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论岳阳民间文化中的吕洞宾形象

童牧林

  八仙传说,在我国人民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名胜古迹,地方风物,乃至民俗习惯等等,与八仙的故事有联系。其中又以吕洞宾的影响最大。岳阳,有很多胜迹、民间传说与吕洞宾有关。

  据宋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称:“吕洞宾遇钟离翁于岳州,授以仙诀,遂不复之京师应举。”又据宋范致明之《岳阳风土记》所载:吕洞宾是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礼部尚书吕渭之孙。会昌中两试进士,未取。遇异人授其剑术,得长生不死的秘诀,常邀游于岳、鄂、潭、湘等地。在岳阳,有关吕洞宾的一些名胜有: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左侧),朗吟亭(位于洞庭湖中的君山),过仙亭,又名吕仙亭(位于岳阳火车南站附近)。流传于此地的民间传说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等。在岳阳流传的民间曲艺里,也有相关的曲目,如巴陵戏《八仙过海》,《吕洞宾点药》……均在岳阳地区的民间流传数百年之久,由此可见吕洞宾故事的艺术魅力。民间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民间文化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一、吕洞宾的形象特征

  吕洞宾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吕洞宾在民间有着很大的声望,“凡谈及神仙者,必曰钟(离权),吕(洞宾)也”,因此,道教的全真教为了号令教众,便拉吕洞宾为开山祖,在他们全国各地的道观里,“七真殿”的首座上就是吕洞宾。元朝政府也将其奉为“天尊”,赐号“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据岳州石刻吕洞宾的自述言:“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也。”这段话中吕洞宾自称其剑可以断“烦恼,贪嗔,色欲”,如剃度俗人出家一样,以摆脱尘世间的烦恼和欲望。这段话虽然有很大的虚妄性,极有可能是道教徒们为之杜撰的,但其中浓厚的宗教色彩,可见吕洞宾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中吕洞宾也常自称“华州回道士”,民间也流传了很多他点化一心修炼的凡夫俗子,甚至精怪,让他们早日列入仙班的故事。吕洞宾经过岳阳,在城南古柳树下休息,一会儿,有一个老人从树上下来,向他作揖,请他指点迷津。吕洞宾即赠他丹药一颗,让他多行善事便可成仙。后人在此地建了一座“过仙亭”,又称“吕仙亭”。[1]这类点化故事宣扬了多行善事,必有好报的宗教思想。可见,吕洞宾是道家尊仙,教徒们的偶像。他在后世宗教徒或一般民众心目中,确立起神仙世界在人间的使者形象,是道教史上该种神圣人物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后人常将他与观音菩萨并举,成为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

  吕洞宾又以“诗酒神仙”而闻名。传说唐朝时岳州有个方太守,极爱附庸风雅。于其寿诞时在岳阳楼上大宴宾客,并且邀请了吕洞宾,但他却一直不见仙迹。只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捧着他的酒葫芦招待四面八方的穷人,他们在岳阳楼下豪饮三天,比太守的寿宴还要热闹。方太守气急败坏,派人去轰走他们,却又无法靠近。最后当那些权贵们纷纷装模作样地吟诗作对为方太守贺寿时,只见那个唱对台戏的道士不知何时拿起了笔,龙飞凤舞地写下这样一首诗:“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众人方知他就是吕洞宾,吕神仙。在他们愕然之际,吕洞宾带着微微醉意,脚踏洞庭滚滚波涛,飘飘扬扬飞到岳阳楼对面的君山岛上去了。[2]为了纪念吕仙的这段佳话,他酣饮畅醉的地方后人建有“三醉亭”,君山也有石题“朗吟飞过去”(明嘉靖十九年胡松写刻),并且在他落脚之处建有“朗吟亭”。吕洞宾的确是才气过人,其诗在《唐诗鼓吹集》、《全唐诗》中均有收录,《全唐诗》中就收录其诗两百多首。他的酒量过人,葫芦中的酒总是绵绵不绝,因此他现身之处,必是身挎葫芦,每每豪饮数日而后快。一般流传的吕仙画像是一个留着五绺长须,手执拂尘,身背宝剑的儒雅道仙,而岳阳保存的画像则是一副捧着葫芦,醉眼朦胧的模样,分明是一位豪放张狂的诗酒神仙。

