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传600余年的昆曲曾几经兴衰,至解放前夕已濒临衰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昆曲的宝贵价值,党和政府对昆曲关怀备至,予以大力支持,积极提倡,使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50年代经过整理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赴京演出,曾轰动全国,传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文革”中,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严重摧残,所有昆曲院团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帮”后又重获新生,但元气俱伤,步履维艰。为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1985年,文化部颁发了《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1986年成立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1987年文化部再次发出《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1995年文化部又提出了“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昆曲工作八字方针,1996年举办了全国昆剧新剧目展演,2000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随后文化部制订了《保护和振兴昆剧艺术十年规划》2002年11月,在苏州举办了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昆曲青年演员,同时还表彰了32位长期潜心昆剧艺术、成就显著的昆剧艺术工作者。2003年11月,在苏州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为昆曲艺术的保护和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昆曲院、团、所所在的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近年来为保护扶持昆曲艺术纷纷采取切实措施,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从2002年起设立昆曲特殊扶植经费100万元,对离退休人员的经费实行单列,实报实销,对艺术生产经费及大型建设专项另行申请,2003年还投入260万元对北方昆曲剧院办公区和部分排练厅等硬件设施进行装修,使办公条件和排练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0年拨出2000万元专款,用于江苏省昆剧院(江宁府学)的维修改造,使其成为江苏著名旅游景点朝天官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宣传部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用于保护和扶持昆曲;上海对今年招收的昆曲学员采取优惠政策,对每位学员每年补贴5000元,专门用于昆曲演出的剧场也在艺海大厦兴建,同时采取鼓励昆曲进大学演出,每场补助6000元,从去年开始对昆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9位艺术家每月补贴1200元;苏州制订了《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纲要》,将保护昆曲列入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并正在草拟《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的地方性法规,定期出资举办三年一届的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投资600万元)已竣工;浙江从去年恢复了浙江昆剧团的独立建制,并于今年5月18日正式挂牌,省文化厅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扶持昆曲,去年还拨款30万元,用于浙昆和浙江省文化音像出版社录制32折经典传统戏;湖南省昆剧团从2003年起由差额改为全额拨款单位,并想方设法增加投入,郴州出资54万元,省财政出资60万元用于改建昆曲毕业生宿舍,今年还设法解决了36名毕业生编制问题;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从2003年起改为全额拨款单位,核定编制12人,2003年拨款数已达58万元。
但从整体上看,昆曲依然没有摆脱困境。面对着传统、现实和未来,昆曲有着太多的不安和窘迫,还有许多的问题、困难需要解决。
一、当前昆曲的现状
(一)全国昆曲院、团、所基本情况
目前全国现存的昆曲院、团、所是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性质都属全民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单位有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湖南省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差额拨款单位是北方昆曲剧院(60%)、上海昆剧团(50%)、浙江昆剧团(88.92%),其中北方昆曲剧院、浙江昆剧团的差额部分由专项资金补齐,上海昆剧团由四项资金(重点项目、新创剧目、人才培养、演出补贴)补齐。
(二)人员状况
全国目前昆曲院、团、所在编人员总人数为625人,离退人员总人数为372人。
(三)近三年经费情况
全国昆曲院、团、所近三年国家拨款总额分别为:2001年2754.19万元;2002年3479.79万元;2003年4676.42万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四)近三年演出情况
2001年全国昆曲院团共演出947场,其中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演出为53场,演出总收入263.1万元
2002年全国昆曲院团共演出1597场,其中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演出为27场,演出总收入323.53万元。
2003年全国昆曲院团共演出1752场,其中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演出为39场,演出总收入396.22万元。
(五)人才状况
