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从隋唐开始,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其故事情节经过历史的演变,愈来愈复杂离奇,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上至宫廷通都大邑,下至穷乡僻壤,从贵族到一般士庶,无不喜爱目连故事,一部戏剧作品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在戏剧史上是不多见的。
目连,亦作目犍连,梵文为Mauilyā yana,音译“目犍延”的略称,意译采菽氏,婆罗门种性。他初与舍利弗同就外道删阇耶学道,后舍利弗遇马胜比丘,知有佛法,目连遂同他同至竹林精舍,进入佛门,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目连出家为僧,以善因得证阿罗汉果。
目连戏源于变文,由佛经演变而来,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第45卷、姑苏县摩难提译《坛——阿含经》第29卷,皆记有目连故事。目连故事用变文形式写出,说唱并用,散文与诗歌并行。变文的意义,和演义差不多,是把古典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正和流行于同时的变相一样,那是以相或图画来表现经典故事,以感动群众。在唐代,没有一个庙宇的巨壁上不绘饰“地狱变相”壁画,没有一个庙宇不讲唱变文,从讲唱佛经故事演变为讲唱民间传说。目连变文把佛经中天堂地狱神异奇幻故事发展为通俗易晓的讲唱,变文把目连本事发展为具体生动情节的故事:西方摩竭国中有大长者,名拘离陁,其妻为清(一作靖)提夫人,生育一子,名罗卜,拘离陁因修十善五戒而得升天,其妻因广造诸罪而堕入地狱,目连藉了佛力,得上天堂,见到其父之后,问明情况,乃向地狱救母,先到奈何,访阎罗,又见凶恶的五道将军,经刀山剑树地狱、铜柱铁床地狱,最后到阿鼻地狱,目连藉佛力救母出了这地狱。但不能出饿鬼道,见食即化为火,目连悲戚,无法可施,佛乃放他于七月十五日造盂兰盆会,所谓盂兰盆,即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此为俗称放焰口之由来,源于佛说《盂兰盆经》和佛说《报恩奉公瓦经》。目连造盂兰盆后,其母便得一饱,但她饱后,忽又不见,乃已转生入世,变为黑狗之身,又藉佛力使她脱离了狗身,费了多少周折,才把母亲救到天上。目连变文的内容大概如是。“目连变”为当时的简称,全称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有多种写本,均为敦煌石室所出,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博物院(S2614)的一种,为五代梁末年朱滇贞明七年(921)辛己岁四月十六日,净土寺学郎薛安俊写,除开头一段缺数多和几处漏字几处字迹不清外,首尾完全,是现存佛曲中故事最完整的一种。首有序,叙七月十五日“天堂启户,地狱门开,盂兰会的缘起”。而北京图书馆所藏之三种写本,一为“霸字89号”,二为“丽字85”号,三为“成字96”号,此三种写本皆残缺不全,仅存数十分之一,今以四本相比较,伦敦本最有价值,伦敦本与“霸字89号”本在文字方面基本相同,而“成字96号”本较伦敦本简略得多,似为另一作者所著,其特点为文字精炼,一段白,一段唱,泾渭分明,更便于进行小型的通俗演唱;“丽字85号”,本较伦敦本在文字上有异同,两本可以互校,相互补充订正。以“母子相会”一节相对照:哽噎——哽咽,天生——天性、刀林——刀山、而辞——儿辞、乞饭——吃饭、轮絗——轮回、谘——辞、惣——总、丝——丝、宍——肉、惌——冤、贮多积——多积贮、清冷水——清凉水、百十万倍——百千万倍、累日经年——累月经年,见今饥困——令饥困死。