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国戏曲地理特征

胡兆量

  1 剧种斑斓多彩的地理背景

  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丰富,长时间封闭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剧种斑斓多彩的原因。自古以来,我国戏曲便有地域差异,清朝初叶,时称“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根据1984年调查,全国共有360个剧种。此外,有曲艺400种左右,还有木偶戏和皮影戏等偶形表现的道具戏。按照地域分布的广度和专业剧团的数量,我国剧种大体可以分五个层次:①全国影响的剧种,京剧。②跨省影响,专业剧团超过70个以上的剧种。北方有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和秦腔。南方有越剧、粤剧和川剧。上述8个剧种再上京剧可称9大剧种。1984年全国有专业剧团2,302个,其中,9大剧种有专业剧团1,299个,占全国56.4%。③省级影响,专业剧团在25个以上的剧种。晋冀鲁豫地区有山西蒲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河南曲剧。华东有安徽黄梅戏,江苏锡剧和福建闽剧。华中有湖北楚剧和湖南长沙花鼓戏。这9个剧种有专业剧团341个,占全国14. 8%。④维持少数专业剧团的地方剧种174个。这些剧种共有专业剧团662个,平均每一个剧种不到4个专业剧团。其中,92个剧种只有一个专业剧团。⑤没有专业剧团的剧种168个,几乎占剧种总数一半。这些剧种大都只有业余剧团在农闲喜庆期间演出。有10个剧种已经失传。

  我国剧种80%左右属于地域性很强的民间小戏。在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形成的小戏,演出以两小和三小(小旦、小生、小丑)为主,采用乡音,贴近生活,载歌载舞,轻快活泼。地域阻隔,语言和民俗分异,使得同一类民间小戏分化成许多地方剧种。在语言繁杂的东南各省,这种情况尤其普遍。以采茶戏为例,发源地在江西安远九龙山茶区,共有18个剧种。以湖南为中心的花鼓戏也有18个剧种。花灯戏、秧歌戏、道情戏等民间小戏同样有众多分支剧种。[3]

  1984年共有少数民族剧种17个,主要分布在云贵湘桂四省。云南有傣剧、白剧、彝剧和云南壮剧。贵州有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和彝傩。湖南有湘西苗剧和新晃侗族傩戏。广西有广西壮剧、广西苗戏、广西侗戏和广西毛难戏。此外,藏族地区有西藏藏剧、青海藏剧和甘南藏剧,蒙古族地区有辽宁蒙古剧。

  表1 我国采茶戏分布

  Tab.1 The pick tea operases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地 区         戏  种

  江西南部  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

  江西西部  赣西采茶戏,萍乡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

  江西东部  赣东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

  江西中部  南昌采茶戏,抚州采茶戏

  江西北部  九江采茶戏,武宁采茶戏

  湖  北  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

  广  东  粤北采茶戏

  福  建  闽西采茶戏

  广  西  桂南采茶戏

  陕  西  紫阳采茶戏

  我国北方地方戏的剧种也很丰富。由于语言的歧异度较小,北方剧种间的相似度比较大。梆子戏是北方戏剧的主流。秦腔俗称梆子腔,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豫剧、晋剧和蒲剧原名河南梆子、中路梆子和蒲州梆子。梆子戏用坚硬的枣木梆作节击乐器。枣木是生长在北方的果树。梆子戏名称本身便有很强的地域性。梆子戏系统的剧种有23个,在北方的专业剧团共806个,占北方戏剧专业剧团总数65. 4%。

  表2 我国花鼓戏分布

  Tab.2 The flower drum operases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地区          戏  种

  湖南  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

  湖北  东路花鼓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

  安徽  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

  河南  豫南花鼓戏

  广东  乐昌花鼓戏

  表3 我国北方梆子剧团和剧种分布(1984)

  Tab.3 The wooden clappers opera troupes and genv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of China

  地区  梆子戏剧  占剧团总数    本地梆子戏剧种

  团/个       /%

  京津  23         60.5     西路评剧

  河北  121        79.1     评剧,河北梆子,老调,西调

  山西  115        76.2     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山东  47         34.3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

  河南  147         65.3     豫剧,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怀调

  陕西  91         81.3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西安乱弹

  甘肃  65         90.3

  宁青新 28         73.7

  辽吉黑 137        52.9

  内蒙古 32         64.0

  合计  806        65.4

  资料来源: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

  2 九大剧种的地域分布

  京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分布遍及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市和自治区都有京剧专业剧团。台湾也有5个京剧团,占全台戏剧专业剧团总数的一半。京剧是我国戏曲文化的高度凝聚。诸腔荟集的首都作为京剧的诞生地是历史的必然。清朝初期以徽商为经济支柱的徽剧是京剧的正源。当时演员主要来自怀宁县石牌镇一带,有“无徽不成城,无石不成班”的谚语。徽班进京后吸收汉剧、昆曲和秦腔精华演化而成京剧。西皮和二黄是京剧的主要曲拍,又称皮黄[2]。西皮源于甘肃的西秦腔,被汉剧吸收后移植到京剧,曲调活泼刚劲,昂扬欢快。二黄来自湖北黄岗和黄陂一带,曲调苍凉深沉,悲愤激郁。

