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目连戏现象的形成作了剖析,并就目连戏对我国戏曲以及在民间社会思想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辰河高腔目连戏的特点以及对目连戏所做的贡献进行了初步归纳,对目连戏的传承和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目连戏;辰河高腔;百戏;南戏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 (2010)09-0011-03
Mu-lian Drama and Chen River High- pitched Tune Mulian Drama
CAI Duo-qi
(Musicology Department,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ormation of this phenomenon,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ulian drama on China’s drama and the thinking and life of civil society,and gives a preliminary induc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n River High-pitched Tune Mulian dram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Mulian drama.
Key words: Mulian drama; Chen River High-piched Tune;Variety Show;Southern Play
目连救母故事缘起佛经传说,西晋时期即在我国传诵,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变文盛行于寺院与市井间。作为戏曲,据文字记载,最早搬上舞台演出是在沛京城(今开封市),为时可达8天之久,并有官本杂剧《目连救母》。在元代有佚名杂剧《行孝道目连救母》,随后的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和清廷内府本《劝善金科》,到今还被完整保留下来。它的实际演出在湖南延续到1948年。这说明目连救母的故事登上舞台之后,800余年从未中断。流传的地域从北方逐渐扩展到南方多省,如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目连戏成戏之早,演出时间之久,流传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呈现出一种目连戏现象,这是什么原因?目连戏与中国戏剧的关系特别是与南戏的关系如何?就怀化本地而言,辰河高腔《目连戏》何时出现,有何特点,这些问题,都需要继续加深认识,作者意从以上几个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以便求得专家及爱好者的指教。
一、目连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迄今所知,最早介绍目连救母故事的文献是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八百余字,情节单纯,后经改编、补充、衍化成为戏剧。在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
第一,故事的主题是报恩,与中国传统儒家孝亲思想相吻合。
我国古代推崇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凡为人之子者,当念三年乳哺之恩,十月怀胎之苦。汉时黄香,九岁就懂得事亲之理,夏时替父母扇枕,冬时为父母温席,“孝于亲,所当执”[1]。目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1],“见其亡母生饿鬼之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母亲“罪根深结……,当须十万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1],因此目连千方百计要救母亲“得出三凃之苦”[1]。这种孝敬父母之心与我国古代文化精神是非常契合的。
第二,变文推进目连救母故事形成戏剧,走上舞台。
经贞观之治,唐代的政治、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也始于昌盛,散文、绘画、书法特别是诗歌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前所未有的。唐代文艺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世俗化,此时即已形成通俗文艺一变文。变文改变、充实了目连救母故事的情节,虽其内容仍为宣扬佛法,劝善惩恶,但形式是通俗的、民间的说唱艺术,能为民间所接受。因此目连救母的故事能得到比佛经更快、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百戏的掺杂,致使目连戏演出丰富多彩。
北宋政、宣年间的各种史料都证明当时东京百戏十分繁荣。民间艺人,为了宣扬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代表为社会所崇尚的佛教教义,为了使伎艺更加引吸广大群众,便开始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并有效的编排贯穿,构成一场又一场的戏剧。这一创举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戏目——《目连救母》杂剧。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在北宋东京,接连可演8天,极受群众欢迎。可以想象其中肯定插进了杂技、百戏等中国民间伎艺,不仅北宋如此,就是后来的《陶庵梦忆》中也写过目连戏中有“蹬罈蹬白”等杂技,《广阳杂技》中也有“刀梯”的记载,说明了即使在明末清初,目连戏仍保留大量的百戏演出。
第四,目连戏演出经久不衰,与“三教结合”的思想潮流密不可分。
