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傩戏与巫术

庹修明

  巫术是人类一种极其古老的文化事象,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巫术与文化、艺术、科学、宗教难分难解,是一个综合体。

              1

  巫术是原始人的观念和信仰。在它产生时。是和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巫术是原始人企图利用和战胜“超自然力”的一种技术和愿望。它的主要特点,是企图用人力控制自然,以满足求食、生存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而其控制的方法是直接参与,即用符咒、仪式等迫使自然力和自然物服从自己的意志。其活动往往带有集体性。

  考古发现,世界和我国许多地区画在洞穴或崖壁上的古老图画,就是古代民族(氏族、部落)实行集体巫术活动的证据。一八七九年,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其长度约一千英尺,顶部的壁画长四十六英尺,画有二十多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只狼的形象。这些形象并不是为了美的观赏与追求,而是为了达到狩猎成功的实用目的——巫术的目的。

  一九四○年发现的另一史前洞穴——拉斯克科斯洞穴,除动物形象外,还出现了戴着面具的人的形象,即著名的“鹿角巫师”形象,在混乱的动物群中,他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显示出他超凡的统辖它们的能力。“鹿角巫师”的形象,好象正在进行巫术的样子,表现了神灵支配着狩猎的成功与丰足。

  马克思关于拜物教有一句名言:“被欲望燃烧起来的幻想使拜物教徒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没有感觉的东西’仅只为了满足拜物教徒的怪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特性。”巫术仪式的参加者也抱有这种幻想,企图把愿望当作现实,以对狩猎过程的描绘和模拟来顶替这一实在的过程,把模仿狩猎的过程变成了狩猎本身,把仪式中对野兽的“宰杀”,变成保证部落食物获得的切实办法。这就是巫术的萌发。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在他的巨著《金枝》里,把巫术的基本思想原则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所谓“同类相生,或结果相似于原因”;另一种是“凡接触过的事物在脱离接触后仍继续发生相互作用”。前者称之为“相似律”,后者称之为“接触律”或“感染律”。这是交感巫术的两条基本规律也是它的两种主要形式。

  弗雷泽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两种巫术作了分析,认为它们都基于一种错误的联想。他指出:“被采用于艺术实践中的巫术原则的同一性包含在这样一种信念中:原始人相信通过巫术能对生命的自然起调整作用。换言之,原始人暗中猜测,相似和接触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而不仅限于人类的行为。简言之,巫术是一种假定的自然规律的体系,一种不合格的行为指导,一种伪科学,一种早产的艺术”。

  巫术,传统的分类有白巫术、黑巫术两种,白巫术又称吉巫术,黑巫术又称作凶巫术。前者是为祝吉而施用的,后者是为嫁祸别人施用的。这种分类显然是从施用巫术手段的目的划分的。同时,巫术从施行手段本身的活动方式又可划分为两种:传统的叫法一种是摹仿巫术,又称“感致巫术”;另一种是接触巫术,又称“染触巫术”。陶立瑶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将巫术形式概括为四类:一、祈求、比拟巫术;二、接触、驱赶巫术;三、诅咒、灵符巫术;四、占卜、禁忌巫术。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里指出:“巫术属于人类,不但巫术为人类所有,而且因为巫术的题材,如渔猎、园艺、贸易、调情、疾病、死亡之类。巫术用于自然界,不如用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或足以影响自然界的人事活动为多”。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晶,巫术与艺术、巫术与科学、巫术与宗教、巫术与历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已经为这些学科的学科史所证明。语言文字在人类的早年,就与巫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据一九六五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当时所见单字已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辨识的约有九百余字。以后二十年间,又有许多新的发现。经查明,这些甲骨文字的绝大多数是用于占卜的记录,内容相当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祭祀、战争到生产、生活以及天文、历法、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

  巫术源远流长。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心理产生过,而且还在某些地区和人们中继续产生着影响。从巫术的思想体系看,是唯心主义的,它在其产生、演变、流传中,无不打上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特别是当巫术和宗教信仰结合时,“胶固着一般人心最厉害的一种迷信”,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是一种病毒——封建的和宿命论的糟粕。这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但是,把巫术放在它赖以产生的原始社会来评价其作用与贡献;把它作为原始文化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认真研究,则将是很有意义和学术价值的。

