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各种戏曲音乐、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在湖南花鼓戏系统中,邵阳花鼓戏是历史悠久、贡献较大、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邵阳人民的语言环境、生活习俗,是邵阳地域民族文化的一个浓缩体现。而艺术特征是花鼓戏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拟就邵阳花鼓戏的形成、种类、剧目、音乐以及舞蹈表演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以促进邵阳花鼓戏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
一 历史文化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或“花鼓戏”,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内,20世纪50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现在的邵阳市区和邵东、新邵、武冈、隆回、洞口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成为舞台语言。
邵阳花鼓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打对子”、“车马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打对子”,即“对子花鼓”,由小丑和小旦演出。小旦舞花扇,小丑走矮步,载歌载舞。“车马灯”,即一旦坐车,一丑推车,一丑骑马,同台载歌载舞。其中“车”、“马”均用竹、绸扎制而成,系在演员身上。“打对子”和“车马灯”均以锣鼓打节奏,胡琴、唢呐伴奏。早期邵阳花鼓戏的“二小戏”、“三小戏”与之十分相似。在现在的邵阳花鼓戏中仍有《打对子》一剧,且与旧时的民间歌舞十分相似。
据史料记载,作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形态,邵阳花鼓戏最早形成于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邵阳花鼓戏的发展,经历了从“二小”(小丑,小旦)、“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到生、旦、净、丑四行俱备的三个阶段。“二小戏”是在对子花鼓基础上形成的。邵阳农村,逢年过节时,都有民间舞狮子、舞龙灯、车马灯等活动,都要演唱对子花鼓。这种对子花鼓,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很简单。在这种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情节有故事的小戏,也形成了小丑,小旦两个角色行当。到了同治年间,随着剧目内容的逐步丰富,剧中人物增多,才有了小生的出现,形成“三小”行当。民国初年,一方面上演剧目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与兄弟剧种的学习、交流不断增加,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增加了须生和花脸,形成了生、旦、净、丑四行。
二 艺术风格及流派
从风格上来看,邵阳花鼓戏可以分为东、南、西三种风格流派。东路源于“车马灯”,以川调、锣鼓牌子为主要音乐材料,艺人都是男角,多为巫师出身,一边行巫,一边唱戏。南路源于“对子花鼓”,音乐以走场牌子、小调为主,艺人女性比较多,常与踩软索的杂技艺人合班演出,或者身兼两种技艺,白天踩软索,夜晚唱花鼓。西路与南路同源,音乐上主要是小调,艺人也多是巫师出身,边行巫,边唱戏,男角为主,间有女旦。西路和南路合流得比较早,所以风格上差异比较大的只是东路和南路。
三 戏曲音乐剧目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30多个。其中属于走场牌子系统的有40多个,属川调系统的有76个,属各类数板系统的有60个,小调系统的有50多个,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小戏”、“三小戏”和多角色戏三种。“二小戏”主要的剧目有《打对子》、《摸泥鳅》,“三小戏”代表剧目有《兄劝妹》、《送表妹》,多角色剧目则有《洪基逼退》、《卖花记》等。从风格流派来看,南路戏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娘送女》、《打鸟》、《下南京》等为其代表剧目;东路则多演多角色剧目,并长于表现神道故事,《桃源洞》、《雷打皮冬瓜》等为其代表剧目。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重视邵阳花鼓戏的艺术发展,先后在邵东、新邵、武冈、洞口、绥宁等县建立了多个专业剧团,拥有了王佑生、李鸿钧、陈明生等一些在全省有影响的名老艺人,并培养了一批有一定艺术造诣的中青年演员,且挖掘、整理出了《打鸟》、《磨豆腐》、《送表妹》、《摸泥鳅》、《金钏会》等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新编了《装灶王》、改编了《对脚迹》等古装戏。1956年和1958年,王佑生随湖南省戏曲艺术团先后在北京怀仁堂和武昌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打鸟》,受到亲切接见,并得到戏剧大师梅兰芳、田汉、周信芳、欧阳予倩等的赞赏。70年代末,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演出的《装灶王》、《摸泥鳅》、《对脚迹》等剧目,由中央电视台录相。同年,《对脚迹》、《摸泥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现代戏的创作也取得了辉煌成果,《张谦参军》、《韩梅梅》、《炉火更旺》、《青春的旋律》、《乐朝天做媒》等一批剧目,参加湖南省历届戏曲会演,均获得奖励和好评。
四 戏曲音乐
邵阳花鼓戏其音乐脱胎于山歌和民间小曲,既吸取了本地傩堂戏①音乐、说唱音乐、祁剧音乐的养料,又撷取衡阳、长沙,及湖北、广西等地的花鼓和彩调,声腔既有轻松愉快的牌子,又有庄重、高亢和最能体现诙谐感的川调,同时也有活泼、辛辣、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调,是湘西南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之一。邵阳花鼓戏音乐孕育于当地的山歌和民间小调,又受到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祁剧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共有560多首曲牌,分为川调、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小调四类。走场牌子、锣鼓牌子具有轻松活泼、热烈欢快的特色;川调则高亢激越;数板、垛子如说如诉;民间小调和丝弦小调丰富多彩、地方风格很浓。其过场音乐,可分为民间吹打乐和丝竹音乐两类。打击乐受祁剧影响较大,锣鼓点子基本上同于祁剧,但又有变化,演奏风格更加花俏和细腻。
五 舞蹈表演
邵阳花鼓戏的舞蹈表演艺术,具有生活气息浓郁、歌舞性强的特点。唱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的戏,更是载歌载舞。邵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都是表现农村生活题材,以“三小”戏为主,因此,其最有特点的表演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小生三个行当之中。有的表演程式则是从农村的劳动生活里直接吸收和提炼出来的,如打铁、推磨犁田、踏碓、摘棉花、摸泥鳅等,生活气息浓郁,喜剧色彩突出,载歌载舞,颇具特色。旦角的手巾技法丰富多彩,小生的扇子技法也很有特色。
邵阳花鼓戏在舞台表现手段上也是多样化的,表演载歌载舞,纷繁多姿,产生了新的戏曲化的舞蹈艺术。舞蹈以身体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在戏曲舞蹈中,它把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融于舞蹈这种表现形式,使之表现出概括、浓缩现代生活的图景。邵阳花鼓戏源于地上歌舞演唱,音乐多热闹欢快,表现力丰富,搬上大舞台表现大题材时,仍保留了歌舞化这一特点。这些歌舞表演把戏曲舞蹈的表现方式固定在人物的手、身、发、步中,掺以眼、唱、念,来充分表现人物情绪,往往使剧情进入高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邵阳花鼓戏表演对于舞的选择,是该剧种继承传统并加以出新的必然结果,剧情的发展及人物的塑造往往用舞蹈的形式比用语言表达情感内容更能为观众所接受。歌舞化的特点使邵阳花鼓戏比之于其他戏剧更具形式感觉的因素。此特点融戏、乐、舞于一台,使戏曲歌舞化、歌舞戏曲化,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使邵阳花鼓戏更趋成熟。
