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目连戏的戏剧环境

欧阳友徽

内容提要:古老的目连戏中透出强烈的“戏剧环境”设计意识。古代的戏剧家、设计师在心理环境、剧场环境、祭区环境和立体环境诸方面所进行苦心孤诣、颇见成效的设计思路、创造精神、表述手法等等,对今天和未来戏剧环境的设计,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目连戏 戏剧环境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549(2009)02-038-10

Abstract: Mulian drama, a very ancient form of dramat in China,shows pronouncing awareness of theatrical environments.The designs and approaches,original and effective in many ways,are still rather enlightening today.

Keywords: Mulian drama,theatrical environments

                       古代戏剧环境“设计师”

  现代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师,不但搞布景设计,还深入到戏剧空间的各个部位,比如环境设计、空间安排、组织和控制观众视线、将演员与观众置于浓郁的戏剧氛围之中,让观众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都有所感,用各种客观环境的物理刺激,去拨动观众心灵上共鸣的和弦。现代派戏剧还企图挣脱镜框式舞台空间的束缚,寻找舞台以外的表演空间。格洛托夫斯基就主张让演员和观众在剧场中面对面地相遇,把观众吸引到“半活动”中来,甚至和演员一起演出,“极力提倡”整个戏剧空间,以加强戏剧的感染力。

  其实,这是戏剧发展螺旋形上升的回归。古老的目连戏早就如此设计了,虽然简单、粗糙、原始,“戏剧环境”的设计意识却非常强烈。

  古代戏剧常常和宗教祭祀混杂在一起。宗教祭祀特别注意环境的设计,庙宇、宫观、教堂、祭坛环境设计都非常精致。人们一旦进入充满象征、超自然力和超自然形象的环境,就会油然而生庄严、神秘的宗教感情。目连戏不仅配合宗教祭祀,其本身也是一种祭祀仪式,富有强烈的祭祀色彩。演出时,也和纯宗教祭祀一样,特别强调整个“戏剧环境”的设计,还有自己的设计师、理论和仪规。

  先民祭祀与歌舞的环境,多由巫觋设计;稍后是由巫觋、方士、术士、道士等设计。官祭时,秦有奉常,以后则有太常之类的官员主持。《明史·职官三》载:“太常掌祭祀礼乐之事,凡天神、地、人鬼,岁祭有常,祭祀先期请省牲、进祝版、铜人,上殿奏请斋戒,亲署御名,凡祭,涤器、爨埋、香烛、玉帛、整拂神幄,必恭洁。掌燎、香燎、读祝、奏礼、对引、司香、进俎、举麾、陈设、收支、导引、设位、典仪、通赞、奉帛、执爵、司樽、司洗、卿贰属各领其事,罔有不共,乐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奏,曰六奏。舞二:曰文舞,曰武舞”。

  太常寺正卿是国家级“祭祀礼乐之事”的总导演,是“陈设”“设位”的环境安排总设计师。除太常寺的官员外,道录司中的正一、演法、玄义和神乐观的提点、知观等,都是官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祭祀礼乐”的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环境设计者。地方上还有“阴阳学”成员:府,正术一人(从九品);州,典术一人;县,训术一人,为洪武十七年置,设官不给禄。他们俗称“阴阳生”,半官方人员,父子相传,主管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选日以及官办的迎神赛社和祭祀与歌舞、杂戏之事。目连戏的环境安排,亦由这类人设计。他们有祖传的“秘籍”为指导。近世山西发现的《唐乐星图》、《礼节簿》,就是他们关于戏剧环境的理论著作和实施方案。那里面既记载了祭祀的意义、进行序列、供献种类、注意事项,还记载了杂戏、歌舞的节目配搭、排列、演员的妆扮以及整个空间环境的设计。民间戏班亦有这类设计师,祁剧戏班的掌教师,辰河戏班的包台师,川剧戏班中的掌阴教、掌阳教者,都是目连戏的戏剧环境设计者。他们也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和“实施方案”。辰河戏班的《包台法诀》,便是这类著作的一种。民间的巫婆、觋公、端公、道士、和尚以及社会上有这类经验的行家里手,也常常是目连戏环境的设计师。他们对目连戏环境设计的规模宏大而又细致周密。大体可归为四个方面:心理环境、剧场环境、祭区环境和立体环境的设计和实施。

