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这个戏发现于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先由杨光勋、段鸿翔同志在《贵州剧作》上介绍,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启动着民俗、宗教、艺术等多种人文科学研究者的思路。
“撮泰吉”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戏剧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难怪有人在看完演出后,议论纷纷,说它什么都象,又什么都不象。它不仅与我国传统戏曲迥然不同,而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戏剧形式,包括建国后演出的彝剧,也大相径庭。它算是什么呢?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舞蹈,将它译作“人熊舞”;有人则干脆将它叫做“彝族傩舞”;有人认为它是“彝族傩戏”;有人则认为它是“彝族的原始戏剧”;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戏剧现象;有人则认为它只是艺术化了的民俗事象,还不能算是戏剧。总之,莫衷一是。①
在文艺家的论述中,关于戏剧的特质,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是得到公认的,那就是:第一,演员全身心地装扮;第二,当众表演一个含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有人将戏剧的特质,分解为七个基本因素:即信息的发出者(演员),信息的接收者(观众),两者的直接接触,有一个共享的空间、信息本身(故事)、交往的规则、信息传播接受的形式。这七个基本因素中,包含了演员与角色,角色与观众,观众与演员三对关系,通过三对关系的不同组合,就能衍生出种种戏剧形态。有的同志用演员、角色、观众三位一体的特质来衡量“撮泰吉”,认为它不仅是含有戏剧基因的戏剧现象,而且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闪烁着戏剧美的健全的戏剧形态。这种看法,是符合“撮泰吉”的实际情况的。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贵州民族民间傩戏,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彝、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的傩戏,是民间傩系列。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然宗教与戏剧交织在一起,但戏剧因素不断增长,是逐渐向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安顺地戏、布依地戏等)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它已基本上戏曲化了,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
研究彝族傩戏“撮泰吉”,必须把它放在傩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傩文化是我国最古老的古文化系统。傩祭与傩舞,是先民自然崇拜的产物,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文字形成前的母系社会。傩祭与傩舞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这种活动,早在商周时期,在广大中原地区就很盛行,而且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代代相传。傩戏作为傩文化的载体,是这种古老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自己的体系。用传统的“戏曲”概念来规范傩戏,规范很少被重视和研究的少数民族戏剧,是不恰当的。这样可能妨碍中国戏剧史和戏剧发生学的研究。
2
宗教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原始人群中自发的信仰就产生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撮泰吉”的宗教形态看,是属于自然宗教的。它具有两大特征:第一,把自然事物和自然力直接看作有意志的东西加以崇拜;第二,还没有产生掌管那些崇拜对象的神灵观念,各崇拜对象彼此是孤立的,地位是同等的。
“撮泰吉”在“祭祀”与“扫寨”活动中,没有设坛,也没有偶像,所酬的神祗是:天神、山神、地神、锅庄神等,甚至苦荞、甜荞、包谷、燕麦、洋芋等农作物,都神化了,都要敬酒,唯独没有一处提到人为宗教里的神祇:
敬酒啊敬酒,
向天父敬酒,
向地母敬酒。
向九十九位天神敬酒,
向六十六位山神敬酒,
向三十三位地神敬酒。
向侍奉天神的神敬酒,
向房后的银山神敬酒。
向锅庄神敬酒,
向粮食的头领苦荞敬酒,
向粮食的新媳妇甜荞敬酒,
向粮食的毕摩包谷敬酒,
向粮食的嫂嫂燕麦敬酒,
向粮食的兄弟洋芋敬酒,
向粮食的女儿白米敬酒,
向粮食的仆人红豆敬酒,
向凡是没有提到的统统敬酒!
对鬼魂、灵魂的崇拜,比对自然的崇拜要晚得多。因为原始社会的人,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很差,他们认识各种事物,总是从最简单、最直接的事物开始,崇拜活动也是如此。鬼神、灵魂的出现,是对具体、直观事物抽象化的结果。这是人类思维比较高的层次。“撮泰吉”在“扫寨”活动中,要扫除的是“灾害和瘟疫”,而没有驱鬼的内容,可见这种祭祀活动是相当原始的:
要鸡蛋要房,
斟酒呀敬拜,
猪年过去了,
鼠年就到来,
鼠年十二月,
到了十三月。
威荣该留着,
威荣不要扫,
福禄更昌盛,
福禄也不扫,
口嘴口舌扫,
牛瘟马瘟扫,
猪瘟狗瘟扫,
鸡瘟牛瘟扫。
子孙象凤凰,
留在你家了,
苦难与纠纷,
跟着“撮泰”去了。
千家万家,
不靠这一家。
千人万人,
不靠这一人。
千寨万寨,
不靠这一寨。
灾害与瘟病,
走喽!走喽!
