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

顾朴光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的附庸和载体,傩堂戏既依附于宗教,又为宗教服务,离开了宗教,傩堂戏也就不复存在。

  (一)傩堂戏的传说和搬演

  关于傩堂戏的来历,民间有许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如下一种:

  傩公、傩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二人的头颅,放在竹桩上,供在岩洞里,围着唱歌跳舞道:“若保佑牛不吃庄稼,就把你们供奉起来。”从此牛果然不吃庄稼了,这下乐坏了放牛娃,他们成天在山上打闹玩耍,不愁“管牛”的事。一年春天,瘟疫流行,很多娃儿都染上了疾病,各种药都用尽了,就是不见好转。大人们急得没办法,只好仿效放牛娃,到供着傩公、傩母头颅的山洞里祭拜,许下各种愿信。过了几天,染上瘟疫的娃儿全好了,人们在山洞前搭起祭台,唱唱跳跳,颂赞神的恩德。李老君从上空经过,见烟雾缭绕,便降下云头,化装成村民观看。他见大家乱唱乱跳,没个规矩,从天上抛下一本书,作为演唱傩堂戏的范本。一年秋天,皇宫的人也染上了瘟疫,皇后和三公主病了半年,百般医治无效,后来还是演了傩堂戏,病才好了。于是皇帝下道圣旨,准许傩堂戏到村寨里演唱,并封赠它一席之地。此后演出傩堂戏,都要在神案前铺上席子,土老师(巫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

  以上传说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被披上了一层迷信的外衣,它不仅明显地受到民间巫教思想的影响,而且把道教的教主李老君与傩堂戏联系了起来。对于广大没有文化的群众,傩堂戏越神秘就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得到人们的信仰。土老师们正是利用了群众的这种心理,编造出种种荒诞离奇的传说。

  傩堂戏的演出,通常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的,很少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单独进行表演。“冲傩还愿”的习俗,在我国南方各省的农村中流传已久。所谓“冲傩”,是指遇到疾病灾难之家,请土老师前往祈禳斋醮,驱邪逐疫,把疾病灾难“冲”开,所谓“还愿”,指“冲傩”之家事前对神许下各种愿信,事后通过演傩堂戏,把各路神仙从华山请到傩堂受祭,以还愿信。据说无论艄公、农夫,还是书生、商贩,凡是“冲傩还愿”者,都可以大吉大利:

  生意之人供养主,骡驮金来马驮银。

  遭官犯法供养主,敲枷打锁转回程。

  疾病之人供养主,十分毛病退九分。

  祈嗣之人供养主,早送贵子入家门。

  怀胎之人供养主,是男是女早离身。

  行船走水供养主,波消浪静得清平。

  农夫之人供养主,前仓打满后仓存。

  读书之人供养主,金榜高上早题名。

  (摘自傩坛巫书《抛傩》)

  以上所列“冲傩还愿”的种种善果,当然不可能应验,它反映了在封建势力压迫下,人民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只好把解除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缥缈的神灵身上。

  关于“冲傩还愿”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以下传说:

  混沌初开六月间,天上飘了七天七夜大雪,人间很多人都冻死了。观音菩萨心不忍,请出东方太阳解救百姓。雪水溶化后,冲垮了五岳庙,把昆仓山上的沉香木也冲走了。沉香木漂到海里,被龙王派水仙兵勾住,用它造了一扇龙门,不料刚造好就焚烧起来,龙王只好用它造了一张独脚床。龙女上床睡了一夜,害了瘟病,三年都不能起床。龙王到处求神问卦,都不灵验,后来周易文王用铜钱断明,原来龙家冒犯了五瘟神,必须在大傩会上还愿,病才能好。于是龙王许下大傩十二祭,小傩十二堂,长标十二支,短标十二双(标指竹子,长的用以扎牌楼做法事,短的用以做香杆敬鬼神),又许下神戏二十四出,以及白鸡、白鹅、白猪、白羊等。龙王还愿后,龙女的病就好了。这种做法后来传到人间,人们遇到生病、无子、灾难等不吉利的事,都要请土老师跳神送鬼,祈禳斋醮,以治病、求子、消灾灭难;有的人家为祈求老人高寿、小孩平安,也要“冲寿傩”、“打太保”、“跳加官”。举行上述宗教祭祀活动,事前需许下“愿信”,如杀牲祭祀、演傩堂戏等,事后要还愿酬神。演傩堂戏,是愿主必不可少的“愿信”之一。《松桃厅志》载:当地百姓有凶事,祈求神灵保佑,“叩以戏文届时搬演”,即指这一情况。《思南续府志》亦载:“祈禳,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有以牲醴酬者,有以采戏酬者。”由此可见,演傩堂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酬神,这就决定了傩堂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二)傩堂神案的布置