  保守性、稳定性是巫术传承中最大的特色。巫师把符咒、仪式、方法,甚至每一件法器,都看得十分神秘而又神圣,对广大群众和其他民族是绝对保密的。巫师认为泄了密,巫术就不灵验,泄密者将受到惩罚,甚至丧命,禁忌很多。巫术仪式要原封不动保留传统形式,遵守律令,不许增减,咒语要绝对准确无误,否则巫术无效。巫术的这种保守性与稳定性,使它客观上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老神话、传说、史诗、歌舞、艺术、医术、民风民俗,为我们研究原始文化、古代文化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活”资料。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深入,巫术活动的空间越来越狭小,仅在比较闭塞,现代文明很少冲击到的边远地区传承着。南方的傩文化和北方的萨满文化,现在还以其独特的方式,保存和传递着古代巫术的某些信息。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傩戏里现在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巫术的某些形式与内容,是研究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2

  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拙朴、独特的戏曲样式。傩戏一般由请神、酬神、送神的傩祭和娱神为主的正戏、娱人为主的插戏组成。傩祭是傩戏的主题,傩戏的演出要依附于傩祭活动,这种活动,目前已集中到为愿主“还愿”,禳灾纳吉的形态。“还愿”是针对“许愿”而言的,某家有事,祈祷神灵护佑,或“叩以戏文届时搬演”(《松桃县志》),这就是“还愿”。“还愿”是热烈、隆重的祭祀民俗,傩戏就在“还愿”仪式中表演。中国不少省(区),还有着不同形态的傩戏,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傩戏的原始形态还保存得相当完整。

  傩祭产生于原始社会,殷商时形成一种固定的逐除驱鬼纳吉的祭祀仪式,周代始称为傩。傩祭的主角是“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的方相氏,这可能与图腾祭礼发展有关系。先秦傩的情形,文献记载十分简略,《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的汉代傩祭、傩舞,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早期傩的状貌。

  《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贵族)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或为十二尊神)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郎中、尚书、御史、谒者、虎贲、羽林郎将执事,皆赤帻,卫陛乘舆,御前殿。黄门令奏曰:‘侲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凶恶,赫女马驱,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肝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火炬送疫出端门。门外,騶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百宫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垒苇,苇毕,执事陛者毕,苇戟桃杖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云”。

  上述文献记载,在当今傩文化发掘与研究中,找到了某些印证。古代巫术、巫歌、巫舞在傩戏里不同程度,不同形态被保存下来,成为研究原始文化与古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农村有句民谚:“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傩戏就是在“冲傩还愿”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德江、思南等地“冲傩”有三种:家宅不宁、人畜不旺、怪异作祟,冲“太平傩”;家人病重,久病垂危,冲“急救傩”;偷盗奸淫、行凶诈骗,难以破获,冲“地傩”。“还愿”也有三种:“寿愿”,是一种祈求高寿的“吉愿”;“子童愿”,是一种为生育求子许的愿;“过关愿”,是小孩十二岁时,父母要请傩坛还“过关愿”,表示小孩已成年,祈求神灵保佑健康成长。“冲傩还愿”中,巫师要进行巫歌、巫舞、巫术表演。表演中,虽有历代的变异、丰富、融合,但由于巫术传承的保守性,傩戏仍然保存着古代傩祭巫术的原始风貌和古风民俗。

  祈求、比拟巫术。这种巫术,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是一种普遍实行的白巫术。这种巫术的目的,在于祈求自然力和神力的保佑,获得食物丰收和人身安全、兴旺。