占卜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巫术活动。据《周易》、《尚书》等古籍记载,早在伏羲黄帝的传说时代,就有了占卜。《史记??龟策列传》记载:“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与卜筮,断以著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俗不同,然可以战伐之攻击,推兵求胜,各胜其神,以知来事”。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占卜之风盛行,占卜方法繁多。
鸡卜是非常古老的民俗事象,它的产生可能与雄鸡信仰、雷神崇拜、阴阳原理有关。《史记??正义》载:“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讫,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其鸡两股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吉,不足则凶,今岭南犹行此法也”。
彝族也曾盛行过鸡卜,其法有鸡蛋卜、鸡头卜、鸡舌卜、鸡脚骨卜等。“撮泰吉”里的鸡蛋卜,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方式,在“扫寨”活动中,将鸡蛋埋于土中,第二年由“撮泰”们撬出看蛋好坏,断卜吉凶、年景,这是彝族鸡卜中很少见到的一种。
“撮泰吉”在正月“扫火星”的民俗活动中演出,旨在扫除人畜祸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火对彝族生产、生活关系很大,做饭、种地(刀耕火种)、照明、御兽都离不开火。特别是高寒彝区,彝民一年四季都要生火取暖,吃睡都在火塘边,对火的依赖特别大。彝族先民,由于对火的温度、烧物伤人的特性,以及它的蛇舌似的火焰无法理解,产生对火的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并将这一切视为火神作用的结果,因而不断地进行祭火活动。“扫火星”就是这种民俗活动,是彝族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残存形态。
3
“撮泰吉”里的人物形象十分奇特。六个人物有名无姓,四个“撮泰”老人,均在千岁以上,象自然界一样万寿无疆。“撮泰吉”的来源,据该戏的传承人文道华说:猪年六月初二下大霜,当年粮食颗粒无收,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时,就在沟凑发这个地方,有四个“撮泰”老人背粮食来解救人们,他们的模样不象人,象野兽,脸是猴子脸,牙齿是鼠牙,吃的是野果,穿的是树叶,喝的是露水,从沟凑发背粮种,经过贝彻贝谷、阿余斗米、古脑陆居、八滴猴兔、纳缕祖谷(均系地名),最后在裸戛院子落户,开荒种地、繁衍子孙。他们不但给人带来谷种,而且还能给人类扫除病魔邪恶。因此,这种戏一直流传至今。
当地彝族认为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人类曾经历了“阿乌纳巨惹”(即直眼人)时代,那时,人的形象是“撮腰撮麻叟,撮腰尼老叟,糯吐哈哲早”——意思是“变人不象人,变得象野兽,猴的脸面鼠的牙”。最初的人就是这种猴面鼠牙的形状,他们只会生,不会死,寿命有的已千百年。他们活得不耐烦了,年轻人也招呼烦了,于是他们用一个山上的死猿猴来做道场,终于感动天帝降旨人间,人类才有生有死。
《查姆》是彝族讲述万事万物起源的一部创世史诗,大都用彝文记载在《毕摩经》中,是当作本民族的历史看待的。《查姆》以独特的想象,把史前人类的发展分为“拉爹”(独眼睛人)、“拉拖”(直眼睛人)和“拉文”(横眼睛人)三个时代。
彝族另一部长篇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也提到独眼人。并描述了他的特征:“形象虽象人,叫声似猴音,树叶当衣穿,野果当饭吃,有眼不看路……”与《查姆》中描述的独眼人的特征相似:“独眼睛这一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象野兽一样过光阴”。到了直眼睛时代的人,从外形看,还不完全是人,“鼻子剪刀样,下巴鸡蛋圆,嘴唇象鹦哥,脸上闪红光”。
“撮泰吉”里,除惹戛阿布外,几个“撮泰”老人的造型和表演都很奇特:
头饰、服饰:除惹戛阿布着彝族一股的头饰和服饰外,其他角色均用黑、白两色包头布,把头缠成圆锥型,据艺人们说,这是他们祖先留的发饰。服饰则穿常人衣裤,用布条将身体和四肢缠紧,以象征裸体。
面具:演出时,除惹戛阿布外,其他演员都要戴面具。面具由当地民间艺人加工制作,取材于当地的杜鹃树和杂木树。先将原木锯断与人头大小相近,划破后砍成与长宽相等的脸壳毛胚,再在毛胚上雕刻出类似原始人的眼、耳、口、鼻。其形状大小不一,一般大出正常人面一倍,长约三十厘米,宽约二十厘米。面具的特点是前额凸出、鼻子长、鼻梁直、眼睛大、嘴巴小、脸型长。阿安面具为横眼。脸壳制成后,用墨汁或其他黑色涂料涂抹,演出前在脸壳上用粉笔、石炭之类勾划出皱纹,表示高龄。面具带有猴气,而少神气、鬼气,给人以原始、拙朴、幼稚、天真的感觉。
