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侗乡梨园碑

李怀荪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有一个叫瑶朗的侗家村寨,寨子的鼓楼里立有三块当地侗胞捐资购置戏曲服装的石碑,当地人称“梨园碑”。

  梨园碑简介

  同治十三年碑

  据当地老人介绍,同治十一年(1872),瑶朗侗胞为了学习辰河高腔,从邻寨泸溪,请来一位艺名“韩湘子”的侗旅艺人到寨里传艺,并组建子弟班,演唱辰河高腔。于是,瑶朗寨侗胞集资购置戏曲服装,并勒石为记:

  石碑面积:81公分× 51公分

  碑额文:同治拾叁年。

  碑文:余闻海棠春醒,神曲流世;月宫秋咏,仙乐飘凡。于是教起梨园,始自唐李。演往昔之忠孝,叙历代之奸顽。能感发人之善心,警戒人之恶念。所以由唐及今,而其教不衰者,以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吾坊素慕其教,同治壬申,延师训演。凡郑声则放之,于韶乐则舞之。崇正去邪,诚为世劝斯时也!凑其资本,置其服裳。但见五彩斑阑,一派霞光飞彩服;八音嘹亮,数衍珠履舞瑶台。恭颂万寿无疆,同歌太平有象。爱书始末,并志捐资姓名于不朽云。李光炳八千五百文,李再月七千六百文,李光祚五千八百文,李仲松五千二百文,……

  2、国民三十年碑

  瑶朗侗胞学唱辰河高腔,并建立子弟班,演于本寨及邻近牙屯堡、地阳坪、播阳等地,甚至贵州、广西交界处,颇受欢迎。六十年后,即本世纪三十年代,寨中能唱辰河腔高腔者已所剩无几,且均已年迈。当时,弹腔(包括辰河弹腔和桂剧弹腔)已开始在湘桂黔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盛行,较之高腔,弹腔更易学、易懂,更能为同胞所接受。于是,瑶朗寨的辰河高腔班更弦易辙,前往毗邻的广西龙胜县平等,请来桂剧艺人,教唱弹腔,改为桂剧弹腔班。由于年长月久,同治年间置办的戏装已破烂不堪,寨中合议,再次捐资置办戏装,并依旧制立碑于鼓楼。

  石碑面积:102公分×68公分

  碑额文:民国叁拾年立。

  碑文:纪录捐洋买戏色名碑,李永恒捐洋玖拾元,李成富捐洋陆拾伍元,李大经、李成业各捐洋陆拾元,李成杰、李伸广各捐洋伍拾伍元,……

  3、公元一九八四年碑

  由广西龙胜传来的桂剧,在瑶朗寨组班流传,为侗胞所喜闻乐见。至“文革”期间,桂剧遭禁绝。八十年代初,瑶朗恢复桂剧演唱活动。原来所置行箱,或失散、或破旧、或在“文革”中毁损。瑶朗人遂合寨公议,砍伐集体林木,以所得3000元,并由村人募捐其不足部分,第三次购置戏装。同时,镌刻第三块梨园碑,立于鼓楼。

  石碑面积:140公分×85公分。

  碑额文,重树宗芳。

  碑文:盖闻天道所向者善,所欲者乐。然而世人常易愁闷,多怀恶邪。由此昔唐明皇教起梨园,将蹁跹为欣喜之娱,以俳优为和合之药。传于天下,调治人心。古往今来,盛行不衰。然吾坊雅善于斯矣。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百花齐放。欢声闻于四境,喜剧际兴八方。由此志承先人之美俗,以图当代之良誉。逐(遂)于庚申延师训演。欲取祖遗戏色张览,可惜年深月久,尽皆腐朽。是以合团聚议,将公材伐为置裳之资,募众士捐金以补尚乏之费。赖群策群力,铢积寸累,方成巨度,乃置其服裳可然。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不胜收。爰著此叙,并志捐币姓名永垂于后云。李时办捐币捌拾捌元。李鸿锡捐币捌拾陆元。李德禔捐币捌拾伍元肆角。李儒登捐币捌拾元肆角,……捐资数额共人民币柒仟肆佰零捌元。

  梨园碑探讨

  瑶朗属纯侗区,绝大部分侗胞均能讲“客话”(即汉语)。先是辰河高腔,后有桂剧,这两个形成于汉族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在这里流传至今,长达百余年之久,所留下的梨园碑,无疑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辰河高腔传入侗区是清道光以前的事。早年的辰河高腔,和川剧、湘剧、祁剧等剧种的高腔一样,是以人声帮腔的。到了道光以后,艺人们才逐步将人声帮腔改为唢呐帮腔。而在贵州黎平的杨寨、湖南通道的地角等侗族地区,由于早年高腔传入后,与外界交流甚少,至今仍保留着人声帮腔的唱法。据当地老人介绍,同治十一年(1872)由邻寨艺人“韩湘子”传入瑶朗的辰河高腔,也是沿袭人声帮腔的唱法。瑶朗附近的辰河高腔,当也是道光以前传入的,且产生了象“韩湘子”一样,能单枪匹马到邻寨任教、并使之组成戏班的艺人。只是在桂剧替代辰河戏以后,辰河高腔才在这一带停锣歇鼓了。

  辰河高腔源于南曲弋阳腔,多演《目连》及明清传奇古本剧目。这些剧目虽给历代艺人作了一些通俗化的工作,但由以侗话为日常用语的侗家来搬演,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剧种一百多年前会在瑶朗及附近村寨如此盛行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一、贵州黎平县侗人吴文彩虽于道光年间创造了侗戏,但由于侗族地区多高山峻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甚少,以致在数十年间,侗戏的流传仅限于贯侗及附近地区,一时还传不到这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中,侗戏才传入通道县境)。使原日演唱汉族戏曲的习俗得到延续。

  二、瑶朗一带多林木,清中叶有大量木才,由寨前小溪经播阳河,入渠水外运。木排多至靖州交易,有的还远销洪江。当时,靖州的杨公庙、洪江的天王庙,是排工聚集,唱戏酬神的场所。在那里,辰河高腔的锣鼓终朝不歇。这些瑶朗的侗家排工,接触汉族戏曲,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学习辰河高腔的基础。

  三、清中叶以后,通道一带侗区的农村,私塾已盛行。在瑶朗,便出现李光诰(即同治碑的撰写人)等文人。这些文人通文墨,谙音律,以呤唱汉族戏曲为雅事。他们是戏曲活动的积极支持与参与者。在当时的侗区,有戏班便是有文化的表现,可以提高寨子的地位。瑶朗戏班的成立,当有此因素存在。

  四,通道一带侗家村寨,有远见的款首(即寨佬),注意到了汉族戏曲的高台教化作用。这无疑也成为汉族戏曲能在侗区长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汉族戏曲的盛行,将来自汉族地区的戏曲演唱形式,融入了侗族的民间习俗,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世纪三十年代,通道、黎平、天柱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辰河高腔班,纷纷改唱弹腔。多为由荆河弹戏和武陵弹戏衍变而成的辰河弹腔。在广西的三江、龙胜一带,民初以来桂剧盛行,多为弹腔。瑶朗邻近广西,改辰河高腔为桂剧弹腔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瑶朗的侗胞以鼓楼中的梨园碑,以寨里的业余桂剧团为骄傲。他们“志承先人之美俗,以图当代之良誉”,以致一九八二年,在经济条件并不十分宽裕的情况下,筹募巨款,购置行箱,并立碑为记。

来源:民族艺术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