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nuó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是步行有节度,原始社会发展为逐疫。我国古籍中早有关于傩的记载,如《诗经·卫风·竹竿》载“巧笑之瑳,佩玉之傩。”《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等等。傩是中国的一种民间宗教形式,它的直接目的就是驱鬼逐疫、祈福免灾,类似于古现代的各种祭祀活动,而实质则是通过各种活动满足人们自己对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傩,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傩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陕、甘、川、黔、桂、湘、皖的傩文化圈。江西萍乡傩更是由于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傩研界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本文将根据傩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及主要特点对傩文化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阐述。
1 傩仪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宗教,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宗教活动。所以,中国宗教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宗教”。
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古代的傩礼,两大任务是定期驱傩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简单地说:①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②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③军礼,主要是指军武之礼,有亲征、遣将、受降、凯旋、大射等礼。傩礼,多数朝代都归于军礼。④宾礼,是指君臣、父子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外国之间关系的仪典。⑤嘉礼,则是指登基、册封、婚冠、宴乐、颁诏等“喜庆”之礼。
傩礼,在五礼中是军礼的一个项目,它本身就是一种带军事性质的行动,诚如唐代贾公颜疏所说,傩礼“亦是武事”。周代傩礼的主角方相氏,是宫廷特设的专职驱疫赶鬼的军官,由掌管军政军赋的大臣夏官大司马领导。方相氏本人没有爵位,不在士大夫阶级之列,却是掌管驱鬼逐疫的下层专职军官。他头上顶着熊皮,再从肩部披下。熊皮的头部装着四只金黄的眼睛,穿着褐色的上衣和红色的裙子,左右手分别挥舞着盾和戈,率120名“罪隶”,狂呼狂叫地在宫中一个一个房间地搜索鬼疫,把它们驱赶出宫去。《周礼·夏官》是这样写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索室驱疫”。这就是西周宫廷傩礼的基本式样,就是那么简单,那么粗犷。方相氏被称为“狂夫”,就是因为他是个子高、力气大、本领强的军中能人。由此可见,周代傩礼的礼意是“军人战胜鬼疫”。西周有罪、蛮、闽、夷、貉五种奴隶,后四种都是外族俘虏。罪隶,则是周族内部因罪被贬为奴隶的人,其中挑选120名,平时在百官官府做“家中小事”(轻微劳动),举行傩礼时,则由方相氏率领在宫中驱疫赶鬼。傩礼中的“百隶”是个概数,实际上是120名。周代的礼制相当繁复,大多追求庄严隆重,配有乐舞。却也保存着像傩礼这样粗糙的礼典。这种宫廷傩礼后世称为“周之旧制”,当做傩礼的样板。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朝廷规定必须举行的礼典。宫廷每年定期在春、秋、冬各举行一次。冬季是在除夕进行,由于天气最为寒冷,要求全国上下全都要各自参加不同等级的傩礼,称为“大傩”,奴隶也得参加。第二,它是原始傩仪意念的遗存。主角方相氏还是半人半兽的打扮。长期继承着驱赶“无形之鬼”的格式(傩传到日本则很快改用有形之鬼。中国和韩国有些地方后来也用有形之鬼)。整个傩礼不信神,更不求神。傩礼驱疫总是驱之必胜,凭的是方相氏的凶丑和力量。第三,它保留了浓厚的原始群舞成分。整个仪式简单、粗犷,没有迎神送神等多余的程序。只是在傩礼前,有个“舍萌”仪式,是为天子求来年吉梦的,也是为傩礼开路。而傩礼本身宗教因素很淡。方相氏与百隶驱疫,也只是表达一种疾恶如仇的情绪,没有其他情节。
2 傩舞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贵州、广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傩舞在《论语》、《周礼》和《吕氏春秋》等书中已有记载;在《后汉书·礼仪志》、《新唐书·礼乐志》和《乐府杂录·驱傩》中,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夏官》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奴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后汉书·礼仪志》载:“季冬……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掌,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新唐书·礼乐志》载:“大傩之礼。选人年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为侲子,假面,赤布裤褶。廿四人为一队,六人为一列。执事十二人,赤帻赤疚,麻鞭。其一人,方相氏假面,黄金四目,蒙熊皮,黑衣朱裳,右执盾。……以逐恶鬼于禁中。”大量珍贵的史料,出土文物以及各类书、刊、画中,对傩舞均作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使我们对傩舞的概貌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傩舞的性质,特点,表演的时间和背景,以及傩舞中的各类不同人物,它们的形象特征,装束打扮,手持的不同道具、舞具,面具等均有了较详尽的了解。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表演傩仪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江西南丰傩舞风格古老稚拙、粗犷豪放,具有原生形态特质,因在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
3 傩戏
中国的傩戏异常丰富,覆盖面十分广阔,东起苏、皖、赣,中经鄂、湘、桂,西至川、黔、滇,其中心在川、黔、湘交界地。此外,北方的陕、晋、冀和内蒙等地也有遗存,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阔的傩文化圈。受其影响的有汉、土家、苗、瑶、壮、藏、门巴、布依、仡佬、彝、侗、毛难、蒙古等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由于我国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异常缓慢和曲折,由于各地区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以及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的交通闭塞和文化交流阻塞,也由于长期宗教文化艺术的历史积沉等,决定了我国目前仍然存活着的各种傩戏,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形态。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