  本文资料除引用古籍外,部分是笔者在家乡的亲历亲见和对在世艺人的采访,部分来自1980年代在湖南祁阳、怀化、福建和安徽召开的历次目连戏研讨会上散发的油印资料。由于资料印刷得比较简陋,具体作者多已不可考,在此向这些资料的印发者一并致谢。

             心理环境

  戏剧活动要达到满意的效果,必须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审美客体——演员的积极性;二是审美主体——观众的积极性。他们都要有一个主动、热情、积极、适宜于戏剧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在这一点上,目连戏演出做得很出色。古代祭祀的斋戒沐浴、清心洁身,就是祭民追求和制造这种社会心理的原始方法。《混元皇帝圣纪》载:“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衍;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三者心斋,谓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日一志焉。”

  斋戒沐浴就是使祭民的心态、祭区的心态专一于道善,向往于道,融合于道。所以,目连戏演出要求演员、观众心中无思无虑、无嗜无欲、无秽无累;要求整个祭区、所有祭民的心理,都处于最主动、最虔诚、最积极的状态,一心一意把戏演好,把戏看好,从而达到专一于道、向往于道,融合于道的目的。具体做法可分两个阶段:

  一、演出前的长期培养

  除临时性的目连戏演出,各地还设计了3年、5年、10年、30年、60年一届的演出规定。何年演目连戏,祭民早有心理准备,掐指以算,翘首以盼,这就培养了祭民关心、向往、盼望演出的良好心绪。演出前一年,设计师们便着手筹集资金、聘请戏班、选择剧场、安排神事,这些活动是促使祭民形成虔诚心态的催化剂。湖南隆回县桃花坪演目连戏,头年就以十户为一组,每天每户捐一角钱,交总会首登记保管,一直捐到第二年演出为止。祁阳县文明铺则规定:每个店铺从头年起,每天拿出几个铜板,积蓄起来,做目连戏演出之用。演目连戏是做善事,每天拿出一两个铜板,心里就多了一份虔诚,日积月累,使祭民对目连戏演出产生一种圣洁的渴望的最佳心态。

  二、演出时的强化要求

  演出时,设计师们不断发出各种文告和禁令,督促祭民热忱参与。首先是向祭民借圆木、木板、楠竹、砖瓦建戏台、女台、经坛、街棚。说这些借出的东西为目连戏演出服务后,便具有驱瘟除灾的神威,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借出,气氛热列。接着在祭区内张挂榜文,鸣锣晓谕,戏未演到刘青堤开荤以前,要禁屠、禁猎、禁渔、禁荤、禁房事。戏班中演傅相的正生、演傅萝卜的小生、演刘青堤的正旦、演解鬼的花脸——四个主要演员,由会首请去,住高级房子,吃专做的斋饭,夫妻绝对分铺等等。目的是使演员和观众都,疏瀹其心,除嗜欲”。如有违犯,神 不仅不降福,还会惩罚降灾。祭区民众会要违犯者承担全部开支。民国初年,祁阳文明铺演目连戏,戏班在斋戒期间杀了一条狗吃,罚戏三天。设计师用“罚”的手段,进一步促使演员和观众形成专道、合道、乐道的心态。

  山西举办与目连戏演出性质相类似的迎神赛社时,设计师们则代表玉皇大帝对祭区会首、观众、演出人员等宣读《礼节簿·听命文》,用神的“法旨敕谕”去规范大家的心态。对会首的“敕谕”是:“自今以后,斋戒沐浴,严整衣冠。昼则诚心恭敬,夜则赴宿神前,既是虔诚心愿,社众报贺龙天。亲赛神三日,供香进酒供筵,毋得带凶酗醉、衣冠邪带偏歪,精严者,降千祥百福;怠慢者,万罪千愆。”

  对演员观众“敕谕”的内容与会首的大同小异。各地的目连戏演出,均有类似这种《听命文》。此外各地还有鸣锣训谕、张榜广示等,都是设计师们设计的、促使祭民净化心态的理论、方案、措施。演出的成功,设计师们对演员和观众心理环境的营造,是煞费苦心的。

