括神农氏、后稷、猫神、虎神、百谷神等。雩祭是求雨的专祭,由女巫主持。传说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有风伯、雨师相助,掀起狂风暴雨。黄帝则请天上的女儿魃制服了狂风暴雨,但她自己却回不了天堂。她游荡在北方地区,走到哪里哪里就干旱成灾。雩祭的内容就是驱赶这位旱魃,祈求甘霖。

  雩祭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记载甚多,反映出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旱灾的频繁。在屡祭不雨时,统治者便泄愤于女巫,或“暴巫”或“焚巫”。前者将女巫置烈日下暴晒,后者则是焚烧女巫。这反映了一般的巫特别是女巫宗教权威地位的下降。

  在周代,由宫廷代表国家举行的傩祭叫“国傩”,举国上下同时举行的叫“大傩”。专职领导傩祭驱鬼的是方相氏。史载他身披熊皮,带着“黄金四目”的狰狞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队伍在宫廷的各个角落,奔突呼号,驱鬼逐疫,旨在求得王家宫廷的宁静,一年之中不受妖魔鬼怪的干扰。方相氏和弟弟方弼,一为开路神,一为显道神。他们的另一职责是,在举行墓葬前,率人下到墓室东击西敲,追逐和清除妖魔鬼怪,旨在让死者魂灵得到安宁。

  熊同虎、豹、熙、狼、狗、蛇一样,都是原始部落的图腾神。黄帝少典之族为有熊氏。黄帝与炎帝、与蚩尤作战,都有以熊、豹、虎等为徽记的部落参战。后来黄帝统一多部落,熊便成了统一部落的图腾神之一。方相氏妆扮成熊的模样,目的是借用它的强大威力,吓唬、惊跑鬼怪,这恰是上古图腾崇拜在周代的嬗变与遗绪。

  作为全民性的民俗民风,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傩祭相当普遍。身居鲁国要职的孔子,就曾身穿朝服,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的盛大队伍。人们熟知的西门豹治邺(今河南安阳北一带)时,惩办了利用所谓河伯娶妇的迷信,危害黎民百姓的女巫,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农村巫觋活动的狂热。

  屈原的《九歌》实际是巫歌。诗人被楚王放逐到沅江湘水之滨,采撷、吸收当地傩祭时所唱的巫歌,加以整理、提高而成为千秋不朽的诗篇。《九歌》中祭祀了东君(太阳神)和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说明这时的傩祭,仍然采用了神话的内容。诗篇还描绘了河伯(河神)、山鬼(山神)、大少司命(命运之神和管理子嗣之神)等的爱情生活。最后的一章《国殇》则是对为国捐躯的烈士的祭奠。这便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宫廷傩祭中的傩神及其所戴面具,具有这个时期青铜器饕餮等铸纹的冷峻、森严、神秘的风格。而在民间的傩祭活动里,则渗透、吸收了神话传说人物的爱情生活情节。前者仍然承袭上古以来愚昧、冥顽的野性,而后者则顽强曲折地闪露出人性的光芒。

              两汉时期

  周代傩祭仪礼发展到公元前后400年间的两汉时期,规模更加庞大。巫仍然具有通神的权威和特殊的地位。汉初,汉高祖刘邦在祀天地山川时,就用荆、秦、晋等地的巫主持祭祀活动。宫廷在腊月进行的“国傩”,大体上仍继承了周代的体制。黄金四目的方相氏不仅指挥12个神兽,还率领一百二十个十二岁至十四岁的侲子(儿童)。这十二个神兽都是神话传说中能捕捉、吞食凶鬼恶兽的凶猛动物,它们大约由善于歌舞的巫师们妆扮,身穿兽皮,有的头戴兽角。侲子们戴红头巾,穿深灰色服装,手执类似货郎鼓的鼗,左右摇摆作声。深夜,郎中、尚方、谒者、虎贲等官吏侍立金殿阶下,等待皇帝在前殿升座,然后开始逐疫。中黄门宫领唱,众人应和,并依次吆喝12神兽去捕捉指定的凶鬼或恶兽,叫喊着:焚烧你的躯体,扯断你的肺肠和四肢,剁碎你的肉,如不立即滚开,就把你吞吃掉。搜索宫殿三次后,手持火把把凶鬼恶兽“押送”出端门。门外早有骑士等在那里,接过火把?鄢龉磐狻S钟型豕锸拷庸鸢眩沙鄣铰逅颖撸鸢淹度爰ち髦校硎景研坠矶袷尥ㄍㄑ退涝谒小G旯砉郑派瞎移鹛抑臀荽瓿傻纳鳌U庑┗疃挥诶寺饕寤孟耄哂猩衩氐纳屎拖笳鞯囊馕丁?lt;/P>