1.创作人员情况。全国昆曲院、团、所现有一级编剧2人,二级编剧3人,三级编剧1人;一级导演2人,二级导演4人,三级导演1人;一级音乐创作3人,二级音乐创作3人,三级音乐创作1人;一级舞美设计4人,二级舞美设计6人,三级舞美设计18人。
2.演员情况。全国昆曲院、团、所34岁以下的一级演员有2人,二级演员有10人,三级演员有43人,四级演员有52人;35至45岁的一级演员有13人,二级演员有32人,三级演员有50人,四级演员有2人;46至60岁的一级演员有18人,二级演员有16人,三级演员有8人。
3.演奏员情况。全国昆曲院、团、所34岁以下的三级演奏员有15人,四级演奏员有25人;35至45岁的一级演奏员有2人,二级演奏员有16人,三级演奏员有26人,四级演奏员有1人;46至60岁的一级演奏员有4人,二级演奏员有23人,三级演奏员有21人。
(六)剧目情况
1.整理、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全国昆曲院、团、所整理、恢复上演的剧目有《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百花记》、《琵琶记》、《雷峰塔》、《风筝误》、《李慧娘》、《奇双会》、《千里送京娘》、《钟馗嫁妹》、《钗钏记》、《渔家乐》、《十五贯》、《烂柯山》、《窦娥冤》、《荆钗记》、《连环记》、《白兔记》、《西园记》、《墙头马上》、《救风尘》、《鸣凤记》、《狮吼记》、《绣襦记》、《彩楼记》、《义侠记》、《党人碑》、《龙舟会》、《杀狗记》、《玉簪记》、《满床笏》、《花魁记》近40本,200余折。
2.近年来新创剧目。近年全国昆曲院、团、所新创剧目有《贵妃东渡》、《宦门子弟错立身》、《班昭》、《妙玉与宝玉》、《伤逝》、《看钱奴》、《公孙子都》、《张协状元》
(七)剧场情况
目前,全国昆曲院、团、所有属于自己剧场的有: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和湖南省昆剧团。但均属只能演出折子戏的小剧场,各方面条件欠佳,设备陈旧,没有固定的观众坐席,只能容纳100至200人。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正在积极规划兴建专门用于昆曲演出的剧场。
二、当前昆曲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直接担负保护和振兴昆曲这一使命的7个院团(所),当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昆曲保护振兴工作的正常进行。
(一)创作人才严重缺乏
全国现有的7个昆曲院、团、所,目前在职的具有国家三级职称以上的编剧有6人、导演7人、音乐作曲7人,创作人才严重缺乏,而且不是老的老,就是少的少,无力担负起院团的创作重任,而导致的结果是剧院团上演新剧目没米下锅,上演传统剧没人整理改编。尽管昆曲界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演员或演奏员,但演员毕竟是演员,演奏员毕竟还是演奏员,所整理改编或作曲的剧目大抵是质量不高,或是剧情不合理,或是人物性格发展前后不一,或与昆曲的格调相差甚远,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和普及。
(二)缺乏新生代表演艺术尖子人才
近年来,由于每年举办一次昆曲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昆曲艺术节,一批中青年演员得到了锤炼,使昆曲表演艺术接班人问题得到了缓解,但各昆曲院、团、所目前缺乏新生代表演艺术尖子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昆曲接班人如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淑君、丛兆桓、洪雪飞(已故)、蔡瑶铣、侯少奎;上海昆剧团的张洵澎、张静娴、梁谷音、岳美缇、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王芝泉;江苏省昆剧院的张继青、石小梅、胡锦芳、林继凡、黄小午、张寄蝶;浙江昆剧团的汪世瑜、沈世华、王奉梅;湖南省昆剧团的雷子文等,在昆曲界乃至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时至今日,这批知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一半已退休,另一半也已接近退休年龄。尽管目前尚有一批中生代优秀昆剧演员,如北方昆曲剧院的杨凤一、王振义、史红梅;上海昆剧团的张军、谷好好;江苏省昆剧院的柯军、徐云秀、孔爱萍;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王芳;浙江昆剧团的林为林、张志红;湖南省昆剧团的张富光等,但已呈现出表演艺术青黄不接的窘境。更为严重的是,目前全国昆曲院、团、所新生代昆曲表演艺术尖子人才更为缺乏,加上各昆曲院、团、所的行当又不齐全,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昆曲艺术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表演艺术精粹的传承,如不加紧新生代昆曲表演艺术尖子人才的培养,昆曲表演艺术岌岌可危。
(三)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昆曲艺术在长达200年的辉煌期间,剧目纷繁,精品迭出,尽管至清末昆曲已处于衰落状态,但经常上演的剧目仍有800余出折子戏,到解放前,“传”字辈演员经常上演的折子戏也还有400余出,解放后党和国家培养的第一代昆曲演员,继承了近200余出折子戏,改革开放后培养的昆曲演员继承的折子戏只有近百出。由于演出机会少、请老演员传授技艺缺少资金等原因,青年演员会演的戏越来越少,目前一个优秀的青年演员真正经常性上演的经典剧目只达10余出 传统剧目流失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
(四)艺术创作生产经费严重不足
对特殊的剧种要有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支持,是一直强调的话题,但强调多实施少。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昆曲保护和扶持的力度,但艺术创作生产经费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对剧目生产投入多是以原创新剧目为主,而因昆曲多是整理改编传统戏,往往被纳入复排剧目范畴,而得不到重点投入。
(五)新创作剧目不力
近年来,各昆曲院、团、所的剧目创作大都以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为主,还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剧目上,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尽管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张协状元》、北方昆曲剧院的《宦门子弟错立身》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像上海昆剧团《班昭》这样具有原创性、时代感的新创剧目很少。新创剧目的不力,直接导致了昆曲艺术的停滞不前。