  吕洞宾还是一个惩富济民的救赎者,一个桀骜不驯的反抗者。在《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中,他就体现出一种嘲弄权贵,同情穷人,与穷苦百姓同乐的救赎者特征。吕洞宾手持青蛇宝剑,铲奸除恶。他用诗作明其志:“三尺青锋手中握,壶里白酒仰头浇。削平浮世不平事,拂袖吟诗上九霄”。他常常以医济世,具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他葫芦中的酒能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效,并且只为善良之人、穷苦之人治病。据说吕洞宾为了让穷人都能喝上这种酒,就把他葫芦中的酒倒入君山的一口井中,此井水酿出的“洞庭秋”酒能治愈疾病、益寿延年。[3]吕洞宾对恶人进行戏弄,对善人抱有同情,使恶人受到惩罚,使善人得到帮助的救赎行为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敬重,俗话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正是反映了大众的这种心态。从而使其成为了有血有肉,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

  令人奇怪的是,吕洞宾既是八仙中被道教徒们捧得最高的偶像神,又是一个最为桀骜不驯的反抗神。巴陵戏《八仙过海》显著的反映了这点。三月三日王母生日召开蟠桃会,宴请众仙。吕洞宾在宴席上同王母争执,他指责王母“酒色财气”四者皆备,因而被逐出天庭。在回程中,八仙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渡越东海。结果又遇上了东海龙王之子的挑衅,八仙迎战四海龙王大获全胜。吕洞宾敢与王母这位众神之母较量,与四海龙王这些道教众仙鏖战,这个故事显然不能纳入宣扬宗教教义的轨道上去,相反,他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精神的象征,俗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体现了这点。吕洞宾是群众口头传承的极具反抗精神的一位英雄,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中也唱起了“吕纯阳,当头将,抖起威风”的歌谣了。

  因此,吕洞宾身上存在着两重身份:一方面他是道教的偶像神,另一方面是群众口头传承的仙人。宋元以来,道教徒们不断把八仙神化,把他们变成泥塑木雕的偶像,而在民间,则把他们不断“人化”,让他们既具有神格,又具有人格。实际上,民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吕洞宾是全真教的祖师,倒是过去的剃头匠们把他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供奉他的神像,这可能同传说中他是“剑侠”有关。我国杂技艺人在演出前“卖口”(即说开场白)时往往说:“天地无所求无所求,拜吕祖,学套把戏闯江湖。”江湖上的杂技艺人均奉吕洞宾为本门的祖师爷,每年的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生日这天,杂技艺人都要为他设坛供奉。表明民间对吕洞宾的崇拜和信仰,并不在于他是道教的纯阳祖师,而是把他当作这样的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们的教师和同事”(高尔基《谈谈民间故事》)。

  岳阳诸多的吕洞宾民间故事,给世人塑造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形象:是多种性格,多重身份的复合体,集道家尊仙,诗酒神仙和惩富济贫的救赎者,桀骜不驯的反抗者的特征于一身。他既是道教徒们推崇备至的偶像,又是为群众所喜闻乐道的仙人。