  “踩刀”是在还“过关愿”中进行的傩祭,分“踩天刀”和“踩地刀”两种。“踩天刀”由巫师手执牛角,口念咒语,背着过关童子,赤脚爬上由十二把锐利柴刀(也有二十四把、三十六把的)组成的刀竿上。“踩地刀”是把装在刀竿上的利刀平放于地面,刀刃朝上,巫师赤脚牵引过关童子从刀刃上走过。“踩刀”祭的程序,一般是“请师”、“迎王”、“上坐”、“拜表”。在上述程序中,巫师要念咒语、诵祭词、用讳、打卦。巫术表演是惊心动魄而又严肃虔诚的。这种祈求、比拟巫术,它寄寓着家长对过关小孩,在神灵护佑下闯过人生旅途关隘,一帆风顺,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湘西有的苗地还傩愿的最后仪式是求子,巫公用木棰在陶钵里擂动,边擂边唱,唱词不淫秽,这堂求子愿不算功成完结。湘西土家族还求子愿,“梯玛”(巫师)盛一竹筒米,上面放一个鸡蛋,用一根上面贴着用布或纸做的象征男阳的棍子插进米筒里,梯玛并对天上的七姊妹淫词秽语,诱惑七仙女下界赐子。湘南江永县瑶族还盘王愿的最后仪式是求子,师公跳名叫“狗绊臀”的舞,两师公扮一男一女,用一根红布带子从胯下穿过,一人系一端,背相对,手撑地,以腿勾搭,边跳边淫逗。湘西通道县的侗族,每逢遭灾人口骤减,则设庙会还求子愿。由“金郎”二人扮姜郎姜妹(侗族始祖),戴赤红突眼面具,手里拿一根约三尺长,大姆指粗的棍子,赶庙会的人手里也拿着棍子,将一头披红挂绿的肥大母猪圈住。“姜郎”用棍子戳母猪后臀,母猪被戳得乱窜,窜到谁面前,谁就用棍子戳它,同时锤锣打鼓敲木鱼,唱淫词的求子歌。湖南汉族的某些地区亦有乞子的宗教仪式,土语叫“迁坛”,师公用棍子追戳妇女,而妇女故意接近师公受戳以求得子。从上面楚地乞子遗俗的模仿巫术中,可看出求子遗俗在对性交的模仿过程中,对受射(受精)的模仿。

               3

  接触、驱赶巫术。接触巫术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达到巫术的目的;而驱赶巫术却与此相反,它是将附在自己身上的疾病、邪恶、凶兆,用巫术的力量加以驱赶的方式,将魔鬼、邪恶赶走,以求?桨病9糯绞坑幸恢治资踅小把崾ぁ保ㄑ故ぃ衔芤越细叩哪Я囱怪啤⒄绞そ系偷哪ЯΓ佣锏绞┬形资醯哪康摹S械难д甙颜庵治资踅小胺纯刮资酢保ǚ纯孤桑G衔资踉谫邢防锉硌萏乇鹁省⑼怀觥9磐窭矗嗣嵌怨砩竦奶龋尥夂跏侨碛布媸⒍魍⒕佟6云渖普撸哺酌模欢孕锥裾撸险蜓埂U鲑邢费莩龅娜蹋褪钦饬绞值慕惶媸褂谩Y刑撤ㄊ吕镂资咨穸窆砬险蜓梗谏粕裆乒淼陌镏拢钢餍淼脑傅靡允迪郑钢魑行桓鞣缴窳椋莩鲑邢罚恕⑸瘛⒐硗郑源蠡断病?lt;/P>

  在傩坛法事里,有一种巫术叫“取替胎”,或扎“茅人替身”。这是为所谓被恶鬼缠身而阳寿未尽的重病人跳神的巫术。这种巫术表演,巫师除了烧香焚纸、“观师请圣”等一套固定法事外,还要扎一个茅草人作道具。巫师念咒用讳后,主人提着茅人走在前面,巫师手提一只公鸡跟在后面,主人边走边呼叫病人的名字,巫师在后面高声答应。走到山地,巫师砍下鸡头,烧掉茅人。这样,茅人便代替病人去阴曹地府报到。这是古代接触巫术的遗承。那时,施巫术者欲置仇敌于死地,就要设法弄到对方一样东西,诸如头发、指甲、衣服碎片之类,有时还可用足印、影子、名字等。施术者对之施行巫术,可使对方死去。在施术者看来这些东西是对方灵魂和精神的一部分。这是万物有灵观念的反映。