三教指的是儒家的礼教、道教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这三大思潮汇集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滚滚洪流,道教和佛教虽可称为两大巨流,但儒学一直是主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对建设、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有积极意义。道教和佛教讲的是超脱人世,奉信因果轮回的宿命论,追求美妙、珍贵的来世,然而却又能从这种消极的出世主义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以维护封建秩序,道教形成后曾大力吸收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作为自己的教规教义。佛教也能吸收儒家的名教学说,用儒家思想来阐发自己的理论,较好的协调了出世主义与礼教伦理道德观念的关系,实现了佛教中国化。也应当指出,被称之为新儒学的宋代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思想。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是一种社会化的思想文化潮流。目连戏在北宋时期首演,编剧者自然会适应这种潮流。目连戏演出经久不衰,并不断修改、补充使之长期广为流传,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均能接受,与三教相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目连戏的影响
目连戏的发展经历古代百戏、宋代杂剧、明清传奇等几个重要时期,历史沉积厚重,可称之为集中国古代戏之大成。同时,戏曲演变到现在,同最古老、原始的戏曲有关系的就是目连戏。因此各地古老剧种的艺人们称古老的目连戏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戏祖”,“戏娘”,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就可见一斑了。所以深入研究目连戏,对弄清中国戏曲的起源,特别是南戏的起源,是十分有利的。
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素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巫说,傀儡说、俳优说以及外来输入说,即从西域或印度输入的。究竟来源为何,尚无定论,这就为其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老戏曲史家张庚先生说:“变文对中国戏曲的产生,是有影响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值得尊重。尽管目前尚无更多的材料说明变文对中国戏曲的影响,然而对宋目连杂剧的形成与影响却是共识。由于目连杂剧成戏早,从其属性来看,又是地地道道的民间戏曲,它既来源于民间,也必然会影响同民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其他戏曲,其中特别是南戏。
南戏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至南宋光和年间,南戏用南方语言和南曲演唱,南宋时曾风行一时。入元以后,便由江浙逐步传入江西、安徽两地,形成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南戏剧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爱情与婚姻,早期以《赵贞女》和《王魁》等为代表。这类剧目后来大多通过余姚、昆山、海盐腔演唱。另一类常通过弋阳腔演唱的剧目,这就是表现宗教故事的《目连传》。由于南戏产生距目连戏首演时间约70年左右,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北宋目连杂剧的兴起。对中国南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定得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南戏之祖”[2](P168)。戏曲史学家张庚先生对这一学术成果也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北宋末年的《目连救母杂剧》,从戏剧内容,戏剧结构体制、声腔体制、舞台表演体制等,都成为宋元南戏产生的母体;南戏的产生,就是在目连戏的基础上,结合南方各地的条件,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我想这一观点,这一学术成果,终可算一家之言吧。”这是迄今对南戏起源最权威的观点,由此可见目连戏对中国戏曲影响之深。
此外,目连戏对民间社会的思想与生活也是影响巨大。由于目连戏久经流传,又经民间改编与补充,致使许多思想观点诸如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地狱鬼神等都融入目连戏,反过来这些思想观点又成为当时人们说教宣传的依据。刘祯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民间目连戏文化》中提到了《安徽通史》中的一段话:“…刘四娘唱‘三大苦’,尤为妇女圣经、口头禅。徽属今日俗僧螺钹所演《桃经》、《担破》、《血湖》又无本于此。而方言、谚语如‘人善被人欺’,‘举头三尺有神明’,‘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到五更’,……‘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今犹耳熟于一般社会之口。此种言语,固非郑氏创造,不过一经此书宣传,流行尤为普遍耳。徽群自朱子讲学后,由宋逮清七百年,紫阳学派,绵绵不断。江戴兴而皖派经学复风靡天下,然支配三百年来中下层社会之人心,允推郑氏,至今日而目连戏曲…流行于浙江之昌化、临安、于潜一带,其力量之久远而溥极,询为可惊也”。这是指的在安徽目连戏能“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然目连戏在中下层社会的影响遍及东西南北,数百年不绝,称其对民间社会思想生活影响极深,并非夸张。
三、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形成与繁荣