              剧场环境

  不同寻常的剧场设计,是目连戏戏剧环境设计的又一方面。

  先民时,祭祀环境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神位区;二是巫觋祭祀、表演区;三是礼拜、观看区。后来神位区发展为庙宇、宫观、教堂;巫觋、祭祀、表演区发展为戏台;观看区发展为观众的女台、站坪。江南大部分地区的戏台都建在宫、观、神殿和宗族祠堂内。台口对着神大殿或祖先牌位,中间的站坪及两边女台就是观看区。一般的酬神、还愿、祭祖的戏剧表演就在这种剧场环境中进行。目连戏是配合盂兰盆会、水陆道场、罗天大醮演出的,规模大,观众多,要求活动空间宽广,设计师便常常抛开宫、观、祠堂中的万年台,另选空旷处扎新戏台(草台),对面扎神棚,中间为观众区(站坪)。其剧场结构依然是戏台、神位、站坪三部分。但其布置与一般剧场环境不一样,它是一种充满各种超自然力的超自然物象的特殊剧场环境。

  一、舞台

  一般戏台均可演目连戏,如扎新台,有如下几种:

  (一)花台,就是“草台”。简单的是以木为架,以草荐为墙为顶的临时性戏台;精致的,则用五彩缤纷的艺术精品装饰,使之富丽堂皇。如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载:“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就是花台;董含《莼乡赘笔》载,康熙二十二年为演《目连救母》而在“后宰门架高台”,都可以称之为“花台”或“草台”。

  祁阳县河埠塘张寿禄是湖南著名的纸扎艺人,善扎花台。他先选好空旷场地,埋大杉树立前后台柱;再搭木架、升大梁、铺木板,搭成一座与庙台基本一致的简易框架,然后进行装饰。三重,翘角飞檐;草编的麒麟附柱,鳌鱼翘角;脊顶是草织虬龙,左右各一,正中是草织的大葫芦;瓦是用稻草去“衣”后的茎编织而成,像一条条黄色放光的琉璃瓦,经得起大风大雨。正上方为斗拱藻井,内有各种彩绘故事。大杉树台柱用纸糊裱装,或画蟠龙,或绘彩凤,豪华庄严。花台边上每块掩脚栏板上,都有精工的浮雕,或虫鱼鸟兽,惟妙惟肖;或神仙罗汉,栩栩如生。还有纸扎的花草,蜡制的萝卜、白菜,嫩生生、水灵灵。大户人家还愿意借出家藏的人参,用来制作古塔模型,嵌在正面中间的掩脚花板上,使整个花台肃穆、华贵。花台上每一物件,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祭民们为什么要装扮得如此华贵呢?原因有三:

  1、花台是民族文化集体意识积淀的外化。陆机说:“楚怀王于国东偏起沉白马祠,岁沉白马,名享楚邦河神,欲崇祭祀,拒秦师。”建祠就是祭祀的环境设计,扎花台就是建祠的变种,是楚地古老的“重淫祀、信鬼神”的集体无意识的沉淀与变种。

  2、花台是神 降临和暂驻、赐福的圣地。这里将出现释迦牟尼、孔子、张天师、十殿阎王、玉帝等极受民间崇信的菩萨,圣贤和天神;又是演讲儒家思想的精髓——孝道的“经坛”。还是结万人缘的道场,必须雍容华贵,才能使神愉悦,早降福祉多降福祉;才能使信士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宗教的虔诚。

  3、花台是群众的审美客体。演目连戏是祭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一次的群众性审美享受的盛会,花台则是整个审美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美的定义就是使人愉快。花台色彩的华贵,形式的别致,就是为了满足祭民的审美需求。

  (二)重台。福建莆仙目连戏表演区分上、中、下三层楼,比一般戏台宽了3—4倍。上层为玉皇供奉区,中层为戏剧表演区,下层为中层前面的延伸部分。虽说是竹木扎成的花台,却也有几分紫禁城畅音阁的皇家气派。