前为伦敦本,后为“丽字85号”本。两本对照可以看出,伦敦本有生僻字,北宋“丽字”本已改为通俗字,伦敦本有语意晦涩之处,“丽字”本已改得比较通顺。伦敦本显因完整而得天独厚,但还须要其他写本与之互校。从时间上看,伦敦本在前,其他三种写本是后来演变的。此外,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种名《目连缘起》的本子。目连变文在唐代已流传很广,大诗人白居易等以之为谈话资料。孟棨《本事诗》说:“诗人张祜,未尝识白公,白公刺苏州,祜始来谒,才见白,白曰:‘久钦籍,尝记得款头诗。’祜愕然。白曰:‘鸳鸯细带抛何处,孔雀罗裙付阿谁?非款头何耶?’张顿首微笑,仰而答曰:‘祜亦尝记得舍人《目连变》。’白曰:‘何也?’祜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耶?’遂与欢宴竟日。”另王定保《唐摭言》亦载此事:“张祜《忆柘枝》诗,‘鸳鸯细带抛何处,孔雀罗裙付阿谁?’白乐天呼为款头。张祜曰:‘明公亦有《目连变》。《长恨词》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不是目连访母?’”查目前流传的各种写本,并无这两句或类似句子,可见在唐代,《目连变》还有更多写本。变文直接影响了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宝卷,目连变文在宋元时代演变为《目连三世宝卷》,凡三卷,上海翼化堂刊本,此本格式很古,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情节也有很大发展。在隋唐时代,目连故事还找到一些外来踪迹。宋元以后,目连故事已完全中国化了。目连之父为傅员外,其妻为刘清提,刘氏还有一个兄弟刘贾,力劝姊姊开荤,刘氏听从了他,因此暴死,被拘到地狱受罪。目连救母情节大大增加,先是到西方去寻,经天河,脱凡胎,到庐山见佛,佛授以九环禅杖;入地狱后,先到鬼门关,经孽镜台、破残山、剥衣亭、血污池、滑油山、望乡台、枉死城、刀山、恶狗村、孟婆庙、奈何桥,到阿鼻地狱。目连与母亲会面也增加了情节:目连手执禅杖,用力向狱门一戳,狱门便开了;不料狱门大开后,里面众孤魂都逃了出去,目连母子方才相见,却被十狱阎王扯到地藏王菩萨处,菩萨叫目连先把放出之八百孤魂收回来再说,于是目连就出现在人世为黄巢,收回了他放走之孤魂;但阎君又要他收回猪羊的性命,他又出世为屠夫贺因,生平屠杀猪羊无数;到功行圆满时,就改行向善,为观音菩萨所引,参透机关,方知是目连投胎,于是又去见出冥教主,哀求赦母连升,这一次,用禅杖轻轻地叩狱门三下,母亲才得释放出来,与目连及傅员外同登天堂。
目连变文和宝卷,由于故事完整,情节紧张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加上其内容打破了僧人出家无家的观念,把和尚写成孝子,和尚孝顺古今稀,世上人谁无父母,谁无儿女,做父母的总希望儿女孝顺,这是《目连变文》所以受到下层人民欢迎的原因。经过变文和宝卷的宣扬,目连救母故事,在当时可谓已达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所谓戏剧,也就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完整的故事情节。“目连救母”既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适合于演剧,因而具备了形成戏剧的条件。目连变文一开始就具有戏剧性,是受了梵体戏剧的影响,印度佛教大诗人大文学家马鸣所写的《舍利补特罗婆罗加兰拏》,即写的舍利弗与目连斗法事,可以作为戏剧题材。最早形成的目连戏,是北宋的《目连救母杂剧》。