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祭和傩戏历史悠久,曾经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现象之一,它内容庞杂,占卜、祈雨、圆梦、驱疫、祀神等活动都在其范围之内。《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并表明在原始时代,巫术便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老的傩祭日趋衰亡。然而在偏僻的中国西南地区,由于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环境封闭,加上该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傩祭和傩戏在这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在湘西南地区的苗、侗、瑶、汉族聚集的村寨都有其活跃的影子。
一、傩祭及傩面具的由来
以邵阳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包括邵阳地区和怀化地区的西南部,山川旖旎,林壑溪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艺术底蕴深厚,是傩巫文化和楚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信巫崇祀而尚鬼,巫傩祭祀盛行。
至今在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傩祭、傩戏,是远古楚人祭祀歌舞的遗存。楚人头戴面具,以傩祭、傩舞、傩戏的形式来祀神灵、逐鬼疫,使巫术从内容到形式更加趋于仪式化、程式化。它除了体现祈神降福、驱灾辟邪的感性追求外,还折射出原始初民对自身命运扑朔难测的心理。傩面具的实用功能是作为巫术的工具,而作为审美形态则是雕刻和绘画结合的装饰艺术品。傩面具造型夸张怪诞、色彩强烈铺张、线条粗犷奔放、雕刻原始古拙,是当代学者研究装饰艺术和巫术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
傩面具是傩祭活动时傩师登场必须佩带的面具,每一种面具代表着一定的人物。傩戏的角色行当,便是靠面具来区分的。面具多为木质,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既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又增加了狞戾与神秘感;既增加了威慑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及娱乐功能。
二、苗族傩祭
在湘西南,以城步桃林村苗族的傩祭傩面具最有特点。城步苗族先民自古以来聚居深山密林,南北朝时被称为“五溪蛮”,长期以来自然崇拜、多神崇拜并存。每年苗族同胞要向诸神还愿,祈求风调雨顺。这一习俗世代传承,成为苗家的重大庆典。城步苗族的傩戏前奏是每年农历二月逢“卯”之日向祖先和诸神祈祷许愿,祈求保佑四时康泰、五谷丰登、消除病灾等。农历九月初九是当地的傩戏节,苗民将祀祖先、祀傩神和庆祝丰收融为一体。傩神在苗族只是普通之代名词,并非神号。其神号,是谓天下之名山大川、五天五岳圣帝、五宫五盟皇后夫人、东山老人、南山小妹。俗谓东山老人为傩公,南山小妹为傩母,故有傩神之名称。城步傩戏是“戏剧活化石”,经历了傩仪、傩歌、傩舞到傩戏,从娱神到娱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傩坛巫事的程序包括铺坛(布置傩坛)、发鼓(擂鼓、吹牛角,巫事开始)、请神(巫师念《请圣科》请神)、解秽(巫师念《解秽咒》洁坛)、迎神(迎接诸神进入傩坛)、送神等主要过程。
傩堂戏为私家冲傩、还愿而搬演。冲傩、还愿人家,要在堂屋布置傩坛。一般是在堂屋内设宝坛,摆香米、五供、酒杯等。傩公、傩母神像设于宝坛之后方,周围、后面及两旁,挂满总堂之神像。冲傩是因病灾而作的巫事。如某人生病或魂魄失落,要行巫事把魂追回,故将冲傩称为追魂。还愿又叫“还花朝”。一切先许愿,而后酬还的傩祭,一般有求财愿、求子愿和为消除病灾还愿。通常是一通巫事为一愿。若是还大傩愿,则可包罗万象。规模盛大的冲傩、还愿,称为“还大傩愿”,为时达七天七晚。傩坛布置就绪之后,开锣发鼓、放鞭炮、吹牛角、烧香纸,傩师穿红衣、戴红帕帽,领口插马鞭、左手执柳巾、右手执师刀,请神下降。献茶奠酒,庆贺唱之。
桃林傩堂戏剧目有三十六部,包括《发功曹》、《解秽》、《祭五岳》、《打山魈》、《迎耍魈》、《搬开山》《迎土地》、《庆古堂》、《勾愿》等等。除了表现驱鬼、镇邪、求神之外,绝大多数的舞蹈动作是模拟牛产劳动,动作形象生动,舞蹈语汇丰富,很有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如《打山魈》是山魈神部迎降众神后,巫师着法装、执法器、口唱山歌、模仿砍木、开田、育秧、犁田、耙田、插禾、打谷、挑谷、舂米、筛米等生产劳动的表演。《打水魈》是在水魈神部迎降众神后,再迎降划船、捕鱼、钓鱼、抓鳖、捡田螺、补网、卖鱼等诸路郎君,每个郎君出场,均口唱山歌,边唱边表演,观者亦可插入歌唱。傩堂戏也有不少表现生命现象及生殖崇拜内容,表现出苗族先民的情感宣泄和对生命的认知。如《杠勾愿土地》是冲傩、还愿结束时必演的节目。勾愿土地又称勾愿仙官,是受傩神——东山老人及南山小妹派遣,专司勾愿(了愿)之神。他在台上肆无忌惮喝酒吃肉,毫无顾忌。台词多为打趣逗乐之语,其中不乏猥亵之词和对于性的种种表现,还有种种对于男女交媾的比喻。几个角色之间,相互以男女生殖器为题,进行种种揶揄。傩神东山老人、南山小妹都参与这种调侃。他们用最朴实的道理解释生命现象。贵为傩公、傩母也一样有这些事,这样才有世上的人。傩坛上不唱不演这些,愿就还不了。
三、苗族傩面具
苗族傩坛所戴面具,全是傩神面具,剧中登场人物多系傩神,内容紧贴傩祭祈福禳灾的宗旨。在戴上面具的傩戏表演中,蒙上一层浓厚的祭祀色彩,托神灵之口,教诲、规劝世人,实现人们冲傩、还愿的日的。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涵义。在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尽管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的面具是傩戏的一种载体,但它本身是宗教和艺术相结合的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正直、骠悍、威武、凶猛、狰狞、奸诈、滑稽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傩面具作为傩祭的伴生物,有其特殊的艺术趣味。
桃林傩祭面具原本种类较多,傩面具角色曾经达近百种,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其代表性角色有以下几种:“东山老人”、“南山小妹”、“师傅”、“阴师”、“杀牛七郎”、“开锁大郎”、“卖货郎”、“土地公”、“土地婆”、“宝山”、“赞帝明皇”、“要魈”、“上部山魈”、“判官”、“水鬼”、“和尚”、“道士”、“水魈”等。
纵观桃林傩祭面具,在造型及装饰手法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地方的面具,有其明显的地域特征,既注重严谨的写实造型手法,又强调浪漫的写意造型手法。民间雕刻匠师在傩面具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傩面具中的“杀生七郎”、“卖货郎”、“赞帝明皇”均被极大地夸张,表情狰狞。“水魈”更是集夸张和变形于一身,形象怪诞而滑稽。
从艺术分类的角度来说,桃林傩祭面具属彩绘木雕艺术,它以樟木雕刻成形,然后再彩绘、油漆而成。樟木在湘西南被认为是有灵气的“神木”,在湘西南普通百姓的家庭,樟木是不能随便用的,堂屋祖宗牌位、神龛神像才能用樟木雕刻。樟木木质软硬适度,易雕而不易裂。
从傩戏面具所包含的原始文化积淀中的原始宗教信仰看来,每一副面具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的属性,甚至可以认为面具就是神。傩面具已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通过它上面遗存的文化信息,对中国地方文化史、哲学史、民族宗教史、民俗史及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