  评剧、二人转、豫剧、晋剧和秦腔是我国北方的五大剧种,自东而西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评剧主要活跃在东北与河北。二人转集中在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豫剧以河南为中心,扩展到周边省份,河南人移居的兰新铁路沿线。晋剧以山西为中心,在山西人大规模移居的内蒙古西部也是优势剧种。秦腔又称山陕梆子、乱弹、西秦腔,基地在陕西关中,遍及整个西北。秦腔占西北地区剧团总数75%。一个剧种有这样大的优势,是其它地区罕见的。

  表4 我国九大剧种专业剧团分布(1984)

  Tab.4 Nine genves of the China speciality opera troupe are distributed

  地 区 京剧 评剧 二人转 豫剧 晋剧 秦腔 越剧 粤剧 川剧

  北 京  12  6

  天 津  4   6                       1

  河 北  15  36         20  14

  山 西  1                2   69

  内蒙古  3    9   4         23

  辽 宁  12   51   15

  吉 林  6   28   25

  黑龙江  9   56   29    1

  山 东  44   3          27

  河 南  6   1          134

  陕 西  2   1            6    6   76

  甘 肃  2                 1          64

  宁 夏  1                              12   1

  青 海  1                 1           3

  新 疆  2                 5           7

  上 海  5                                     8

  江 苏  13                                    7

  安 徽  9                                     3

  浙 江  4                                     65

  福 建  2                                     19

  江 西  10  2                               8

  台 湾  5                  1

  湖 北  12                 8

  湖 南  5                                      1

  广 东   1                                            66

  广 西  1                                            20

  四 川  12                 1                 1        124

  贵 州  7    1           1                 1         4

  云 南  7                                                  1

  西 藏

  合 计  213  200  73  208  112  162  116  86  129

  资料来源:《中国戏曲剧种手册》,849—980页。

  越剧、粤剧和川剧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剧种。越剧以浙东为中心,扩展到整个华东,兼及华北,专业剧团遍布13个省和市,范围之广,仅次于京剧。粤剧集中在广东和广西的粤语区,在港澳和海外华人中,颇有影响。川剧的大本营在四川,云贵两省也有市场。

  3 南柔北刚——戏曲和音乐的南北差异

  戏曲离不开音乐。民间歌舞是戏曲产生的基础。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南柔北刚是我国戏曲和音乐南北差异的主旋律。

  江南声乐的特色是轻歌慢舞,低吟细唱,委婉曲折,清新柔和。《艺苑》称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辞情少而声情多”。徐文长说:“南曲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然”。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山明水秀,人烟稠密,人与人间的距离不长,歌声不需要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欣赏南国声乐,有如雨如水、如梦如画、如诉如泣、如痴如醉的感受,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荫来”的意境。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上,我方乐队,演奏一曲江南民歌《茉莉花》,委婉柔和的旋律,反映大陆人民和香港人民百余年悲欢离合的情谊。苏州声乐,喉音和鼻音很重,声色近于叹息和鼾声间,更具有妩媚色彩。有些南方戏曲,唱腔过于委婉,男角也宜女子扮演。发源于浙江省上虞县的越剧,唱腔清丽委婉。越剧有一个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舞台上梁祝大半都由女子扮装。

  南方丝竹北方鼓吹。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汕丝弦乐、福建南音和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都可以归属丝竹乐中。以江南丝竹为例,丝乐有三弦、二胡和扬琴,竹乐有笛、箫和笙,音色细腻。广东音乐,丝乐有粤胡、板胡、扬琴等,竹乐有洞箫、喉管等,音色清脆明亮,热烈欢快,富有南国情趣。

  到了北方,听到的是铿锵的鼓声,高昂的唢呐,悠远的古铮。在节秦热烈的鼓声配合下,传来高亢的唢呐和笛声,反映北人激昂火爆的民性。威风锣鼓是北方文艺的代表。刚毅雄壮的威风锣鼓。有“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气吞山河的威风锣鼓一亮相,深深感染了观众,烘托了顽强拼搏的竞赛气氛。

  秦腔“声调铿锵,音节高昂而响亮,有如瑞士山歌,使人联想到呼号的风声,似在高山上,似在旷野里,又似风吹沙丘”。陕西十大怪之一,“唱戏大声吼起来”,“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吼是秦腔的特色。王绍猷《秦腔记闻》描写秦腔:“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风云为之变色,星辰为之失度”。吼声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悲壮肃杀,如黄河奔腾,如华山宏伟,如黄土地深厚。“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出嫁的姑娘也回头。”这是陕西人民对秦腔的赞词。高亢的秦腔兼容了淳朴西北民风和山地民歌的吆喝高调。

  二人转在东北秧歌和莲花落等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是九大剧种中最接近民间小戏的剧种。二人转演出简便,很少搭台,融唱、说、做和舞四功于一体。短小轻快的二人转,兼有相声、小品、戏曲的长处,与东北人“虎、乐、实”性格相协调,与东北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东北居民大都是100多年来闯关东的移民,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与京剧等大戏有一定距离。因此,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一说。

