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傩戏

李怀荪

  古代的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今天尚可以寻觅到踪迹的湘西诸傩戏,与三闾大夫的千古绝唱——《九歌》一脉相承,有着必然的联系,无疑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即沅水中、上游的湖南辖地。前清时设辰州、沅州、永顺、靖州四府。今为怀化地区(辖怀化市、洪江市、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黔阳县、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湘西属大山区,武陵山、雪峰山横亘全境。今仍保存傩戏的地方,多系大山区中的最偏僻处。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

  一、杠菩萨

  (一)“杠菩萨”释名与来源

  “杠菩萨”流行于旧时靖州所属的靖州、会同、绥宁(今属邵阳地区)以及沅州所属的黔阳等县。“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也有称为“降菩萨”的,取菩萨降临傩坛之意。

  “杠菩萨”的流行区,大多属于沅水的支流巫水和渠水流域。汉族、侗族、苗族杂居。侗、苗同胞与汉人相处日久,多操汉语。“杠菩萨”亦以汉语演唱。

  有关“杠菩萨”的起源,尚未发现文献资料。清同治十三年(1874)《黔阳县志》卷十六“风俗”载:“凡酬愿,设位于室,旷处封豕而烹,巫神戴假面歌舞”,当指“杠菩萨”的演唱活动。在这里,人们称巫师为老师,巫师则称自己的教门为“师教”。巫师除了进行巫事活动以外,同时是“杠菩萨”的民间艺人。他们称巫事活动为“内教”,称配合巫事的艺术活动“杠菩萨”为“外教”。今会同县高椅乡高二村侗族巫师“杠菩萨”艺人杨宏远,法名杨法胜,生于1919年。据他介绍,他的五世祖杨光炤,曾于青年时代前往黔阳县铁山,拜著名巫师蓝法隆为师,学习内教和外教,学成后定法名为法祖。杨光炤(法祖)回到高椅以巫为业,并流传子孙,分别定法名为法榜、法深、法远、法清、法真、法德、法宽、法胜(有的是同代相传)。查高椅《杨氏族谱》:“光炤公号常山,生乾隆乙亥(1827)正月初六日。”按照杨光炤的年龄推算,“杠菩萨”在会同县高椅流行已近两百年了。追根溯源,笔者至黔阳县铁山寻访。铁山一带属雪峰山中,确散居有蓝姓人氏,但未发现有操此业者。而此地杨姓、田姓、刘姓人氏中,则习巫者人甚众,今仍间或从事内教及外教活动。至于蓝法隆,就连今已80高龄的巫师杨世贵也不知其名,想必蓝氏坛门很早以前就失传了。

  (二)“杠菩萨”的功能

  靖州、沅州的巫师名目极繁杂。私家进行的一般巫事,行内教不行外教。只有在较隆重的冲傩、还愿时,才内、外教同时进行,才有“杠菩萨”的演唱活动。这里的人家,各因其事,冲傩以祈禳灾疫,还愿以酬谢神明。娱神娱人,演唱“杠菩萨”,主要有下列名目。

  (1)冲傩:因病灾而作的祈禳,是最常见的巫事活动。人们称之为冲傩。若是病灾以外的事因,虽也是冲傩,却另有专称。(2)还愿:因某事而许愿,愿后所进行的巫事活动。或某家先祖许愿,或三年,或五年,定期敬傩神,其后人必尊遗训,届时还愿。(3)敬发财菩萨:殷实富户或因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因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设傩坛,作巫事,以谢神明。(4)和神:旧时,巫水、渠水滩多水险。为求行江平安,排工、水手、渔家多作祈禳,设坛冲傩,与“三洞邪婆”——水中之魔怪握手言和,谓之“和神”。(5)平安愿:某家有人外出未归,冲傩许愿,以祈平安。(6)送下洞:凡有家门不和顺者,被认为是下洞娘娘作祟,请巫师冲傩,将下洞娘娘送走,谓家门可和顺。傩坛的下洞娘娘,系一约五寸长的木偶,供奉时,置下坛。(7)求子:某家无嗣,冲傩求子。(8)庆红坛:即敬小三太婆。民间传说,此神极小气,稍有不到,便要怪罪。冲傩庆红坛,以祈小三太婆宽宏大量,保诸事顺遂。(9)庆伽蓝:某人有病灾,被认为是得罪了伽蓝,冲傩以祈宽宥。(10)庆梅山:梅山系猎神。猎户在猎获大量猎物的年成,冲傩以酬海山。(11)巫师戒法:亦称“抛牌挂印”,仪式极隆重。除了表演上刀梯、捞油锅、滚刺筒、端(烧红的)犁头、踩(烧红的)耙齿以外,还要行内教与外教。

  大规模的巫事活动称为庆庙,由某村寨或若干村寨联合筹办。庆庙在神庙进行,多为该庙所祀神柢生辰而作,旨在祈丰稔,禳灾疫。常以巫事庆庙的神庙,有五通庙、飞山庙、杨公庙、梅山庙、四山庙、天王庙、盘古庙、灵官庙、火神庙、油神庙、城隍庙等。庆庙的主持人称大头工,多由村寨中富户轮流担任。下设二头工、三头工,协助他的工作。他们的职责是负责资金的筹募,以及联系、延请巫师班等事宜。

