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是多维性的。绘画和摄影本身是平面艺术,表现的往往是三维空间。电影和电视是四维空间,通过时间和空间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立体的全方位展示的雕塑是三维的,但浮雕又不完全是三维的。全景画采取的前景立体、中景半立体、背景平面绘画,是二维和三维的结合。建筑艺术使人们可以进人建筑所构建的空间中生活、行动和感受。戏曲艺术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戏曲的舞台美术时空在综合体现时也是多维构成。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鲁诺·塞维认为:“凡是经过人去围定或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瑞士著名设计家阿庇亚说:“舞台本身是一个围成的空间。”法国戏剧家阿尔托认为舞台空间“首先是一个要充实什么的空间和一个发生什么事情的地方。”他们对空间的认识是一致的。由于人的行为是具有空间性的,任何空间艺术也必然是以人为中心,以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方式,产生时空艺术效果与艺术价值。舞台空间作为物理空间是有限的,构成艺术空间则需要无限。中国独特的表演艺术——戏曲的时空和其它戏剧门类一样,都是伴随着剧情发展不断产生视觉转换体验的。不同的是,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在与西方戏剧舞台完全不同的表演场所中孕育和形成发展的。从两宋的瓦舍勾栏到元代,舞台的形制基本形成,明清二朝的近五百年间,不管是宫廷戏楼,还是民间的庙宇戏台、会馆戏台、祠堂戏台等,其舞台建筑结构基本定型。带台柱的方形舞台,由木制隔窗墙分割成前台与后台,左右配“出将”、“入相”的演出上下场门,成为可三面观剧的伸出式舞台,这便是造就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场所,形成表演艺术的高度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特点的物质空间。以一桌二椅为主体的砌末装置,捡场人直接上场对桌椅作不同方位的组合。通过表演,引导观众对同一桌椅去产生联想:或是厅堂,或是床,或是山坡,或是点将台;通过道具,如以桨代舟、以鞭代马;以虚拟和程式表演产生景随人移,如上山下坡、登楼行船等。让观众自己去联想和感受时空的变换。
二十世纪中叶,镜框式舞台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中都已普及,中国戏曲的表演场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五十年代初期,提出净化舞台,不再由捡场人暴露在观众面前搬迁一桌二椅,改设二道幕开合隐蔽捡场或迁换布景,二幕前有过场戏,使剧情既不间断又保证了场景迁换的时间。在较长的时期,演出的传统戏曲一直延续着这种基本定式。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后,现代戏曲的舞台美术创作以海纳百川的心怀,兼容并蓄,使设计创作走向多样化。本文仅从戏曲时空的视觉艺术转换的表现手法谈些肤浅认识。
视觉转换的观念变革
艺术观念要与时俱进,艺术追求即无止境。
纵观视觉艺术的发展史,都与人类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视学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乃至后来进入绘画式布景时代的舞台美术。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改变了油画颜料的品质,从而影响北欧画风。电声器乐的出现影响着当今世界乐坛。电脑技术的应用,为设计艺术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创作天地。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化学纤维时代,从而对人类的着装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同时也为服装设计艺术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一百年前的世纪之交,出现摄影术和电影胶片,使视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断推进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艺术的发展从无声到有声是一个里程碑,而从单一的人物全景到多角度的人物局部镜头的出现,却曾引起过强烈的非议,现在看来无非是因为一种观念的变革。书籍设计从单一的封面设计,发展为包括封面、环衬、版式、插图、字体、纸张、颜色、开本在内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从最初的室内设计发展到室内和室外环境,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直到区域设计,进而到与城市设计相联,其中建筑学、景观设计等的艺术美学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不可抗拒地依赖于科学技术,依赖于多学科的综合与配合。二十世纪末的数码技术也成了新世纪之交视觉技术的新突破。世界竞相发展的“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技术,把照片、电影、电视、录音,与电话、光缆连接,融通讯、数据、传媒、娱乐、教育、医疗、服务、商贸于一体,形成了崭新的文化格局——网络世界。使图像、语言(声音)和文字成为网络世界的三根擎天柱。