邵阳花鼓戏的表演,日益从规范的、凝固的、传统的程式中脱胎而出,向着时尚的、民俗的民间舞蹈化的样式变迁,而使老观众新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邵阳花鼓戏这种舞蹈化的趋势,使传统戏曲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活力。究其原因,是它不但丰富了戏曲的表演程式,而且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需求,符合戏曲自身的发展规律。邵阳花鼓戏的表演产生于地方生活的土壤,脱胎于地方风情,特别是民间舞蹈。当然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民间流传的简单舞蹈。它是戏曲创作者的心理活动通过民间舞蹈移情至观众,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从而迸发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这应是戏曲创作者的更高追求。
六 与湖南花鼓戏的异同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民间小戏的总称。湖南各地根据各地语言语音和演唱风格差别分为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湘西阳戏(因正月阳春演出而名)等。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与四川、湖北、贵州、云南、安徽等地大致相同,即在民间玩灯歌舞的基础上加上说白、情节而来的。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其在音乐表现形式和风格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以小唢呐、锣鼓为载体,曲调活泼轻快,适于歌舞戏;戏曲表现方面,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在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湖南花鼓戏的舞台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擅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舞台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邵阳花鼓戏作为湖南花鼓戏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改革和创新,在音乐表现形式、戏曲感染力和舞台艺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在音乐上采取借鉴板腔体、发展板式、改良乐器等形式,充分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渲染力,使音乐的传播方式更乐于为大众所接受;在戏曲表演上除了传统曲目外,又依据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改编了一些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感的曲目,使之能更完善地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更能表现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大家会觉得更加亲切,更加具有亲和力,更加喜闻乐见;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加强了武功训练,丰富了肢体动作,发展了形体功和水袖功。与此同时,邵阳花鼓戏剧目在创编与排演方面,还建立了正规的编导团队、演出团体、排练制度,演出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七 结论
一个剧种,不论其历史如何悠久,传统如何丰富深厚,在其发展过程中,绝不会孤立地进行,必将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并产生交流,从而吸收借鉴有益的东西来丰富充实自己并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邵阳花鼓戏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并在全国引起反响,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打开眼界,拓宽视野,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兼收并蓄地借鉴过来为“我”所用;二是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和发展其艺术个性。一个剧种的个性,总是来源于其主体风格。邵阳花鼓戏既具有一般戏曲剧种的共性风格,又有与一般戏曲剧种不同的个性风格,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样式的主要标志正在于其鲜明的个性,即艺术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艺术就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
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本身的艺术特征领域有了较大发展。戏曲艺术虽处于低谷状态,但有志于发展、改革邵阳花鼓戏的艺术家们,勇于投入艺术实践中,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求得邵阳花鼓戏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无愧于时代的邵阳花鼓戏精品将不断涌现,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曹丽坤.戏曲中的舞蹈[J].大舞台,2004(4):70-71.
[3]郭世偲.浅议舞蹈艺术的审美[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09-111.
[4]余春生.载歌载舞是地方戏曲的生命[J].剧作家,2007(3):74-76.
[5]谢新芳.浅谈中国古典戏曲最本质的审美特性[J].美与时代,2003(12):82-84.
[6]胡兆量.中国戏曲地理特征[J]经济地理,2000(1):84-87.
[7]顾兆贵.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戏曲艺术,2004(4):53-56.
Art Characteristics on Shaoyang Huagu Opera
GUO Shi-cai1,MO lin2
(1.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410003,China;2.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12,China)
Abstract:Shaoyang Huagu play i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drama.The formation,variety,drama catalogue,music and dance perform ances of Shaoyang Huagu dram a and the distinctibn contact between Hunan Huagu play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rt charac teristics research,by studying the art performance,historical form ation and present status of Shaoyang Huagu play, the fu ture of Hunan local dram a is prom oted con tinuously.
Key words: Huagu play;music;dance;art characterist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