据南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元节,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目连救母杂剧》出现后,由于得到大力提倡,因而它成为后来各地应时派定的剧目,许多剧种将目连戏称为戏祖,戏娘。以后又出现元杂剧无名氏《得孝道目连救母》(见天一阁抄本钟嗣成《录鬼簿》)。目连戏不仅在北方流传,在南方的流传则更为广泛。南方以安徽为中心,深入到各地民间。据《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卷“安徽风俗”项载:“安徽芜湖道附近各村,有每五年或十年雇南陵人来演目连戏的习惯,叫平安神戏。在冬季夜里,从太阳落山到次日清晨太阳出来,或者三夜,或者五发、或者七夜,一般为三夜演完,第一夜,演目连的父亲傅(一作富)相救济贫民一段;第二夜演东方亮妻子缢死一段;第三夜演目连寻刘氏游十殿。”又据《陶庵梦忆·张氏声伎》载:“余蕴叔演武场搭一大台,撰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干,能朴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四围搭台百什座,戏子献技台上,如度索、舞絙、翻桌、翻梯、筋斗、蜻蜒、瞪坛、跳索、跳圈,窝火、窝剑之类。凡天地神祗、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锯磨鼎镬、刀山寒冰、剑树森罗、铁城血瓣(大非情理),一似吴道子地狱变相,为之费纸札者万钱,人心惴惴,灯下面皆鬼色。戏中套数,如招五方恶鬼、刘氏逃棚等剧,万余人齐声呐喊,熊太守谓是海寇卒至,惊起差衙官侦,蕴叔自往复之,乃安。”旌阳即安徽的旌德和青阳两县,根据以上材料,目连戏在安徽南部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演目连戏的舞台上,不但演文场戏,而且已有武技的穿插,甚至串入百戏。露天搭台,场面宏伟,观众逾万,齐声呐喊,震天动地,竟把太守从梦中惊起,以为“海寇来犯”。遥承宋元旧制,搬演目连戏的风气,在安徽南部地区普遍盛行,并由安徽发展到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省,湖南的祁剧、湘剧,江西的弋阳腔,福建的莆仙戏,皆受到安徽的影响而搬演目连戏。此外,在四川有花目连,在浙江有哑目连,绍兴一带演目连戏,更是盛况空前。
目连戏大家郑子珍,字高石,又称高石山人,新安(今属安徽,相当于今安徽新安江流域,新安为徽州、歙州的别称)人,从小即爱上目连戏,为明代徽班子弟,演目连戏演出了名,由于他刻苦好学,从一个普通的演员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戏曲作家。他吸收了安徽各地演出目连戏的本子,结合自己的舞台实践,在变文和宝卷的基础上,写成了大型传奇《劝善记》,又名《目连救母行孝戏文》。全剧分上、中、下三卷,上卷33折,中卷35折,下卷34折,合计102折。首题:“新刻出相音注劝善目连救母行孝戏文。新安郑之珍编,金陵富春堂梓。民国初年。此戏按明板底子模刻。民国八年。上海马启新。”郑编戏文对过去的许多情节作了改动,并使故事内容有了扩大和丰富。上卷,在罗卜未离家时,其母已开始破戒,因罗卜是不逊于他父亲的佛教徒,其母觉得他碍手碍脚,便找了个借口,叫他去做生意了。罗卜离家后,其母格外堕落。戏文补充了生动的情节,刘氏对为忠告她不要破戒而来的僧道,叫他们吃狗肉馅子的馒头,而且终于一个不剩地赶走了他们。并不晓得这些事的罗卜,靠了观音菩萨储蓄些钱,过了三年回家省视。中卷进一步展开新的情节,不同于变文和宝卷中罗卜是在父母皆亡故后才回家,而是罗卜回家时,其母仍健在,他得知他不在家时他母亲的不好行为,便谏劝母亲,其母早把骨头埋在后园内,总是在罗卜面前为自己辩解。土地神发怒了,地忽然裂了开来,骨头便(被)显露出来,刘氏立毙,灵魂堕入地狱,剩下罗卜一人,孤苦伶仃。这就不同于变文宝卷中目连完全不知道其母入地狱情况。