当今的剧作结构已经很少有纯传统式结构,剧作家们常常寻求新的结构以达到整体突破。既有时空顺序式,也有时空交错式。在叙述方式上,有主观式叙述、客观式叙述、主客观交替式叙述,也有多角度叙述、闪回式叙述、交叉式叙述等等,这就促使从导演、表演到舞台美术的创作上求新求变。为了使全剧流畅连贯,戏剧时空能灵活自如地变换,往往回避大幕开合的分场方式。
舞台美术的时空处理远不是静止的场景转换能完成的,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复杂多变的时空变化创造更自由灵活的视觉艺术转换。这就需要舞台设计能有求新求变的创作思想,能利用光学、制作、材料的运用、装置技术和舞台机械以及包括表演、台词、调度、音乐等手段综合处理。这种从文本创作到二度创作的变化,实际上促使戏曲艺术出现以下几种创作现象:首先是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间的交错状态,即相互介入的创作状态;其次是导演与舞台设计的交错状态,即并非代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再就是舞台美术范畴内的相互渗透,布景设计与灯光设计的专业界限在打破,以布景设计为主的垄断地位在打破,舞台美术在艺术处理中的技术性在不断强化。这些现象实际上已经产生对传统的视觉艺术观念的突破。
视觉转换的艺术手法
舞台视觉艺术的转换,主要指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戏剧视觉空间,创造戏剧空间中的时间转换、时间的流动转换、空间的转换、多空间转换、环境转换、场与场和幕与幕的转换、情绪与气氛的转换等等。这种转换有时是舞台美术范畴内的综合处理,有时是包括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整体综合手段来完成。在现代戏曲的舞台艺术中粗略归纳为以下视觉艺术转换方式:
一、传统中化出新的视觉转换
传统化新。即运用新的创作观念,吸收传统精神,巧妙地运用传统手法,化出新的形式和新意,创造新的视觉转换方式。
如,在无灯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演员穿深色衣快速换景与在场演员直接带景下场,就是传统戏曲中在场直观搬迁桌椅或布景的捡场人手法的延伸。又如,水旗、车旗、云片以及帐幔等道具,在传统戏曲中因为与表演的紧密结合而成为经典的符号化时空转换手段,运用到现代戏曲中,导演组织演员作花、树、水的歌舞表演,收到的便是一举两得的功效,既构成了鲜活的演出样式又是时空转换的艺术手段。再如,川剧《死水微澜》中由四个演员举兰印花布条幅帐幔构成新房空间,即是符号化的转换方式。传统戏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句道白,一声吆喝,便能改变戏剧时空。随着邓大妈向观众一声吆喝“幺姑要嫁给回龙镇掌柜蔡兴顺罗!”送亲的队伍也随着欢乐的音乐出现,进入送亲的流动时空。手法自然流畅且简洁巧妙。
二、单元多变的视觉转换
单元多变。指的是设计者寻找一种具有共性的构架装置,使场景的变换只限于某一局部,而任一部分的变换都能与固定的共性装置协调统一,从而产生视觉空间的结构变化。或是建筑式,或是平台结构以及其它中性或具象装置。
在设计中,我们可创造一个适合该剧的视觉语汇,以若干单元形式进行组合变换,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构成新的表演空间。如,采用几何体中性装置或具有典型性的写实单元景,作多与少、大与小、高与低、宽与窄、线与面、远与近、疏与密以及角度不同的组合变换。我们还可设计1——2个辅助性支点空间,作为次表演区,不用时它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样式感,一旦主台演区需要转换场景,它即可通过表演的调度处理将视觉引向次表演区,如同二幕前的过场戏,只是空间表现不同而已。如,本人设计的花鼓戏《乡长本姓赵》,就是在台口两侧各设了一个表演支点,作为过场戏的表演空间,使剧情得以连贯不间断,既强化了喜剧效果,同时又能自如地更换场景。
三、光色变幻的视觉转换
光色变幻。是指在舞台上设计两个以上的表演空间,一类是实体结构的多空间,为具象空间;另一类为假定性很强的多空间。由于强调虚拟性表演,多以灯光切割成多光区,或以若干PAR灯垂直平行组合,产生光幕效果;或以多层光幕组合,形成层与层之间的多空间转换效果。
其一,通过灯光操作,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音乐节奏中,采取切光、强弱转换、光区交错转换、由面到点或由点到面的转换等手段,提供迁换布景的时机,以完成视觉空间的转换。
其二,运用灯光的色度、色调、色相的转换,以及大面积空间染色和局部空间的色光变化、光位与射角的色光变化等形成视觉对比,并通过光色变换产生视觉的情感与氛围的变化。舞台常采用空黑背景以简化布景,使灯光在光位和光色处理时能自由灵活地转换。