  (三)“杠菩萨”的演出

  巫师班一般由同一坛门的巫师组成。掌坛者称掌教师,余称帮教师。掌教师一般备有“杠菩萨”的行箱。巫师班的人数,视巫事的规模而定,少则八、九人,多则十余人。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安江等地的巫师班,认为“杠菩萨”剧目过于单调,便搬演当地的民间小戏——阳戏,后来连地方大戏辰河高腔也进入了傩坛。于是,巫师们开始学习阳戏和辰河高腔,一些并不是巫师的阳戏、辰河戏艺人也成为巫师班的成员。这样的巫师班,多至20余人。

  冲傩还愿、敬神作法在东家的堂屋进行。须在祖先坛前安设傩坛。堂屋前空坪临时搭戏台,与傩坛相对,供“杠菩萨”之用;庆庙、敬神作法在庙堂进行,须在神坛前安设傩坛。此间神庙,均配有戏台,称“万年台”,与傩坛相对,供“杠菩萨”之用。

  傩坛又称桃源洞,是巫师作法的场所。傩坛的规制,视东家财力而定。即使最简单的傩坛,也必须供奉傩神——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的神像,高悬绘有傩坛诸神的《总坛图》。讲究的则除了上述布置以外,还要用竹蔑扎成一道道拱门,缠以花纸彩练。拱门上书有“桃源仙境”,“华山宝殿”,“金厥云宫”等坛匾。傩坛当空,还悬有一排排五色纸书写的吊挂,上写“牛角一声山岳震”,“金牌三下邪魔慌”,“道在先天作法主”,“老君传授广宣扬”等。显得庄严肃穆。

  冲傩、还愿的时间,短则一晚,长则五日,七日少见;庆庙的时间,早年为三至五日,自20世纪30年代阳戏、辰河高腔进入傩以后,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不论冲傩、还愿,或者庆庙,一般都是夜晚行巫事,白天“杠菩萨”。

  傩坛巫事的程序,由掌教师视巫事的规模酌情安排。其中不可少的程序有:起见(上疏)、发兵、立寨、架桥、迎神、下马、祭兵、发猖、延烛、放船、扫堂、整祭、化财、散香、入库等名目。所有傩坛巫事,都必须上疏神灵,禀明主旨。私家巫事,多祈禳病灾所设。

  庆庙时,必须向该庙所祀神祗上疏,如五通庙上《五通疏》,飞山庙上《飞山疏》等。

  (四)“杠菩萨”的节目

  “杠菩萨”的节目,大部分已经构成了情节简单的戏剧,但仍有一部分尚未构成戏剧,或仅是戏剧的雏型。今将“杠菩萨”的主要节目以及演出时的习俗简述如下。

  《郎君杀猪》 庆庙时最先上演的节目。旧时此地人家,在堂屋的下坛,都供有四位神祗,即长生土地、瑞庆夫人、招财童子、进宝郎君。相传郎君本是个屠户,杀猪时,在猪肚子里得到了一件宝物。他将宝进贡给皇帝,皇帝封他为进宝郎君。郎君同时又是“桃源洞”派到傩坛的使者和监察神。庆庙开始,先将请到傩坛的诸斋菩萨(如灶王、观音等)敬过,然后开斋杀猪。将杀好并刮毛开膛的猪放到台上,配合演出。剧中郎君,为了庆庙,到处买猪(在与打鼓佬的对白中表现)。开始,他看到的猪不是太大,就是太小。后来,他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猪。买猪的银子,由庆庙活动的主持人——大头工上台付给。大头工用衣襟兜着几个糯米粑(当地称“醮粑”)当作银子。郎君接过“银子”,又是作揖,又是打躬,说许多奉承主东钱多的话。接着以看相为名,又说了许多恭维的言语。随之,郎君杀猪,有一段精彩表演。扮演者以极其熟练的手法,表现了捅刀、吹脚、刮毛、开膛、翻肠等杀猪的全过程。以后是郎君剁肉,他剁一块肉,敬一尊神,讲唱一段,谓之“散花”,是傩坛神事必不可少的内容。最后,郎君在打鼓佬的提示下,演唱自己的身世,剧终。

  《发功曹》 天、地、水、阳四值功曹,为了××地的巫事,分别去到天官、地府、水府和阳府,恭请各路神仙前来傩坛领受供奉。

  《和神》 行“和神”巫事时,必演此剧。巫事的“和神”,系与三洞邪婆讲和之意。“杠菩萨”的“和神”,同时增加了一层众神聚会的意思。此间巫师,称天上的皇母有上桥皇母、中桥皇母和下桥皇母,合称为“三桥皇母”。剧情叙述某家冲傩和神,三桥皇母与其侍者六伢崽,并邀约三元盘古,一同赶赴傩坛。途中,众神多调侃、戏谑。此剧演出中,掌教师要杀白鸡、白鸭各一只,拔毛抛撒,亦谓之“散花”。

  《扛杨公》 杨公是沅水上游的河神,相传为黔县托口人。旧时,巫水、渠水沿江口岸多建杨公庙。庆庙时,必演此剧。剧情表演杨公收到功曹送来某处庆庙的请帖,便与马伕刘洪同往。途中,二人多调笑。演唱时,往往要点到从托口到庆庙地沿途的若干地名,以及诉说这些地方有特色的风情。杨公到达傩坛以后,有一场跳神的表演。当杨公被神魂(神)附体时,便拼命地蹦跳,常常是三四个汉子都抱不住他,这被视为吉利。此后,杨公唱自己的出身。演出此剧,要准备一锅滚烫的甜酒,杀一只雄鸡,将鸡血淋到甜酒里。在场的观众,都备有一只碗。头工用勺子向每人碗里舀一点鸡血甜酒,带回去给孩子吃,谓之“吃杨公酒”,说是小孩吃了以后胆子大。

