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湘剧戏歌《沁园春·雪》最初是在1962年的时候,由湘剧著名艺术大师徐绍清自谱自唱的,是时毛泽东主席经常回湖南,徐先生怀着对领袖的无限敬仰之情,曾以此曲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唱,受到了领袖们的欢迎与好评。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徐先生的弟子、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王永光先生又演唱了此曲,并对原曲进行了修改,加入了朗诵。1991年全国政协举办毛主席诗词演唱会,王永光先生再次对原曲进行了修改,加入了男女二声部伴唱,最终形成了朗诵+主唱+伴唱的演唱方式。
一、关于湘剧“高腔”、“曲牌”的含义
声腔(亦唱腔)可以指,中国戏曲中,需要穿插曲调(如歌谣体、曲牌体)的演唱法的总称。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包含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及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中州韵,长沙方言演唱,涉及传统剧目与现代戏歌两种形式。湘剧《沁园春·雪》是采用高腔创作成的现代戏歌。
对湘剧“高腔”二字的理解,可以从渊源、特征、音乐体质三方面来阐述。其一,高腔源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以后又受到了徽词雅调的影响,相传在明代中叶已传入湖南,成熟于清初,据记载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二,高腔传统意义上指徒歌清唱、锣鼓助节、一唱众和、滚白滚唱这一戏曲声腔,1952开始使用管弦乐与人声一起伴和。其三,湘剧高腔在高腔系统中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属联曲体音乐,其结构承袭了南北曲套曲的体制。
对湘剧高腔“曲牌”二字的理解,可以从类型和结构、腔句组合三方面来阐述。其一,高腔曲牌有三百余支,有南北之分,南曲多于北曲,这是较早的两大类别。建国后湘剧高腔的分类,先后有过四次不同的说法[1]:(一)《长沙湘剧高腔曲牌》一书中按照“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三大类即“金莲子、黄莺儿、步步娇”等十五小类划分。(二)《长沙湘剧高腔曲牌变化初探》按照“仙吕宫”“中吕宫”“吕宫”等八类划分。(三)《湘剧高腔曲牌剖析》分“黄莺儿、四朝元、山坡羊、汉腔”四大类。(四)《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分“地锦裆类”“四朝元类”“红衲袄类”“北驻马听类”“汉腔类和含英啄木儿类”六大类。湘剧《沁园春·雪》曲牌可以说认为是“北驻马听类”。其二,高腔曲牌一般由“腔”(指旋律性强、句幅大的乐句)和“流”(朗诵性的放流)两部分构成。它的整体意义是词、腔组合。其三,高腔曲牌腔句组合,少者一腔、多者九腔,外加散板腔句曲牌。北[驻马听]属于六腔曲牌,[新水令]属于散板腔句曲牌,一般为六腔。
二、湘剧《沁园春·雪》的曲牌音乐特征
湘剧高腔属曲牌体,分南曲与北曲两大部分。其中南曲又分引子、过曲、尾声三部分,北曲则只有正曲与煞尾之分。过曲与正曲是高腔的主体部分,按调式旋法及基本腔的不同,过曲(即南曲)分为[·地锦裆][四朝元][红衲袄]三类,正曲(即北曲)分为[汉腔][北驻马听]两类。一般说,南曲为五声音阶;北曲为七声音阶,落音在角、羽音上。湘剧《沁园春·雪》是由[新水令][北驻马听]一类曲牌“穿”、“挂”而成现代戏歌,采用清乐羽调式音阶,体现着慷慨激昂的悲壮情绪与时代气息。该曲板式节奏基于“2/4 ××|×× × ××|0× ××|×× ×× ×|0 × ×|×—‖”节奏形态上,形成正规节奏与切分节奏交替的板式。
该曲起先采用一段湖南方言朗诵进行铺垫。开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采用散板式的[新水令]曲调谱成。在男声独唱的下面,加入了二声部的男女声伴唱,和声上下呼应、前后呼应。独唱“飘”字后,节拍转变为单板,最好高八度主唱旋律结束。这部分一句一腔,共三腔,加上伴唱重复唱词的三腔句,共为六腔。从“望长城内外”开始采用(2/4+1/4)板式交替变化的[北驻马听]曲牌。该曲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望长城内外”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旋律基于“0532| 5 55| 0 2 2|3—‖”音调。该部分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共六腔。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采取二句一腔与三句一腔形式,共三腔,且每个腔句的起腔都在眼上,其中特性音“高”字落在宫音上,凸显坚定潇洒的气质。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这一段,主旋律从独唱转到伴唱上,一句一腔,共三腔。紧接着“啊”字伴唱过渡转到夹板伴奏,后重新转入2/4单板后部分。从“江山如此多娇”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部分,一句一腔,重句一腔,共三腔,最后结束音第二回落在宫音上。从“昔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采用了很有湘剧高腔特点的[放流](即[数板])形式来谱曲。曲调依字行腔,特别是在“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由曲作者将曲调作了一个四度移位,加之伴唱的进入,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从“俱往矣”以后,便是第三部分。该部分为散板,再现[新水令]曲调。整个旋律在高音区,男女声伴唱则采取由慢渐快的1/4拍子的快速节奏,采取由低至高的不规则的旋律级进,从而使全曲达到高潮。
三、湘剧《沁园春·雪》的唱腔特点
湘剧高腔是比较难唱的声腔之一。其一,该曲音域从小字组5到小字二组3,而且要在3上拖长音,演唱较难胜任。其二,[放流]部分的清唱(即无伴奏),因为无伴奏,就不能唱得很生硬,必须在曲作者提供的曲调基础上加以韵色,使之柔和好听。又因为清唱的时间较长,演唱者必须严格将调把稳。其三,该曲采用了“领唱+伴唱”的演唱方式,这需要二者的融合与衔接。时刻注意主旋律的明晰,伴唱的音响色彩等。其四,整首戏曲声乐作品对于“腔”与“流”的演唱把握要准确到位。对于“腔”部分而言,演唱应当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以情感为整个演唱的灵魂。对于“流”部分而言,演唱咬字要清晰明了。其五,整首戏曲声乐作品语言为湖南方言(长沙方言),演唱时方言音调与旋律关系处理要协调统一。
四、小结
湘剧《沁园春·雪》是湘剧现代创作戏歌,是毛泽东诗词唱段的稀有珍本。它基于湘剧传统曲牌上,吸收现代元素改编创作而成。本文立足[新水令][北驻马听]传统曲牌上,探究湘剧戏歌《沁园春·雪》曲牌与唱腔,无疑是对传统湘剧艺术的一次重温,对现代湘剧戏歌形式的一种肯定。湘剧早已列入非物质保护遗产行列,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前提下,湘剧改革势在必行。此外,关于湘剧高腔而言,它有一套传统的演唱方法,这是演唱者必须很好地继承和掌握的。演唱《沁园春·雪》这类经过了较大改编创作的现代戏歌,完全采用传统的演唱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从演唱技法这个角度来说,唱法有待更新。只有不断吸收一些本民族的乃至通俗的演唱方法,将其有机地融合于湘剧的传统唱法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整个唱段的艺术魅力和意蕴。
注释:
1.选自黎建明著《湘剧音乐概论》中高腔曲牌的分类。
参考文献:
[1]张九,石生潮著《湘剧高腔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黎建明著《湘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湖南省文化局戏曲工作室编《长沙湘剧高腔曲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
[4]吴伟成 湘剧戏歌《沁园春·雪》演绎[J].艺海,20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