由于观音的托梦,罗卜知道阴间对母亲的呵责,只有到佛祖那里,才可设法解救其母。他不是到西天去寻母,而是到西天请佛救母,他把朝廷的恩赏、定了的婚姻都抛弃,出发到西天去。到西天的路上,除遇到许多困难外,还仿效《西游记》,增加了新的情节,观音为保护孝子,先镇伏当时第一强暴白猴精,在他头上,钳了金箍压住他,叫他做罗卜的向导,过了黑松林、寒冰池、火焰山的难关之后,又靠观音的法力,虏了沙和尚,这才欢欢喜喜地一齐到了西天。下卷更有许多情节为经文宝卷所未见,以目连在如来佛身边修行、有了神通便找寻母亲、走遍地狱为主线,而把目连在家时定婚的曹氏女守节为副线,展开绚丽多彩的场面,不仅比变文、宝卷精采,而且也比上、中两卷写得有趣,情节紧张。当曹氏之父奉命到西边去绥抚时,其续母强迫她改嫁,女儿决意不从,断了俗缘的黑发,到尼姑庵里去,在十六年时间内,她静心修行,这时目连也修成在地狱可以自由通行的神力。这一卷还具体地讲了地狱十殿(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第二殿“磨磨碓舂”,第十殿“定身畜产”,为前所未见。在情节方面,不同于变文讲目连到一地狱后其母已离开或早离开,而是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目连寻母到第一殿,母亲已被送到第二殿,立即到第二殿,又正巧引渡到第三殿,总是其母刚走,目连就到,这么一直追到第五殿,还未能见到其母。不同于变文写目连三次求佛,这里只写一次,目连一直追到第五殿都见不到母亲,于是哭着,回到如来那边去,请他设法,为如来所鼓励,立即到第六殿阿鼻地狱,正巧四月八日龙华会如来佛生日,地狱里的釜也有了盖,罪魂都在,目连请求会见母亲,母亲果然也在。这里增加了新的情节,目连便拿白白的饭供奉母亲,当母亲未把手伸出来的当儿,被旁边的饿鬼夺去了,又把如来给的黑黑的饭拿出来,饿鬼以为是铁屑,没有伸出手去,这才能充了母亲的饥饿,母亲变狗是在第十殿上才被定了下来。目连是得了观音的显示,才知母亲变狗,便伏在打猎场上,认清了追随自己的一只小狗,定是母亲转世,伴着小狗回来的路上,照例走过一个尼姑庵的旁边,小狗忽然跑进庵里,咬牢了尼姑曹氏的衣袖不放,两个人因为小狗的引导,才大家知道了姓名,难免双方触动了旧情,但现在都是皈依佛门的身子了,当然不外乎冷凄凄地分别了。目连已十六年不到家了,这次回家看,于中元七月十五日,开盛大的盂兰盆会,那尼姑也下山来参与,由于这功德,赦了他母亲的罪,全家享受升天的幸福,全剧至此以大团圆结束。最后有诗:目连戏愿三宵毕,忠孝节义四字全。
安徽南部地区盛行目连戏,经过千百万群众的创造,使故事内容大为丰富,情节更为生动,对目连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安徽南方的土地和人民培育了郑子珍,使他成长为目连戏的杰出演员和著名的戏曲作家。郑编目连戏文不仅是安徽南方演目连戏成果的集大成者,而且是目连戏发展的开拓者与创造者。他改动了原来的故事情节,使剧情的发展更趋合理,更具有真实性;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强化戏剧冲突,使剧情更加曲折离奇,紧张激烈,引入入胜;目连戏盛行于各地,与各种地方戏结合,许多与目连故事无关的剧目被排到目连戏的名下,有武技杂技穿插,有百戏串入,使目连戏如一盘散沙,七个和尚八样腔,郑子珍不仅用一根主线把全剧贯串了起来,而且在下卷安排了一根副线,与主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戏越演越精采有趣。郑子珍创作了前所未有的很大排场的大型剧本,对目连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不愧为目连戏的功臣,人民的戏剧家,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他应占有一席之地。
