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民间傩戏面具上,大多有一个典型性的细节,即傩面额部的正中,刻画具有巫术神秘意义的符号,俗称“额饰”。
“额饰”的品类尤为繁富。大体上看,有三种情形:一是额间显出有一个穴口,似乎能够纳收、接托什么。贵州有种“鱼傩”面具,一条鱼从人的额头穿进去,额头似有穴窍,鱼尾巴还露在外面。壮族“木偶傩”表现勇武之神时,傩面额上画一黑色的“杯”状灵符,好像有所“接取”。藏族古傩“武相金刚”角色的傩面额部最特别,画一夸张性的女阴形;与安顺傩戏女将眉上画“尖桃”形穴道、贵州“三王”傩面额间画“海贝”以及日本甲贺郡长寿寺傩戏中黑鬼、赤鬼额上画一“竖南瓜籽”形的开口,十分近似。用意何在?耐人琢磨。另一种情形的额饰符号似有威慑性。如壮傩有种面具,额上先刻一圆圈,圈中一道闪电。贵州开阳地区傩面中的灵官形象,脑门上一簇“红火焰”,楚霸王形象眉间堆一团“黑火焰”,藏傩怒神额上则是燃烧的“青火焰”。在湖南泸溪,被称为“鸟头傩”的面具额间有缝隙,里面伸出一个张开大嘴的精怪脑袋;乍看,吓人一跳。在黔西北威宁彝族“变人戏”里有位女始祖阿达姆,她的傩面脑门画着螺。螺,巫师驱邪之法器也。再一种额饰符号有发光、探视的特征。据刘志群介绍,藏傩中温巴面具的额头佩缀着“金色的圆日或银色的月牙”。其中扎西雪巴地区黄温巴面具的额饰,则由一弯赤色的月船托着一轮初升的红日。这种“光照性”的额饰,在湖南城步、武冈两地水魈傩面、贵州吞口傩面以及朝鲜半岛松台地区巫傩面上均有反映。与之相联系,眼光闪烁的“睛”,也是作为额饰的。西藏萨迦寺傩面,蓝色的双眉间装一“金饼”形饰物,之上又有一只淡红底色的竖眼,像在盯着你。它如西藏陀林骷髅神面具、川中二郎神面具上都可看到这种竖眼形额饰。
二
傩面何以在额间作“饰符”?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巫术人类学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一块巨型青铜面具(K2:148),考古学界有学者称之为三星堆“古傩之实证”。这一块青铜面具即有额饰痕迹,面具额间有10.4×5.8厘米的方孔;另一件宽约77厘米的中型面具上,前额正中有一“勾云状饰件”,高66厘米,造型上像一条“高大的夔龙”。赵殿增先生由此推测,巨型青铜面具额间的方孔上,很可能原来也有类似的“勾云状(或夔龙状)饰件”,给青铜面具增加着“神秘的仙气”。这一观察是准确的。日本学者林奈已夫发现,三星堆二号坑所出的铜尊上的兽面也有“额部填饰。”其形状是竖立长板状的蓖形纹,和殷墟妇好墓出土铜器、玉器、饕餮纹饰中的柱状额饰异曲同工。它们大概是供神灵上下的“若木树杆”的“一种变体”。林奈已夫的理解提示我们,从殷商时代开始,巫性思维中的人面像、神巫面具、兽面像的额部好像不是作为封闭的“板块”来对待,而是作为通引“灵气”或“神魄”的神秘“穴口”存在着。这种“穴口”在巫术祭祀中能够上接天之神灵、下导“魂气”升天、或者收揽外游精魄复归本躯,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灵”、“魂”通道。三星堆青铜面具额间的夔龙饰(或勾云饰)以及铜尊兽面“篦纹柱”形额饰正是这种“额间灵穴”的巫术象征,反映了中国原始宗教艺术中一个十分特别的微观形态。