  《扛华山》 冲傩求子必演剧目。华山土地娶妻二房,均无生养,遂与小婆同去求子。行至凉亭,大婆赶到,吵闹一番,后和好。三人同往颠倒庙求子。颠倒庙有个规矩,出言必颠倒。华山土地说话不慎,得罪了神灵,致使小婆不见。无奈,去接杨顿童(巫师)跳神。杨神仙附体,教华山土地唱《颠倒歌》,小婆得以复出,在颠倒菩萨前许愿求子。此后,华山土地唱自己的出身。当他们得知某家冲傩、还愿时,便同赴傩坛。

  《划干龙船》 李发兴奉太上老君之命,到人间掳五瘟。李发兴的扮演者,必须是法术高超的巫师,往往由掌教师亲自担任。该剧的前半部,上场只有李发兴一个脚色。一开始,他与打鼓佬对白,谈论他的老婆。接着,他与不出场的老婆对白,打点行装,划干龙船到村舍、傩坛掳瘟。路过一片油茶林,李发兴歇脚烤火,与那里挖茶山的人(由打鼓佬替代)闲谈。李发兴诉说他到穿心国、矮人国、独脚国的种种经历;又大谈他接生、唱戏、求雨的种种本领。海氏三娘上场,她47岁了,丈夫死了13年,还要敬神求子,她与李发兴相遇,二人调侃。李发兴为海氏三娘跳神,反为海氏三娘所奚落。李发兴复遇游家五娘。游家五娘是“五瘟”的化身。李发兴几经周折,将游家五娘(五瘟)赶走。此后,李发兴演唱自己的出身。此剧结束时,李发兴杀公鸡,以鸡血在主东家门前的地上划“一”字,意为拦断五瘟的来路。

  《送下洞》 冲傩送下洞时必演的节目。张公家门兴旺,九代不分家。后来,张家娶来一个名唤“下洞娘娘”的媳妇,终日吵吵闹闹,用开水烫死了张家的摇钱树。张公无奈,应允分家。乡间以此称下洞娘娘为“捣家精”。巫师作法,将她送走。演出时,由打鼓佬和一巫师坐着对唱。对唱的巫师扮多角。演唱时,以大、小嗓分男、女。只有演唱到下洞娘娘被送走漂洋过海时,巫师才起身,边唱边以旦角身法走云步。

  《求子》 冲傩求子时必演剧目。玉皇大帝临殿,城隍启奏;某家(即冲傩人家)积德好善,奈无子乏嗣,祈送子以继香火。玉皇恩准,命太白金星传旨送子娘娘,送子娘娘遂抱襁褓,送到求子妇人的床上。于是满堂贺喜。

  《杠禾利》 又名《打求财》,有《单求财》和《双求财》之分。《单求财》叙秦禾利与妻汤九娘吵嘴,一气之下外出做生意十三载,偶遇家乡的补祸匠,听他说汤九娘与翁皮匠行为不轨。他回家探听。先是隔墙试探,与妻见面后,更是吵闹不休。经过邻人劝说,夫妻和好。《双求财》的剧情,大抵和《单求财》相同,只是增加了秦二(秦禾利之弟)夫妇、翁皮匠夫妇和补锅匠五个角色。

  《扛梅香》 在湘西南一带,梅香有“歌仙”之称。旧时庆庙“杠菩萨”,若有看客向巫师班提出要《杠梅香》时,巫师班即出一旦脚饰梅香,与看客对唱。台上台下,二人你问我答。其内容既有戏谑调情,也有根据演义小说而改编的故事。这一节目是庆庙活动中最吸引人的场面之一。若是遇到了对手,要连唱几天几晚,才能分出胜负。观众自然也从头至尾奉陪到底。杠梅香时,头工要备办猪头和四蹄(象征一头全猪),若是台下对唱的看客得胜,便赠他猪头和四蹄拿走,被视为大吉大利。反之,猪头和四蹄被饰演梅香的巫师所有。

  《杠勾愿土地》 冲傩、还愿结束时必演的节目。勾愿土地又称勾愿仙官,是受傩神——圣公、圣母派遣,专司勾愿之神。勾愿和了愿要经过他的认可,主东家所还的愿才能算数。此节目仅勾愿土地一个角色出场,情节在他与打鼓佬、掌教师的对白中发展。他进到主东家,说了许多吉利的话。民间称勾愿土地为“喜乐神”、“白话佬”。他的台词多逗趣,甚至不乏猥亵之词。他在台上啃猪蹄、喝酒,毫无顾忌。最后,他演唱自己的出身,并为主东一笔勾销还愿之债。

  上述“杠菩萨”节目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对于性的种种表现。一出不到半小时的小戏,提及男女之事,竞达二三十次之多。其中有种种对于男女交媾的比喻。角色之间,相互以男女生殖器为题,进行种种揶揄。除了小人物以外,连尊贵的皇母,威严的杨公,都参与这种调侃。勾愿土地把供奉在傩坛上的东山圣公、南山圣母,说成是看牛伢子把满姨(小姨妈)拐到这里来了。《划干龙船》中的李发兴,甚至将巫师占卜用的卦答,比成女性生殖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会同县高椅巫师杨宏远说:“前辈流传下来就是这样的。没有这些事,菩萨从哪里来?圣公圣母有这些事,才有世上的人。傩坛上不唱不演这些,愿就还不了。”