语言、动作:演出讲彝语,间杂少数汉语。除惹戛阿布外,其他角色都是用吸气冲击声带发音,颇似猿猴啼叫。对此,人们有不同解释:一是,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声调说话的;二是,“撮泰”们都是千岁老人,说话声音自然是低沉而费力;三是,“撮泰”老人是祖先鬼魂变的,说话的方式自然和我们不一样。
表演动作没有固定程式,随意性很大,但也有一些简单规范。上身僵直生硬,行动缓慢、迟顿;双膝稍弯曲,用类似罗圈腿走路;拄木棍,行走困难,以示先人初学直立走路的体态。其它动作都是人类生活的模仿,但比生活中动作有所放大,十分自然。
在“撮泰吉”里,惹戛阿布是唯一不用吸气冲击声带发音,不用罗圈腿走路的人。惹戛阿布,译成汉语是住在山林里的老人,是山神。他教“撮泰”们耕作,并带领他们从事各种祭祀活动,是智慧、力量、神灵的化身。实际上他主持着“扫火星”的傩祭活动,起的是巫师的作用。
《国语??楚语下》言:“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慧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共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巫觋的地位仍然很高。
彝族的巫师为“毕摩”和“苏臬”,前者在彝语中含有教师的意思,掌握文化知识,通晓经典,为人占卜、合婚、治病、安灵、禳灾,主持因财产、口角、盗窃引起纠纷的神明裁判,在彝族社会地位很高。“苏臬”男女皆有,不懂经典,专事鬼神,以羊皮为法器,为人驱鬼、祭鬼、跳神、念经,取一定物质报酬。惹戛阿布的形象与作用,很象是“毕摩”,但他的宗教色彩比较淡薄,更多的是智慧的化身。这可能是早期“毕摩”,出现时的形态。这个形象的出现,为研究原始宗教巫师的作用,提供了珍贵资料。
4
“撮泰吉”就只有一个剧目,反映彝族先民的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剧情简单拙朴。戏里有嘿布挑逗阿达姆,并从背后与阿达姆交媾,阿达摩发现,追打嘿布并与阿达姆交媾的场面;还有阿达姆给小孩喂奶及小孩与众人亲热的场面。这些情节,不仅说明“撮泰吉”的古老,而且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某种启示。嘿布从阿达姆背后抬腿的示意性交媾动作不是随意加进去的,戏的传承人和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是前辈人传下来的。这些动作形象地印证了原始人在脱离动物系统前夕,同所有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一样,有从背后交媾的事实。人类从背后交媾转为对面交媾,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大“变革”,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它为人类爱情、婚姻、家庭脱离动物性创造了条件。要从快感走到美感,动物必须有相应的记忆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撮泰吉”在演出中,要表演铃铛舞与狮子舞。铃铛舞,彝语叫肯毫崩,是彝族古老的一种祭祀舞蹈。威宁彝族的祭祖活动很隆重,斋祭的场面很大。古彝歌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打牛遍山红,杀猪遍地黑,宰羊遍地白。”祭奠开始时,鸣放地炮,“跳脚”队摇铃起舞,唢呐队吹奏丧乐,祭奠者舞动祭物,或手提灯笼哭泣。由“毕摩”指点绕灵堂三周、跪拜、献上祭品。
“跳脚”又叫铃铛舞,是由八个青年男子手持小马铃有节奏的摇响,腰肢随铃声扭动,脚步与铃声合拍。舞姿多系模拟攀越悬崖绝壁,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互相背驮之状,颇似重演先人迁徙的艰难情景。舞者边舞边唱“啃嗬”(丧歌),歌词内容或者赞颂死者功绩,或对死者沉痛悼念,或述古训世,极为丰富。演出中的铃铛舞,系根据这种古祭祀舞蹈加工、提炼的。
“跳脚”的起源,有两种传说;一说,彝族祖先迁徙时,在前面引路的人,用双脚为后面的人踩出了一条路,为纪念和继承祖先艰苦奋斗的开路精神,便产生了“跳脚”。二说,彝族祖先迁徙时,在路上不断与敌人作战,人马伤亡较大,首领也牺牲了,剩下的人为了迷惑敌人,取下马铃模仿马行走时的响声,不停地摇着,继续前进。“跳脚”含有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之意。
狮子舞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喜庆舞蹈。“撮泰吉”里的舞狮与当地传说有关。有一年天旱,一只狮子突然从天而降,落地时滚三滚,表演了几个动作——狮子笑天、狮子扑地、狮子滚绣球。灾害除,庆丰收。因此,表演时舞狮人在惹戛阿布指挥下,要念咒语:
六月初二下大霜,
天宫狮子下来玩。
狮子笑天!