额有灵穴的原始宗教潜意识在民族学资料中有充分的记载。弗雷泽说,对一个人来说,外界的恶灵可能由他的面额“进入体内”,他自己的灵魂也可能由面额“逃离体外”。为了防止第一种可能,刚果黑人“用泥土在前额划一线条”,犹似设下一道“驱邪”的禁符,他们便“感到满意”放心了。为了防止后一种可能,东几内亚海岸的优若巴人,把家禽的血“涂在人的前额”,以为这就拘羁了灵魂,它不再能够飞出。在刚果河流域,被征服者的部落向征服者归顺。征服者担心这些“异类”的人身上潜带邪魔,所以总是命令他们在河中洗浴两天,再在他们前额画一个“白色印记”,意思是封住他们身上的邪灵,不让它们冒出来侵害本族人。与此相近,西非一些男人外出返家时,怕自己沾染了异乡女人传导给他的邪魅,会给妻女带来不祥,进家前请巫师在额上做禳除记号,以清扫、驱遣并“消除外乡女人在他身上施行的符咒”。据说毛利人的酋长如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了自己的额头,他会马上“把手指放在鼻子上用力吸”。因为他的手已无意之中由头额引出了他的“神性”与“灵气”,他必须让它们“复回原处”。在这些民俗事象中,都潜藏了一个原始宗教想象:额间为“灵穴”,神灵、灵魂、邪魅乃至生命之精魂均可由此“穴路”出入往返。聪明的巫师可以根据这个“规律”,通过“灵符”因势利导地在“额穴”间做些封储、阻御或排出的工作。
中国民间也长期存在着“额有灵穴”的观念。李宗昉《黔记》(卷上)记新贵县广顺一带苗族男子,在未婚前为了防护、封存“童男”的“原生命力”(精魂)不外溢,均“缚楮树皮于额”,新婚后,方才解去。川滇彝族人传说,很早以前族人受异族侵伐,一男子想把父母祖灵装进口袋带走,可觉得口袋装祖灵对父母不恭;想把祖灵背到背上,但祖灵太小不好背。最后,他把祖灵顶在额上,并用头发缠住。这时,他顿觉浑身履力可以摇撼山岳。他冲向敌阵,把敌人杀得落荒而逃。由此族人悟出了一个奥秘:祖灵可以由额顶附体,给后嗣输入神力。从此他们的发式,多“笼发束于额,若角状”,俗称“英雄结”,以象征祖灵贴附在额前并时时助佑的意思。西藏的门巴族女人,以为他们的怀孕生子,需有外在“灵力”导人才行。但导人的渠道不是生殖器官,而是额头。想男孩可用头额去碰接“阳具石”,想女孩可用头额去碰触“女阴岩”。这样便可感灵怀妊,如愿以偿。据胡仲实同志的研究,原始的湘西梅山教傩仪祭典中,选女性为“梅山娘”,由她“全身裸露,女阴朝天”,去迎奉神灵降附。这种感灵降神的方式相当麻烦,迫使巫师们“想出一个剔额的主意,即在额头上划开一道口子,人工地做出一个女阴的形象来,以利天人之间的感应。”这种解释也无形中透示了祭祀巫术中“额间穴口”的导灵降神意义。中国傩戏面具之所以在额间做文章,设计各式各样的“灵符”,显然是以上述“额有灵穴”的原始巫术想象为文化基座的。
三
不过,从巫术文化学的经验看,额间灵符与额穴导灵的具体内涵相当复杂。它有许多类型。一种是承接型的,它由外向内引导吉灵(佑护意义的神灵、祖灵)由额间“灵穴”进入神巫面具或巫人圣者的实际躯体。其表现符号常常是利于“接收”、承托的“开口”形状。被学者称为“早期巴蜀文化”类型的城(固)洋(县)地区出土的D型钺上有人面像,人鼻上贯,超出眉际,呈“Y”形额饰;明显含有求助引导祖灵下降凭依以佑其不败的巫术用意。台湾土著居民在木梳上刻人面像。像的额间为“山”形灵符。