  (五)“杠菩萨”的面具

  早年,巫师杠菩萨时,全都是戴面具的。面具称为“脸子壳”,用香樟或楠木,由本地的工匠雕成。脸子壳分为专用和通用两种。

  专用脸子壳有《郎君杀猪》中的郎君,《和神》中的皇母、盘古、六伢崽,《扛杨公》中的杨公、刘洪,《扛华山》中的华山土地,《划干龙船》中的李发兴、海氏三娘、游家五娘,《扛禾利》中的秦禾利、禾利妻,《杠勾愿土地》中的勾愿土地。这些脸子壳,在当地群众中影响极深。如秦禾利的造型是一个歪嘴,当地凡是歪嘴的人,都一概被称为“扭口(方言,即歪嘴)禾利”,可见一斑。通用脸子壳分生、旦、净,丑,每个行当有几个,根据剧情需要,供没有专用脸子壳的角色选用。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阳戏、辰河高腔相继进入傩坛;巫师们感到戴着面具演唱多有不便,不如像阳戏和辰河高腔一样,施以粉墨妆扮,面部表情还可给演出增色。于是,开始在与冲傩无直接关联的剧目,如《扛禾利》中,取消了面具。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部分巫师班甚至取消了所有的面具,而另一部分巫师班对一些面具,如郎君,杨公、勾愿土地,李发兴等,仍予保留。

  杠菩萨的角色行当,早年虽有生、旦、净、丑之分,如华山土地属生行,皇母属旦行,杨公属净行,秦禾利,勾愿土地属丑行,但因在表演上受面具限制,行当尚未完全形成。取消面具以后,经过向阳戏和辰河高腔学习,杠菩萨的角色行当,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包括摇旦)各个行当不同的表演程式和艺术特色。

  (六)“杠菩萨”的音乐

  巫师班没有管弦乐器,只有打击乐器(锣鼓),称为“响器”。响器包括鼓、大锣、钹和小锣。不论内教还是外教,巫师的演唱,均由这些响器伴奏。动用响器之处,包括唱段的起腔、收腔、击节、分句、分段、衔接,以及配合演员的上场、下场和各种身段等。杠菩萨的打鼓佬,是巫师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除了肩负一般戏曲剧种鼓师的任务以外,还要和剧中角色进行大量的对白。

  杠菩萨的唱腔音乐较简单,与巫师行法事时的音乐多有联系,其主要唱腔曲调有【傩歌腔】、【土地腔】、【冲傩腔】、【菩萨腔】、【划船腔】、【禾利腔】、【梅香腔】等。这些曲调多系专用。

  二、傩堂戏

  (一)湘西傩堂戏的历史记载

  傩堂戏又名傩愿戏,流行于旧时辰州所属的沅陵、辰溪、沪溪、溆浦、凤凰、乾州(今吉首),永顺州所属的永顺、保靖、龙山、花垣、古丈以及沅州所属的麻阳、芷江、新晃等地。这一地域属沅水中游以及它的支流酉水、武水、辰水、湃水和溆水流域。

  湘西傩堂戏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中所载向兆麟诗作《神巫行》:“汝有病,何须药,神君能令百病却。汝祈福,有嘉告,神君福汝万事足。走迎神,巫吹角,呜呜巫师来降神。牲醴具陈,牵羊执豕神具至。只杀豕烹羊,神保是康。坎坎击鼓,备极媚妩。神凭巫语,汝翁病行愈,赐汝以纯嘏。拜送神巫刚出门,阿郎哭爷已声吞。走过东邻还歌舞,今年高廪富禾黍,明年多财复善贾。事事称意惟凭汝,愿唱一部《孟姜女》。”“向兆麟,号石村,京山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举人为(沅陵)县教谕……后永顺府教授。”至少在三百年前,傩堂戏在辰州府所在的沅陵县已有演唱活动了。此后,辰州的州、县地方志多有此类记载。

  乾隆二十年(1755)《泸溪县志》“风俗”载:“虽无当街扎台专演《孟姜女》,但入冬迎傩神还旧所许愿时,也必须唱一本《孟姜女》。演至‘寻夫’时,必向来宾索路费钱。”

  乾隆二十七年(1762)《溆浦县志》“风俗”载:“祈赛听命于巫,神有桃源仙洞、云霄娘娘、梅山诸称,昼夜嬉戏,声及四境。”

  上述县志“杂识”载周方炜和邑令陶金谐(该书主修)的《竹枝歌》:“多病应愁是鬼诃,文狸群从夜森罗。灵巫绝好迎神曲,只恨无人续《九歌》”。

  乾隆三十年(1765)《辰州府志》“风俗”载:“疾病服药之外,惟听命于巫。幸而愈,则巫之功;不愈,则医之过。又岁时祈赛,惟僧道意旨是从。有上元醮、中元醮、土地寿、梓檀寿、城隍寿、伏波寿、傩神寿、佛祖寿、火官寿、五通寿、傩神会、龙船会、圣母会、降香会、阳尘会。又有桃源仙洞、云霄娘娘、云雾仙娘、梅山诸神之称。又三五岁一祀钱神,其祭一小瓦罐,插六七寸竹管于内,用五色绸条十余层裹于管头,置于正寝。割牲延巫,或一日、三日,名曰‘还傩愿’,唱《孟姜女》戏。亲友来观者,以钱掷赏,名曰‘歌钱’。其曲最为鄙俚,每一会费至百余金,亲友所掷,亦积至数十金,巫人以为利。”

  上述县志“杂识”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醵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

