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党的阳光哺育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之花

布而

  在我们祖国姹紫嫣红的戏剧百花园中,有一片异彩纷呈的崭新园地,那就是少数民族戏剧之花。说它“异彩”,是因为它与汉族戏剧形态有联系,也有区别;说它们“崭新”,是因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无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事业,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纳入戏剧正史,才朝气蓬勃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少数民族戏剧的概念,包括两重含义:一、运用少数民族剧种创作并演出的反映本民族生活的戏剧;二、凡是由少数民族戏剧家创作演出的戏剧,或汉族剧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戏剧都属于少数民族戏剧范畴。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内蒙等约占全国总面积60%的土地上。他们有着自己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但在旧社会,少数民族剧种只有藏戏、白剧、侗戏、壮剧、傣剧、布衣戏等十几个,在帝国主义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民族压迫下,这些民族戏剧遭到歧视和摧残,许多剧种频临灭亡边缘,有的甚至成为绝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各民族的戏剧文化工作。这首先表现在发展少数民族的话剧事业上。建国初期就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创建了一批专业话剧演出团体,运用汉语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和演出。内蒙古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蒙语话剧《金鹰》誉满草原,各盟相继也建立了专业或业余话剧团,牧民们把他们通称为“金鹰剧团”。在新疆也建立了自治区话剧团。维语话剧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抗日战争时期维语话剧很活跃,产生过一批宣传抗战和民主革命的剧目。在党的支持下、赵丹、于村等一批进步戏剧家曾到新疆开展演剧活动。朝鲜族群众接触话剧始于抗日联军中的革命话剧活动。建国后延边自治区也建立了专业话剧团。1956年全国第一届话剧会演中,少数民族话剧取得突出成绩。甘肃省话剧团的《在康布尔草原上》,延边话剧团的朝鲜语话剧《春香传》等5个剧目荣获了演出一等奖。为培养藏族的话剧人才,西藏自治区于1959年选派了29名男女青年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经过两年多正规表演课程训练,排出毕业剧目藏语话剧《文成公主》,淳朴的风格,高水平的演出,在京、沪受到各界的称赞。他们带着自己的剧目回到西藏,组建了西藏话剧团。藏语话剧逐渐在西藏高原的广大藏民中生根。同时常和政府对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歌剧、京剧及其他汉族戏曲剧种也给予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党和政府更注重对少数民族戏曲的大力扶植。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任务,也为少数民族戏曲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1952年中央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促进了少数民族旧有剧种的恢复和旧戏班的改造、新剧团的建立,也促进了云南傣族新剧种赞哈剧、白族大本曲剧、彝剧,广西的苗剧,辽宁阜新的蒙古剧,湖南湘西的苗剧,内蒙古的满族八角鼓戏和吉林的满族新城戏等一批少数民族新剧种的创立。1956年的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进一步引起少数民族地区对于开展挖掘、整理剧目遗产工作的重视。云南等省文化局为民族剧种的发展拨了专款。1958年12月,根据周总理建议,文化部在云南大理召开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副部长夏衍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批驳了“左”的倾向在少数民族戏剧工作中的干扰,制定了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积极投身于戏曲编演现代戏的高潮,在戏曲艺术发展“三并举”原则指导下,出现了一批现代题材、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题材优秀剧目:甘南藏戏《智美更登》、西藏藏戏《文成公主》,贵州侗戏《珠郎娘美》,傣剧《娥并与桑洛》、《岩佐弄》,壮剧《螺蛳姑娘》、《红铜鼓》,白剧《杜朝选》、《红色三弦》,彝剧《半夜羊叫》。广西的剧目《刘三姐》曾有10余个剧种1200多个专业、业余剧团演出,还被拍成电影,一时风靡全国。此外,还有一批运用地方戏和京剧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如贵州黔剧《奢香夫人》、云南花灯剧《依莱汗》、滇剧《瓦山前哨》、京剧《阿黑与阿诗玛》等。1964年京剧现代戏会演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剧目《黛诺》、《苗岭风雪》、《草原英雄小姐妹》、《柯山红日》等取得的成就更引人瞩目。至1965年,少数民族戏曲已形成剧种繁荣、剧目丰富、戏曲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少数民族戏剧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少数民族戏剧作品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显著提高:艺术形式更趋成熟,体裁和题材更趋多样化,反映的生活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1984年5月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首次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同年11月,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演出观摩座谈会和中国戏曲志少数民族戏曲编纂工作会议同时在昆明召开,5个自治区和14个有关省的代表参加了这两个会议。会议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正式成立。学会是在党的领导下,接受文化部业务指导的专业性群众团体。在团结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工作者、扶植少数民族戏剧剧目、培养少数民族戏剧人才和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1985年以来设立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题材剧本奖,至今已评选过5届,并纳入国家级“孔雀奖”,在全国文艺界有广泛影响。

  新时期少数民族戏剧又增添了内蒙古漫瀚剧、宁夏回族的花儿剧和夏剧、云南的仫佬剧等新剧种,其他剧种也日臻成熟,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成就斐然的剧作家、表演艺术家,出现了一批获得全国性艺术奖励的剧目:藏戏《唐东杰布》、《藏王的使者》;白剧《苍山会盟》、《望夫云》、《阿盖公主》、《将军泪》;壮剧《金花银花》;傣剧《海罕》、《老混巴与小混巴》;侗剧《官女婿》;彝剧《掌火人》;新城满族戏《铁血女真》;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苗剧《带血的百鸟图》;朝鲜话剧《没毛的狗》、《城市加农民》;藏语话剧《赞普的子孙》;维语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维语话剧《血腥的年代》;回族花儿剧《花海血冤》;蒙古剧《满都海斯琴》;滇剧《阿诗玛的新族人》;话剧《圣旅》等等。

  真正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也是解放以后开始的。目前已出版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书籍已达几十种。“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已出版了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青海、新疆、吉林、湖南等9卷。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到9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表明少数民族戏剧的理论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少数民族戏剧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推动着中国戏剧艺术向着多元化、民族化纵深发展,不断为中国戏剧百花园增添夺目的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