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道教文化与中国傩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

庹修明

  一、傩坛——流传最广的民间信仰与宗教

  宗教活动不仅是一种崇拜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大陆信教群众,农民教徒占绝大多数,这是由于农民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潜在素质所决定的。从信教动因和宗教意识看,农村宗教信仰具有低层次的特点,至今仍明显地带有较多的原始宗教痕迹。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农民的宗教信仰虽也有所发展,与儒、释、道教有所融合,但始终没有改变其低级、原始、分散、自发的状态。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影响少数民族最深、最广的仍然是朴素的原始宗教信仰。

  农村不少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信仰活动是一种准宗教行为,它没有教义教规、宗教团体、教职人员,也缺少宗教所必需的诸种要素,但从其有神观念和对超自然现象的崇拜来看,是宗教的一个层面,几千年来影响着农民的精神生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至今仍广泛传承于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傩事活动,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准宗教行为,属宗教文化范畴,是中国本土宗教的源头。宗教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人类文化的历史,始于真正开始对自己的意识有了意识之后。傩在中国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在周以前,图腾崇拜、巫祀之风就已盛行。而自周朝以后,原始宗教色彩的巫术、祀神仪式逐渐生活化、政治化、宗教意识更趋世俗化。以驱鬼逐疫为中心内容的巫傩活动就是这一历程的代表。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论语·乡党》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向晏集解云“孔曰:傩,驱逐疫鬼也”。《周礼·夏官》:“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

  巫傩活动,历代文献多有记载,自汉代开始,关于傩的记载逐渐增多,并且比较详细具体,这就导致不少学者将傩文化视为中原文化或汉文化。经过近十多年全国各地学者对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大量田野材料表明,中国傩文化是一种准宗教文化,祭祀文化或仪式文化,是多元的和多民族的。

  傩作为一种远古文化遗存,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中国傩文化体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由于傩文化的存在和长期传承,使傩文化区(圈)的其他文化,如口头文艺、神话、传说、语言文字、绘画、雕刻、彩画、音乐、以及衣食住行,均受不同程度影响与制约,从而呈现出某些不同的色彩。如此庞大的文化体系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影响,其广阔度更难以估计。[1]

  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在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过傩戏、傩文化的存在,并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传承着,形成一个东起苏皖赣;中经两湖、两广;西至川、黔、滇、藏;北至陕、晋、冀、内蒙、新疆及东北的傩(巫)文化、傩戏圈。曲六乙先生将中国傩文化划分为六个广大的傩文化圈,即:北方萨满文化圈、中原傩文化圈、巴楚巫文化圈、百越巫文化圈、青藏苯佛文化圈、西域傩文化圈。傩文化圈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地域和民族。中国面具滥觞于史前,是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览”资料表明,在我国20个省(区)近四十个民族中存活着丰富的面具文化资源,它伴随着各民族的宗教祭典、岁时节令、生产、建房、婚丧,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

  傩文化现存的主要载体是傩戏,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而成的,傩坛(堂)是傩祭与傩戏演出的组织与场所。什么是傩和傩戏?由于傩是一种多元性、多面性、交叉性的文化现象,其内涵并不十分确定,外延也相当模糊。加之文化资料缺乏,田野调查起步很晚,要科学地、准确地加以界定比较困难。但近几年不少研究后认为:(1)傩是一种信仰;(2)傩是一种祭典仪式;(3)傩是一种巫术;(4)傩是一种组织;(5)傩是一种制度;(6)傩是一种民俗活动;(7)傩是一种准宗教活动。[2]

  在傩戏界说的理论建设方面,曲六乙先生的论点具有代表性,集中写在他的两篇论文里,即:《建立傩戏学引言》和《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活化石”价值》。曲先生认为:“傩戏是从傩祭活动中蜕变或脱胎出来的戏剧。它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孕育于宗教文化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活动”。

  曲先生将傩戏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多神宗教文化的混合产物”、“汇蓄和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面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早期傩戏的演职员多由巫师们兼任”、“宗教是傩戏的母体,傩戏是宗教的附庸”。曲先生主要是从傩戏与祭祀的时空关系和傩戏的基本特征来界定的。

