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探究湖南地方戏曲

孔庆夫 金姚

  衡阳,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的名城,不仅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曲艺文化发展的舞台上同样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衡阳的戏曲品种很多,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传唱。湘人好歌,农忙时节或闲暇之时,均以歌舞相伴。从历史到当代,衡阳人民创造了无数的戏曲形式和戏曲风格。衡阳群众喜欢看戏、听戏、唱戏,因而地方剧曲种类繁多,流传甚广。衡阳的戏剧演出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274年,文天祥路经衡阳,为当时衡阳的歌舞戏曲之盛所感。写有《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了那年他所见到的正月十五,衡阳人民“为百戏之舞”的盛况。现今,主要流传于衡阳地区的戏曲种类有:花鼓戏、湘剧、祁剧、地花鼓、木偶戏、皮影戏、鬼脸戏、渔鼓、丝弦、小调、莲花剧、打连厢、打钱鞭、布围戏、独角戏以及瑶族谈笑戏等。其中最为典型的衡阳地方戏曲为:衡阳花鼓戏和衡阳湘剧。

  一、衡阳花鼓戏和衡阳湘剧的起源

  衡阳花鼓戏起源于清顺治年间,由原衡山的“采茶调”和衡阳的“车马灯”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声腔语言相近,流传地方相通,故统称“衡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见长,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以后,逐步流传于湖南省内的其他地区。1983年编修的《中国戏剧湖南卷》中,将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戏统称为“衡州花鼓戏”。

  湘剧是属于湖南地方戏剧的一种。三百年前由邻近县市流入衡阳市,因受地方方言的影响,逐步演变成为具有衡阳特色的衡阳湘剧。衡阳湘剧,民间称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亦称为“衡阳汉调”,是湖南省特色浓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流行地区甚广,涉及到整个湘南东部,包括衡阳市、郴州市和衡阳、衡山、衡东、未阳、常宁、安仁、炎陵、茶陵、攸县、永兴、桂东、宜章、汝城、桂阳、郴县等县市,还曾流行于江西永新和广东乐昌等地。

  具体说到衡阳湘剧的起源,则说法不一,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说法一:是当时在衡阳经商的江西商人从家乡邀来戏班演出,将衡阳湘剧最初演唱的高腔带到了衡阳。一些出自弋阳腔的剧目,至今仍保留在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中。说法二:衡阳湘剧昆腔的传入,是源自桂端王府的昆腔班。1579年,明神宗第7子桂端王朱常瀛就藩衡阳,带来了一个唱昆腔的戏班,在府中还建了一座戏台,将昆腔传入了衡阳。说法三:在清咸丰年间,一些湖北汉班艺人来到衡阳,组班或搭班演出,给衡阳带来许多皮簧腔剧目,再加上本省湘剧祁剧声腔的融入,形成了衡阳湘剧的弹腔。从目前衡阳湘剧的声腔构成来看,正是包含了高腔、昆腔、弹腔三种主要声腔。上述几种说法是从不同侧而描述了衡阳湘剧源流的一脉。根据清人杨恩寿、王凯运在《坦园日记》和《湘绮楼日记》中的记载,他们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在衡阳看到的那些衡阳戏班演出的剧目,基本上显示出了衡阳湘剧初步定型的剧种形态。

  二、衡阳湘剧的传统曲目和艺术表现形式

  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衍变和消长,至今记录在册的仍有613出。从不同剧目所用的不同声腔来划分:有昆腔戏41个,高腔戏97个,高昆腔间唱戏47个,弹腔戏418个,杂腔小调戏10个。从剧目的长短来划分,则有连台本戏6个,整本戏113个,散折戏465个。

  连台本戏,多是在酬神和祭祀活动频繁的秋冬之时连台演出。每天演一本,演唱时用大鼓大锣伴奏,因而又称“大鼓戏”。主要有《目连传》、《封神传》、《岳飞传》、《西游记》、《混元盒》等。整本戏或称正本戏,每本演出时间多在5小时左右,故事内容独立完整。著名的有五大本高腔和昆腔混合演唱的剧目,即:“青、红、绿、白、黄”。青,即《青梅会》,表现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红,即《红梅阁》,演李慧娘的故事;绿,即《绿袍相》,演刘湛与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记》,演刘智远的故事;黄,即《黄金印》,演苏秦六国封相的故事;另外,《天意图》、《麒麟阁》、《古城会》、《衣带诏》、《置田庄》、《雁门关》、《祭风台》、《莲花山》、《双奇配》、《一捧雪》、《双连帕》、《三节义》等,也是衡阳湘剧戏班必演的看家戏。散折戏或称单折戏,为戏班常演的精彩折子戏。演出时间每折一小时左右,盛演不衰的散折戏主要有《醉打山门》、《打碑杀庙》、《昭君和番》、《佳期拷红》、《游街坠马》、《思凡》、《描容上京》、《八戒闹庄》、《打鼓骂曹》、《杨滚教枪》、《骂府生祭》、《打龙棚》、《雁门提潘》、《高旺进表》、《攀良起解》等。

  衡阳湘剧的表演主要有三种风格:一是昆腔戏风格。其动作细腻、舞蹈性很强。衡阳湘剧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咬字依湘南地方方言,唱腔悠扬清亮。传统曲牌有“粗牌子”、“细牌子”之分,前者古朴粗犷,腔简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唢呐和笛子伴奏。后者细柔婉转,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较慢,以曲笛伴奏。二是高腔戏风格。衡阳湘剧的高腔曲牌,可分为《驻云飞》、《四朝元》、《锦堂月》、《桂枝香》、《香罗带》、《八声甘州歌》、《锁南枝》、《一枝花》、《驻马听》、《汉腔》等。分“腔”与“放流”两个部分,腔尾由人声帮腔,打击乐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调为朗诵体,由鼓板击拍。高腔由一个人清唱,众人帮腔,不要音乐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其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段、念白较多。三是弹腔戏风格。衡阳湘剧的弹腔也分南路和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北路生旦分腔,小生与旦行同,净行与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声调凄凉、哀苦。其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和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的手段刻划剧中人物。

  三、衡阳湘剧的历史文化价值

  衡阳湘剧艺人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贫苦。演出日见萧条,衡阳湘剧艺术频临绝境。新中国建立之后,衡阳湘剧艺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批专业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演员和乐师,充实了剧团演出阵营。整理、改编和创作了许多优秀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历史故事戏。其中《醉打山门》、《雁门提潘》和《芦花荡》等剧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湘剧表演艺术家。衡阳湘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正日益走向蓬勃发展的时代。

作者简介

  1.孔庆夫男(1982- )湖北荆州人 助教 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及研究。

  2.金姚,女,湖北汉人,硕士,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

来源:大众文艺(理论)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