  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风俗”载:“祈禳:如求财求嗣求雨,禳灾禳病,必延巫致祝,或请道士建醮燃烛。又有还傩愿者,遇有祈禳,先于家龛焚香叩许,择吉酬还。至期备牲牢,延巫至家,具疏代祝。鸣金鼓,作法事,扮演《桃源洞神》、《梁山土地》及《孟姜女》等剧。主人衣冠随巫拜跪,或一日、三日、五日不等。其名有三请愿、朝天愿、飞云霄愿、白花愿之属”。

  关于傩堂戏流入土家族地区,乾隆十年(1745)《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巫师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当时,演唱傩戏的巫师,是从辰州请去的,到了同治十年(1871),与永顺毗连的保靖,在《县志》中对于当地傩事是这样记载的:“凡酬愿迫魂,不论四季,择日延巫祭赛傩神。祭时必设傩王男女二像于庭中,旁列满堂画轴神像。愿大者,搭台演傩神戏。”其中便没有“延请辰郡巫师”的字样了。

  傩堂戏流入苗族地区的确切时间,尚未发现有关文献。道光四年(1824)《凤凰厅志》载李寅孔作《五竿竹枝词》:“梯田高下绕山阿,秋种麦莜春种禾。愿得年丰衣食足,季冬也解效乡傩。”当时,在地处苗境的五竿地区(今凤凰、麻阳一带),已经懂得效法汉人进行傩事活动了。

  1933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专家凌纯声、芮逸夫受院长蔡元培的派遣,前来湘西进行民族考察,由苗族学者石启贵担任咨询,对流行在永绥(今花垣)苗区的傩堂戏进行了调查。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内有“还傩愿”神事程序的详尽描述。1940年,石启贵编成《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书》,其中亦记有苗胞“还傩愿”情形:“还傩愿,苗谓‘撬弄’。傩神是普通之代名词,并非神号。其神号,是谓天下之名山大川、五天五岳圣帝、五宫五盟皇后夫人、东山圣公大帝、南山圣母娘娘,俗谓圣公为‘傩公’、圣母为‘傩娘’,故有傩神之名称也。此神根始,出于桃源,在湘西边县,占最强大的势力,不仅苗人信奉已深,而汉族亦已深信崇奉也。惟无庙宇为祭祀所,人们祭时,往往就在家庭中,设神坛,安神像奉之。秋冬祭之独盛,春或有之,夏时极少。小村落,至少年还二三堂,大村落,至少年还七八堂。或十余堂亦不等。社会上,几乎造成还傩愿之一种风俗。”同时,石启贵还辑录了部分傩堂戏剧本。

  傩文化在湘西侗族地区源远流长。同治十年(1871)《沅州府志》载:“至春祈秋赛,行傩逐疫,在在行之,此又古礼之未坠者。”至于傩堂戏,则尚未发现有关文献。今新晃柳寨尚有傩堂戏演唱活动。参与者大多是六七十岁高龄的侗族民间艺人。据年逾古稀的吴炳光老艺人介绍,傩堂戏在柳寨代代相传,从他这一辈往上追溯,有关贤云辈——吴代善辈——丑疤癞辈。丑疤癞,姓吴,名不详,柳寨鱼梁坡人,师承不详,是著名的巫师,能演旦角,自己办有傩堂戏行箱。如果按每辈25年左右计算,傩堂戏在柳寨的流行,至少也已经有150年左右了。

  综上所述,傩堂戏在清康熙中叶已在辰州府治所在的沅陵境内出现,并在沿江客民居住的口岸盛行。此后,傩堂戏陆续向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传播,并广泛流行。不论汉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傩堂戏,概以汉语演唱。

  (二)傩堂戏的功能仪轨

  傩堂戏为私家冲傩、还愿而搬演。规模盛大的冲傩、还愿,称为“还大傩愿”,也是由私家主持的。民国十八年(1929),陆军新编第34师师长陈渠珍便在凤凰县城还大傩愿,为时七天七晚,搬演傩堂戏。傩堂戏的流行区,辰河高腔极盛行。人们除了信奉巫教以外,还同时笃信佛教和道教。若市镇、村坊集体酬神,则多行佛教或道教法事,作盂兰盆会或罗天大醮,搬演辰河高腔目连戏。本文前述“杠菩萨”,有一种称为“庆庙”的集体酬神演唱活动,傩堂戏却没有。

  湘西一带称巫师为“老师”,称少数民族的巫师为“土老师”、“苗老师”。几乎所有的“老师”,同时又是傩堂戏艺人。他们亦巫亦艺的组织称为“堂子”或“坛门”。每个坛门都有掌坛师,由当地有声望的巫师担任。他需拥有行巫所用的法器,又有搬演傩堂戏所用的行箱;他主持巫事,又是傩堂戏演唱的组织者。其余的巫师,多是与他同一坛门,且有着师承关系的长辈、同辈或晚辈。掌坛师掌管着坛门的人事权和经济权。坛门的经济分配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掌坛师雇请,二是视收入情况,实行按股分账。

  巫师的巫事活动名目繁多,并不是所有的巫事活动都要搬演傩堂戏。通常的情况下,以下巫事都须有傩堂戏予以配合。

  (1)冲傩。因病灾而作的巫事。麻阳高村一带的巫师,谓某人生病,系魂魄失落,要行巫事把魂追回,故将冲傩称为追魂。(2)还愿。一般有求财愿、求子愿和为消除病灾还愿。通常是一通巫事为一愿。若是还大傩愿,则可包罗万象。(3)翻解道场。俗谓殇亡(非正常死亡)之鬼,只与人送祸,不与人送福。某人殇亡,其后人在数年、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后,为其行此巫事,以求解脱。