  (三)转台。湖南省有一种专供演目连戏之用的转台。蓝山县火田渡的雷家岭,桂阳县的何家都有。雷家岭转台由竹木建造,整个舞台用一根约两人合抱的树干做支撑的转轴,埋入地下约一丈深,用一个特别的“石脚盆”垫底,又用四根粗大的树木做“井”字形夹住转轴。桂阳何家转台“井”字树木末端装有八只脚,脚上有转轮,沿石槽轨迹(石脚盆边槽)运行,像榨油坊的碾槽那样。离地两米高的“井”字架上铺台板,再立台柱八根。前台四根成“八”字形,靠外两根画蟠龙,中间两根贴对联,上有横额,题曰:“大厦成楼”。舞台顶部用竹篾棚垫盖成,四角飞檐,建造精美。

  唱转台戏目的是“驱鬼怪”、“清污秽”,是酬神还愿。雷家岭40年、何家30年唱一届目连戏。当地山脉有“二龙抢珠”之势,民众便于二龙之间设转台龙珠。龙珠必须转动,才能引起二龙的欢跃腾挪。所以转台要勤转动、多转动。于是在演出中如若出现下列三种情况,观众便转动戏台——龙珠:

  1、演员不卖力,观众不满意,喝倒彩,便推动舞台,让后台转到前面,前台转到后面去,让演员难堪。此时会首又会劝观众将戏台转回来。

  2、演员唱得精彩,观众喜欢,放鞭炮喝彩,同时高兴地转动舞台,鞭炮响多久,转台转多久。祁剧演员李忠燕回忆说:“有时脑壳都转晕”。

  3、演出前后或中间“腰台”休息要转动戏台。祭民们认为,龙珠如不多转动,神灵不高兴,祭祀不灵验。这种具有象征意义转台的设计,也是为了诱发祭民宗教情绪酣畅的宣泄和审美需求的满足。

  二、经坛

  经坛是目连戏剧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目连戏虽然是整个宗教祭祀中一个组成部分,主祭坛还是经坛(神蓬、佛堂、醮坛)。神是宗教信仰的客体,主体是人。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创造神、佛,然后拜倒在自己创造的神、佛脚下。没有经坛便没有供奉神佛、祈求降福的场所;没有神,就没有诱发宗教幻想和情绪宣泄的可视性具象。因此,经坛设计十分重要。经坛一般设计在戏台对面,用几张方桌搭成一个两层的高台,台上设香案,供神、佛,僧、道做法事,供善男信女求神求佛。经坛的设计各地均不相同。

  (一)神位设计

  1、祭民礼拜的神位 祁阳县的神位设计有三种类型:(1)道教神位。1927年夏,文明铺瘟疫猖獗,死亡率高,流言说这一年是瘟年,便设罗天大醮,演目连戏禳灾驱瘟,并于七月过年,让瘟年提前过去(后来春节时也过了年,这一年过了两个春节)。道士们的醮坛设计采用罗天大醮格局:设玉皇台、三清台,张挂四值功曹、四大天将、天师、寿星等神的图像;(2)释教佛位。1937年该县火神庙演目连戏,经坛就设在火神殿内,坛上供如来佛,两边为十八罗汉;(3)神佛混合设计。明、清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祭民们对三教一视同仁,所以经坛上供奉的既有佛教菩萨,又有道教神仙,还有孔夫子。

  江西湖口等地的经坛神位略有不同,分“神台”“猖栅”两部分。神台安放从祭区附近各寺观抬来看戏、享受献祭香火的神、佛塑像的地方。下午演戏,将各庙、观塑像抬来,晚上散戏后再抬回寺观。天天如此,直至演出结束。湖口等地特别敬崇猖神,“猖栅”是供奉猖神的地方。

  纸扎神像是目连戏经坛供奉又一特色。赣东北在戏台对面搭“菩萨棚”,内供各种纸扎神像,地藏王居中,右边是王灵官、无常、牛头;左边是城隍、邋遢相公、马面。祁阳县则在经坛前的左右两侧摆设神像,如四天将,每尊有4米高。1947年洪桥三官殿扎的四大天将竟有6米多高,中间主干是用两根碗口粗的楠竹接起来的。千手观音像“顶天立地”,比四天将更加高大。此外还摆设牛头马面,高、矮脚无常。