  “翻叉”和“杀铧”等在傩坛中的表演,是古代驱赶巫术的遗承。“翻叉”表演时,巫师要用十二把锋利的钢叉,向另一个代表魔鬼的巫师投掷,目标是喉管、头部、胸部、胯部,对方要用单手准确接住,稍有失误,即可丧命。据老艺人说,过去作这种惊险表演时,主人家要准备一日棺木和一匹马,演出成功,巫师骑马扬长而去,马归其所有,而死亡与主人无关,送一棺木安埋而已。

  “杀铧”也是驱赶巫术。巫师可以赤脚在烧得通红的铧口上站立或行走,还可以赤脚在火红的铧口上来回摩擦,然后把受热的脚放在风湿的病人的腰部治病。笔者目睹过巫师“杀铧”表演,巫师将通红的铧口,手捧、脚踩、口衔。表演中,巫师向烧红的铧口口喷桐油,燃起几尺高的火苗,巫师端着正在燃烧着的铧口,向四周冲杀,嘴里发出尖锐的吼叫声。现场惊险、恐怖、紧张、热烈,观众发出嘘嘘的惊叹声,向后退闪。上述巫术表演,一般都要禀师迎神,用讳用诀后才能付诸行动,并有若干禁忌。

  类似上面的巫术还有“衔红耙齿”(耙田用的大农具),是将耙齿烧红衔在嘴里表演。“下火池”是将若干砖块立起,排列成一沟槽,槽内烧木炭火,将砖烧红,巫师赤脚于红砖上表演。这些表演是演给鬼神看的,也是演给观众看的。前者在于告诉鬼神,“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巫师法力无边,诸鬼神必须听其调遣,不要胡作非为,应该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否则将遭到灭顶之灾;后者在于显示傩坛神力吸引信徒,招来观众。

  生活中出现某些偷盗、诈骗、奸淫案件而难于破获,主家要请傩坛“冲地傩”、捞油锅进行神判。这是驱赶巫术的演变。笔者在调查中,老艺人多有讲述,但未能目睹其状。《南风》(一九八九年一期)载有巴伦文章《神判与神游巫术》,对神判记载甚详,录于后,供研究者参考:

  大约在八十年前,扁担山龙头寨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主人在那伙强盗离开大门时,透过夜光发现其中有一个是寨里人。主人找到寨老(寨中决策人物)哭诉此事,被告汉子听说后,反过来说主人诬告他,坏了他的名声,双方闹成僵局,寨老只好出面请巫师来进行捞油锅的神判。

  神判那天,巫师在寨神庙前架锅熬油,一手拿着摩剑,一手提着神水葫芦,念咒喊神。油烧滚了,巫师将一枚铜钱放进锅中,请冥中寨神——人间与神介的媒介使臣去天上把判神请来。不一会,巫师声称那肉眼凡胎见不着的判神被请来了,他又煞有介事地要求判神,当正义者伸手到滚油中捞铜钱时,保护他的手安然无恙,当作恶者伸手去捞铜钱时,惩罚他的手被烧伤。巫师挥舞摩剑,大吼大叫一阵,便叫原告先捞铜钱。巫师向锅中倒去神水,原告便在巫师的咒语声中捞起了铜钱,他的手如入凉水,没有丝毫烫伤印迹,吓得在场人个个目瞪口呆。轮到被告了,巫师往锅里再次倒去神水后,他迟迟疑疑,手一伸进锅中,马上烫脱了皮,痛得昏倒在地,口中不停地说:“我是强盗,我是强盗……”他清醒过来后,巫师和寨老借用神力审问了他,他一五一十地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文章分析了神判成功的因素略)。