郑本问世后,各地演目连戏,皆以它为基础,据董含(顺治时期进士)《蓴乡赘笔》称:“二十二年(1683)癸亥,上(指康熙)以海宁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孥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观音变化以试目连之心。”郑编戏文从民间走入宫廷,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郑本来自民间,有许多地方不合封建统治的口味。清乾隆年间,张照对郑本进行了改编和扩大,编成更大型的目连戏《劝善金科》,收入昭慩《啸亭杂录》中,为本数最多之戏,有开化纸五色印本,极为名贵。《啸亭杂录》说:“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析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据升平署档案:“嘉庆二十四年恩赏档:嘉庆二十四年一年之中,有四种大戏演出,其中之一为《劝善金科》。于十二月演出。”这里与《啸亭杂录》所谓《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的时间相同,在内容方面则从郑本三卷扩大为十册,每册百余页,每页八行,每行25字,从102折发展为240折,有四十万字。目连本事,几乎全抄郑本,目连杂剧也被吸收。同时颜真卿、殷秀实的故事被迁涉进去。针对劝善,又扩大了恶人群(采访使要城隍报各地各种类型的恶人),有的是在目连故事的基础上极力扩大,有的与目连故事毫不相干,亦可随时插入,甚至与佛教教义完全相反的事,也可随时插入。全剧联系不紧密,比较乱,回复到郑本以前的目连戏情况。对其母亲的罪恶未能彻底暴露,矛盾刚要发展时,忽然换个调子,让她较早地悔悟,以亲子之情来教母出狱,双方对照闪光不强烈。作者从封建观念出发,认为将目连尊者的母亲写成恶妇,不太合适。甚至把母亲的罪,说成是因误解而生。这样便淡化了戏剧冲突,减弱了戏剧性。同时技术与非目连本事的戏穿插太多,虽然很精采,但这只是唤起观众的一种应酬,必然使戏的中心情节受到影响。清代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大力提倡目连戏,是想用神道设教的办法来镇压人心。所谓“劝善”,实际上就是制止当时人民对清廷有所反抗。
郑本目连戏虽被封建统治阶级拿去改编,但在民间仍然广泛流传,广泛演出郑本,逐步融恰民间乡土人情,具有民间文学的特色,已成为社戏的代称。鲁迅在《女吊》中说:“我所知道的绍兴,那时没有达官显贵,所以未闻有专门为人的演剧,凡做戏,总带着一点社戏性。”目连戏进入上层,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改编,被改得面目全非。留在民间的郑本目连戏,也根据民间的需要而改编,各地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加进了新的内容,目连故事,仪在开场时略一点缀。民间目连戏的演员,大部分为非职业的优伶,大抵系水乡的农夫、木工、民匠、舟子、轿子,鲁迅称之为临时集合的业余演员,拉丁语为AnaTeur。全用地方土语,所着服装和道具皆极陈旧。民间目连戏也不是单纯演戏,也讲究穿插。科诨技艺,歌舞百戏,因情而敷衍。如结合目连母亲刘氏焚庙,出现了叠罗汉、窜火等杂技表演;刘氏病亡,出现了载歌载舞的无常;赵氏寻死,发现哭天抢地的无常。舞台上演出鬼的阴间,正是现实中人的世界折射。《劝善金科》中的鬼,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用以宣扬迷信。而民间目连戏中的鬼,则体现了人民性、反封建性,表现了人民的感情。如无常受阎罗指派去擒拿一个得伤寒而死的鬼魂,因为他的母亲哭得悲伤,无常暂放他还阳半刻,不料阎罗发现,说无常是“得钱买放”,被捆打四十大板,但无常嫉恶如仇,不畏权势,无论是铜墙铁壁,无论是皇亲国戚,无常都敢去碰。