  冲傩、还愿人家,要在堂屋布置傩坛。各地傩坛大同小异。一般是“用大桌子两张摆中厅内,桌上设宝坛,摆香米、五供、茶杯、酒杯。宝坛两边摆粑粑,粑粑之上插花旗。中厅两旁摆条桌,亦有香米及牌位设置于其上。傩公傩娘设于宝坛之后方,周围后面及两旁,挂满总坛之神像。安洞柱,插洞条,俨成三洞,俗谓之桃源洞。洞条之下悬绣球。中堂楼枕,概贴大小花字吊挂。有爱美观者,扎五彩牌楼一座于洞门。牌楼中写‘五岳中宫’、‘金銮宝殿’,左写‘黄金阙’,右写‘白玉阶’。洞柱所写之联为:‘黄金殿上巍巍主,白玉阶前荡荡臣’;又:‘视之不见求之应,听则无声叩则灵’;又:‘遍地装成金世界,满堂化作玉乾坤’等。大门上,亦贴大小花柱。两旁门柱贴对联为:‘洒扫礼门迎圣驾,展开仪路接君王’。门外扎虚空祠一座,内悬总坛,插牌位,土地祠,亦贴吊挂及对联。”一般人家;就在傩坛演傩堂戏;讲究的人家,要在傩坛的对面(即屋前的空坪)搭一个戏台。

  傩坛巫事的程序,各地大同小异。傩堂正戏,是戏,也是巫事的一部分;傩堂本戏,是与巫事无关的戏文。现将麻阳一带的傩坛一日巫事情形简介如下。头天晚上:(1)铺坛 布置傩坛。(2)钳灶 傩坛巫事在杀猪以前必须斋戒,巫师割灶监斋。早上:(3)发鼓擂鼓、吹牛角,巫事开始。(4)发功曹 发派四值功曹,前往天、地、水、阳四府,恭请各路神仙。(5)请神 巫师念《请圣科》请神。(6)造桥 营造桥梁,将诸神接到傩坛。通常是以长凳代桥,铺以绘有众神的长卷,意即画中诸神过桥进入傩坛。在作求子愿时,有“大架桥”巫事。以12个木盆,代表12生肖,也代表桥墩。盆内均盛水少许。木盆自屋外一字儿摆到傩坛,木盆上盖以整幅蓝布,代表桥面。巫师作法事,恭请东岳大帝、送子娘娘。上《东岳表》。巫师扮天门土地打伞、七姐抱娃(象征性“襁褓”),搬演傩堂正戏《仙姬送子》。唱毕,将“娃”送到求子妇人床上。(7)解秽巫师念《解秽咒》洁坛。(8)行坛结界恭请坛门祖师庇佑,以期巫事顺遂。(9)安营扎寨 诸神立营寨。(10)会兵诸神会合。上午:(11)迎神迎接诸神进入傩坛。(12)开光点像 即对傩坛诸神像行“开光科仪”。意为通过巫事,这些神像不再只是彩绘、木雕,而已附具神体。同时,对演傩堂戏时所戴的面具,也作此科仪。(13)下马 请进入傩坛诸神下马。(14)上表 将冲傩、还愿的缘由;写具表文焚化,以禀告神明。(15)演傩堂本戏。下午:(16)传表 将表文传至主东所祈之主事神明。(17)保管 以卦答占卜吉凶。如求财,需阳筶;如禳瘟,需阴筶。(18)开霄洞 云霄娘娘,湘西史籍多有记载。霄洞为云霄所在之洞。俗谓上洞云霄罗家天子,中洞云霄李家天子,下洞云霄肖家天子。此种民间信仰多已不存,唯麻阳苗区今仍间或可见。据称云霄娘娘若随妇女而至某家,财产便可能凭白失去,物件可能不翼而飞,甚至棉纱(苗区多家机纺织)可能自己燃烧……令人敬畏。妇女们遂请巫师在自己床头的墙壁上安一个霄神的牌位。仪式隆重,与安家先(天地君亲师位)无异。逢年过节,必敬霄神。若虔诚,可招财进宝。傩坛巫事有“和霄”科仪。意即主东与霄神和睦相处。届时,主东家三男子头戴白纸条,三巫师女扮亦头戴白纸条,在傩坛前狂蹦乱跳,嬉闹调笑,并一定要相互推搡。湘西方言,“推”读“xiao”,与“霄”同音,在和睦的气氛中“xiāo”,谓之“和霄”,巫师们即取此意。“和霄”时,必鸣放鞭炮,傩坛烟雾腾腾。除了主东家头戴白纸条的男子外,任何一个到傩坛看热闹的人,都可参与,并视此为吉利事。“和霄”时,以无拘束为佳。早年,常有人把裤子跳掉,人们对此并不介意。(19)开戏洞 傩堂戏本在桃源洞。巫师作法,将桃源洞中24戏请到傩坛。(20)演傩堂正戏《搬八郎》。剧中八郎杀猪,傩坛开荤。晚上:(21)演傩堂正戏《搬先锋》。(22)演傩堂正戏《搬开山》。(23)演傩堂正戏《搬算匠》。(24)演傩堂正戏《搬师娘》。(25)上熟 演戏至夜半,主东摆煮熟的猪、羊肉敬神而后宴客。(26)演傩堂正戏《搬判官》。(27)送神 巫事结束,送诸神回銮返驾。

