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表演特征及价值初探

覃嫔

  流行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族傩戏“咚咚推”是侗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民族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是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对侗族傩戏的起源和表演特征及其价值作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来关注这一古老文化,探究其将来的发展前景。

   一、侗族傩戏简述

  傩文化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原始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族习俗、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戏、傩艺。其中,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傩文化普遍遍布在我国的乡村,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庙”之说。如今,在一些较偏远的乡村都还保留着自己的傩文化。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一带的傩戏叫“咚咚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得名。有近600年历史的侗族傩戏是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是戏剧的一种雏形,它所有演唱、对白全部用侗语,能演唱的剧目有22个。剧中角色白始至终均在跳跃中进行言说加动作表演,当地人称之为“跳戏”,亦称侗戏。新晃傩戏因其具有原始神秘性和高难度技艺性,而广为人们折服。

  笔者通过采风得知,“咚咚推”没有专门的演出班子和剧本。自古以来,由天井寨的龙姓和姚姓轮流坐庄,主持全寨各种礼仪活动。对于侗族傩戏“咚咚推”的起源,龙、姚二族各有说法:龙氏认为,“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因为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龙姓侗族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从本省靖州迁来。而姚氏认为,头在新寨,尾在天井。这两种说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证明,在进入天井寨之前,两族人均为侗族,两族人都有咚咚推的祭祀演出活动。然而,根据有关资料所记,龙氏“咚咚推”之头不止在靖州,同样在遥远的“古州”——今贵州榕江。

  一些研究傩文化的专家认为:“咚咚推”是一种属于侗民族特有的傩文化形式,它有着傩戏一般的特征,和傩戏一样,“咚咚推”的表演目的是为了请神驱鬼、祈求平安,它的这种傩戏形式虽然在天井寨传承的几百年间没有太多变化,但实际上在进入新晃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天井寨自从明朝有人迁入以来,“咚咚推”的传承就一直没有停过,它历来是父传子、母传女,口传心授记录下来。如今,“咚咚推”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其表演方式所用的道具,唱腔念白乃至整个表演的流程,几百年以来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历史风韵。

  二、“咚咚推”的表演特征

  (一)表演的过程

  “咚咚推”的演出不与当地神事同时进行,它是为庆丰收、祛病消灾、祈雨抗旱而举行的。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演“咚咚推”,七月半所谓鬼开门之日也要演,并且是由姚、龙二氏轮流坐庄来主持全村的祭祀活动。它的演出基本分为开坛、开洞、收坛。“咚咚推”每次演出之前都要举行开坛请神仪式,与侗族地区所有傩祭、傩戏一样,戏前摆一个“八仙桌”置正上方,傩品有傩米粑、一块半熟猪肉及水果和酒杯。“咚咚推”不为私家演唱,而是天井寨人的集体活动。演唱之前,全寨人聚集在一起,各执香火纸钱,祭祀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五代时期湘西南“十峒首领”杨再恩。主祭人铺摆猪肉、糯米粑、果品和米酒,向神禀告这次演出的目的,请求神的保佑,然后炮声一响,开柜取出演出用具,在凳上摆齐,于是大家一起商定本次演出的剧目。“咚咚推”演出的主要剧目有三国戏祭、祀戏和生活剧三种。

  “咚咚推”的演出没有规定的模式和固定的版本,它是根据祭祀人请神的目的而有选择性的表演。但是祭祀剧中的《庆丰收》作为开台戏,是每次必演的剧目,它表达了全家人的共同心愿,请来各方土地神来保佑农作物的风调雨顺,能够有个好收成,并且表达了对各方土地神圣的敬意和感谢。三国戏中的《造反》(即《关公战蔡阳》)是做为“咚咚推”表演的收场剧目,此剧目的表演体现了一种战场打打杀杀的热闹场面,也是把“咚咚推”的演出推向高潮的剧目,这也体现了侗族人民尚武、讲义气的民族气节。“咚咚推”的最后一道环节是收坛,即送神。把请来的各方神灵鬼怪一一送走,这样“咚咚推”的演出从开坛请神到开洞演出剧目到收坛送走神灵才得以结束。

   (二)面具的运用

  “咚咚推”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具备戏剧的一般特征,它的演出融入了舞蹈、演唱、乐器伴奏和故事情节等多种因素。“咚咚推”表演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艺人们所戴的各种面具。这些面具有的是模仿动物的形象,有的是人们想象中的鬼神形象,但更多的是三国人物面具,这种情况和天井寨人的先民原来就居住在贵州,而贵州境内少数民族在三国时和蜀国关系友好有关。“咚咚推”的头饰有自己独特之处,剧中各种角色戴上面具之后,头上均缠约8尺长的黑色丝帕,帕两端从脑后长拖于地。表演时,头帕白双肩搭过,双手各执一端进行各种象征性表演,如摸胡子、牵牛、骑马乃至开肠破肚。这些面具变形奇特,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纯属想象虚构的。其中又以神化人物为主,造形兼有“人兽合一”的特点,他们有体现勇武、凶悍、威严的神,并常集动物的狰狞和人形面孔于一体,将二者奇怪地重叠起来,它既有人的形象,如类似人的眼、耳鼻、舌、嘴,又类似动物。这种神是在图腾崇拜进入后期即旧石器时期晚期萌发,于中石器时期末期产生的,它抛弃了最早的动物神,把人自身的一部分并入神的领域,充满“神人合一”幻想色彩,是与当时弥漫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对大自然神秘畏惧感相关的。