  近几年,笔者对贵州傩戏、傩文化进行了比较长期系统的考察,关于傩戏的界定,主要是从它的功能考虑的。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事象。傩戏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既有驱疫纳吉的祭祀功能,又有歌舞戏曲的娱神娱人功能。面具是做为神灵对待的。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相互渗透、混合的产物。宗教是傩戏的母体,傩戏是它的产儿,宗教给傩戏以生命,傩戏则给宗教的传承以活力,而联系母体与产儿的脐带,则是反映民族心理的民风民俗和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基于此,笔者将傩戏分为:(1)发展期的傩戏,如贵州威宁彝族的“撮泰吉”、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毛谷斯”、四川白马藏人的“跳曹盖”、彝族裸体傩舞“余莫拉格舍”(撵鬼)等;(2)形成期的傩戏,如湖南的傩堂戏(傩神戏、傩戏)、师道戏、狮子戏、傩愿戏、姜女戏、老君戏;(3)成熟期的傩戏,如广西师公戏。

  二、傩戏·傩文化与道教

  道教与巫傩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汉以前的巫傩是我国惟一的宗教信仰,殷商时发展到顶点。但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巫傩渐趋衰落,形成于东汉的道教却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三大宗教之一。道教在其形成过程中排斥巫傩,致使巫傩虽在民间继续流传,但再也不能形成与道教相抗衡的力量。巫傩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主动从道教的宗旨、教义、典籍、科仪中吸取养料,以保存自己在边远农村的地盘。而道教脱胎于巫傩,胎印是很难消失的,道教也要借助巫傩的地盘,延伸自己的影响。这就是傩坛仪式中道教与巫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因。这种关系有时甚至是难分难解,融为一体的。

  道教文化与傩文化各有自己的本体内核,不能等同,但道坛与傩坛的密切关联、相互渗透却是显而易见的。道与傩在发生学方面的渊源具有同一性。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人类早期的宗教文化心理,促发了鬼神信仰的产生并且有了充满巫术意味的原始宗教文化行为。对于生死问题的迷惑和永生的欲望,又从一个侧面沟通了人与鬼神之间联系。在这一层面上,道教与傩坛有类似的认识,也有相互渗透的基础。

  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戏(舞)形成于唐宋,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各地傩戏,明显地受巫道、儒、释、宗教思想的影响。就西南诸省而言,受道教影响最深,主要是傩仪(戏)的斋醮化、傩神道教化,掌坛师的道士化三个方面。

  道教斋醮经历了由杂乱到规范、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傩坛应该早于道坛。道教是最具有浓厚巫觋色彩的宗教,保存在傩坛中的巫舞、占卜、禁忌、符咒、巫风傩俗均为道教所承袭。傩坛由于缺乏宗教组织和理论规范,其科仪已趋道教化。但与道坛不同的是,它教规不严,要求不高,有很大的随意性。道坛与傩坛斋醮科仪虽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同一内容又有许多称谓,但集中起来无非是请神——祈神(娱神)——送神的仪式。

  做道场一般由音响和造形两部分组成,前者为道场音乐、咒、赞、偈的吟唱、律令、禁戒的念白;后者由道场法师们巡回、礼经、拜神等动作来完成。手诀和罡步在道门大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演法时最基本的两种形体动作。傩坛所使用的罡诀、科仪、法器与道教大多相同。

  道教神系融合了儒、佛二教与中国诸多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融合与民众的选择,诸神按照他们在各民族中的权势影响,排列着自己的神格地位。

  西南诸省傩坛与天师道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随着道教在民间的普及,以及道士插手傩坛,巫道融合,道教诸神涌进傩坛。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宽容与混乱,以及儒、释、道融合的总趋势,傩坛出现了三教神系混杂,而道教诸神居于首位的格局。这从傩坛案子里神谱图像可以得到证实。

  傩坛的神灵谱系,主要集中绘画在傩坛神案上。神案又称案子或神图,进行傩事活动时高悬于仪式中心场所——“五岳华山殿”或“三清殿”和“功曹殿”。傩坛是神人交流、天上人间联接的场所,纸扎的三清殿则是神灵住所、天界的象征。有一种绘有神灵的“桥图”则是沟通两界的通道。神图所绘神灵,与寺庙宫观所塑神像具有同样的祭祀功能,其区别仅为前者有固定的祭祀场所,而后者则没有固定场所,是流动的,为适应事主家堂屋或庭院活动必须具备的灵活性。