  傩堂戏一般在愿主家的堂屋或院坝演出,为了造成一种森严、肃穆的环境气氛,把观众引入神秘、虚幻的宗教境界,土老师需精心地布置傩堂神案。神案又叫香火案或祖师案,大多布置在堂屋内,也有布置在院坝里的,视演出地点而定。傩堂神案的布置有一定格式,正对堂屋大门为一座竹编纸糊的牌楼,名叫“三宝龛”,“龛”分三殿,左为“玉皇殿”,中为“王母殿”,右为“老君殿”;也有的将三个殿称为“松梅宫”、“紫芝岩”和“火营洞”。牌楼柱子上,写着“阳在西歧扶圣主,阴居东岳显威灵”、“女娲殿前焚香案,炼石补天日月长”等对联。牌楼前面置一方桌,桌上奉着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一般用海碗盛满谷米,将傩公、傩母像插在其中,有的还为傩公、傩母像穿上衣服。此外,桌上还供着令牌、神卦、师刀、牛角、马鞭、玉印、头扎、牌带等法物。方桌下供着地傩小山及其娘子的木雕神像,有的还置一铁链,那是供地傩小山捉鬼用的。桌下四周,摆满了面具和刀、枪、弓、剑等道具,面具通常为二十四面。牌楼正面和两侧,悬挂着“三清图”、“师坛图”等各色画轴,俗称案子。从以上简介不难看出,土老师们为了从精神上震慑观众,对傩堂神案的布置确是费了一番心血。

  傩堂神案悬挂的画轴和供奉的道具,最重要的是“两图”、“两像”。两图为“三清图”和“师坛图”,两像为傩公、傩母神像和地傩小山神像。

  “三清图”又叫“总尊神案”,是绘在纸上的三轴彩画,每轴画上绘着一位主神和若干较小的神。三位主神是谁,各地说法不一,贵州德江、思南等县的土老师说,他们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而道真、沿河等县的土老师则说,他们是孔夫子、李老君、释迦佛。除了三位主神,“三清图”上还画有一百多位神祗,各个傩坛供奉的神祗不尽相同,常见的有玉皇大帝、解结斗母、五岳大帝、五明皇后、中天星主、太白金星、南极仙翁、三元盘古、炳灵侯王、真武祖师、赵侯圣主、雷府十帅、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王灵官、马元帅、十二殿阎君、十二花园姊妹,以及风伯、雨师、左簿、右判、城隍、库官、五猖、十圣……等。这些神祗有的属道教系统,有的属佛教系统,有的属巫教系统。土老师们并不理会他们出自何教何宗,只要能提高自己法事的“威力”,取得观众的信任,就统统把他们请到傩堂来,以壮声威。这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和多元化特征。

  “师坛图”是土老师历代祖师的神位图,上面画着土老师驱鬼行傩的图画,写着本傩坛历代祖师传承表,画上贴满了鸡毛。傩堂戏多为口耳相授,师承关系非常严格,徒弟对师父、师祖十分尊敬。每次演出前,土老师都要设案焚香,燃放鞭炮,祭祀“师坛图”上的历代祖师,祈求他们保佑演出顺利,宽恕演出中的失误。演出结束,要从愿主家祭祀神灵的雄鸡身上扯几片鸡毛贴在“师坛图”上,以告慰历代祖师的灵魂。解放前,傩堂戏在湘、黔、川等省十分流行,有的一个县就有数十个傩堂戏班子。在激烈的竞争中,“师坛图”无形中成了最好的“广告”。“师坛图”上有无名师,从开坛祖师传至现在已有多少代,对傩堂戏班子的声誉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土老师们总是把“师坛图”作为本傩坛的传家宝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这为我们研究傩堂戏的流派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料资。

  傩公、傩母是司傩大神,又被称为“人皇”或“二帝君王”,在傩坛教义中他们被附会为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原为西南少数民族传说中再造人类的始祖,怎么会成为傩堂祭祀的司傩大神呢?对此傩坛巫书《三元和会》作了详细的叙述:

