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素描

黄甦

  在戏剧创作领域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尤其是形式与内容的反作用运动,对繁荣戏剧创作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无论是过去那一段忌谈形式的年月所形成的那种艺术形式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或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从而又出现某些盲目模仿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形式主义倾向,无不与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运动规律有关。

  诚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但是,这只是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而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运动,对戏剧创作,或者诸如舞台美术创作来说,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特殊规律,这一特殊规律又绝不仅属于舞台美术。正如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告诉我们:“内容和形式作为事物所固有的两个侧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另方面,它们又是能够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在一种关系中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变为另一形式的内容,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剧本文学相对于舞美、导演、表演、音乐等艺术门类来谈,剧本是内容。但剧本作为戏剧文学相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它本身又变成形式,包括具体剧目的具体体裁。对舞美设计来说,它相对于戏剧的整体演出而言,是戏剧演出形式的主要载体,而赖以表现形式特征的点、线、面、色彩,却是舞美的内容。因此,戏剧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各自都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两种属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各自与相对的各种综合艺术因素相结合的时候,都有一个整体的和各自都有的内容与形式,特别是形式向内容转化并对内容起反作用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上,由于重视克服形式主义和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已经得到充分地强调,但是,对于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以及形式向内容的转化运动的特殊规律,却远没有得到相应地强调。因此,在戏剧创作领域里,对形式的创造,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相比,显然是极不相称、极不平衡的。要使“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必须把形式的反作用放在“决定”的意义上加以强调,这也许是“矫枉必须过正”的需要。

  正是有感于此,我曾在八十年代初,发表了一个有悖于一般的观点:我说:“内容一般可以决定形式,但有时形式也可以决定内容。”(见《上海戏剧》1981年第一期)一九八四年四月,在杭州召开的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舞美理论座谈会上”,我除了在大会发言中重申了“形式也可以决定内容”的观点外,还在这个座谈会之后出版的《三省一市舞美理论座谈会文论集》里,以题为《强调研究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发表了一段文字,着重阐明:“内容是形式的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外延。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甚至可以转化为对内容的决定因素。”不久,在一九八五年的湖南省第三届戏剧季之后,再一次提出了重视形式创造的问题。并以《形式·惰性·韧性》为题,在《剧海论集》里发表了文章。文中有一段说:“对形式问题应该加强创造意识,认真洗刷头脑中某些陈腐的观念。比如,对‘内容决定形式’这个概念,常常被‘决定’这个词所束缚,以为形式只能消极地被内容‘决定’,让形式去图解内容。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内容与形式是相对存在而互为统一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而又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对于戏剧创作领域,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的。而且,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谁决定谁的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是向内容转化着的形式;形式,是向形式转化着的内容。’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单方面强化某一种因素的‘决定’作用,都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这段文字是针对舞美创作而言,以图强调舞台美术是为创造戏剧演出的外部形式而产生和存在的特性。正如该文另一段文字所说的:“舞台美术创作是以创造演出形式,赋予戏剧外部形象以形式美为己任,并以特定的形式、形式美与戏剧内容融为一体,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目的的。”而且,十分肯定地认为:“不研究形式,不创造形式,不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舞台美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当然,这不仅对舞台美术如此,对编、导、演、音何尝不同样如此?照我的话理解,话也可以这样说:

  “剧本,是向剧本转化着的舞美;舞美,是向舞美转化着的剧本。”或者——

  “舞美,是向舞美转化着的剧本,剧本,是向剧本转化着的舞美。”同样,导演相对于剧本,相对于表演;或音乐相对于剧本;表演相对于导演……都有相互转化的反作用运动。所以,在戏剧创作领域里,各种综合艺术门类不仅都有研究内容,依赖于内容而进入各自的创作天地的任务,同时,也都有研究形式,创造形式而进入各自的自由王国的任务。