  接触、驱赶巫术,它已渗透到民间祭祀中,使之代代相传。贵州松桃苗族,有一种叫“布钩”的祭祀活动,就是这种渗透的例子。

  “布钩”是与凶神进行战斗的一场祭祀活动。主人家里有人突然患病,认为是被凶神拘去了魂魄,只有请祭司来与凶神进行一场战斗,夺回病者魂魄,病者方能康复。

  “布钩”的祭场,多设在主人的院坝上。祭场除摆设酒肉祭品外,还插有一杆红色战旗。另外,还有一群手持长矛、马刀、火铳等武器的男青年站立于祭场内,听候祭司调用。

  祭祀开始,祭司敲响锣鼓,念调遣天兵天将的祭词,接着叫一个手执木钩的青年站在祭场中央,待祭司向执木钩的青年喷了法水后,青年似乎就不知人事,浑身颤抖。这时,拿武器的人们神情紧张,如临大敌,一个个紧握武器,静候着出发的号令。握木钩者在场内旋跳几圈,检阅了兵将后,陡然一下飞步跳出大门,避开平常的道路,向着荒山岩坎狂奔而去。其余拿武器的人中,此时窜出一人来,拔起战旗,大喊一声,其余的人挥动武器,跟着祭司,冲出门去,在战旗指引下,随着握木钩者迅跑的路线勇往直前,握木钩人无论翻山越岭,跳溪跨涧,后面的跟随者都得紧紧相随,不能有丝毫犹豫,直到握木钩的人找到了凶神的住所后,这才站下来。这时,祭司进行一些法事,念动祭词,拿武器的人在祭司指挥下,非常认真地向凶神住所反复冲杀。锣鼓齐鸣,碱杀连天,俨然象一场真正的战斗。等到祭司找到一个象征魂魄的小昆虫如蝎蛛之类,才能算是战败了凶神,夺回了病人的魂魄,人们才象胜利者一样,跟着祭师凯旋回到祭场,祭司再略作交待,“布钩”就结束了。

                               4

  诅咒、灵符巫术。在傩坛祭祀的重要环节里,巫师少不了要念咒画符。符咒巫术,是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费尔巴哈在分析巫术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时指出:“在巫术中,人的单纯意志就是支配自然的上帝”。他说:“基督教徒推在上帝身上的东西,巫术把它放在自己身上,被基督教徒当作一个和平、柔顺意志的对象,当作一个虔诚的愿望的东西,巫术则把它当作一个坚决的意志对象,当作一个命令的对象,总之,凡是宗教借着上帝、和上帝同做的事,巫术是单纯凭自己去做的。”“单纯意志”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去实现,主要就是通过具有魔力的语言——咒语。

  咒语是初民的“上帝”。他们认为咒语可以支配自然、控制自然;可以作为制服敌对力量的武器;是消除灾难的手段;还可以是沟通人、鬼、神关系的神奇力量。《周礼??郊特记》里记录了两组古老的咒语:“从天来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罹吾网”。这是一组狩猎咒语。“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是一组农耕咒语。从这两组咒语,我们可以看到初民是那样的自信,按其单纯意志行事,去控制和征服自然。

  符的出现应当晚于咒语,它是书面语言灵物崇拜的产物。符是看上去似懂非懂的图画文字。用它贴在屋里可避邪,带在身上可以自卫,在傩坛则可镇压妖魔,驱使鬼神。道教经典《道藏》的《太上洞渊神咒经》里就有十二卷之多,内容为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

  傩坛法事里符咒巫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归类为咒、符、讳、诀。咒,本是一种祝祷辞(祭词),在佛教兴起后又把咒和真言视为同义。在道教和方术流传过程中,咒又成为驱邪禳灾的口诀,后演变为俗信“诅咒”。傩坛用咒主要是驱邪治病。德江等地傩坛里念《天地咒》较为普遍、常用。摘录于后:

  天地自然,玉气分散,洞中玄虚,晃朗太玄,八方感应,使我自然,灵保符命,斩妖伏邪,杀鬼千万,中山神咒,原始玉文,持诵一遍,却鬼延年,按行五岳,八海知闻,魔王出首,是为我宣,凶秽消散,道气长存,急急如律。(念)请圣……(略)

  祭词也可视为咒的变体,在保小孩“过关”表演的“踩刀”祭里,除用咒外,还念篇幅较长的祭词,其辞为:“……王母得见‘文书’到,急忙起身上天庭,他把主家‘愿’勾了,主家万福顺利行。双脚离了王母台,一步一步踩起来,七步八步九登科,十踩信愿永踩脱,踩得凶星逃走了,百年长寿易成人。……”