狮子扑地!
狮子滚绣球!
在前五年间,
舞头不舞腰。
在后五年间,
舞腰不舞头。
“撮泰吉”里的两个舞,有人认为是后来加进去的,并以此证明“撮泰吉”是近代产生的。这两个舞蹈有可能是后来加进去的,这是民间文艺口头传承的变异性所决定的。流传中,演员和群众,根据需要补充、丰富、增添一些新的内容,是完全可能的事,但这并不能推翻“撮泰吉”是我国最古老傩戏的论断。戏里增添的两个舞蹈,与剧情协调;与演出气氛和谐,没有画蛇添足之感。这一方面说明“撮泰吉”原始拙朴,内容太简单了,不得不随时增添一些内容,满足观众审美需要;另方面也说明彝族民间艺人的创造才能。
要弄清“撮泰吉”的渊源与产生的年代,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戏是随迁徙的彝民进入威宁地区的呢?还是迁入威宁后产生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据有关史料推断,在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现在的四川安宁河流域,金沙江南北两岸,云南滇池及哀牢山等地,就有彝族先民的足迹。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存的要求和其他一些原因,彝族先民生存的地域不断扩大,到公元三世纪以前,已陆续发展到滇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据有关彝、汉文字记载,威宁彝族系由云南东部、东北部(即今曲靖、宣威、东川、昭通)等地迁入。这个迁徙路线,在“撮泰吉”的正戏戏文里得到印证:
观众:你们几位撮泰阿布从哪里来?
阿布摩:我们从撮泰沟凑发来。(据称在云南境内,待考)
惹戛阿布:你们几位撮泰阿布昨晚上歇在哪里?
阿布摩:我们昨晚歇在谷彻贝谷。(在云南境内)
惹戛阿布:谷彻贝谷那地方怎么样?
阿布摩:谷彻贝谷那地方。
边收割,边插秧。
五谷的杆杆有拳头大,
摘一颗就够做早饭,
摘半颗就够做饷午,
摘一颗就够做晚饭。
从谷彻贝谷那地方,
五谷粮食分一支,
落在阿余斗米。(今云南东川)
在阿余斗米,
分的一支粮食,
落在古闹陆居。(即贵州贵阳)
在古闹陆居,
分出一支粮食,
落在八滴猴兔。(威宁草海)
在八滴猴兔,
分出一支粮食,
落在纳缕祖谷。(威宁盐仓土司家)
在纳缕祖谷,
分出一支粮食,
落在裸戛院子。(威宁盐仓区板底乡曙光村)
据《大方府志》、《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入黔的历史达千年之久。“撮泰吉”如系随迁徙彝民入黔,其历史将在千年以上,但据目前信息,云南、四川彝族地区尚未发现这种原始戏剧。据一些古彝文专家说,“撮泰吉”里的诵词与一部彝文古史诗内容近似,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些都与民族学的研究有关,还有待彝文古籍的发掘、翻译与研究。“撮泰吉”还在传承的裸戛村,以及过去演出过,现在已经失传的邻近地区。这里地处偏辟的高寒山区,十分闭塞。可以肯定,它很少受传统戏曲的影响。如果是彝族迁入贵州后产生的这种戏,那么,它产生的背景和渊源是什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和谜,都有待我们去进一步调查、研究。
注:
①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发言。
*本章引用的有关民间传说故事及有关资料为罗显德(彝)、杨全忠(苗)、杨光勋、段鸿翔同志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