  2、演员礼拜的神位 环境设计师认为,演目连戏要驱煞逐鬼,与妖魔鬼怪较量时,演员亦有凶险,要请祖师、神镇台,以保演出平安。这一措施对演员虔诚心理进一步净化、演出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很有作用。

  新加坡九鲤洞逢甲普度的目连戏后台则供奉目连尊者、观音大士、田公元帅,还于台上张挂牛头、马面、无常的鬼王面具,以保舞台平安。

  辰河戏班在后台立有神榜,分上下两坛。上坛为戏神:老郎神、田太尉、田二尉、田三尉、金花大姐、银花二娘等。此外还有玉帝、如来、关帝等40多名神佛;下坛为殇亡之神,如五猖、梅山大王、红黑二道将军以及“天地空虚过往仙神”等等。还有已故的艺人,数以百计,亦作神供奉。善终者为上坛,殇亡者为下坛。这种环境安排,渗透着设计师们企图调动演员积极性、使其“各宜小心、竭力殷勤”的初衷。

  (二)经坛上的表演

  经坛不仅是念经拜忏、礼神敬佛之地,也是演员的表演区。有些戏就是在经坛上进行的,这就使舞台和经坛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环境。

  胡朴安等《中华风俗志》载:演目连戏的“第二夜为最热闹,因东方亮妻之寻死,而有溺鬼缢鬼之争替,而有闻太师之逐鬼,闻太师钢鞭一指,两鬼立即跳至台下,向坛上奔去,闻太师随后驱逐,人声喧哗,爆竹连天。”经坛上不仅有表演,而且是有轰动效应的表演。

  祁剧《目连传·请僧开路》也演到经坛上。刘四娘死后,家院傅义从台上下来,至经坛,请经坛内的和尚(或道士)上台,给刘四娘阴魂做“开路”的法事。主持僧(或道士)便带领一帮和尚(或道士)鱼贯上台。于是台上台下,经坛舞台便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环境。

  (三)女台上的表演

  旧时不准妇女看戏,以免男女混杂,有伤风化。祁阳县《刘氏族谱·家训》载:“妇女垂帘观戏,发香粉气,依依帘中;罗袜弓鞋,隐隐屏下。甚至品评坐客,高谈嘻笑。优人之目,直透其中;坐客之心,回顾其后,此犹其次者;且迩来新戏,忠孝节义者,百不一二;偷情调戏者,十常八九,妇女观之,不知原属假事,倘认以为真,所关非细,不可不加意焉。旧时,封建卫道者极力反对妇女看戏。但对于《目连救母》这种宣扬忠孝节义的戏,则提倡观看,一可学曹氏守节之志,二可效萝卜孝母之行。不过要另建女台于站坪两边,垂下竹帘,与外界隔绝。但是,环境设计师和导演却把戏演到女台上去了。《中华风俗志》云:“《黄妈妈偷鸡》饰老娼者,混入妇女观剧之台上,尤是恶也”。这却使竹幕后面的禁区也和整个戏剧环境融合起来,并且警告那些女观众:千万别学偷鸡的黄妈妈,作恶会得恶报的。

  (四)站坪上的表演

  舞台前面的站坪是主要观众区,也是目连戏重要的辅助表演区。祁剧《雷打拐子》主要就在站坪内进行。两个拐子行骗,致使海氏悬梁而死,雷公电母要殛死他们。这两位演员事先穿好戏装,用普通外衣罩住,手心暗带油彩。雷公电母在台上大喊“捉拐子”!他们便往脸上抹油彩,脱去外衣,露出戏装。雷公电母立即下台捉拿,拐子便在观众群中逃窜,顺手还拿小摊上的小食物吃(这是习俗,小摊贩不会介意)。观众吆喝:“捉拐子!捉拐子!”惊天动地。最后,他们逃上舞台,被雷公电母殛毙。此外,踩高跷、打布、窜火圈、上刀梯等戏,也在站坪上进行。站坪也成了剧场。