  殷周时期的雩祭到了汉代汇入傩祭之中。从洛阳出土的西汉墓壁画的“神虎吃女魃图”得知,驱逐女魃已列为驱傩的重要内容。传说黄帝战胜蚩尤,一靠女儿魃,二靠应龙。后来应龙同女魃一样也回不了天上,滞留在南方地区,所以造成南方地区多雨的气候。据说龙舞同祭祀应龙有关,而文献中明确记载到龙舞的正是汉代。

  汉代百戏、角抵、《总会仙唱》、《鱼龙曼衍》、《东海黄公》等的出现,使大型歌舞、体育、杂技、象人、假面舞蹈等获得空前发展。用歌、舞、诗、乐、杂技等手段表演故事,较《九歌》更前进了一步,戏剧成分又有了明显增加。有些节目同宗教祭祀有某种联系。仙人的颂扬,巨兽的呼号,鱼龙的变幻,充满神秘气氛,仍属上古图腾的遗绪与衍变。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广西花山崖画,云南沧源崖画、大王崖崖画和晋宁石寨山滇王及其家属等墓葬群出土的铜鼓、铜饰上的《羽舞》《巫舞》,分别反映了汉代以前这些地区壮族、佤族等先民的古老巫觋活动,并且富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风俗特征。

                           唐宋时期

  公元七世纪初建立的唐朝,经历了三个世纪,尽管佛教、道教从汉代以采得到发展,与巫教争夺善男信女相当激烈,但宫廷傩祭仍继承汉制,并未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只是参加驱鬼逐疫的侲子(儿童)增加到五百人之多。祭前,由太常寺和诸官先行审查彩排,“并遍阅诸乐”,官员及其家属皆可“上棚观之”,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宫廷开禁,允许市民入内观摩。

  这些明显的变化,说明神圣的傩祭在逐步走向世俗化。它的原始神秘性和恐怖性特征,更进—步减少。歌舞内容的加强,使傩祭的娱乐成份显著增长。娱神而又娱人,对官员家属和市民才有强烈的吸引力。

  到了十世纪的宋代,宫廷傩祭发生了重大变化。活跃了二千多年的打鬼英雄方相氏和十二神兽、众多的侲子,都退出了祭坛。代替他们的是一批崭新的角色:镇殿将军扮门神,教坊使孟景初扮将军,教坊南河炭装判官,还有人装扮钟馗、小妹、土地、灶神共千余人。这支庞大队伍把宫廷中的妖魔鬼怪“驱赶”到南薰门外,再转到龙湾,表示已把它们埋葬。

  以主管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坊官员和艺人为骨干组成的驱傩队伍,大大地增强了傩祭活动中的艺术内容,表演故事的戏剧因素也不断增加。他们在傩祭中扮演的角色,增添了佛教、道教人物和历史人物、世俗人物之神。其中不少人物富于人情味和喜剧色彩。传说的那种庄严、神圣、神秘,恐怖的风格,日渐为世俗化、娱乐化、游艺化的民俗特征所取代。

  宋代的军傩有了空前的发展。政和年间,广西桂林一带驻军举行声势浩大的傩祭活动。这活动主要由编入军籍的艺人负责进行。他们所戴的面具丰富多采,千姿百态,面具雕刻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著名诗人陆游曾记载:桂林地区进呈京都的面具,一副就有八百枚之多,“老少妍媸,无一相似”,令人惊叹不止。