  符,作为一种迷信手段由来已久,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张角创太平道时,都曾用符箓传道治病。符大致分两种:一种叫符水,是在水中画符,或烧符箓灰化水给人治病;另一种是符箓,道家称为“符字”、“墨箓”或“丹书”,是一种用墨或朱砂书画在特定纸帛上的文字或变形文字及图案,用来作为驱鬼镇邪的灵物。符箓在傩戏祭祀与正戏演出中很重要,在必备的演出道具里就少不了水碗和笔砚。傩坛常用的符,分别由黄纸、白纸、青纸绘制,各有各的用途。黄纸符用于驱鬼镇邪;白纸符用于化水治病;青纸符用于避邪护身。符形举例如下。(符形图见下页)

  讳,是一种与符箓相近的“字讳”,其状似符非符,似字非字,其形多为雨头鬼脚,并在鬼脚中写上“诀法”名称。这是傩坛常用的巫术,作用与符箓相同。由于巫师多有不识字者,故历代祖师流传着,“举手为诀,动步为置,提香为讳”,巫师在用香时,对着“神碗”舞动,也就算是划了“字讳”,同样能够产生所谓的巫术作用。德江等地傩坛常用的有28讳:

  “诀”,是巫师用手指比划形状来体现的一种巫术,也叫手诀或手挽。诀是在傩戏演出时,作为人与神、神与鬼、鬼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传达信息的外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和意愿的图象标记。据有关专家介绍,傩坛手诀有二百余种,内容包罗万象,上至虚幻中的天上宫阙,下至十八层地狱,以及人世间一切事象和事物都可以用手势摹拟表现。手诀一般有勾、按、屈、伸、拧、扭、旋、翻等环节。手诀内容可分为:祖先神灵类、天兵天将类、奇禽异兽类、武器类、生活类、其它类等。手诀在巫师眼里是神圣的巫术,以致在傩坛外不能随便演示。其实,在傩戏表演里,它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语,戏剧表演的动作。这种巫舞的手势,粗犷豪放、端庄典雅,想象力非常丰富,充满了神话色彩,洋溢着浪漫激情,充分显示了古代巫文化的风骨与特色,再现出流逝的昔日文明。贵州德口等地流传的手诀,一般为三十六诀。主要是:五雷诀、八大金钢诀、阴桥阳桥诀、阴九楼阳九楼诀、五台山诀、王莽二将诀、三元将军诀、大金刀小金刀诀、铜锤铁锤诀、雌雄诀、观音座灵诀,灵台诀、独角将军诀、开山诀、土地传城诀、五猖诀、八大天师诀(八个)、开路诀、塞鬼诀、绕兵指路诀、捆鬼诀、船头稍公诀、二路诀等。

                             5

  占卜,是一种古代的迷信形式。《说文》解:“占,视兆也,从卜口。”“数箧而知祸福也。”可见占是和兆密切关联的。卜,《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是用火烧龟壳,察看龟裂横竖,以测吉凶的一种迷信手段,在我国殷代很盛行。在卜以龟裂的同时,筮以蓍草,也很盛行。蓍草为一种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古人用其茎占卜,并对这种草很崇拜。《易??系辞上》载:“蓍之德园而神。”蓍草古代称为“策”,故占卜又叫“龟蓍”、“龟策”。现在还在一些地方传承的台卦、相面(手)、看风水、测字等迷信活动,是古代卜筮的演变。

  兆,又叫“象”、“征候”。古写兆字为“兆卜”,从卜。《说文》为“灼龟坼也”,可见古代的占卜,是依据龟裂不同现象断定吉凶祸福的。以后发展引申为对事物产生的某些征候或迹象,预示的都是兆,通常称为“先兆”、“预兆”、“兆头”。占卜的灵物,也从龟筮卜发展为鸡蛋卜、鸡卜、牛肝卜、石卜、骨卜、竹卜、刀卜、手卜等不下几十种。

  贵州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在“扫火星”(扫寨)的傩祭活动中,由惹戈阿布(山神)领着几个“撮泰”老人(祖先神)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灾人祸、邪恶随着老人去,一切吉利留下来,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儿孙满堂”。主人家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最后由惹戈阿布念诵词,向各家各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走时,还要从主人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来看其好坏,以卜吉凶祸福,预兆年景好坏。