  作“翻解道场”演傩堂戏,另有排场。主东要在屋外的坪场或田垅里,以白布围圈,名曰“狱堂”。要扎一条船,将欲“翻解”之殇亡之魂接回。然后,行“断茅人”巫事。扎一稻草人,称其为屈原化身。巫师以屈原为殇亡冤魂之首,作法讲唱:“茅人大哥,我知你的根脚,你是屈原相公,你在汨罗江投河……”于是,殇亡之魂在屈原的召唤下,来到“狱堂”,享受傩堂戏的娱乐。而后,一齐去到扬州,冤魂得以抚慰。

  (三)傩堂戏的剧目

  傩堂戏的剧目,分正戏和本戏。正戏配合巫事进行,有定规,是巫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戏只是作为酬神演出,与巫事并无关联,可视巫事时间长短多演或少演。各地的剧目大致相同。《搬八郎》、《搬先锋》、《搬开山》、《搬算匠》、《搬师娘》、《搬判官》等正戏各地皆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合称为傩堂“三女戏”,属于本戏。以《孟姜女》为代表,史籍多记载,流传已三百多年。“三女戏”各地亦皆有。另有一些某地独有的剧目,如沅陵有本戏《花关索》。麻阳则除了“三女”大本戏以外,另还有“三会”小本戏,即《磨房会》、《芦林会》和《槐荫会》。今择要简介如下:

  《搬八郎》 傩堂正戏。八郎又名蛮八郎,奉岳王之命,前往傩坛宰杀猪羊,请秦童为其挑担,自江西启程,一路而行,直至主东人家。二人买猪,杀猪宰羊。其中有一场精彩的杀猪表演。八郎以猪、羊肉分食众位食荤之神。

  《搬先锋》 傩堂正戏。演此剧,扫妖镇坛。白旗先锋娘娘自桃源洞来到傩坛,与主东共拜神灵,而后演唱。她本为雷州崔氏女,岳王殿前许愿而生,崔氏幼时为岳王摄去魂魄,封为先锋。公皇、王娘赐其金带、花裙,芙蓉花,并白旗(一说为红旗)一面,扫除五瘟、鬼怪,保百姓家发人兴。先锋来到主东家,履行她的职责。

  《搬开山》 傩堂正戏。演此剧,斩妖灭邪。开山戴有角的面具,腰插宣化斧,手拿燃烧着的纸钱上场。他自桃源洞起程,至主东傩坛参神,复以东、南、西、北、中五湖四海之水沐浴。沐浴时,不慎将宣化斧失落海中。

  《搬算匠》 傩堂正戏。开山海中失落宣化斧至长街请算匠占卜。算匠双目失明,招摇过市,演唱其身世,多即兴编演趣事。复唤其妻(凤凰作苗妇扮、麻阳着汉装)同离桃源外出算命,闻主东还傩愿,遂至,参拜众神,并借主东房屋设课棚。算匠拉琴唱曲,招徕主顾。开山至,为宣化斧失落事请其卜算。算匠谓宣化斧失落于海中心,往寻可失而复得,然务必行巫事还愿。开山遵其行,至海中寻得宣化斧,复命白话童子前去接巫师前来还愿。

  《搬师娘》 傩堂正戏。又名《搬童儿》。开山赐童儿腾云鞋,命其去贵州思南接巫师前来主东家还傩愿。童儿至思南,未见巫师而见师娘。师娘苗妇扮(道白用贵州话),有女名幺妹。童儿与幺妹逗趣,与师娘一问一答“盘菩萨”。师娘携幺妹与童儿同来湖南,见开山,同赴主东家,行巫还愿。傩事毕,师娘母女返思南。

  《梁山土地》 傩堂正戏,又名《搬土地》,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中,即有此剧的记载。梁山土地至主东傩堂参神,并协助其农事,保五谷丰登。

  《仙姬送子》 傩堂正戏,行求子傩事时必演。上天七仙姑为求子主东送子,唤天门土地推开南天门,二人同驾五色祥云,来到傩堂,并将“子”送到求子妇人的床上,而后返回天宫。

  《搬判信》 傩堂正戏,又名《判官勾愿》。判官奉岳王之命,到主东家傩堂勾愿。将来到傩坛的先锋、开山、算匠夫妇、八郎、秦童、童儿、师娘母女、粱山土地等请回桃源洞,并亲锁洞门,而后返回岳王殿复命。

  《孟姜女》 傩堂本戏。傩堂戏的代表剧目,史籍多有记载。孟姜女故事民间广泛流传,元人杂剧、明清传奇多以此为题材。叙秦始皇时范杞良因筑长城避苦而逃亡,途中入孟家花园,见孟姜女浴于池中,遂与之为夫妻。杞良往筑长城。孟姜女赴长城送寒衣,及至,方知杞良已身死,孟姜女滴血辨骨,哭倒长城。各地傩堂戏,一般都循上述故事情节而敷演,但在许多具体枝节上,又各有不同。如沅陵一带的演出本,有范杞良死而复生,秦始皇加封范杞良、孟姜女夫妇的情节。而凤凰一带的演出本,却是秦始皇见孟姜女貌美,欲纳为妃。孟姜女假允,提出“滴血点骨认夫君,铺金盖玉行御葬,守服三年进宫墙”三个条件。秦始皇从之。孟姜女在祭夫、哭倒长城以后投火自焚而死。各地的演出本,把湘西的风俗民情融汇其中,将孟姜女说成是湖南澧州人氏。