在神话巫术中,山和树都是人神沟通的天梯,所以“山”形额饰是祈请祖灵神以“山”为踩踏,进入额穴灵道。“山”形额饰比较容易见到。清乾隆《永北府志》记西番人,“男女俱额刺山字”。《太平御览》卷三六四“人事部”“额”条引《论语摘辅象》说,“樊迟山额,有若月衡”。至温庭筠词中尚有“蕊黄无限当山额”之句(《菩萨蛮》)。从《三才会图》中可以看到,汉族民间把秦始皇想象为额有灵符的人物。灵符是一个倒“八”字,倒“八”字中又夹放一个“V”字形,说明他的额间,无时不在承收着上天给予他的圣灵之气。
第二种“额穴”符号是由内向外起镇魅作用的。当面具代表凶厉镇魅之神时,其额间灵穴透释出来的就是杀戾意味的“威灵”与煞气,其符号多为尖锥形或杀伤性物像。南京博物院藏殷代青铜盔上的人面,额中有“菱形”穴孔,外套一个“刺兵”符号;其巫术玄旨在于使戴盔者有威吓敌方的作用。河南密县汉代画像砖上,有守墓的武士像,其额饰与鼻相连,也是“刺兵”形状。四川渠县沈府阙上刻辟邪石像,额间有一“菱形”孔窍代表额穴,穴上冲起一支尖利的独角,显出整个石像内在的镇煞凶灵的属性。
第三种额灵符号对额穴起守御意义。因为额间既有“灵穴”就必须防止恶灵由此通道窜入偷进,尤其是在黑暗的夜晚进行各种祈神求灵的活动,各种妖魅邪灵最容易与所求所请的魂灵混在一起溜进来作祟。所以我们看到许多民族的额饰多作“月亮”形状,起照鑑辨识作用。如新疆库车出土木面具,额上画一横月;明天启《滇志》记“光头百夷”之人的习俗,“额上黥刺月芽”;清·曹树翘《滇南杂志》记棘夷人“额上刺月芽”等。
为了使额间灵穴在接引吉灵、阻御邪灵的工作中方便有序,巫术象征还选用既可睁开又可合闭的“眼”形额饰。“眼”形额饰能够识别何为巫术邀引来的吉灵祥神,何为应该挡在门外的恶灵中的不速之客。神话传说哪吒、闻仲、灵官、凉山彝族的马王、昆明两担石的苗王,都有这么一只眼形额饰。民国《邛崃县志》卷二记蜀地古庙中的蓝面神,“头上额中有纵目”;“纵目”,即多一只竖眼。彝族古歌《查姆》说其祖有一目在脑门顶上,大概也是“竖眼额饰”的异相。在中亚品治肯特发现的公元8世纪的袄神壁画上,栗特人守护神“维施帕卡”(veshparkar)也额有竖眼。卫聚贤先生曾认为在额上做眼形额饰在西藏、不丹,过去还是一种操作于皮肉之上的实际巫术。他说:“光绪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见有二十几个三只眼人,从西藏到北京去朝贡。路过成都,被人围观。详察正中额上的一只眼,非真的眼睛,系于幼时以刀刻划其额为一小直孔,含以黑珠,长大了珠含肉内,肉缝裂开恰似竖立的一只眼晴。”这种“眼”形额饰开闭随意,收放自由,正好适应了巫术活动对外在之“灵”或接或拒、对内在之“灵”或送或收的双重需要。
傩戏面具上各种额饰在巫术内涵上大致与上面三种“额灵符号”相拍合。或者显露穴道,导引、承接吉祥神灵前来依附(如杯状额饰、女阴额饰);或者对恶灵邪魅起阻御攻杀作用(如闪电额饰、火焰额饰);或者对外部神灵进行照鑑、识别与查看(如日月额饰、眼睛额饰)。各种额饰符号出现在不同傩仪及宗教扮演活动中,就会与具体的戏旨相“连链”、与特定的巫术企图相呼应,从而产生原始宗教意义的特别功效。所以我们觉得,从傩戏与宗教文化的复杂关系看,额饰现象确属细小;但深究起来,同样有其深厚绵远的巫术人类学积淀。
王政: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