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方育德

  中国的话剧运动,如果从1899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中国学生演剧算起,至今已有90年历史。在此期间,中国的戏剧舞台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可是,这么长时间内,却一直没有一部较为完整的、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话剧史或现代戏剧史的著作。1983年3月,全国文学、艺术、外国文学科研规划会议签订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议定书》确定,由南京大学戏剧研究室编写《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经过我国著名戏剧家陈白尘教授和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教授等10位专家的数年努力,此书终于在1989年7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它填补了我国在学术和文化建设方面的又一项空白。

  中国的现代戏剧,既有话剧,又有歌剧、戏曲(包括各种地方戏)。就话剧说,也有编、导、演,以及剧本、理论、运动等各个方面。《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的作者把全书论述的重点放在“新兴话剧产生、发展的历史,其中又侧重于理论思潮和剧本文学的历史,只在讲到戏剧发展的总趋势和某些重要剧作家的创作道路和艺术特点时,才联系到传统旧戏的改革等问题”。它把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分成4个时期:文明新戏时期(即中国新兴话剧的萌芽期);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期;话剧艺术在曲折进程中达到的成熟期;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作者对每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状况都从理论思潮和剧本文学两个方面做了概括性的总结。这些总结,从理论的高度清晰地描绘出我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轨迹。《史稿》在各个章节里,对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主题的变化、人道主义的发展、现实主义的深化以及历史剧、悲喜剧的成熟等等,都一步步记述了他们在每一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线索。比如,主题的发展,作者把它归结为:20年代是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30年代是阶级斗争、社会变革的主题;40年代是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主题。在艺术意识的觉醒和对艺术的探求方面,《史稿》反映了中国现代戏剧所做的长期而又曲折的探索过程。

  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有一批成就卓著、贡献巨大的剧作家。《史稿》重视他们对现代戏剧史的深刻影响,为田汉、曹禺、夏衍列了专章。对郭沫若,根据他的剧作分别集中于20年代和40年代,分两个专节做了介绍。《史稿》的这几个专门章节,通过重点剖析剧作家的若干重要剧本,具体而历史地肯定了他们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所应有的突出地位。比如,对曹禺,《史稿》重点分析了他的5个剧本:《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家》;又从历史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把它们同胡适、田汉、欧阳予倩、陈大悲、熊佛西、白薇等人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指出曹禺戏剧在深化“五四”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发展悲剧艺术以及显示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史稿》不囿于前人所做出的结论,注意从作家的作品出发,根据自己的研究,重新对他们进行了考察。在剖析了李健吾的作品之后,《史稿》肯定了李健吾戏剧在披示“复杂而丰盈的心理”、真实映现“现实中人性存在的纷繁形态”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史稿》对一些革命剧作家的作品,既肯定它们在塑造工农劳动者形象方面以及有意识地运用文艺的社会功能、用戏剧紧密配合当时的革命斗争等方面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又能比较平和地指出它们在艺术追求上的不足。

来源:中国戏剧年鉴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