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至今还有大量傩文化遗存,许多地方有傩戏演出。德江县至今还有六十几坛傩坛,演员上百人,德江傩戏古朴、粗放,保存着傩戏文化较多的原始形态,法事内容十分繁多。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型,是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虽与傩祭密不可分,但戏剧因素不继增长和完善,是向单一的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自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各地的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愿意观看傩戏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傩戏传承困难。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傩面具
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面具在傩事活动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神灵的凭依之物,是神祗的具象化。
傩面具为傩戏专用具,造型生动活泼,形态各异,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傩面具一般用柳木或白杨木制作。白杨木质轻,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被认为避邪之物,用它制作面具,有求吉祥之意。傩面具制作工艺复杂,重视色彩调配,浑厚凝重大方,造型丰富,制作时往往有范本参照,手艺高超的艺人能毫不走样地将其摹刻出来;也有一些艺人不拘泥于范本,能任意驰骋想象,自由地即兴发挥,因此,即便是同一角色,不同傩坛的面具在造型上往往各呈异彩。
傩文化带给我们的冲击,最直观最形象的便来源于傩面具。其风格古朴粗犷,雕刻细腻,造型夸张,形态兼备,惟妙惟肖。站在傩面前,便似乎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盎然古意。傩面具造型大都以古名人为原形,对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层刻画,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傩面雕刻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彪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傩戏面具包括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的师公戏面具;湖南、贵州等地的土家、苗、布依、侗、仡佬等民族的傩堂戏面具;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阳戏面具;以及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地戏面具。而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保留有许多原始傩文化的特征和信息,为准戏剧形态。其面具也具有本原文化的质朴风格。
师公是民间宗教师的传承者和宗教法事活动的主持人,为民间主持禳祓、酬神、求子、超度亡灵等祭仪。其秘奉祀的神祗众多,向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说。以唐、葛、周三元神为本教主神,也尊奉道、佛教其他神和本地土俗神,师公在祭仪中均戴面具扮神起舞,称师公舞。壮族师公舞面具,实即师公神灵系统中诸神的面相。因各神灵的出身、经历、功德不同,性格各异,其面具的造型、色彩也就各具风格特色。毛南族师公舞又称“条套”(毛南语“条”即跳,“套”即还愿)。主要流布于广西环江。毛南人相信生育能力为万岁娘娘所赐,为感谢她的恩德,每人一生中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还愿活动。即向万岁娘娘许愿“求花”,待生下孩子后便要在适当的时候择吉还愿。还愿活动由主唱师公主持,念咒语,唱神书。当念到哪个神,就戴该神面具出场舞蹈。其祭仪程式大同小异。
贵州省各地的傩堂戏面具,总计约有五六十个角色,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动物一应俱全,按人物性格和面具造型,大体可分为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种类型。傩堂戏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淡彩先在面具上涂一层赭石或土黄为底色,然后用桐油均匀地刷上几遍,只是在眼睛、眉毛等部位用黑色渲染勾勒,并在帽子上描绘出各种图案,图案有龙凤、云纹、兰草、牡丹、菊花、福寿等等。重彩用红、蓝、绿、黄、黑、赭等各色油漆在面具上勾画涂抹,一些细致的地方,如盔甲或帽子上的花纹,则用笔精心地加以描绘。总的说来,傩堂戏面具的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意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的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斓,酷似陶器或青铜器,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湘西阳戏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湘西地区。阳戏起源于傩堂戏、民间花灯,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阳戏面具多选用木质材料,精雕细琢,上面覆以浓重的彩绘。面具造型别致古朴,以头冠和面相的特征区分角色,在艺术风格上颇具地方特色。
地戏不用戏台,在村野旷地演出,故名。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贵阳周围地域。整个演出活动中,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当地群众称为“脸子”。面具用木质细腻的白杨、丁香、白果、揪树等木料制成,刻工精细,着色讲究,以武将最有特色。艺人制作面具,要参照“地戏谱”和民间传说,有一定规矩,有的还有口诀。
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zgnwh/399437.htm(中国网——中国傩文化).
[2]廖夏林,王春阳.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J].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3]柯琳.傩戏音乐的“活化石”意义[J].音乐探索,1991,(3).
[4]http://www.nuoxi.com/(中国傩文化网).
[5]http://www.china001.com(数字中国——宫定远,张曼石.傩舞从传统与民间汲取艺术营养).
[6]周华斌.中国戏剧史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