其三,光的点、线、面相互转换;点与点、线与线、面与面再转换;光点运动产生的线、光线运动产生的面,光面运动产生的光体以及光控产生的节奏和速度,点线面的直露与隐含、光线的交叉、光柱的几何形组合运动等都形成光的视觉艺术转换。
其四,运用正面光、侧面光、顶光、顶逆光、地逆光、地光、特效光、耳光等组合元素形成的千变万化的布光结构,主光和辅助光的不同组合元素的灵活运用等,均能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上述种种光的艺术处理都已常见于各种戏曲艺术中。
四、利用布景装置技术和舞台机械设备的视觉转换
以推拉装置产生舞台景物的纵向(前后)推拉或横向(左右)推拉、整体推拉或局部推拉,也可利用机械舞台的平移设备进行推拉,以形成新的灵活流动的视觉空间变化。
运用舞台吊杆装置和面或平台的斜度,利用吊杆升降和前后斜拉等方式改变布景装置的倾斜度,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空间效果。
以条屏式的开与合,对不同场景的局部,作突出、简化或省略的艺术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方位感和空间感。可以是中性的开合装置,也可以赋予一定形象内容或装饰性的开合装置,或左右开合,或旋转开合,或升降式开合,或局部开合,或系列(组合)开合,同样可以完成视觉的转换。
利用舞台机械改变台面或平台的斜度,利用吊杆升降和前后斜拉等方式改变布景装置的倾斜度,产生不同的视觉空间效果。
转台装置,转台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将三个左右的不同场景设置在转台的不同部位,通过明场或暗场、或随戏剧动作形成流动空间和转换场景。也可将转台设计为一个整体结构,仅通过旋转来产生不同视角的视觉效果。并且,转台的结构和旋转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如:多个转台的组合,局部的旋转,全周或半周的旋转,顺时或逆时的旋转,均能产生不同的视觉转换。被称之为旋转的《西厢记》(越剧)便是采用转台装置创造出多种空间和流动时空的。中国戏曲学院演出的新编京剧《杜十娘》,设计一个能流动又能旋转的平台,构成室内、郊外和船头等表演空间。本人设计的花鼓戏《阿弥石》,将单孔石桥处理为扇形旋转,也是以求改变表演空间和调度。
五、布景材料构成的视觉转换
除通常采用木框钉布制作景片、用画幕或幻灯景作背景等方法外,当今在布景材料和方法上已经不是那么单一了,往往寻求新材料的运用以形成视觉空间的新感受和新形式。如采用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非透明材料制作布景,通过光控手段转换到另一可见的戏剧空间。现代材料中,如塑料制品、纱幕、尼纶纱、乔其纱、特丽宁等都能产生类似的转换视觉效果。如本人设计的湘剧《白兔记》,一个异形台框和用纱幕绘制的画幕,将舞台分割为前后两个空间,后区灯光升起时,高腔伴唱的合唱队就出现在观众视觉中;花鼓戏《乡长本姓赵》,布景则选用阳光板来制作山的背景和树叶;花鼓戏《蜡染女》的背景用薄海绵制成肌理效果,通过光位和光色的变化处理产生不同于绘画性的新视觉效果,结合前区景物的组合便构成不同的视觉空间。
六、特技灯效的视觉转换
新的灯光光源、新的灯具、新的控制设备的运用,丰富了舞台视觉转换手段。帕尼灯、巴可灯、电脑灯、激光灯、空中玫瑰、PAR灯(即射灯、光束灯)、频闪灯等的运用,使舞台的立面、斜面和平面都能产生神密奇妙、迷离梦幻的视觉效果。通过若干光柱的旋转和幅射,光束效果扩大染色空间、烟雾的介质作用等,使舞台空间更具活力。
紫外线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光波,它可激活荧光物质发出明亮的色彩,如荧光粉、荧光颜色、荧光染料的纺织品等。而在白炽光下,只显现非荧光物质颜色绘制的形象。白炽光与紫外灯(UV灯、黑光灯)的转换,便使有荧光物质的布景、道具、化妆和服饰等产生视觉形象的变化,产生季节、时间、色调的神奇效果。它的随意隐显,使舞台空间出现异常神奇的视觉转换效果。
七、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视频技术、光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各种影像技术正在兴起,LED电子显示屏在舞台的广泛运用,为舞台视觉转换创造了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通过丰富的手段模拟实景,表现动态的、流动的、静态的、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视觉画面,可以通过灵活自如的变换,展现十分丰富的视觉信息,可以资料性的展示,也可以作超时空的运用,如闪回时空、幻觉空间等。LED电子显示屏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背景的视觉转换运用,还可以在舞台的左右(如侧幕位置)、上方(如檐幕位置)等部位,‘组合若干幅大小不同的显示屏,构成一个LED电子显示屏的装置空间,使视觉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从而放开和促进设计者与导演在视觉转换上的空间表现思路与认识。
