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男,1956年生于长沙。上世纪1965年,还只9岁的陈明,便投身著名湘剧乐师刘伯涛门下为徒,开始学习文武场面。1971年初,考入湖南省文艺工作团湘剧队(湖南省湘剧院前身),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命运和湘剧艺术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四十多年来,由于前辈老师们的教诲,他孜孜不倦,勤奋不怠地学习司鼓艺术,在艺术实践中精益求精,使他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成为湘剧一名优秀中年鼓师。
过去湘戏班的司鼓,被尊称为“打鼓佬”,是吃头批薪水的角色,在戏班业务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建国后戏曲事业的繁荣,伴奏方面,由“六场面”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乐队,这就要求一个鼓师既要司鼓,又要具备指挥一个中型或大型戏曲乐队的能力。陈明知难而上,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他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过去学打鼓是师傅的口传手授,而指挥则必须深谙音乐理论和对戏曲音乐特点的深切了解。陈明一方面刻苦学习音乐理论,另一方面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身艺术实践,由他司鼓或指挥的剧目高达100多个,这种虚实结合的磨练,使陈明的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由他司鼓或担任指挥的一些代表性剧目中,连续获得省和国家级的各种奖项。如高腔《马陵道》,继1997年省艺术节上获得“田汉大奖”之后,1999年又实现了“文华大奖”零的突破;新编历史剧《子血》,先后获得1997年省“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度省艺术节“田汉大奖”、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个人获得“田汉音乐奖”;改编传统剧目《白兔记》,应邀在石家庄参加“国际东方艺术节”展演,印度、日本等国的戏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获得1996年度湖南“五个一工程”奖和1997年省艺术节“田汉大奖”;1986年赴香港参加《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2002年赴台北参加“地方戏曲大展”,展出了《拜月记》、《生死牌》、《白兔记》等经典剧目,陈明分别担任司鼓和中胡演奏。在这些获奖剧目和出境演出中,作为司鼓和指挥的陈明,其在艺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在音乐作曲方面,由于陈明出自名师刘伯涛教导,具有文武场面的扎实功底,掌握了湘剧的大量传统曲牌、唱腔音乐、过场丝弦音乐、民间鼓乐等等。他为了丰富自己在民族打击乐方面的知识,又拜著名京剧鼓师张昆先生为师,被张昆老师收为关门弟子。使自己全面掌握了京剧打击乐锣鼓经,藉以丰富湘剧打击乐的表现能力。之后又刻苦钻研乐理知识,因此,在音乐设计的手法上,大胆创新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新编历史剧《太平公主》、《官渡之战》,近代戏《谭嗣同》和现代戏《大决堤》、《李贞还乡》,陈明参与音乐唱腔设计并任指挥,其中的《太平公主》、《谭嗣同》、《李贞还乡》三种不同类型的剧目,先后在省艺术节上,获得“优秀音乐设计奖”。《李贞还乡》还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此外,尚有《狸猫换大子》、《飞夺泸定桥》、《雁荡山》等剧目均由陈明独立设计,无论是与人合作还是个人创作,都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
三、在音乐论著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陈明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戏曲音乐理论的钻研。相继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了《谈谈司鼓在戏曲乐队中作用》、《戏曲乐队的指挥班鼓》、《说一说弹士郎》等多篇理论文章。
1988年,陈明被聘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省湘剧院分卷》编辑,在此期间为湖南省卷撰写了《班鼓开台》的锣鼓经;为湖南省湘剧院分卷撰写了《长沙湘剧锣鼓经》,从而获取了省文化厅颁发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艺术科研三等奖”证书。他还与人合作,撰写了《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的主要作用》、《湖南民间鼓乐·湘剧低牌子实用吹打精选曲集》,即将出版发行。
四、满腔热情,为湘剧培养新秀。陈明随着专业技能的日趋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他受剧院领导委托,到青年实验剧团培训乐队。陈明认为必须首先抓基本功训练;二是要求在音色、音量、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操作训练。不仅要打响、打对,而是应打出情绪及滋味,用“心”来体验。就是说乐队要伴奏得好,也必须和演员一样,深入剧情,了解角色,要有感情的投入。这是陈明在乐队教学中的一种创见;三是临场发挥及应变能力。在此期间,陈明重视身教,他示范教学,相继排演了《三岔口》、《访白袍》,指导排演了《一箭仇》、《盘盒》、《装疯跳锅》,演出审查后,受到领导赞扬,使学生们顺利地通过转正考核。在培训学生时,陈明不仅教湘剧锣鼓经,还教会他们打京剧锣鼓经,学习和借鉴京剧锣鼓经的规范化,使湘剧打击乐演奏有所突破,弥补了地方剧种的某些不足,使表演程式的技法更进了一步。
新秀的成才,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在这方面,陈明思想开放,放手培养,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促进接班人的顺利成长。在《太平公主》等一批剧目中,陈明的学生先后获得“演奏奖”。2003年,他又被派往北京,担任中国戏曲学院“湖南中专班”的音乐教学工作,为“湖南班”排出了《夜奔》、《扈家庄》、《战金山》、《蜈蚣岭》、《悦来店》、《拾玉镯》、《挂画》等一大批折子戏,还参与组织创建了“湖湘民族乐团”,对培养提高演奏员各项音乐素质、素养和技能,起到了很好作用。并被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担任戏剧系湘剧科2006届和2010届的戏课、唱腔、合奏等教学工作。
在四十年的艺术实践和对艺术的追求中,陈明在司鼓、指挥,戏曲音乐设计和理论研究,培养新秀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从而得到组织的信任和同仁们的赞誉,于2002年被省艺术系列高评委评为一级演奏员;多次成为省文化系统“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书记”;1999年湖南省湘剧院五十院庆,陈明作为演奏员代表,选入院史画册,奠定了他在剧院艺术主创人员的地位。由于他的显著成绩,湖南省戏剧家协会推荐陈明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从此,他的艺术影响,逐渐从剧院向社会扩展,相继被选为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打击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指挥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戏曲音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戏曲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陈明时值中年,正是血气方刚的之时,我们祝愿他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为湘剧、为戏曲音乐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