  远古时洪水泛滥,大水一直淹上天空。太白星君为救伏羲、女娲兄妹,赠给他们一颗葫芦粒。女娲将种籽窖在花园内,种下不久就结了个巨大的葫芦,上面还开着一扇门。伏羲、女娲爬进去看,一阵狂风把葫芦卷进急浪里。葫芦漂了七天七夜,洪水消退后,伏羲、女娲从葫芦中爬出来,只见世上的人都淹死了。伏羲为使人烟不致断绝,提出和女娲结婚。女娲推托说:

  你拿香烟东山去,我拿香烟南山行,

  两股香烟来相会,兄妹方可结成婚。

二人祝告过天地,分别到东山和南山顶上焚香,两股香烟会合了,女娲却不守诺言,躲得无影无踪。由于得到金龟道人帮助,伏羲在洞庭湖边找到了女娲,女娲推辞不过,只好与伏羲结为夫妻,人类这才得以延续下来。后世的人们为纪念伏羲、女娲再造人类的功绩,演傩堂戏时把他俩的像供在神案上,伏羲被封为东山圣公,又称傩公,女娲被封为南山圣母,又称傩母。

  地傩小山又叫丫角将军,是专门捉妖拿怪、追魂取命的神祗。传说他原是湖南进州人,父亲是金花圣公,母亲是银花圣母。他生得十分丑陋,生下不久就被父亲丢在乱蛇岗,幸得猛虎替他喂乳,才得以长大成人。十三岁上,他炼就了十变九化的本领,后来被圣主爷爷带到傩堂,封为小山神。谁家“冲傩还愿”,他即迅速降临傩堂,为愿主降妖捉鬼,追魂索命。有的傩坛除地傩小山外,还供奉一倒立木雕像,称为翻坛小山。翻坛小山是五猖之徒,神通广大,善于变化,其职司与地傩小山相似。

(三)傩坛的组织和传承

  傩堂戏没有专职的演员,除少数临时搭班客串演出苔外,大部分演员都身兼巫师的职业,当地百姓称他们为“土老师”、“土先生”或“端公”。土老师不但能歌善舞,长于表演,而且精通掐时、占卜、画符、念咒等巫术,有的还懂得一些医理和气功。他们以傩坛的形式组织起来,平时专为人们“请神”、“送鬼”、治病、解厄,遇到愿主还傩愿,便穿上戏装,戴上面具,登场表演。由于做法事和演傩堂戏报酬较低,不足以养家活口,因此在农忙或无人相请时,土老师也参加一些生产劳动。

  傩坛既是一个小型的傩堂戏班子,也是一个巫道合一的宗教组织,每个傩坛七、八人至十数人不等。在傩坛内,土老师们依据法事的分工,有掌坛师、引见师、眷录师、雕法师、抛牌师、保举师、证明师、封牌师、过法师等各种名目。

  掌坛师是傩坛的核心人物,他既是傩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精通各种巫术的法师,还是傩堂戏的主要演员和导演,一身而数任,多由年长、艺精、威信高的土老师担任。引见师的职司是引带徒弟会见师傅。傩艺的传承颇具神秘色彩,平时师傅只教徒弟一般技艺,当徒弟掌握傩艺的基本功后,师傅匣择一个吉日之夜,由引见师将其带到山上,秘密传授各种绝技。誊录师的职司相当于秘书,傩坛内的一应文字工作都由他承担,如抄“牒奏”,誊“巫书”,画“符箓”,写“字讳”等,由识字有文化的土老师担任。雕法师的职司是制作面具和各种道具。傩堂戏面具每堂二十四面,角色众多,造型生动,色彩古朴,工艺复杂,没有深厚的雕刻、绘画功底是制作不出的。因此雕法师多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工匠担任,有的傩坛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其面具只好向民间艺人购买,或由善男信女捐赠,也有的是从师傅那里继承下来的。抛牌师的职司是抛传牌带。徒弟学成之后,要向相熟的女人化缘牌带,每付牌带由七十二根布条组成,一个女人缝制一根,七十二根布条凑集起来便可制成一付牌带。然后徒弟摆设酒席,请师傅抛牌传法,其作法是;在徒弟家堂屋内搭一座五重高台,抛牌师坐在最高一层,第四层是过法师,第三层是封牌师,第二层是证明师和保举师,最下一层是引见师。焚香化纸后,抛牌师将牌带依次往下抛,最后抛到徒弟手中。经过抛牌,徒弟便取得了独立举行法事的资格。其余保举师、证明师、封牌师、过法师等,亦各有职司,此不赘述。