上述略举的舞台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方式并非全部,从中不难悟出当代舞台的视觉艺术转换方式已经进入多元竞秀、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末期以来,舞台设计的多样化和舞台技术的发展,使舞台空间视觉转换的艺术表现力越来越五彩斑斓。
视觉转换的技术运用
舞台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舞台设计的求新求变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着艺术的前进。任何一种技术手段一旦溶入艺术之中,往往展现的是一种艺术的新视觉。
舞台灯光技术,从电阻器调光、自藕变压器调光到可控硅调光,从单控、集控、总控的三级组控方式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程序控制、不断研制开发的全数字型、数模混合型、单片机控制型及手动控制型等各种类型的舞台灯光控制台,计算机数字化调光技术、数字化灯具等数字化灯光控制系统,实现了全分布式及舞台灯具、电脑灯、数字换色器等的统一控制。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按自动菜单的组合卡、灯束卡、颜色卡、位置卡、宏等对所选定的灯的色彩、灯束、光位和组合输入到菜单线路的各个按键上,迅速调整光强度、灯角度等,为舞台艺术构思的体现提供了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段,从而成为戏剧的形式风格。当代舞台灯光如斯沃博达所说:“灯光不仅起舞台照明作用,而且完全成为一种新的东西,一种通过时间秩序下形成的空间秩序。”不以实体占有空间,把空间充分地留给表演,运用现代灯光技术创造瞬息万变的戏剧时空,既使表演自由舒展流畅,又使舞台空间保持着简洁空灵、转换自如,戏剧时空的视觉转换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舞台灯光已经成为舞台艺术的有力支柱,成为编、导、表演和舞台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人比喻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如同武器的更新使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要领发生了质的变化,舞台灯光也正在给戏剧艺术的视觉感受带来质变。
视觉转换是依赖于物质基础的。设计者已不太满足于木框钉布、纱网软景的传统用材方法,而逐渐超越原有用材范畴,把目光投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特别是企盼从新兴工业的新材料中,寻找为舞台设计所用的新视觉造型语汇,以拓展视觉艺术创作和体现的新思路。如新的纺织品、化纤品、塑料制品、有机制品、粘合剂品、装修板材、反光材料、金属材料、钢化材料等,并对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体量、透明度、反光或吸光度、硬度和韧度、可塑性、伸缩性等不同特质,以及材料配置等视觉元素,进行智慧的构思和精心策划,从中发现和选择可调动的一切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整合为独特的视觉语汇与视觉审美,从而获得新的视觉经验,获得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现代化的多功能舞台机械设备,是戏剧空间视觉转换的得力帮手,为舞台视觉艺术的空间转换提供了十分便捷且得心应手的技术手段,常见的有转台(包括大中有小的多重转台)、升降平台、旋转和升降的双功能平台、水平移动平台、倾斜平台等。可这种现代化舞台毕竟是不多的,一个戏只在有机械设备的舞台演出是不现实的,因而更多的是自行设计土机械装置,适应于一般舞台演出。这就需要从技术上充分配合、解决。在实践中为达到理想的舞台视觉艺术转换,常常在活动装置的机械性能、旋转或平移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可控性上费尽心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经这样阐述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那么,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手法,从上述列举的若干表现形式中,不难看出其中技术应用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转换手法是依赖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应用而完成的。艺术与技术在视觉艺术的转换上也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光控技术、材料运用技术和迁换装置技术是现代舞台视觉艺术转换的三个主要技术环节。如何使技术能够自如地融合到舞台设计艺术中,寻求一种新知识结构的整合,成为多种学科的载体,在新精神、新观念、新技术的发展中,展现出无穷的舞台艺术新视觉?是舞台设计的需要,是戏剧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