  “咚咚推”演出所有角色全戴面具,常用的面具称为“交目”,共有36人。

  ①三国人物12副:关公、刘备、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貂婵、华佗、蔡阳、甘夫人、糜夫人,其中关公面具使用率最高,所有三国戏,关公均有出场。

  ②傩神2副:姜良、姜妹。他们是传说中的侗族人祖先,此面具不为演员所戴,仅是讲傩时供奉。

  ③神鬼面具6具: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

  ④动物面具3具:公牛、母牛、狗。

  ⑤其他人物13具:刘高(打瓜精中人物)、官员、秀才、巫师、王婆、强盗、癞子各一具、兵丁4具,差役2具。

  (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

  侗族傩戏“咚咚推”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它融入歌、乐、舞,具有三位一体的表演特征。这里的歌指的是在剧目表演中演唱的各种曲目。乐指的是在表演“咚咚推”中使用的鼓和锣两种打击乐器。它的使用特点是不作为歌曲伴奏,使用于歌曲引子,段与段之间的间奏和尾声几个地方,“咚咚推”被当地人称为是跳戏,因为“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合着“锣鼓点”,踩着三角形,不停地跳动。“咚咚推”的起舞步伐也表示了民俗中“鸟”的图腾崇拜和“五行说”。这种跳三角的步伐当地人又称为跳梅花,很像鸟觅食和鸟假眠的步伐。鸟在假眠时,经常是闭着(或睁着)眼睛,左有脚轮换独立,寻食时,双脚同跳,“咚咚推”也是如此,左脚(独)一下,右脚(独)一下,然后随着鼓点双脚一跳,便算完成一个单位动作。在“咚咚推”表演中,这种别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歌、乐、舞融合成一个整体,是“咚咚推”区别于其它傩戏的一大特色。

  三、“咚咚推”的价值

  (一)“咚咚推”的文化史价值

  傩祭戏“咚咚推”汇聚了侗族人民的崇敬信仰、人文文化等许多成份,具有很高的文化史价值。“咚咚推”的文化作为知识、信仰、宗教、文学、艺术、风俗等的综合表现,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今相当长时期,仍能在侗族的某些地区中保存与流传,并构成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二)“咚咚推”的民俗学价值

  “咚咚推”的原始形态为傩祭,是原始巫术的表现,也是一种民俗活动,并且它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民俗活动。例如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每年的七月半等一些节目中都会演出“咚咚推”,其目的是请求神灵消灾除难,以保该家子人畜平安,风调雨顺等各种与人生仪礼相关的民俗事项。有关的傩戏演出,又与民俗宗教农业生产等风俗结合在一起。

  (三)“咚咚推”的戏剧中外史价值

  “咚咚推”被称为“中国戏剧的化石”,与其他地方的傩戏一样,无论内容到形式均保存极为古朴的风格。首先,它的演出是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保存戏剧最古老的传统。按照农业民族宗教崇拜的戏剧与纯娱乐戏剧的不同划分,前者将庄严的内容融入表演中,使观众理解这种演出是为农业丰收和家宅平安而祈求神灵保护。其次,它的面具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咚咚推”使用的面具,大都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设计,虽有夸张,但接近真实生活。表演也不像宗教戏剧那样神秘、恐怖,反而给人亲切感。其三,它的面具能表现出戏剧历史的发展轨迹。“咚咚推”作为傩戏的代表,它的起源为巫术,并且这种巫术活动又与农业民族的丰收仪式结合在一起,有关文献记载,至少在宋代以前,这种傩俗活动与宗教信仰保持一致,宋代以后,开始把教坊怜人的表演渗入傩祭中,傩祭的娱乐成分大为增强,于是傩戏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此时,面具的巫术力量消失,表演仅为使戏剧效果更臻完美。

  傩文化产生与发展,植基于农业社会,且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初期。发展至今的“咚咚推”已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人类学家由这种面具文化,可以探讨巫术与农业社会的关系,即庄严的面具文化中所包含的农事信仰,有时甚至将面具强加于丰收神,演员戴面具表演,演技越高,丰收神之性格越发完美。“咚咚推”的表演在农村环境中发展、进行。农民的思想贯穿于傩戏中,所以从其表演形式、内涵、特点的考察,可以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信仰、习俗与文化。

  侗族傩戏“咚咚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我们必须重视自己祖宗创造和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咚咚推”以其独特的祭奠形式,广泛的娱人娱神的特征,及别具一格的祭具,构成了与现实生产差别很大的原始社会意识形态,体现着浓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风。用钟敬文先生生前的话说,“对于这古老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万分珍惜,百般关爱”!

  参考文献

  [1]湘西傩文化之谜[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2]吴宗泽主编.中国侗族戏曲音乐[J].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3]中华五千年网[DB/OL],新晃侗族傩戏

  [4]中国侗族民间音乐[J].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

  [5]卢朝栋主编.思南傩堂戏[G]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6]中国傩文化论文选[J].贵州文化出版社,1994年4月

  [7]文化发展论坛,孙文辉专栏[J],2008年4月10

  [8]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

  [9]夜郎考[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

  [10]贵州民间文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来源:《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