  我始终不认为内容与形式可以“并驾齐驱”而否定内容的主导作用。我是站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存在转化的过程中,强调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汉代文学家,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讲到:“木体实而花萼振”,指的是内容是根本。然而,艺术创作,尤其是戏剧创作,不见得“木体实”而必“花萼振”。过去之所以出现艺术题材多样而艺术手法单一等现象,便说明了在“实木体”的同时,也要“振花萼”!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以及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运动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这种转化和运动的前提。这个“条件”就是相互之间的催化、深化作用,以有利于促进彼此的完美结合而达到和谐统一。不强调这个条件,为形式而形式,甚至以形式伤害内容,这是我们所反对的形式主义。所以,曾经有人说过“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个形式的内容。”就好像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那样:当我们讨论鸡是从哪里来的,那么蛋就是原因,鸡就是结果。当我们讨论蛋是从哪里来的,那么鸡就是原因,蛋就是结果。我们之所以着眼于研究转化过程,而不简单地听信结果的定义,正是由于这两者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并未被客观地、全面地认知的缘故。因为还有人总以为“内容”就是固定不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之类,“形式”就是写实与写意或具象与抽象之类。把内容与形式分割和对立起来,忽视或无视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特别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这种偏见至今并不鲜见。正如苏联著名导演古里也夫在他的《导演学引论》里所说的:“果戈理有一句著名的话:‘戏只能生活在舞台上,如果没有舞台,它便是没有肉体的灵魂。’——有时候人们把它肤浅地理解为:剧作家献出‘灵魂’(思想),导演为它找到‘肉体’(舞台色调)。这样,内容是属于作者的,而剧院只剩下了形式。剧作家创造了‘思想’,而剧院只是为这些思想建立‘形式’。”古里也夫批评这种所谓的“劳动分工”,反对这种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的观念和现象,对当前我们的戏剧界不是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只要我们认真回眸注视一下当今剧坛,不难发现:剧作家们只努力向舞台艺术提供生活内容(剧本),而并不注重演出形式的创造;导演家们只努力摆弄舞台调度、组织演员们的舞台行动,而并不注重演出形式的创造;表演家们只努力按照剧本和导演意图去完成“一个角色的创造”,而并不注重表演形式的创造以及以其创造性的表演去适应和发展新的表演形式的形成;音乐家们只努力创腔和伴奏,而并不注重演出形式的创造;舞美家们只努力体现剧本和导演意图,也不注重演出形式的创造……似乎都把创造演出形式和追求形式美看作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或者都在怨天尤人,比如:“中国的剧场建筑都是清一色的镜框式舞台,我要突破也难呀。”;“领导不同意、观众看不懂,我要创造也难呀。”;“我是要创新的,就是其他艺术合作者体现不出来,我孤掌难鸣呀。”;“创造形式并不难,就是剧团没有钱。”……如此等等。是的,这些难处不可谓不存在。但是,在相同的或相似的条件下,剧坛仍然有创造、有发展的事实也不可谓不存在。还是要相信“事在人为”这句老话。只是,但凡要为事之人,关键还在于观念的更新。仅以舞美而言,所谓“舞台设计”,首先是“设计舞台”。有了舞台样式(不一定在剧场里才有舞台!),才有布景样式。然而,我们常常一动手只考虑后者而不考虑前者。形式惰性总是来源于观念惰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种通病。

  对形式的创造性来源于对生活的敏感性。没有生活感受的人也不会产生新的样式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洞察生活,才有可能热爱形式、创造形式,追求表现生活的形式美。正如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术大师毕加索那样,对本世纪的各种事件、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局面做出自己最强烈的、富于想象的反应。他的一幅风靡全世界的《格尔尼卡》以及一只《和平鸽》的形象……,不仅是他热爱和平的思想取得人们的共鸣,而且是一种强烈的样式美感征服了人们的爱美之心!毕加索的一生是探索和创造形式美的一生:他从十五岁起已是很有造诣的学院派画家,在他九十一个春秋里,创作了约两万幅作品,其中有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重风格。他只要发现别人在模仿他的风格,只要他感觉到了生活的变化,他便从一种风格变到另一种新的风格,直至生命的终结。毕加索对形式的创造精神无异于科学家勇于和善于发现的探索精神。作为艺术家,是要有这一种精神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在正确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化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同时,小平同志还引用了列宁的一句话:“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在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这就十分明确地向我们提出了表现手法也要敢于创新的问题。对对形势的创造性同样有着广阔的天地。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批判某些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要继续深入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大胆吸收能促进社会主义戏剧创作的外国优秀艺术营养,克服盲目模仿西方某些形式主义的表现手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一点“吃螃蟹”的勇气,只要不搞形式主义,大家都争当一名创造形式的大师,何愁戏剧上不去?

来源:视觉舞美 创意空间——湖南舞台美术学会三十年论文集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