有这样一段唱词:“堪叹你,官迷心窍。得官望重,喜得一个沐猴冠帽,乡里夸耀。媚上司,胁肩谄笑。宠下属,收据民膏。无钱的,有冤无处告。有钱的,法外行霸道。全不想冰山不牢靠,一旦我无常到,看你再逍遥!人死难把丑名消,人死难把丑名消。”这段唱词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人民对贪官污吏的仇恨,对封建制度的谴责。又如《张蛮打爹》:爹被儿子所打,他面对观众说:“从前我们打爹的时候,爹逃了就算了。现在,爹逃了还是追着打。”张蛮打爹,爹原来也打过爹,在诙谐的语言背后,人们看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孝的儿子得到了自己不孝儿子的恶报。
目连戏源于民间说唱文学,在唱词方面,以七言为主,间有五言六言,排比对偶,语言精美,富有诗意。如“炎炎火宅难逃避,滔滔苦海阔无边”、“秋风瑟瑟林中渡,黄叶飘零水上浮”、“来如霹雳急,去似一团风”、“不须白玉为棺槨,徒劳黄金葬墓地”、“刀山白骨乱纵横,剑树人头千万颗”、“万道红炉扇广炭,千重赤炎迸流星”、“云中天乐吹杨柳,空里缤纷下落梅”、“眉间豪相千般色,项后圆光五采云”、“红波夜夜碧烟生,绿树朝朝紫云气”、“刀山化作琉璃池,铜汁变为功德水”、“饥餐猛火伤喉胃,渴饮熔铜损肝肠”等等。目连故事带有神话色彩,想象力丰富,在文字表达方面,善于渲染铺陈,如对阿鼻地狱的描绘:“其阿鼻地狱,且铁城高峻,莽荡连云。剑戟森林,刀枪重叠,剑树千寻,……满天剑轮,焕焕似星明,灰尘模地。银蛇吐水,四面张麟;铜狗吸烟,三边振吠。……雷池,隐隐岸岸。向上云烟,散散漫漫;向下铁锵,缭缭乱乱。箭毛鬼喽,喽喽窜窜:铜嘴鸟,咤咤叫叫;唤狱卒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饶君铁石为心,急得亡魂胆战处。”写得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确使人亡魂胆战,不寒而栗。目连戏的人物对话对唱,写得很为生动,很为感人:母子相见处,狱卒擎叉左右遮,牛头把锁东西立,生杖鱼麟似雪集,七孔之中流血汁,猛火从狼口中出,一步一倒向前来。目连抱母号啕泣,哭曰:‘由如不孝顺,殃及慈母落三涂。阿娘昔日胜潘安,如今憔悴频摧溅。曾闻地狱多辛苦,今日方知行路难。’阿娘既得目连言,呜呼怕嫋泪交连:“昨与吾儿生死隔,谁知今日重团圆。阿娘昔日极芬荣,出入罗帏锦帐行。那堪受此泥梨苦,变作千年饿鬼行。口里千回拔出舌,胸前百过铁犁耕。骨节筋皮随处断,不劳刀刃自凋零。’……目连慈母语声哀,狱卒擎叉两畔催。……目连既见娘娘别,恨不将身而自灭。举身自朴太山崩,七孔之中皆洒血。启言:‘娘娘且莫入,回头更听儿一言。母子之情天生也,乳哺之恩是自然。儿与娘娘今日别,定道相见在何年?那堪闻此波咤苦,其心楚痛镇悬悬。地狱不容相替代,唯知号叫大称冤,隔是不能相救济,儿急随娘娘身死狱门前。’”这段人物对话对唱,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表现了母子的真情,塑造了人物形象,创造了感人的场面。此外,目连戏还表演了很多滑稽故事,极为风趣。如《背妇》、《泥匠作打墙》以及众所周知的《思凡》、《小尼姑下山》等,都是深受欢迎、久演不衰的剧目,目连戏中还穿插有《武松打虎》这样富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情节。表演也很成功,同世界幽默文学的希腊和伊索寓言以及俄国梭罗古勃寓言相比,毫无逊色。