  数,全称叫“术数”,俗称“算卦”。《周易??说卦》中所说的昔者圣人作易,“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卦是“象”,也是“兆”。《周易》是一部筮书,每条卦辞或爻辞,其旨在于指示吉凶。《周易》的基本符号是“一”与“一”,这叫做爻。两种爻是对立的形态。用三个爻组成另一种符号,得出八个符号,便是

  (《春官??大卜》下同)八卦是四个矛盾对立的形态。再将两个经卦重成另一种符号,得出六十四个符号,便是六十四卦,《周礼》称做“别卦”。如果改动其中一爻或几爻,改“一”为,改为“一”,就变成另一个卦。可见六十四卦都是动则变化。矛盾对立与动则变化是六十四卦的两个特征。古老的数术在周代有朴素的辨证因素,今天研究它,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当八卦广泛用于卜筮活动,并使之神秘化以后,则成为宣扬迷信的手段和方法。

  占卜作为古代巫术的遗承,在傩坛里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傩坛法事“请神”、“送神”、“勾愿”、“开洞”等,都要占卜,打卦。“请神”中打一个喜卦(顺卦),表示神灵已请到位。正戏“开洞”中打一阳卦,表示洞门已开,可以演出;打个阴卦则表示洞门已封。演出中的一些禁忌,也是由占卜来决定。摘录《请神下马》里占卜活动,供参考:

  角声连连叫一声,凡间吹角是弟子,弟子吹角请师人。观请何神,观请何主,观请茅山起教刘元生、刘元先、刘应榜、刘应弟!梅山起教苏法娘、熊法娘、谭法娘;大祭师主赵应周、赵应玄、赵法会;招魂师祖黄法胜;杀锌师祖石法灵;典告师祖陈德元。上曹祖师亲身到,两马朝天报分明(阳卦)。中曹祖师亲身到,双阴卜落地中存(阴卦)。下曹祖师亲身到,左落阴右落阳(顺卦)。三曹祖师亲身到,迎神下马作证明。证明三十三天请下金銮殿,打个阳卦下凡间。东山圣人尊主爷爷请下高头龙须马,左落阴来右落阳。傩仙娘娘请下尊主八人轿,四人轿子八人抬,八抬八轿下华山,双阴落在地中存。神灵在上我在下,要给主人查凶吉。神灵凭香烟,小师凭卦,卦有八八六十四卦,爻有三百八十四爻。爻不乱动,卦不乱占,竹顶竹卦是文王伏羲制下,卦儿虽小,落地千斤。刻木就是木,不要错断凡间祸福。有凶就把凶来断,无凶就把福来迎。无凶无言看个上上大吉。头卦查主人家室,二卦查六畜,三卦查财帛……(见卦而定)。

  在傩戏表演中,巫师要脚踩阴阳八卦,手舞各种手诀,巫师术语叫“踩罡布诀”。“踩八卦”、“踩九州”是傩戏的基本舞步,它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与中宫九个方位,用古代九个州府地名结编成的舞谱,是巫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舞步。附舞步图例:

  舞谱巫词例:

     一拜冀州第一坎;二拜九离到南京;

     三拜卯上震青州;四拜酉兑过西梁;

     五拜亥乾雍州地;六拜己巽徐州城;

     七拜申坤荆州界;八拜寅艮兖州城;

     行坛弟子入中宫。

  在上述巫舞表演中,巫师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八卦图,结合巫词提示的方位,进行舞步的变化、调整、协调,活而不乱,井然有序,脚下生辉。在观众看来,巫师是在进行舞蹈表演,而在巫师的主体意识里,则是在进行虔诚的祭祀活动,只有虔诚、认真,巫术才能灵验,演出才会成功。

  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一书里指出:“在古希腊人和我们之间存在着两千多年的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因为问题决不在于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从这个暂时的形式中,剥取那在错误的、但为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所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形式中获得结果。”今天,我们对待原始文化——巫术,及其载体傩文化,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鉴别、批判地继承、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使它从宗教迷信与艺术、学术杂糅在一起的混合体中游离出来。这是学术界、艺本界面临的研究课题。

来源:傩戏??傩文化——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