              祭区环境

  演目连戏时,整个祭区都是戏剧环境。街上扎彩棚,棚内扎彩灯,灯下设盆景,家家设香案,人人斋戒沐浴。导演和设计师使整个祭区都笼罩一层浓厚的戏剧气氛。

  一、演戏

  祁剧《萝卜拜香》要拜到祭区的各家各户,戏就随演员进了祭民们门口、厅堂。演《按院起马》、《县官起马》时,巡按、县官骑上真马,鸣锣开道,游遍祭区的各街道和各村院的各户人家。演《打三朝》时,演员或会首装扮傅萝卜的舅父舅母,坐轿或骑马,也要游遍祭区的主要街道和村院。各地表演《发五猖》、《扫毛神》、《起殇》、《抬灵官》和四川的《傅相娶妻》等戏,都是在全祭区范围内进行。整个祭区成了表演区。

  二、超度

  自北宋以降,盂兰会由斋僧转向以道士超度亡灵为主。不少地方一边演目连戏,一边在祭区做超度亡灵的法事。湖南邵阳山门尹家一带,去世者的灵牌放在祠堂内。每逢三十年演目连戏。要搭一巨大的棚子,请名工巧匠扎一座与祠堂一模一样的纸扎祠堂——灵屋,面积、高度、格局、装饰均与原祠堂一样。戏演到最后的“盂兰大会”,刘氏的亡灵得到超度升天,祭民们便趁机将原祠堂内积三十年之灵牌,全部搬到灵屋内,连灵牌和灵屋一起焚化,浓烟滚滚,烈焰腾腾,十分壮观。说这样就可以使列祖列宗的亡魂和剧中刘氏一样得到超度,投胎转世。这种环境和活动的设计,使目连戏演出的后劲更大。

  三、布景

  目连戏演出最精彩的布景是阎王十殿的设计。明张岱《陶庵梦忆》载:“凡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解,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扎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远在明代,目连戏的环境设计者就不惜花“万钱”去制造地狱场景,各地演目连戏非常重视地狱场景的设计,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一)宫灯式地狱景 置宫灯十一盏,每盏上面各画一个阎王殿及其刑具,如刀山、油锅、拉锯、碓舂等等,共十盏;还有一盏画如来佛像,居中。祁阳火神庙演目连戏,这种地狱宫灯挂在殿内经坛之前。

  (二)活动式地狱景 祁阳县张禄寿善雕刻,自刻一套十殿阎罗傀儡故事,拉动线索,鬼使们都动作起来:推磨、舂碓、拉锯、打铁——打铁时一鬼抡大锤,一鬼敲小锤,错落有致。配合台上目连戏的表演。

  (三)泥塑式地狱景 有些城隍庙内,本来就建有地狱十殿,里面有泥塑的阎罗、判官、小鬼、牛头、马面、各种无常鬼。平时这十殿用木栅栏关着,可望不可进。演目连戏时,打开栅栏,善男信女可以进去焚香礼拜。祁阳县城隍庙的地狱十殿建在戏台两厢的,本该是女台的位置上。这十殿泥塑的开放,对目连戏演出的“游十殿”,是极好的环境组合。

  (四)寺庙式地狱景湖南东安县有一奇特风俗,将县内十个寺庙作为地狱十殿,如紫溪寺、芦洪寺、回龙寺、白芽寺、石期寺,石期寺是第五殿。其余九殿系何寺?待考。这就使地狱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石期寺演目连戏规矩最严,清早放铳三次:第一次起床,第二次上台,第三次演出。如果延误,罚戏三天。将方圆百里的寺庙组成地狱十殿,是环境设计师的奇思异想,其目的就是《劝善金科·序》中所说的那样:“使天下担夫贩竖,奚奴凡婢,亦莫不耳而目之而心志之,恍如有刀山剑树之在其前,不特平旦之气清明,即夜梦亦有所惧而不敢肆。”

  设计师使目连戏的祭区环境不仅具有可视性、形象性、辐射性,而且具有长久性,如以十寺庙为十地狱的设计,即使在不演目连戏期间,其观念、其恐怖,依然蟠踞在“担夫贩竖,奚奴凡婢”的灵魂深处,乃至睡梦之中。

               立体空间

  华夏民族原始宗教崇拜天、地、水,道教发展为崇敬“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目连戏中则将“三官堂”作为傅家礼拜的经堂。天、地、水是道教信仰崇拜的立体空间。目连戏的演出也十分重视天、地、水设计的环境。