  傩坛内部的组织虽然较为严密,但各个傩坛之间却宗派林立,互不统属。各地流传的教派不尽相同,在湘西和黔东北一带,最为流行。有茅山教、师娘教、老君教、雷霆教、青年教、淮南教、上坛教、下坛教、合会真玄教,以及五显坛、石墩坛、白虎坛、花坛等。不同教派主奉的神祗不尽相同,演出亦各具特色。例如五显坛主奉五显和华光,花坛主奉川主和土主;茅山教为师父所传,表演风格豪放粗犷,师娘教为师母所传,表演风格柔美细腻,等等。有些教派虽然名称不同,但并无实质区别,例如茅山教作为巫教教派如是称呼,作为佛教教派则称为潮洞教。

  傩坛成员的发展不受家庭、族别、贫富的限制,无论是谁,凡愿意学习傩艺而又具有一定的素质,经掌坛师认可后都可加入傩坛。傩艺的传承分为内传和外传两种,内传系传与家人,外传系传与外人。无论内传和外传,拜师时都要写“投师帖”,外人学艺,要送给老师衣服一套、鞋子一双,以及钱、粮、酒、肉等礼品。徒弟平时由师傅指导学艺,遇到愿主“冲傩还愿”,他就跟随师傅前往实习。经过三、五年,徒弟基本上掌握了傩艺,便可出师了。届时师傅要赠送他—套或几件法器,并为其举行封牌、安师仪式。抛牌之后,师傅要为徒弟卦职,职有大小之分,大职叫“都督”,小职叫“都司”或“都察”。另外,还要按照“法谱”给他取消名。法名一般都带有一个“法”字,如肖法旺、李法灵,但也有不带“法”字的。此后,徒弟便成为一代新的掌坛师,可以授徒传艺了。

  一个掌坛师有很多弟子,但顶坛的衣钵弟子只传一人,选定顶坛弟子有阳传和阴传两种方式。阳传即掌坛师生前选定顶坛弟子,这种方式较少使用。阴传是掌坛师死后,众徒弟将其尸体扶起,然后焚香设案,进行占卜。每个徒弟连卜三卦,若三卦都是胜卦(也有要求三卦分别为阳卦、阴卦和胜卦的),则卜卦者便被确定为顶坛弟子。顶坛弟子有权继承掌坛师的经书、面具、案子、师刀、令牌、牛角等一应法物,但要为师傅举行“开天门”法事。具体做法是:在停放师傅灵柩的堂屋中和大门外,各放置一张方桌,将屋顶的椽桷和瓦片掀开,开一个洞,名叫“天门”。众徒弟焚香化纸,念诵经文,顶坛弟子站在屋内的方桌上,用两根竹竿挑起一匹数丈长的白布,从“天门”穿过搭到门外的方桌上,叫做“大桥”。据说这样做能使师傅的灵魂沿着“天桥”顺利进入天堂。衣钵弟子顶坛之后,为使这种继承关系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要将师傅遗传的部分神符、“字讳”、咒语以及历代祖师的姓名、年庚等,卷成纸筒缝在牌带之中,称为牌经,平时秘不示人,死后连同牌带一起烧掉。

  不难看出,傩坛的组织和传承方式不但深受巫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而且吸取了古代民间秘密团体的许多做法。这是因为傩堂戏即使在封建社会里,也常常被视为“风教之至恶者”而遭到禁止。只有不断严密和神化傩坛的组织及传承方式,才能增强内部的凝聚力,保证各教派能够代代相传下去。