  贵州师范大学邓光华教授,曾长期在黔东北文化部门工作,对傩坛神案有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傩坛神谱的三种图示。[3]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傩坛与道教的融合,以及傩坛神系的道教化,提供了相当清晰、生动的信息和资料。傩坛神系是巫觋诸神、民间俗神、世俗祖先神和道教系统的诸神的杂糅,以后又有佛儒的神参与进来,但道教神灵一直是傩坛的主导神灵。

  傩事活动的执行者是掌坛师,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傩坛掌坛师(法师),一般都要经历投师拜表,跟班学艺,抛牌过职三个环节,死后还要经过“开天门”等特殊仪式,才能进入“天国”,掌坛师授徒有父传子的“家传”和传授外人的“外传”。贵州傩坛,大多毫不隐饰地打出道教旗号,声称他们都是玉皇门下的弟子。黔东地区就有茅山教派、师娘教派、梅山教派;黔北地区有玄皇教派、五显教派、梓橦教派之说。各地坛门信仰混乱,大多带有巫道合流的民间道教性质,傩坛掌坛师,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属于道教。当地农民也有称呼他们为道士先生或端公的。

  傩坛通神的手段五花八门。诸如歌舞通鬼神;动物(牺牲)通鬼神;占卜符咒通鬼神;法器通鬼神;药料通鬼神等的道理和操作,都在傩坛弟子学习之列,由师傅主要采取口耳相传、跟班学艺的方式进行。这些通神本领与道教正一教派相同或相近。

  傩坛弟子经过三年五载的跟师学艺,各项操作娴熟的弟子,便可向师傅提出抛牌过职的要求,待同意后,由师傅主持,在众师傅和师兄弟,以及公众面前,表演一堂完整的傩坛法事、傩戏和傩技,经过师傅传法和考试合格后,由师傅安排新的坛榜,便取得了掌坛师的资格,以后就可以自立门户,开坛收徒,其地位得到公认。传法过职这种传承仪式,既复杂繁琐,又庄严肃穆,包括以下程序:开牌、安扎五营、传法、收兵、安龙神、安坛榜等,这些仪式都要有传度师、证明师、唱度师、保举师、接法师等在场,各按其职能进行操作。

  1991年10月3日,龙虎山举行建国后首次授箓传度科仪,为台湾和海外正一派道士举行授箓箓仪式,沿用唐宋三师传法之古风,由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三师传度,历时三天,举行了启师、答箓、讲经、说戒、颁发职牒、法器等仪式。这种投箓仪式,与傩坛抛牌仪式如出一辙。

  临坛箓生受箓后,即按正一道派传统的法派、辈份取法名。傩坛法师抛牌过职后也要取法名,如德江张金辽傩坛,已传二十七代,其梅山起教师祖张法娘起坛传至张法兴(张金辽),每一辈法名的第一字都是法字。傩坛传承辈份不像道教那样清晰明确,按谱诗每一辈变换一字,而是每个坛从启坛祖师开始都用同一字取法名,而明确师徒传承关系的是悬挂于傩坛的司坛图上的坛榜。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傩坛掌坛师道士化的倾向已很明显,其组织亦向道教靠拢。此外掌坛师的服饰和使用的法器也与道士相同、相似或变异,呈明显的道士化走向,仅以头冠为例:冠就是道士的帽子,有四种,即偃月冠、三台冠、五岳冠、莲花冠。按修行的深浅分别戴用。平时则不分道行深浅,常戴一种青色、圆形、扁平的帽,叫混元冠。傩坛掌坛师表演时戴的是一种自称的五岳莲花冠,是道冠的变异,冠上绘有三清神像故又叫“三清冠”。掌坛师为了将傩坛和自己列入道家行列,并显示神力无边,故在道冠上直接展示,有“拉虎皮作大旗”之意。