“辰河戏是以高腔为主要声腔的古老剧种”(李怀荪:古老戏曲的“活化石”,1989;怀化地区戏曲工作室:辰河戏志,1984)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下游一带,即湘、鄂、川、黔四省接壤地区,但足迹集中留于旧辰州所辖的沅陵、辰溪、泸溪四县,因而得名。辰河戏中的主要剧目为目连戏。目连戏何时从何地传入这里,又怎样演变为辰河高腔目连戏,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此,目前只有一种说法:“明初,弋阳腔由大量的江西移民传入辰河地域,据老艺人传说,其中最主要的剧目就是目连戏。”(李怀荪:古老戏曲的“活化石”,1989;怀化地区戏曲工作室:辰河戏志,1984)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明初,久经战乱的湖南已是人烟稀少。明皇朝采取“扯江西,填湖南”的移民措施,大量的移民中有弋阳腔老艺人,传来了弋阳腔。但是在湖南的地方剧种中,祁阳高腔目连戏亦享盛名,有关它的传入时间,却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明嘉靖前后,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明初是辰河戏的孕育阶段,嘉靖前后是辰河戏的形成阶段,”两者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辰河戏从孕育到形成的整个历史时期。但是“弋阳腔经与当地语言、民歌、傩腔、宗教音乐长期结合,逐渐衍变为辰河高腔
辰河戏的演出形式分为高台班、矮台班和围鼓堂三种,都演唱目连戏。“全本《目连戏》的演唱在大愿戏中进行。大愿戏又称‘大戏’,‘目连大戏’‘万人缘戏’。是旧时辰河戏规模最大的演出活动,这种演出,被称为“四十八本目连大戏,”(李怀荪:古老戏曲的“活化石”,1989)泸溪县的浦市镇,是辰河戏的发祥地,也是旧时演唱目连大戏最为频繁的场所。辰河戏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不仅表现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唱腔方面,还表现在内容、形式等。以及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的结合方面”。(李怀荪:古老戏曲的“活化石”,1989)的确,辰河戏为丰富目连戏作了巨大的、出色的贡献,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丰富经典的故事内容
从1989年7月《目连戏演出本》(怀化地区戏曲工作室:目连戏演出本,1989)的不完全资料上看,有《天官赐福》(是唱辰河高腔目连戏开台时演唱的吉庆戏)、《梁传》(是唱梁武帝出嫁的故事)、《香山》(是唱观音得道的故事)、《前目连》(是唱傅萝卜“目连”祖父、父亲的经历及萝卜出生的故事)、《目连传》。
第二,庞大变体的曲牌联套
曲牌联套,是一折戏的音乐结构,由(引子——过曲——尾声)组成。引子多用曲牌、吟诗、上场道白等形式。过曲是一折戏的主要唱腔部分,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腔句变化最多、音乐起伏最大的一段。由多个曲牌连接而成。尾声多用尾声、余文、煞尾等。共有四种类型:(1)一曲多用;一折戏里只用一支曲牌,反复多用,或前加引子后补尾声。如:《前目连》“傅林上路”就只唱【驻云飞】一曲。(2)同类联缀同:指一母调中的同类曲牌,如:《香山》“赏斋生非”驻云飞类:【半苦半甜驻云飞】——【驻云飞】——【苦驻云】。(3)同宫异母的联套,如:《前目连》“埋螺生子”一折,宫调相同母调异同,在腔句上有一定的对比,变化不大。(4)异宫异母的联套,就是宫调同时转换。(吴宗泽:中国古典戏曲“宫调”理论之见证,1989)此类对比鲜明,人物情感起伏化大,故事情节变化大。以上四种曲牌联套类型,运用在目连戏中,把如此庞大的故事内容,演绎的尽善完美。
第三,演唱技法的灵活多变
辰河高腔属曲牌体,可塑性较强。要求演员能根据人物的各种思想感情做出不同的处理,运用不同的唱腔。如“汉腔”,表示欢快情绪时,唱时节奏加快,发音时相对短促、有弹性;表现悲痛情绪时,充分利用鼻腔共鸣,节奏放慢,演员在演唱时要能灵活运用,完整的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另外,辰河戏在唱念上还有对某些字的特殊处理。凡韵母是“u”音的字,不好发,讲唱中对这一类的字采取两种处理方法:1、后面垫一个虚词,便于发音,如唱“马到关前步难移”一句,就唱成“马到关前步(昂)难移”;2、改变字的韵母,像“如”字念成“于”字音,通过这些处理,这一类字的音就好发,吐得字也很清楚。
第四,生活化的舞台表演
旧时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驱除,大多都是依靠祈求神灵的保佑。每当“目连戏”开罗时,人们怀着对神的信仰来禳灾驱害,各个行业歇业,汇集参加这难得的盛会。演出吸收、缀串众多的民间小戏,也穿插一些世俗闹剧,同时演员和观众一起唱歌、跳舞、表演等。
辰河高腔目连戏在辰州一带,横贯明清两代,整整延续了800多年。一个剧种能有那么长时间的兴旺,并不多见。从辰河高腔的演出也佐证了目连戏是真正的“戏祖、戏娘、活化石”。
四、结语
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形成、繁荣、兴旺都离不开它的时代和人文环境。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辰河高腔“目连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我认为“既要坚守,又要开发”。坚守不是复古,而是全面、重新认识这些优秀遗产,寻求与时代结合的切入点将其发扬光大。第一,发现人才,人才是这一剧种传承发展的关键。第二,保护人才,要将这种特殊人才的生活、工作妥善安排,有一定的保障。第三,继承开发,当然不是完全单纯搬用,而是采取改编、仿唱、引申、加以发挥、发展,力求保持原作品的精髓,这样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诉求和审美情趣,又开发和保护了这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97.
[2]黎建明,石朝生.目连戏·南戏源流与声腔形态研究[M].长沙: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收稿日期:201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辰河高腔‘目连戏’的音乐研究”,项目编号:07C509。
作者简介:蔡多奇(1963- ),女,湖南洪江人,怀化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从事声乐教学及音乐表演艺术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