(六)昆曲艺术从业人员待遇偏低
目前全国昆曲院、团、所的昆曲从业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刚毕业的昆曲学员拿到手上的月工资还不到800元,演出补贴各院、团、所不等,每场在5元至30元之间,加上院、团、所住房紧缺,不少人还要支付房租,尽管各院、团、所采取了住房补贴制,但仍然改变不了年轻昆曲从业者生活困难的窘境。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10位演员,住房条件很差,就挤在两间房内,甚至还两人同一床;浙江昆剧团目前有40位演职员在外租房(剧团给每人每月补助250元),上海昆剧团也有18人在外租房(按职称每人每月补助300至500元)。
(七)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昆曲从业者待遇偏低,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失。1989年,苏州大学开办了昆曲专业本科班,共招收了20位学生,毕业后无一人从事昆曲艺术;1993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招收了32位昆曲编剧,毕业后没有一人愿意从事昆曲编剧;北方昆曲剧院1988年毕业的60位昆曲学员,至今只留下13人,上海昆剧团1993年毕业的55位学员,至今只留下14人,浙江昆剧团2000年毕业的44位学员,至今只留下19人。
(八)昆曲观众极度萎缩
目前全国昆曲院、团、所的演出场次大都在旅游景点完成,演出收入很低,每场大都在600至800元之间。在正规剧场演出,票价在5至30元不等,对学生还采取半价制,但买票入场看昆曲的观众还是寥寥无几。昆曲观众的极度萎缩,严重阻碍了昆曲的振兴和发展。
(九)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昆曲,具有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应该经常性地被演绎在舞台上,供世人观赏,让世人了解,另外,经常性的昆曲演出,不仅能对昆曲传统剧目起到保护和继承作用,而且能磨练出一支技艺卓越,实力超群的演员队伍。时至今日,全国7个现存昆曲院、团,所没有一个拥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昆曲演出剧场。目前的剧场实行承包经营,场租昂贵,演出一场的场租大都在1万至2万元之间(装台时间费用另计),加上昆曲的市场又小,演出越多赔得越多,各昆曲院团只能减少演出场次,结果形成越不演观众越不熟悉,越不熟悉越没人看的恶性循环。
此外,在“六团一所”中,除上述普遍情况外,湖南省昆剧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和要求。如湖南省昆剧团地处郴州,观众群更少一些,该团一直有迁往长沙的愿望;永嘉昆曲传习所现在演员人数太少(老演员已退休,在编的只有7名新毕业的青年演员),有扩编建团的要求;江苏省昆剧院和上海昆剧团希望理顺管理体制等。如何使他们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还需当地政府进一步具体研究。
三、对抢救和扶持昆曲艺术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扶持下,保护和振兴昆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仅保护继承了一大批传统经典剧目,而且也新创了不少优秀剧目,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各种形式的昆曲普及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拓展了国际演出市场——如果我们不看到这些成绩,对以往的努力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就会挫伤斗志,丧失信心,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现实:昆曲艺术还远没有走出困境,远没有实现良性循环。
1.将扶持昆曲政策落到实处。关注昆曲的现状和前途,花大力气保护和振兴昆曲,是因为昆曲在民族文化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昆曲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海内外的影响,是经过历代艺术家呕心沥血、不断创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它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昆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不仅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应将昆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剧种。文化部曾下发了一系列关于保护和振兴昆曲的文件,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政策性的文件一下发到地方,无形之中就打了折扣,没有将措施落到实处。如长期困扰昆曲院团的经费问题,各地就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目前昆曲演出市场远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各昆曲院团所的演出场次大多在旅游景点完成,而且票房收入大都在每场600至800元之间;演员报酬低,劳务补贴每场在5至30元不等。
有关部门应理解昆曲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其面临的实际困难,对所制定的与昆曲相关政策,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昆曲多一点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尽快建立“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快剧场及其他硬件建设,创造更有利于昆曲保护和发展的条件。如果我们对昆曲这一“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舍不得投资抢救、保护,等到它一旦在舞台上消亡,再投入多少钱也无法挽回由此给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严重损失。