(四)傩堂戏的内坛法事

  傩堂戏演出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为“冲傩还愿”的各种法事,外坛才演出娱神和娱人的剧目。由于内坛法事在演出活动开始和结束时进行,因此又称为开坛和闭坛。各地法事的名称、程序和内容不尽相同,大体有开坛、中文、敬灶、立楼、造桥、判牲、祭兵、传花红、交标合会、抛傩、放五猖、开洞、上熟、灵官镇台、和尚检斋、差兵发票、炳灵领牲、招魂、造船、清火、勾愿、送神等二十多种名目。法事时间可长可短,从一天一夜至十天半月不等,根据愿主的需要和经济状况而定。做以上法事的目的有二,一是迎请各路神仙来到傩堂享受祭品,并作证明,以还傩愿;二是驱逐瘟神邪鬼,保佑愿主消灾灭难,家宅平安。但每项法事都有特定的内容,互不雷同。以湄潭县一天一夜的十二坛法事为例:开坛是把天上众神请到傩堂,为愿主进行证明;中文是把愿主“冲傩”的原因写在纸上,然后烧化,使之上达天庭;立楼是在傩堂的五个方位建造楼房,为众神准备住处;请神下马是当众神骑马来到傩堂,将其恭请下马,住进楼中;打下马卦是占卜愿主家有何灾何病,能否解救;炳灵领牲是杀牲还愿,请炳灵神前来作证;上熟是将众神请到傩堂坐席,享食祭品;发兵是由五猖带领阴兵外出,寻找愿主家人的魂魄;招魂是倘若阴兵未能找到愿主家人的魂魄,由法力更大的三王为之招魂;占灯是把愿主家的年庚写在星辰牌上,掌坛师对着祭拜,把愿主家人的“星辰”请回来;造船是用竹条和茅草扎一瘟船,将瘟神邪鬼驱逐上船,抬到十字路口或河边烧掉;送神是把请来的众神送回华山。土老师在做上述法事时,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手执师刀,他们时而挽诀法,时而划“字讳”,时而走“禹步”,时而念咒语,这种种做法,明显地脱胎于古代的傩祭和傩舞,但又增添了新的内容。

  所谓“诀法”是用手指的运动和造型来表示某种特定巫术含义的方法。常用诀法有七十二种,如斩鬼诀、开山诀、五猖诀、饿虎诀、铁扫帚诀、漏筲箕诀、五龙涌水诀、日月二宫诀、观音灵座诀、独脚将军诀、铜茅盖铁茅盖诀、大晶光小晶光诀、天叱天神动地叱地神惊诀、前黑五十里后黑五十程鬼错路诀……这些诀法名称稀奇古怪,据说系李老君亲自传授。各种诀法均以挽手表示,或用单手,或用双手,基本手法有勾、按、屈、伸、拧、扭、旋、翻八种。如灵官诀,系用中指竖立,以拇指压住中指第一个关节,无名指从右往左弯到中指后,食指压住无名指,小指微微弯屈。捆鬼诀以两只手背相互交叉、翻转,左手拇指与食指伸直并包住右手。

  “字讳”是一种似符非符、似字非字的神秘符号,在法事中具有重要作用。“字讳”由“云头”和“鬼脚”两部分构成,“鬼脚”中写着诀法名称,组成各种不同的讳,如青龙讳、收闭讳、天地人皇讳、速收邪精讳、海水波浪涌其天讳、五方风雨雷电讳……其中最重要的是紫微讳,它由二十八划组成,象征天上的二十八宿星神,无论用哪一种讳都要将其放在前面。“字讳”通常写在巫书中或法物上,做法事时则由老师在傩堂里“划”出来。由于土老师文化较低,难以记住“字讳”复杂的字形和笔画,只好象征性地用香对着“神碗”舞动一番,便算划“字讳”了。故傩坛中流传着“挽手为诀,舞香为讳”的说法。

  “禹步”传说为大禹祭祀时所作的舞步,故名。其步法以阴阳为纲纪,借用八卦中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同古代八个州府地名或天上八个星宿名称结合起来编成舞谱,故又被称为“踩八卦”;如果加上中宫共九个方位,因此又叫“踩九州”。《抱朴子》描绘其舞步云:“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如此三步当满二丈一尺,后有九迹。”《云笈七签》亦云:“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形。”“禹步”的步法在古代有九十多种,现在许多已经失传,只剩下五十余种,如雀雀步、梭梭步、品字步、团旋步、推磨步、半月步等,土老师认为“禹步”能召唤或遣退鬼神,因此在法事中时常使用。

  咒语乃古老的巫术之一,是将神力以“密码”形式附着在规定语言中的一种法术。土老师在傩坛法事中常用它来驱邪逐鬼,祓除不祥,实现某种特定的愿望。咒语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相传,常用咒语有藏身咒、金刚咒、五雷咒、步罡咒、致雨咒、巡坛咒、开旗咒、行净咒、起海水咒、雷霆召役神咒等数十种。土老师念咒语的速度甚快,嘟嘟嚷嚷,旁人根本无法听清,这既有故弄玄虚的成分,也是为了不使“天机”泄漏之故。咒语的句子长短不一,内容荒诞不经,结尾通常要加上“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之语,以增加咒语的威力。

(五)傩堂戏的外坛演出

  傩堂戏的外坛演出包括正戏和插戏两部分,正戏在傩堂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围绕着请神还愿来展开故事,实际上是傩坛法事的继续;插戏因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故名,它开始摆脱了依附于宗教的地位,把视角由鬼神世界转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这里着重分析正戏与宗教的关系。