  三、傩戏·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中国傩戏、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傩舞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舞蹈界学者的关注,组织过几次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反右”以后,傩文化的调查研究成为学术领域的“禁区”,被迫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随着“百家争鸣”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有关省(区)结合戏曲志、舞蹈志、民间文学集成的编写,组织力量对傩戏、傩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发掘和调查研究。80年代傩学的研究,其内容从过去的以傩舞为主,向傩戏为主,兼及傩仪及面具等方面转移。1981年10月,在湖南风凰县召开的“湖南省傩堂戏研究座谈会”和1986年11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对傩戏研究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1987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傩戏热”、“面具文化热”再次掀起高潮,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1988年11月,以曲六乙为会长的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这标志着傩戏研究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以下五项最为重要:

  一是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以后,十分重视傩学理论基本框架的探索。曲六乙会长综合归纳众家之说并融入个人见解,1994年在台北市召开的“中国祭祀仪式与仪式戏剧研讨会”上,作了《当代中国大陆傩学研究的历史轨迹及其理论架构》讲演,扼要提出以下基本概念:1、傩的起源;2、傩的本质与内涵、3、傩与巫、傩文化与巫文化;4、傩的分类与傩的家族;5、傩戏发展形态和傩戏剧目分类。论文就傩学理论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是十多年来傩学研究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傩学研究队伍,多学科的研究群体,并出版了一批具有开创性质的的研究成果。十年来在海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出版的专著、编著、图册、资料集约200余种。学会会员由60余人,发展到四五百人,遍及全国,会员中不少是著名专家教授。

  三是傩学调查研究走出国门。短短几年内就有百余名海外学者到中国各地进行调查,其中,日本和韩国学者最多,海外学者发表研究中国仪式、仪式戏剧的论文数以百计。学者中有著名的汉学家,他们的介入,促进了傩学在海外的传播和交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在全国各地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大批海外学者参加。中国傩戏傩文化学者走出国门讲学、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并在海外出版学术著作,发表论文。傩戏还多次应邀到海外进行表演和展览,反应都很强烈。

  四是港、台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共创傩学新局面。由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主持的“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是一个以文化人类学为重点的多学科研究计划,参加这个研究计划的有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也有英、美、法学者。该计划1991年启动,历时5年,在十几个省(区)进行。计划成果已由台湾《民俗曲艺丛书》出版,共八十册,二千多万字。这是傩学调查研究最重大的成果,开创了汉学研究新领域,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由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重点对中国的道教、佛教、儒教及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和宫廷仪式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并联合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及研究机构,共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分阶段进行。第一批计划系列成果:《道教仪范》、《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中国道教音乐》、《禅林赞集》、《贵州土家族傩坛仪式音乐研究》等二十余部专著,已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王秋桂先生和曹本冶先生主持和主编的两个计划和两套丛书,异曲同工,相互充实、补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国傩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是任何新兴学科都要经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考验,才能得到同行学者的认同,拓展新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接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提升傩学的开放性学术品格,十五年来傩学会参与策划的国际学术分别在山西临汾、福建福州、湖南吉首、广西南宁、香港沙田、四川绵阳台湾台北云南澄江山西太原河北邯郸台湾新竹青海西宁四川茂县安徽池州贵州德江江西南昌等地召开,并出版了相关论文集。

  现在“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虽然划上句号,“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今后要做的事更多,这就是成果的应用和成果得失的研究,以及新的资料的发掘和理论的深入研讨与创新。就傩学的学科建设而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离成熟学科标准还相当遥远。当前特别要重视两方面的研究,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在中国文化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其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与中国人的生活和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道教是了解中国传统的一把钥匙,也是研究道教与傩戏傩文化的钥匙。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科学的回答“傩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朱恒夫博士,就意义这个问题,作了概括的回答,有很深刻的见解:

  “行傩活动实际是一种乡村的艺术实践活动,活动中有扮演、唱歌、舞蹈的内容,有的还演出一些具有一定长度、情节曲折、思想向上的戏剧,名为娱神,实为娱人。这种活动对于那些文艺生活贫乏、精神上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东西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仍有一定益处的。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地方的音乐、舞蹈、民歌等乡土艺术得到传承,并不断培养出一批批农民业余艺术工作者,还可以以此取代许多不健康的消遣时光的生活方式。