  民间傩自两晋、南北朝以来到隋唐时期,内容逐渐丰富。江南地区一些农村,在腊月打细腰鼓,戴胡公头,扮金刚、力士。到了宋代,《舞判》《跳灶王》《耍和尚》等皆负盛名。《舞判》又名《跳钟馗》,也叫《跳判官》。传说,钟馗人品端正,进京赶考,不料误入阴山鬼径,他的面貌突然变得丑陋不堪。他并不气馁,金殿面试时,文才出众,但皇帝终因嫌他貌丑而不予录取,他一怒之下,触阶而死。玉皇大帝因他忠直可嘉,封为终南进士,赐状元及第,加封为驱邪斩祟的判官。他成为老百姓心目中驱祟逐鬼的理想英雄,一个具有喜剧美的悲剧人物形象。

  《耍和尚》又叫《大头和尚》,是一种哑剧型舞蹈,叙述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原是宣传佛教的一出小哑剧,但经过艺人和群众的长期创造,变成一个风趣幽默的小喜剧。时至今日,在山西晋北地区的傩戏——赛赛中,仍保留着这个节目。

             明清时期

  经过金元两代的战乱,到了十四世纪的明代,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航运的开辟,商业城市的林立,资本主义萌芽的崭露以及民主主义思想的勃起,它们作为新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傩文化提出严重挑战。正是在这时代背景下,宫廷的傩祭和全国性的“大傩”,都成为历史泡影。但作为巫术活动的傩文化,并未消失,相反,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结合得更加紧密了。明代《封神演义》的广泛流传,为巫觋活动增加了更多的道教、佛教的崇拜对象,增强了对善男信女脆弱的迷信心理的渗透和统摄,从而出观了多系统和多元发展的趋势。

  在民间傩的系统里,各地区、各民族傩祭活动和腊祭,雩祭以及迎神赛社等活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成为群体性的节日民俗活动。欢悦的娱乐性,淹没了传统的庄严与神圣。但少数地区在除夕仍有驱鬼逐疫的活动。人们“具牲礼,扎草船,列纸马,陈火炬”,搜遍房室,驱呼怒吼,保留较多的傩祭古风。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傩祭活动已经不用巫觋,而是由各家自己主持进行了。

  这反映了傩祭地位的不断下降,尤其是在城市,每当岁末;三五贫民或巫者化装成神鬼,敲锣击鼓,沿门演唱简单节目,祝福户主吉祥如意。这种乞讨式的活动,早在宋代已经出现,名叫“打夜胡”,明清两代仍残留有这类活动。另一方面,巫觋在农村仍有牢固阵地,以巫术、咒语、画符、打卦、下神等方式,为农民“还愿,冲傩”,驱鬼避邪,占卜吉凶祸福。上古驱傩的奔放激情,这个时期早已为巫师中饱私囊的个人利欲所取代。

  由宋代军傩衍变发展的关索戏、地戏,大约在明代初年或中期,随着军队的南征和戍边驻屯,分别在云南、贵州生根开花,历时六百余年,至今不衰。

  傩戏是傩文化的高层次发展,是傩文化的长期积淀在综合艺术形式上的集中体现。作为完整的宗教性的傩戏,究竟形成于什么时期,目前还缺乏资料,很难判断。但资料证明,傩戏在宋代已显露端倪,具有傩戏某些特征的目连戏,至少在北宋的首都开封演出过。到了明清时期,则在黄河、长江中游地区、中南、西南、四川、青藏高原,相继产生了各具风格特色的傩戏。其中有的品种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受到了当地戏曲艺术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宗教祭祀活动仪式的羁绊,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戏剧综合艺术。它们已属于傩戏型的戏曲艺术。还有一些品种,尽管也受到汉族戏曲的影响,但仍作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保持着对祭祀活动的寄生依附性质。

  西藏的寺院傩,属于特殊的系统,它基于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祀活动仪式,并结合佛教仪式舞蹈而逐渐形成。它完全不受道教的影响,长期依附于佛教活动而保持了旺盛的活力。“羌姆”即跳鬼,是它的基本形态。它包括护法神舞、金刚力土舞、牛神舞、鹿神舞、骷髅舞、凶神舞等。千余年以来,它已辐射到青海、甘肃、川西、滇西北,甚至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阔的草原地区。西边它曾经流传到南疆某些地区,东边流传到东蒙的科尔沁草原和辽宁的北镇;北边则流传到呼伦贝尔盟的海拉尔一带。建国初,北京雍和宫的喇嘛们曾经在春节期间进行“跳鬼”祭祀活动。它的艺术生命力,是依附和寄生于藏传佛教文化的。

来源: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