  二、吕洞宾形象的内涵

  可以看出,在岳阳流传的吕洞宾形象性格复杂而独特,特征鲜明而稳定。而其形象内涵亦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探究其形象所具有的社会根源。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劳动人民遭受层层压迫,心有不平,但又诉苦无门。因此,只能把反抗的意愿寄托在幻想的神仙身上,吕洞宾成为了这类神仙的代表。他基本上是不受万神之主——玉皇大帝管辖,也不听道家之祖——太上老君调遣的“散仙”。在苦难中挣扎的旧时代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吕洞宾这样的传说,并从他那无拘无束、来去无踪的行迹中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排解和慰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类“故事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希望,在那种生活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活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高尔基《谈谈民间故事》)在岳阳及洞庭湖一带流传着吕洞宾帮助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的故事。南宋朝廷腐败,天下民不聊生,杨幺举起义旗,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于是就借着吕仙救助义军的故事来抒发他们纯真、朴素的爱憎感情。从这些吕洞宾故事里看出,他性格中的行侠仗义、济世救民的一面使他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其次,吕洞宾形象特征中,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成分。他放荡不羁,不修边幅,混迹于下层社会的人群中,所以经常让人难辨其庐山真面目。传说宋朝庆历年间,吕洞宾曾三次与谪居巴陵郡(即岳阳)的滕子京会面,讨论济世之道。第一次吕作乞丐打扮,自称华州回道士。第二次作道士打扮,自称二口仙。滕子京这才幡然省悟所见之人是吕洞宾。第三次会面后,吕仙留诗一首:“独自行来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巴陵滕子京,分明知道神仙过。”滕子京也暗地里叫画工画像,刻成雕塑,后置于三醉亭内。[4]因为他出现在世人面前,总是一副浪荡不羁的样子,有谁能想到真仙在眼前呢?他游戏人世,吟诗好酒,倜傥风流,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他曾三醉岳阳楼,戏弄太守;曾四处云游,吟诗作歌;也曾三次调戏白牡丹(巴陵戏《三戏白牡丹》),甚至在天庭上酒后调戏何仙姑,被王母娘娘赶出瑶池(《瑶池会》,见《中国民间故事选》)。

  吕洞宾的这种形象与正常教规的要求明显不符,都是对规范的文化教条,道德规范的戏谑和嘲讽。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吕洞宾的所作所为,不论是多么出格,多么荒唐,却总是能为人们所容忍和默许,并且加以传诵。吕洞宾在普通大众面前有着广泛的服膺者,在仙界,也居于蓬莱岛神仙洞府的众神之列,这一切如果仅仅用吕洞宾作为神仙济世救民的一面加以解释,似乎说服力不够。但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成因。吕洞宾形象特征和中国文化中固有的所谓名士风气有着一些十分相通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名士以魏晋时期盼“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往往是那些以清高自许但又感怀才不遇式的人物,内心对现实和人生的不满往往取扭曲怪诞的外在形式,常常以蔑视礼教、放荡不羁的举止而显得惊世骇俗,引人注目。据《安庆府志》记载:“吕岩,字纯阳,别号洞宾,唐天宝时人,以进士授江州德化县令,不甘随流合污,为劝势所贬”,又据《集仙传》:“吕岩字洞宾,唐礼部侍郎渭之后,唐末举进士不第。”总之,不管他是不甘同流合污,还是怀才不遇,他的身份与“竹林七贤”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所以思想和行为特征也大为相似。他们都有着超凡脱俗、遗世高蹈的人生追求。他们向往自由,渴望摆脱社会的种种束缚,充分发展自己天性中的潜能。行为上用“自然”来傲视礼俗,往往放浪形骸,率性而为。通过对神仙的追求来表现对黑暗现实的鄙弃,表达他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肯定。在吕洞宾身上,寄寓了众多人文的理想和情怀。

  在民间,所淘汰、选择、相传、积淀的,并且在数百年中所琢磨的民间文学、民间传统、民间心理,必将在历史的创造和传承中,保持民间文化特有的品位格调。岳阳楼有清代李秀峰的一副对联:“吕道士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此联正话反说,欲扬先抑,概括地体现了在岳阳留下佳话的吕洞宾和范仲淹这两位名人。不管吕洞宾是神仙还是凡夫,是诗人还是剑侠,是偶像还是散仙,他都已成为岳阳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何林福.岳阳楼史话[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2]童咏芹.岳阳楼的传说[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童咏芹.八仙的传说[Z].北京:群益堂.1986.

  [4]童咏芹.七十二仙螺[Z].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来源:《云梦学刊》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