  研究傩文化自然不是借此鼓煽鬼神观念,而是有这样的意义:一是从这个角度探索民族的文化心理,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二是剖析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探索形成傩仪、傩歌傩舞等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揭开傩文化的的神秘面纱,从而让人们相信,驱傩活动中的神灵观念都是人虚幻出来的,最后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三是把傩文化当作一个曾长期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现今仍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社会现象,进行纯学术性的探讨,探讨它的本身与对社会生活中的政治、道德、宗教、民俗、经济、家族组织等等方面的影响。四是研究其中的表演、歌唱、舞蹈、音乐、服饰等艺术元素,去粗取精,存优汰劣,把傩戏、傩歌、傩舞等改造成农村健康的娱乐艺术。”[4]

  四、傩文化之现代开发

  经过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和中外学术界、艺术界专家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改变了社会上对傩戏的歧视和偏见,傩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得到了承认,傩这个被唾弃的传统文化“弃儿”,如今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宠儿”,成为中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亮点。在文化部宣布的国家级传统文化遗产名录中,就有十一个省(区)20多个傩戏、傩舞或包含傩文化因子的项目,成为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安顺地戏;河南邯郸傩戏;安徽贵池傩戏;湖南沅陵傩戏、新晃侗族傩戏;广西环江毛南族傩戏;江西南丰、婺源、乐安傩舞;云南楚雄傩舞、青海土族傩舞、广东潮汕傩舞、内蒙古赤峰傩舞等等。这批首届进入名录的只是中国傩文化资源的代表,是庞大的傩文化资源的一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舒宪指出:傩完全有理由也有资格充当世界舞台上的一种中国符号品牌。同样道理,傩的传承人和表演者,如果能够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产业的创意精神,那就完全可能变后队为前队,充分发挥出傩仪的文化附加值作用,成为地方振兴符号经济的排头兵。可以确信的是,随着知识全球化的进程,傩这个古老的地方性表演仪式,也会像瑜伽和萨满那样,迎来再度辉煌的日子。[5]

  中国傩文化的“符号品牌”,越来越为学者、艺术家和政府高官所认同,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下达实施以后,傩文化资源现代开发,已成为政府行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努力留住中华的根脉。

  2005年6月12日,由中国文联、江西省政府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江西南昌揭幕。作为我国首次最大规模的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此次活动旨在充分展示中国傩文化的风采,扩大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推动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工作,为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扩大影响以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此次活动具有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大的特点。艺术周由开幕式及大型民间艺术“踩街”表演、中外傩艺术展演及假面篝火晚会、大型民俗风情歌舞《赣傩表情》、中国江西傩文化研讨会、江西傩文化展览、中外学者田野考察6项主体活动组成。既有突出专业性的学术活动,又有体现群众性的大型表演,既荟萃了各地原始古朴的傩舞傩戏艺术,又整合了江西民间艺术资源,营造了民俗活动的热烈氛围,扩大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关键是建立科学的有效的保护体系。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民族宗教政策的关系。在这些方面,国内外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江西开了一个好头。

  在江西举办的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期间,随着世界首个傩文化主题公园——中国傩园在南昌的奠基,南昌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认为,其将成为中国傩文化的中心。

  中国傩园位于南昌红角洲卧龙山,占地600亩。根据规划,一个集娱乐休闲、演出、购物展览和研究于一体的中国傩园将在一年后初步建成。中国傩园将建设成为有着浓厚民俗特色的花园式群众娱乐休闲场所,傩舞傩戏表演场所,音像播放场所,制作和经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旅游产品的场所以及群众参与互动区。另外,傩园还将包括占地数万平方米的展厅、雕塑园及研究专区。

  2006年2月,应日本文化厅邀请,以贵州德江县副县长张霞为团长的“中国德江傩堂戏演出团”一行12人,赴日本参加由日本文化厅主办,全日本乡土艺术协会承办的“国际民俗艺术节”,其目的是将世界各地珍贵的,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邀请到一个舞台演出,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从1996年以来,已邀12个国家民间艺术团赴日演出。本届国际民俗艺术节分别在冲绳和东京的国立剧场举行。受邀国外艺术团体为中国贵州德江傩堂戏演出团和俄罗斯联邦哈卡斯共和国喉歌演出团,其他演出团为日本各地民间艺术团体。德江傩堂戏演出大获成功,全场掌声持续不断。