目连戏在其自身发展中越来越广泛深入,在内容方面兼容并收,可以说达到包罗万象的地步,作为戏祖、戏娘,它也影响了整个戏剧。《太和正音谱》载元代的《杂剧十二种》,其中的(1)神仙道化、(2)神佛杂剧,就与目连戏的情节有关。从明屠隆之《昙花记》第十出“仙佛同途”,第二十四出“西来遇魔”,第三十出“冥官迓圣”,第三十一出“卓锡地府”;第三十四出“冥司断案”,第三十八出“阴府凡情”这些内容,可看出此剧是参考了目连戏的本子而创作的,郑本《目连救母戏文》,与京剧(包括昆剧)关系密切,为许多京剧剧本的原由。郑本卷上第十四折《尼姑下山》,即昆曲《思凡》、《三世修》;第五折《和尚下山》,京剧改名《僧尼会》;第十八折《拐子相邀》,第十九折《行路施金》,被改编为京剧《定计化缘》;第三十九折《插科》,即京剧《瞎子观灯》的蓝本。京剧《目连救母》,一名《刘氏望乡》,依据郑本改编。依据郑本下卷改编的京剧有《游六殿》,一名《滑油山》。京剧《四面观音》,一名《戏目连》。京剧《雷打十恶》的主要情节为张年有、段义仁骗化罗卜后,又有张王虐待其父,遇罗卜解劝赠银,张王反夺其父银。所谓十恶:1、不孝不义,2、不忠不良,3.贪官污吏,4、谣言惑众,5、毒药害人,6、欺人盗贼,7、谋死亲夫,8,使用假银,9、刁唆镇压,10、作践谷粮。这些都可在目连戏中找到踪迹。目连戏也影响了许多地方剧种:《刘氏逃棚》一折,据《陶庵梦忆》称,间亦演出,其间变动最大的,为安徽江苏一带,男主脚作“东方亮”,情节与《西游记》小说中“刘全进瓜”前段相似,其《刘氏逃棚》则变为《赶女吊》,曾盛行于上海的《三上吊》,即以此为根据,《拐子骗银》则为东方亮之妻上吊原由。桂剧《松林戏》,系依照郑本中卷第28折《过黑松林》所改编。依据郑本下卷目连“地狱寻母”改编的地方戏,豫剧有《大佛山》,弋腔有《八殿》,桂剧有《三官堂》,秦腔、湘剧亦有类似剧目。郑本上卷的《尼姑下山》与《和尚下山》二折,更为各个地方剧种所采纳,如二人台《尼姑思凡》,汉剧《双下山》、《思凡》,楚剧、川剧、湘剧皆有《思凡》一剧。徽剧、汉剧、秦腔皆有《僧尼会》一剧,桂剧有《双辞庵》,元明杂剧则有《僧尼配》、《孽海记》。
目连戏长期盛行于民间,经过千百万民间艺人的实践与创造,使它成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一个宝库,别的剧种可以从中找到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营养源泉。黄梅戏越源于民间,黄梅戏要兴旺发达,要有永久的生命力,就不能脱离民间,就应该到目连戏中吸取营养。目连戏之所以能引起村民的广泛兴趣,激起观众的狂热感情,主要是救母情节,体现了人民的感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最近放映的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为何能打动千百万观众,使男女老少都动了情,产生了竞相争看的轰动效应?关键在于这部影片开掘了普通人的人生经验,展示了人性的本质,体现了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母子情,撞击了人们的心灵。从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了目连救母之所以能够感人的原因,黄梅戏也应该创作类似救母和《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体现人间真情的剧本。最近南陵县黄梅戏剧团,正在开掘南陵县的目连戏宝库。南陵县是安徽南部地区目连戏盛行时的一个中心,南陵人演目连戏演出了名,常被请到外地演出。南陵县文化局结合《戏曲志》调查研究工作,配合祁门“郑之珍目连学术研究会”的召开,深入调查发掘,请出民间老艺人教学,由南陵县黄梅戏剧团组织排演了目连戏的部分折子戏,如《思凡》、《哑背疯》等,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本文对目连戏的分绍,也是希望引起安徽戏剧界特别是黄梅戏剧团对目连戏的兴趣,从而到安徽南部地区走红数百年的目连戏宝库中挖掘精华,为发展黄梅戏做一点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