2.对昆曲艺术的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再认识。昆曲的保护和振兴不能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要做长期艰苦的工作。要对昆曲艺术的内涵及本质特征进行再认识,如果认识不透彻就会在今后的保护与发展中弱化、丢失自我,甚至出现偏差。昆曲艺术之所以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这门艺术本身积淀着丰厚的艺术成果。艺术手段多样,艺术形式精美,表现力、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昆曲能发展到今天,必有它自身特有的艺术规律。把握好保护、继承、革新、发展的辩证关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当前,保护、继承重于创新、发展,但一个剧种如果没有新创剧目,那也谈不上保护和振兴。当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近年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整理改编的《张协状元》又救活了昆曲的一个流派,就充分说明了昆曲新创剧目的重要性。创新和发展是保护的最好办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创造、保持和改造(改编)这种遗产的群体的人(代表人物)不断地创新和实践(使用)来保护的。近年来,昆曲新剧目的创作一直是薄弱环节,像《班昭》这种原创性和具有时代感的新创剧目更少,昆曲新剧目的创作事关昆曲艺术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抢救传承昆曲表演艺术的精髓。昆曲艺术薪尽火传延绵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昆曲表演艺术精髓的传承。抢救传承昆曲表演艺术的精髓,是目前昆曲的一大要务。在全国范围内,目前够得上“抢救”资格的老演员大约在20人左右,这和50年前抢救传字辈老艺人时的情形差不多,也是20人左右。如再不及时进行“抢救”的话,现存本身就不多的昆曲剧目,就面临着步步消亡的困境。我们不仅要调动老一代艺术家的积极性,而且要为中青年演员营造一个刻苦求学的良好环境,分年度有计划地分别为老一代艺术家录音录像,保护和抢救一批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定期聘请知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举办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为青年演员传授技艺,使昆曲艺术薪火相传,延绵不断。
4.建立一支行当整齐、充满活力、德艺双馨的一流艺术人才队伍。保护和振兴昆曲,需要党和政府予以重视和关怀,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更需昆曲界自身的加倍努力。
这支队伍应当是阵容整齐的队伍。根据昆曲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根据昆曲艺术事业保护和振兴的需要,每个昆曲剧院团应建立一支优秀的昆曲演出队伍,以及一流的专业创作队伍。针对演出队伍行当不全的问题,要抓紧培养,使各行当阵容整齐,水准一流。为此,要大力支持艺校的建设与发展,强化昆曲院团与戏校的合作,免除昆曲学员的学习费用,吸引生源,培养高素质的昆曲艺术接班人,使昆曲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这支队伍应当是充满活力的队伍。要在艺术竞争中形成队伍,编制相对稳定,人员可以流动,优化组合,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把一些已不适合在昆曲队伍中工作的人员进行剥离。昆曲院团应打开大门,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人才流动,形成开放的大昆曲格局。
这支队伍应当是德艺双馨的队伍。造就德才兼备的昆曲艺术工作者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昆曲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长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抓紧艺术队伍的思想建设,使艺术人才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职责,以保护振兴昆曲艺术为己任。
5.大力培养昆曲观众,普及昆曲艺术。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观众群体,都有自己的知音,这是剧种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欣赏昆曲,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每一个昆曲从业者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将昆曲艺术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使下一代从学校教育中就开始获得相关的昆曲知识,培养欣赏昆曲的能力,而且还要鼓励各昆曲院团深入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昆曲普及演出活动,真正培养出一批热爱民族文化,能欣赏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另外,在昆曲的形成、发展乃至衰弱的过程中,昆曲曲社为昆曲艺术的生存发展作出了不可否认的作用,这是一支保护振兴昆曲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昆曲曲社起着普及昆曲艺术、改良昆曲艺术生存的社会土壤、争取新的观众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活跃着近百支昆曲曲社队伍,对它们不仅要加以保护、支持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而且要与它们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昆曲曲社的成员在学习、表演、宣传昆曲的过程中,就成了昆曲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同时他们也是昆曲的热心观众,有了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昆曲艺术才能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