  德江傩戏出访海外,不仅提高了贵州傩戏的知名度,扩大了国际影响,而且通过交流,了解了国外文化遗产的一些保护办法。日本早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将文化遗产从保护层次上分为“国家指定文化遗产”“县指定文化遗产”和“市町指定文化遗产”三大类,这三大类文化遗产的指定都是由日本文化厅长官来完成的。根据“保护法”,国家指定的文化遗产主要有五个部分: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绘画、工艺品、雕刻、书法、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和历史资料等);无形文化遗产(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还有包括对这些遗产进行传承的表演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们),民俗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衣、食、住、职业、信仰、岁时年节、等有关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统艺术,也包括能体现出日本国民的生活样式的服装、生活器具和民居等)、纪念物(主要包括贝冢即古人用吃剩的贝壳所堆积起来的遗迹、古墓、都市遗迹、旧宅等遗迹、城堡遗迹旧宅等遗迹,还包括在历史及学术上都有较高价值的地方,例如庭院、桥梁、峡谷、洗涤、海滨、山岳等名胜古迹);传统建筑群体。保护的办法是国家、地方共同体、文化遗产所有者及全体公民共同保护。日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将文化遗产单纯地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现实中的影响和作用。对民俗文化遗产,国家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提供研究资金,并由专门人员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各地方的文化遗产,大都有相应的保存会,如这次艺术节中的日本本土节目都是以保存会名义参演的,如冲绳县国头郡伊江村民俗艺术保存会,神奈川县伊势原市大山阿夫利神社倭舞·巫子舞保存会,山口县周南市三作神乐保存保存会。国家或地方定期举行举办民俗艺术节,让民间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公开展演,使其不断传承下去。

  筹建中国傩文化博物馆或中国傩戏面具博物馆,是中国傩文化资源现代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手段,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曾应邀考察了云南澄江和湖南张家界,并撰写了《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暨云南澄江县建馆的建议》(载《中西部山区民族原生态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2004年8月)和《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评估——张家界建立中国土家族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可行性调查》(载《吉首大学学报) 2001年4期)。这类专题博物馆的建立,必将对对傩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近悉,江苏省无锡市将在风光明媚的太湖三山仙岛辟建太极文化园区,并筹建世界道学中心。太湖自来与道教关系密切,而巫傩文化又与道教文化关系密切,互为影响。建议在新辟的太极园区筹建中国傩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定位为观光旅游、学术科研、国际交流、精品开发、综合性、高层次、雅俗共赏的博物馆。

  博物馆可设以下展厅:一、世界各民族祭祀仪式、仪式戏剧、面具文化厅;二、中国南方傩文化、北方萨满文化厅;三、中国各民族面具文化厅;四、中国西南傩戏、傩面具厅;五、巫傩文化与道教文化厅;六、音像资料厅;七、表演厅等。以上建议如能采纳,太极文化园区建设一定能锦上添花,为道教文化史研究、太极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形象、文献资料、为世界道学中心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紫晨.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J].民俗曲艺(台北),1991.

  [2]王良范.说傩——一种文化结构与功能的分析[A].傩·傩戏·傩文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详见邓光华.傩与艺术·宗教[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

  [4]朱恒夫.聂圣哲.主编致语[A].中华艺术论丛(第五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叶舒宪.傩·萨满·瑜伽——神话复兴视野上的通观[A].中华艺术论丛(第五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Moderm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of the Taoist

            Culture and  the China’s Nuo Culture

                 Tuo Xiuming

  Abstract:Sharing  the  same origin with Taoism,the Nuo  altar is a folk belief and religion spreading far and wide in Chinas’ countryside. Inm any respect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Nuo altar from Taoism. Exca-vation and  study of the Nuo culture and modern developm ent of the Nuo culture will provide fresh andvivd materials and documents for the study of the Taoist culture.

  Key words:Nuo altar;Taoism;same origin;excavation and study;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