  高原山地民歌的特点是高亢嘹亮。生活在山区的人们很早就发现山谷是天然的回音壁和共鸣箱。山高人稀,人们吊着嗓子招呼同伴,高亢的吆喝声在山谷长时间回荡。高山中引歌高唱,还可以抒发情怀,驱散寂寞。因此,在山歌中常有吆喝演唱而成的喊句[7]。同样是高山民歌,也有南北的区别。云贵高原气候温和,流水潺潺,民歌优美多情。《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便是代表。四川民歌《川江号子》中的喊句高亢流畅,体现船工与激流搏斗的情景。陕北民歌,粗犷有力,浑厚朴实,有音域宽阔的拖腔。

  4 戏曲的统一性与发展趋势

  我国众多戏曲既有纷繁复杂的一面,又有内在统一和紧密联系的一面,形成完整的戏曲体系。统一性首先反映在共同的哲理观念和历史背景上。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国戏曲舞台的特点是虚,是空,是无,是无和有,空和实,虚和真的高度统一。“有时舞台上摆一桌一椅,也只是一个符号,可以代表山头、楼船、祭台,当然也可以代表桌椅自身”。《梁山伯和祝英台·十八相送》,景随人移,人走景动,演完十八个景色,台上什么也没有。在舞台上,时间和空间可以任意伸缩。一个圆场可以走遍天涯海角,几个龙套可以当作千军万马,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又可以唱上半天[6]。空虚的舞台反映重人之道,要求发挥人的表演能动性,无中生有,空中含实,虚中存真,在空虚中“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今古之千变”。

  “和为贵”是中国哲理的重要精华。反映在戏曲艺术上是高度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有海纳百川,吸收多门艺术精粹的气概。唱、念、做、打四功和手、腿、身、发、步五法是中国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法。如果与西方比较,我国戏曲溶歌剧、话剧、芭蕾、杂技于一体。像翎子功、帽翅功、扇子功、手绢功、甩发功、髯口功、变脸功、带子功、旗功、笏功、牙功等特技,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一个好的演员要兼有歌唱家的嗓子,话剧演员的音色音质,舞蹈家的体形功力,杂技演员的技巧,武术家的功底。培养一个优秀演员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国众多剧种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就是秦汉的歌舞、优戏、角抵戏,唐的参军戏、歌舞戏,宋元的杂剧,明代的弋阳、余姚、海盐和昆山四腔,以及随后形成的皮黄腔、梆子腔。川剧“昆、高、胡、弹”四腔中的高是弋阳腔,胡是皮黄腔,弹是梆子腔。地方色彩浓郁的粤剧也吸收昆、高、梆子和皮黄四腔的精华。生旦净末等角色,以明朝服饰为基础的行档,文字剧目,舞美道具,表演程式,都是相通的。众多民间小戏可以归纳为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秧歌戏和道情戏几个系统。民间小戏和主要剧种互相渗透。例如,黄梅戏源于鄂皖赣间的采茶戏,楚剧源于花鼓戏,川剧中有花灯戏的唱腔。

  既有悠久传统,又能推陈出新,是我国戏剧的特色。我国戏剧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共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然而,我国剧种的历史都不算长。以京剧为例,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算起,刚过200年。九大剧种中历史较长的是秦腔、豫剧和粤剧,形成于明朝中晚期。有关九大剧种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钵中莲》《补缸》一出所用的[西秦腔二犯]曲调。川剧、越剧和评剧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川剧在清朝末叶逐步成熟。越剧第一个戏班出现在1906年。评剧的前身是民间小戏莲花落。1910年前后在河北唐山一带板腔化、戏剧化形成大戏。

  剧种间的互相兼容,推阵出新,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现有剧种有一半没有专业剧团,有专业剧团的剧种又有一半只有一个专业剧团。这种状况是剧种兼容的结果。城市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普通话推广和乡音的淡化,传媒手段的便捷化和一体化,观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选择要求的强化,所有这些,都推动着剧种的进一步兼容[1]。

  参考文献:

  [1]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1—60,750-780.

  [2]余从、周育德、金水.中国戏曲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81.

  [3]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59-75.

  [4]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5.

  [5]胡兆量.中国民俗地理探幽[J].经济地理,1999(1):1—5.

  [6]周育德.中国戏曲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401—418.

  [7]胡成龙,曹诗图.地理环境与中国民歌[J].地理知识,1992(1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S GEOGRAPHY

  HU Zhao-liang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In China,there is a huge system of traditional operas.The reason why we have so many local operas is that China pocesses a vast territory, various nations,abundant folknays,  complex dialects and a long-standing history. There were 360 genves thoughout the country by the general survey in 1984. Among them, nine were big transregional genres.Most genres have their own ranges except that the Beijing Opera disperses all over the country.The major regional diverg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operas is”gentle in the South while firm in the North.”The art of our traditional operas is complex as well as inte grative.  The indication of its integrity is the philosophy of”the integrity with being and nihility”,the artistic connotation of high synthesis, and the rich performing technigue.

  Key words:“gentle in the South while firm in the north”;minor folk opera; the system of opera genres

来源:经济地理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