  《龙王女》 傩堂本戏,敷演柳毅传书放事。元人杂剧,明清传奇均有此题材。龙王三女秀英因思凡而遭贬凡间,适金家为媳。因受婆母虐待,雪山放羊,饥寒难当。山西书生柳毅与龙女邂逅,并为其传书洞庭。龙王发兵救出龙女,将其许配柳毅为妻。其中《雪山放羊》为常演单折。

  《庞氏女》 傩堂本戏,故事出明人传奇《姜诗跃鲤》。庞三春之婆母受人挑唆,对庞氏百般虐待,并逼其子姜士英将妻休弃。庞氏受辱投江,为太白金星所救,并赠以江鱼、白扇。庞氏栖身庵堂,其子安安思母,负米往探。庞氏芦林拾柴遇士英,责其无故休妻,复以江鱼、白扇送士英,治愈婆母之病。婆母得知此情,愧疚不已,接回庞氏,合家团圆。其中《安安送米》、《芦林会》为常演单折,后者为麻阳一带傩堂小本戏“三会”之一。

  《七仙女》 傩堂本戏,仅在沅陵一带流行。连同前述“三女”合称为“四女戏”。天宫七仙女下凡,与孝子董永定情槐荫树下,成就百日姻缘。百日缘满,七仙女奉召回天宫,后又下凡送子。整本已佚,仅存《槐荫别》、《仙姬送子》等单折。麻阳一带,则以其中《槐荫会》为傩堂本戏“三会”之一。

  《磨房会》 傩堂本戏“三会”之一,系明人传奇《白兔记》之一折,仅麻阳流行。叙刘智远投军分州16载,归家接妻,至家已深夜,于磨房与妻李三娘隔窗互问。磨房为哥嫂紧锁,刘破门而入,夫妻相会。

  《花关索》 傩堂本戏,仅见于沅陵。关云长之子花关索路过某山,为山大王鲍文所阻,一场大战,鲍败。其女鲍三娘下山助父,施放法宝“铁鞭裙”,被花关索以“红莲套”制服。鲍三娘见花关索文武全才,生爱慕之心,遂请上山,结为眷属。

  (四)傩堂戏的面具

  傩堂戏的面具,乾隆年间是以纸制成。那时候,就是《孟姜女》这样的傩堂本戏,角色也都是戴纸面具演出的。到了同治年间,仍戴纸面具。据老艺人回忆,清末民国初,傩堂戏面具产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大多由纸质变为木质,二是面具逐渐减少,戴面具的只限于傩堂正戏的部分角色,其余部分以及傩堂本戏所有角色,都改为涂面化妆。在一些地方,如麻阳高村以及新晃、芷江等地,傩堂戏里已经见不到面具了。

  同治、光绪以前傩堂戏面具的具体情况,现已很难说清楚。早期面具多为纸胎,很难保存到今天。今尚能见到的面具有:(1)八郎《搬八郎》中八郎用,半截面具,净扮。(2)秦童《搬八郎》中秦童用,娃娃脸。(3)先锋《搬先锋》中先锋用,旦扮。(4)开山《搬开山》中开山用,净扮。(5)童儿《搬童儿》中童儿用,半截面具,丑扮。(6)判官《搬判官》中判官用,净扮。

  傩堂戏的剧目包括两大类:正戏和本戏。正戏大都是情节简单的小戏,有的只具戏剧雏型。本戏则是较成熟的戏曲,三百年以前就已存在,本戏已有完整的“生、旦、净、丑”的角色行当体制。民间艺人把这个体制也搬用到傩堂正戏上。现将傩堂戏的角色行当及戏路情况简述如下:

  (1)生行:分老生、正生、小生和娃娃生。老生有《孟姜女》中孟公、《龙王女》中龙王、《庞氏女》中太白金星、《梁山土地》中土地等。正生有《庞氏女》中姜士英、《磨房会》中刘智远等。小生有《孟姜女》中范杞良、《龙王女》中柳毅、《七仙女》中董永等。娃娃生有《庞氏女》中安安等。

  (2)旦行:分正旦、小旦、老旦和摇旦。正旦有《庞氏女》中庞三春、《龙王女》中龙女、《孟姜女》中孟姜女、《七仙女》中七仙女等。小旦有《孟姜女》中梅香、《搬先锋》中先锋、《搬师娘》中幺妹等。老旦有《庞氏女》中婆婆等。摇旦有《庞氏女》中邱姨妈、《搬算匠》中算匠娘子、《搬师娘》中师娘等。

  (3)净行:有《龙王女》中龙三叔、《搬八郎》中八郎、《搬开山》中开山、《搬判官》中判官等。

  (4)丑行:有《搬算匠》中算匠、《搬童儿》中童儿、《孟姜女》中卷子等。

  傩堂戏的表演,正戏与民间小戏——阳戏多有相似,本戏则与地方大戏——辰河高腔风格接近。

  (五)傩堂戏的音乐

  傩堂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较为丰富,并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傩堂正戏的每一出戏都有一个共同的曲调,人们称这个曲调为“母曲”。通过“母曲”,演化为傩堂本戏中同一行当的某角色的唱腔。傩堂戏的“母曲”有《搬先锋》中的【先锋调】,《搬八郎》中的【八郎调】、【琴童调】,《梁山土地》的【土地调】,《仙姬送子》中的【送子调】,《搬开山》中的【开山调】,《搬算匠》中的【算匠调】,《搬师娘》中的【师娘调】、【童儿调】,《搬判官》中的【判宫调】等。

  傩堂戏在大部分地区不托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只有沅陵明溪口一带的傩堂戏,与辰河高腔一样,用唢呐帮腔。

来源:中华艺术论丛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