  一、天的环境设计

  辰河戏演《目连传》之前,先在演出地点竖立一根高高的旗杆,挂上美女头、蟒蛇身的“郗氏幡”,长约一丈五尺。郗氏是《梁武帝》中的女主角,因为作恶,死后变蟒。以此蟒为幡,悬挂高空,迎风飘动,成了活广告。它告诉祭民:这就是恶妇的下场,要想解脱,务必行善。此幡如酒店的酒旗,是此地正演目连戏的戏标。它的竖立,既有招来观者的诱惑性,又有惩恶扬善宗旨的辐射性。这种高空环境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祁阳文明铺演目连戏,多与罗天大醮配合,街上用五色布遮天。五色布是从布店、染坊借来的。由于天的环境改变——遮住了,街上就灯明、烛亮(民国初年用煤气灯),别有一番情趣。进入此境,一股宗教的虔诚和幻觉便油然而生。四川演目连戏,还让演员(扮鬼使)上女台的瓦背上去做戏,使人产生鬼自虚空来的幻觉。此外踩高脚、上刀梯,都把戏演到高空去了。夜间还要放花灯——焰火,整个祭区的天空五光十色,蔚为壮观。

  二、地下的环境设计

  目连戏还要演到地下去,如弋阳腔的请猖神、青阳腔“取猖”、“窖猖”等,都要动土。未正式演戏前,由丑角带一帮人,在大锣大鼓、土铳、鞭炮声中来到十字路口,把上一届演戏结束时埋在地下、装有鸡头、米谷、茶叶的瓦罐取出来,叫“取猖”。回到演出地点,再由演员装扮猖神,“起猖”、“发猖”,演出结束时,又将“猖栅”中的猖牌拔起——“拔猖”,连同锁在台下的纸扎韩林一起锁上,由演员、观众送到远离村庄的乱坟岗烧毁;同时将这次仪式中扭下的十几只鸡头、加上一些米谷、茶叶、盐用一个罐装好,埋在十字路口的地下——“窖猖”。等下一届演出时,又取出来,按常仪演出,进行又一次循环。

  目连戏的环境设计师为了使祭民、观众对目连戏积极、虔诚的情绪长久延伸,他们将古代“埋祟”的祭仪移植过来。这种地下环境的设计,无疑会使祭民们产生一种宗教的神秘感,并对下次演出寄以企盼。

  三、水面的环境设计

  送鬼神也是目连戏的重要活动。演出前,先请各路厉鬼、各家祖先鬼魂至祭区领取衣食、钱财、看戏;结束时,要制作纸船,由和尚或道士主持,放在河里、堰里、塘里的水面上,让各种鬼魂坐船回到阴间去,不要留在祭区内作祟。这种船叫冥船,大小不一,有六寸长的,也有一二尺或者更长的。里面灌油、用棉作灯芯,或另备蜡烛和油灯照明,放入水中,任其自流而去,名曰放河灯。祁阳县叫放匏灯,有一套完整的科仪,如造船“开光”“起水”等等。还有很多歌诀如:“牛头马面听令箭,快将瘟殃押上船,我把灾殃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

  设计师对水面环境的利用和活动安排,使祭民得到了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满足。在整个目连戏的演出过程中,他们积极、虔诚地参与,希望神降福,希望灾祸远去阴间或东海。阳间便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广进,看着那些渐渐远去的、灯明光亮的、实实在在的冥船,人们心理上便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满足。

  在古代舞台上出尽风头的目连戏,已经是一去不复返的昨日黄花,其戏剧环境的精巧设计也随着目连戏的消亡而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古代的戏剧家、设计师为了达到准确、形象、深刻、全面解释和表现剧本内涵,调动演员和观众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沟通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给观众全方位的情感刺激,以获取演出最佳效果的目的,而在心理环境、剧场环境、祭区环境和立体环境诸方面所进行苦心孤诣、颇见成效的设计思路、创造精神、表述手法等等,对今天和未来戏剧环境的设计,无疑能起到多角度、多层次、多时空创作的启迪。

  欧阳友徽,湖南省祁阳县文化馆退休馆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文字编辑 乔伊)

来源:《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