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侗戏演出与其民俗文化内涵

吴海清

  龙胜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边界,与桂林仅距离100公里。龙胜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有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以上①,“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侗族是龙胜人口最多的民族,有4.5万人①,占龙胜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平等、乐江两个乡的23个村。侗族多聚族而居,一个村寨有一个至几个大姓,大寨有五、六百户,侗族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侗族人们能歌善舞,除了侗族大歌外,演唱侗歌和侗戏是侗民俗活动中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一 传统侗戏的演出时间与其民俗文化活动

  侗戏不像侗歌,侗歌随时随地可以唱,不受地点、人数、场地的限制,想唱就唱,青年男女“行歌做月”时唱情歌,下田劳作时可以唱劳动歌,上山砍柴可以唱山歌,劝好友喝酒可以唱酒歌,随手摘两片树叶就可以吹木叶歌等。而传统的侗戏(现在的侗戏演出已经不拘于这一种类型了,这是其中最传统和最主要的一种,其它种类型的侗戏的演出时间较随意,在下文中会对其它几种类型的侗戏作介绍)演出则是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地限制的,一般是在春节和各种民俗节日中进行,而春节是侗戏演出的主要时间。在侗族村寨,从农历初一到十五,唱侗戏是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从正月初一到初三,各寨子的戏班子只在本寨表演,每当夜幕降临,戏班子的锣鼓声便准时响彻夜空,示意人们演出要开始了,赶紧出来看戏。在看戏过程中,人们除了给予热烈的掌声和燃放鞭炮表示对表演的喜爱外,还争相往戏台上仍红包、毛巾、布料、糖果等,以表示对戏班演出的肯定和支持。过了初三,各村寨的戏班便互相邀请到各个村寨表演,你来我往,不但进行了侗戏演出文化上的交流,还增进了人们的友谊,侗族村寨的十里八乡呈现一片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十五后,一年一度的走寨演出活动结束,同时也表示春节结束,新一年的农耕计划要开始。

  龙胜侗族还有着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侗戏的演出也往往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在地灵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要举行一次隆重而热闹的“百家宴”活动,活动中除了吃百家宴,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由各村歌队带来特色节目而组成的一台文艺演出,演出的节目类型有侗族大歌、芦笙舞、侗族情歌对唱、侗戏、多耶等等;在宝赠村,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卯日要举行一次传统的“萨岁”祭祀活动,“萨岁”祭祀活动仪式是先由法师做法事,等法事做完,人们便在萨坛边的广场上载歌载舞,表演多耶、舞蹈、讲款等。另外还有众多的民俗节日,如,冬节、侗年、花炮节等活动都会有侗戏的表演。

  二 传统侗戏演出仪式与其传统民俗文化内涵

  侗戏的表演有其一套固定的仪式,按顺序分为:踩台——闹台——开台——正戏——扫台——谢幕。踩台就是演出前的祭祀仪式。“在每台侗戏演出开始之前都要举行庄严的立坛请师仪式,以祈求祖先庇护,消灾求福。坛位大都设在戏台的后面,台前观众并不知晓。主持仪式者一般是戏班里的‘掌薄’师傅,或戏班本寨老人或鬼师。他们除主持仪式之外,一般不参加演出。坛位铺上一块红布,上置放一小筒米,另放三只酒杯和一瓶酒,半斤煮熟的猪肉,一枚鸡蛋,坛位上另摆好三柱香,纸币若干,封好的红包一个,内装钱币。请师开始时,先将本戏班班名牌放置在米上,然后由主持人烧香化纸,这时全体班员肃立,主持者念诵祈词。念词的内容大都从人类的起源、侗族祖先迁徙开始,念到侗戏由谁人开创,要演的剧目由谁人传授,演出的弟子们是何方戏班等”[1]。

  祭祀仪式结束后,在戏师的一声吆喝下,戏台上便传来了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侗戏演出的闹台仪式就开始了。闹台的乐鼓声是有顺序的,开始是“普天同乐”,二是“起板”,三是“长程”,四是“狗赶羊”,五是“江流水”,最后以“普天同乐”结尾。闹台有两层意思:一是与戏台神凑热闹;二是招呼观众们赶快出来看戏,演出马上要开始了。

  闹台结束后就是开台了。龙胜侗戏演出的开台一般是以彩调开台,乐师们演奏彩调的开台音乐,由两位年轻的女演员彩妆跳台,跳的内容有梳妆、打扮、扫地、开门、贴桃符(对联)等舞蹈动作,驱恶神远避,百无禁忌,随乐器变换,二女交换场地,唱开台歌,祝台团清泰,老幼均安。