  正戏通常放在“开洞”之后演出,外坛演出需佩戴面具,相传面具锁在桃园上洞、中洞和下洞中,需由金角将军约清掌管钥匙的唐氏太婆,将桃园三洞的锁打开,搬请出二十四个面具(代表二十四出神戏),然后才能出戏。正戏即从桃园三洞中搬请出来的二十四个神戏,是傩堂戏的主要部分,又分为半堂戏和全堂戏。各地剧目不完全相同,在德江县,上半堂十二戏为《唐氏太婆》、《金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莽将》、《九洲和尚》、《十洲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勾愿仙锋》;下半堂十二戏为《秦童挑担》、《三娘送行》、《甘生赶考》、《杨泗将军》、《梁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环》、《蔡阳大将》、《勾簿判官》。

  傩堂正戏出场人物一般为三至七人,故事情节大多比较简单,艺术上比较粗糙,只初具了戏剧的某些要素,还不能算是成熟的戏剧。其中不少剧目尚未挣脱宗教的束缚,戏中夹祭,祭中有戏,从中町以清晰地看到傩祭向傩戏过渡的痕迹。例如《开路将军》一剧,描写开路将军奉傩公傩母之命,前往傩堂砍开五方五路,扫除瘟神邪鬼,“天瘟砍出天堂去,地瘟砍出十方门”,以确保各路神兵到傩堂赴会。开路将军的形象,明显地具有古代傩祭中心人物方相氏的影子。此剧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出场人物仅开路将军一人,以此可以推断,它是最早产生的傩堂正戏之一。又如《勾簿判官》一剧,描写判官从华山骑马来到傩堂,他一手捧红印,一手握毛笔,为前往傩堂赶愿的众神点名勾簿。虽然剧中穿插着不少插科打诨的笑料,并有判官为群众断案的情节,但基本内容仍是围绕着“冲傩还愿”来展开的,不啻是内坛法事形象化的延伸和演绎。类似的剧目尚有《引兵土地》、《灵官菩萨》、《唐氏太婆》、《押兵先师》、《杨泗将军》等。

  傩堂正戏中也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剧目,如《梁山土地》、《李龙神王》等,它们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底层的贫苦百姓,前剧描写了播种、中耕等农事生产,后剧描写了乞丐的乞讨生活,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即使在这些剧目中,仍然笼罩着宗教的浓重阴影。例如梁山土地本是一个长工,李龙神王本是一个乞丐,但他们后来都被“虚空”封为神祗,在傩堂中担负着一定的职司。这说明傩堂戏要彻底挣断宗教的锁链,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戏剧与宗教脱离的过程虽然十分艰难,但毕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这种趋势在流传于思南县一带的傩堂正戏《安安送米》中反映得十分鲜明。《安安送米》描写教书先生姜师与妻子庞三春恩爱和睦,后被秋姑婆在姜母面前搬弄是非,姜母轻信了谣言,逼着姜师休掉妻子。庞三春欲投水自尽,被白云庵庵主救下。数年之后,庞三春之子安安上京赴考,高中皇榜,安安荣归故里,将秋姑婆游街示众,姜师一家欢乐团聚。该剧无论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还是在戏剧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都比前面提到的那些剧目大大前进了一步,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尽管它还存在着善恶报应的说教,但宗教气息已经非常淡薄。从戏剧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安安送米》之类的正戏剧目,当是近代才出现的,它们朝前再跨一步,就演变为世俗化的、生动活泼的插戏了。在傩堂插戏中,宗教的灵光才最终褪尽,而放射出美丽动人的人性光芒。插戏的优秀剧目有《郭老幺借妻回门》、《苏妲姐选婚》、《张少子打鱼》等。因插戏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故不详述。

               结语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傩堂戏系从古代傩祭发展、演变而来。傩祭原本属于巫文化的范畴,后来逐渐溶进了道教和佛教的因子;巫、道、佛三教共同(主要是巫教和道教)孕育了傩堂戏,而傩堂戏反过来又给巫、道、佛三教(主要是巫教和道教)的传承以活力。傩堂戏与宗教的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戏剧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资料。对于戏剧的起源,王国维曾提出过著名的“巫觋说”,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论述古代的巫术活动时写道:“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一部傩堂戏的发生、发展史,为王国维的“巫觋说”作了最好的注脚——虽然,王国维的“巫觋说”并不能对戏剧的起源盖棺论定,因为戏剧的起源应当是多元的。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