  开台完毕,紧接着就是表演正戏了。在龙胜一带,表演侗戏不再像传统侗戏表演那样一唱就是几天几夜,而是更追求‘精”和“简”,“精”是节目的内容要精彩,具有可看性;“简”是节目的故事情节不能太臃长,以免观众看着失去耐心。演出时间一般为晚上,往往等人们晚饭后,也就是9点左右开始。龙胜的侗戏表演内容多以彩调为主,也有传统侗戏剧目的大戏,但大都经过一定的改编的,把一些繁琐的故事情节删掉,保留精彩的部分。计划演出的戏演完大概是凌晨的1点左右了,若是观众在看完后还强烈要求加演,那戏班子就会适当地加演,直到观众看到满意为止。

  扫台也是侗戏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龙胜,扫台和开台的表演都是由同两位演员担当,只是所表演的舞蹈动作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不一样而已。在扫台表演中,两位彩女跳的是打扫和倒垃圾的动作,以表示表演已全部结束,把场地打扫干净,以方便日后来表演戏班。

  侗戏演出的谢幕很特别,他们不是向观众鞠躬以表示谢幕,而是全体演员到戏台中央围成一个圈,用一只手搭在前面一人的肩膀上跳起多耶舞。多耶的内容是赞美主寨的生活富有,人们善良好客,感谢主寨的热情款待和周到照顾,并邀请主寨到自家寨子回访做客。谢幕完毕,好客的主寨的人们就会争先跑到台上把演员们“抢”到自家休息。[2]

  三 侗戏演出类型的转变

  侗戏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迁,如今在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各种信息便捷的时代背景下,侗戏的演出类型已悄然发生了变体。它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演出形式了,而是在满足人们不同的欣赏需求下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形成了多种文本的演出类型。目前常见有民俗型、晚会型、展演型、旅游产品型、录像型。

  “民俗型就是上文所介绍的传统的演出形式,它是民间侗戏的主要存见形式。晚会型是民俗型的一种变体。二者不同的是,与侗戏演出同台穿插表演的还有村民们自排自演的现代歌舞等节目。在家乡龙胜,乡亲们会在农闲时节自编自排一些节目,选一些他们喜欢的歌舞音乐,自排舞蹈动作,节目内容和舞蹈动作都很简单,但具有一定的现代元素。每当重要节日里有侗戏表演,他们就把这些节目穿插在传统侗戏的演出中进行表演,自娱自乐。”[3]可见,在各种信息便捷今天,侗戏也会随着观众的要求发生转变。“展演型是以表演、参赛或展示工作成果为目的的演出,一般多是经过专业或半专业的艺术加工创编的剧目,剧目较民间演出的“大戏”紧凑、简练,演员虽出自民间但却或多或少地接受专业、半专业人士的艺术指导,音乐较为丰富,有“创作”或“设计”的特点,多在现代的剧场或特定演出场所进行”[3]。这种演出类型较传统的演出类型,更具表演压力,已不仅仅一种娱乐性的表演了。“旅游产品型是伴随当前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变体形式,因其为满足游客需要进行的表演,故其演出的内容、时间、场所、观众等有较大的不确定性”[3]。如在龙胜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银水侗寨,就有这么一个演出团队,每天只要有游客就有表演,他们有时一天表演数场,为的是让每一位到这旅游的游客都能欣赏到侗族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旅游,从而增加旅游的收入。录像型是将侗戏演出全程拍摄下来而刻录成光碟,然后出售。这种形式又因演出的场所不同而分为戏台和实景两种类型。实景型有些类似于拍摄电视、电影一样,演员到实地表演,地点因剧情的需要而变化。由于实景型表演打破了传统的无实物、无实景的戏台表演,使侗戏的表演更加现代化,显得活灵活现。在侗族村寨,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及时买到市场上最新出的侗戏光碟,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但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到侗戏表演的需求。可见,在这种商业大潮来袭的时代背景下,侗戏演出也披上了“商业”的外衣。[3]

  结语

  侗戏是在侗民族习俗、民族审美、民族习惯、民族的心理需求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侗戏的表演和发展离不开民俗文化的熏陶,侗戏的演出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特色,体现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侗戏也会是开放在侗乡独特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的绚丽之花。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人口[E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32094.htm#suh161867

参考文献:

[1]欧俊娇.侗戏风俗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

[2]林良斌.浅析侗戏的流程与仪式[J].民族论坛,2009(6).

[3]李延红.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传统侗戏音乐[J].艺术探索,2005(12).

       Done Opera and Its Folkloric Culture Connotation

             ——A Case of LongSheng

                WU Har qing

        (Music Departmen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8,China)

Abstract:Dong opera is a traditional opera of Dong nationality.  The Dong opera performance is not only an artis-tic form,  but also a custom  of Dong people.The performance time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randitional festivals,joyful holidays etc., corresponding with their colorful folk custom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ving demands,  the performance forms also change.The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ong op-era reflect its deep folk culture and cultural changes.

Key words:Dong opera performance;folk culture;cultural connotation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