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论祁剧与中南各兄弟剧种的历史关系

邹子模

  祁剧使用的语言,虽与祁阳话有很大区别,但它毕竟是在祁阳官话的基础上吸收中国西南地区的语音成份,再发展成为由单、双、空、实的咬字方法所规约的道白。这种道白使用的是中州音韵,与西南广大的地区语音近似,调值则完全相同,所以祁剧的道白和唱词,能使很多地区人们听懂。在省内如零陵、衡阳、邵阳、郴州、及怀化(黔阳)等五地市区;在省外则包括不少省份,如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以及新疆等省。在这些范围内的观众,大都能听懂祁剧的道白,也能听懂祁剧的唱词。祁剧是湖南景大的剧种之一,历有“祁剧子弟遍天下”的美誉。在这些大面积的地区演出,与当地剧种很自然的要交往、接触,有的是纵的关系,有的是横的关系,但多数是纵的关系,现在就其与中南各兄弟剧种的历史关系,作一些分析论述。

                       一、祁剧与江西东河戏

  祁剧的高腔(弋阳腔),原是由江西邻近湖南的各剧种,主要是由东河戏与吉安戏传过来的,后来的昆腔与弹腔南路(宜黄腔),也莫不如此。但反过来,东河戏与吉安戏又受到了祁剧较大的影响。比如祁剧的南路,原是来自江西宜黄腔,但祁剧经过发展丰富后,又被东河戏所吸收,《东河戏》资料说:“东河戏二黄,原名二凡,即宜黄腔(老二黄),后吸收祁剧南路,包括正调反调、唢呐二黄、底调,反调即反二黄,又称还魂调或阴皮。”这明显是受到祁剧的影响而促使两个兄弟剧种的音乐更为接近;又如东河戏原先无北路(西皮),它的弹腔西皮,是从祁剧的北路传过去的,苏子裕说:“东河戏吸收西皮,始于清咸丰年间,是桂剧班的丑角演员丁仔回到家乡赣州,把桂剧《双界牌》等十余本西皮戏传给东河戏艺人。”(见《东河戏》资料)祁剧到清康熙以后,高、昆、弹已经完全台流,这时祁剧班经常去江西演出。因为湖南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经受战乱,已是人烟稀少了,遂有“扯江西,填湖南”的移民措施(见《湖南通志·地理志》)。许多湖南移民的祖先都在江西,祁剧班常到江西演出。祁剧艺人向有“三下赣南”的传说:从清雍、乾到同治及清末,有“新喜堂班”、“仁和班”及“福兴班”到赣州演出。而“福兴班”在赣南的演出活动,持续四十余年,以后发展扩大成为“老福兴”、“新福兴”、“老舞台”与“大舞台”四大名班,到1927年前后,祁剧在赣南地区共有三十七个班社。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调整合并,在江西的大余、南康、兴国、瑞金、安远、于都六个县都有专业祁剧团(见1954年《江西省戏曲会演大会统计资料》)。由于祁剧大都在赣南发展,与地方剧种“东河戏”有着亲密的关系,以致演出路子也很近似,由于声腔同源,东河戏又受到祁剧改良后的声腔影响,连唱腔都几乎一致。其它如动作表演程式、排场处理,都与祁剧相同。所以两个剧种的艺人能搭班同台演出。东河戏艺人学习祁剧的艺技,使他们的剧目、声腔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技艺不断提高,演出很受观众欢迎,该剧种由原来的业余演出逐渐变成专业性戏班了。

  祁剧与东河戏的不同之处,主要在剧目方面,如东河戏无《岳飞传》、《水浒传》、《征东传》、《征西传》四本戏,(见《东河戏》资料)而祁剧这些戏都有,但东河戏有这些大戏中的单折戏,如《疯僧扫秦》、《夜访白袍》、《江边会友》、《敬德耕田》等。那是后来从祁剧中学到的。仅《铁树传》一剧,是东河戏根据江西民间广泛流传的许真君斩孽龙的故事编演的,而祁剧则没有;另有《女三剑》、《铁公鸡》等剧目,祁剧也没有,这些戏原是东河戏从民间曲艺中的小戏发展而来的。此外东河戏在高腔帮腔时与祁剧也稍有不同,祁剧在唱词最后两字邦腔,而东河戏却邦腔的字更多一些。音乐方面,东河戏与祁剧也略有区别:东河戏除高、昆、弹(南北路)以外,另有“南北词”小调参在戏中演唱。因为东河戏原是从民间“南北词”的小戏发展起来的。

  此外,在江西的吉安戏与祁剧的关系也很密切,这两个兄弟剧种,从剧目到演出,包括服装道具,脸谱化装,乃至音乐,大体相同。江西移民来湖南的属吉安地区的最多,祁剧到吉安演出的机会也就更多了。它们之间经常交流演出,祁剧高腔(弋阳腔)本是从吉安戏及东河戏传过来的,但祁剧经过吸收别的剧种的优点,并接受了湖北汉剧的西皮,丰富了自己,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后吉安戏只好让位给祁剧,而吉安戏便不复存在了。(见毛礼镁《吉安戏》资料)

                    二、祁剧与闽西汉剧、广东汉剧

  祁剧进入福建比进入江西要晚。祁剧班早期的演出活动,是先在赣南,后来才进入福建的。大约在清乾隆初年,祁剧开始在福建西部各县演出,是那些接近祁阳官话的客家话地区,如宁化、清流、永安、连城、龙岩、上抗、长汀等地。演出时间长达二百五十年。据刘湘如在《福建日报》上介绍说:“据调查发现,早在清朝初年,祁剧已传入福建,在宁化坊田公社池氏祠堂的戏台墙壁上,至今还留有:‘乾隆丙辰年(1730)祁阳新喜堂班到此演出’的题字墨迹,……如今,仅宁化一县的祁剧业余剧团就有四十多个,它象春天的杜鹃花一样,开放在闽西美丽的山乡,象征着湘闽人民的友谊。”(见《湖南人与福建戏》)清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八年(1869),楚南班(祁剧)“春福台”、“双贵班”、“福泰兴”、“荣德班”,都到罗坊演出过,可谓盛况空前。

  根据上述情况,可见祁剧在闽西演出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目前,闽西还保存不少业余祁剧团队,他们的大锣和高音鼓,保持粗犷豪放的风格,服装也接近早期的祁剧戏服。

  祁剧在闽西盛行,主要原因是当时当地缺少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即算有其它的剧种,如闽西汉剧,也不是本地的剧种,故当地人以往称“汉剧”为“外江戏”。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依照晚清秀才、《汕头日报》编辑钱热储的倡议,才把“外江戏”更名为“汉剧”。但这种汉剧与湖北的正宗汉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受祁剧的影响却比较大。欧阳予倩在三十年代就说过闽西汉剧本源于祁剧。《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中的《闽西汉剧志》叙述汉剧的来源说,汉剧与湖南班(原注:即祁剧,亦名楚南戏)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部,从龙岩县万安乡收集到清咸丰至光绪时期的外江班手抄本,共录传统剧目近百个,其中《血手印》、《天门阵》、《迴笼鸽》、《双贵图》、《打登州》、《珍珠塔》、《二度梅》、《铁弓缘》等都是祁剧常演的节目,可见这个“外江戏”剧本是与祁剧一脉相承的。

  闽西汉剧既然属于“外江戏”,却又找不到它在外江的其它源头。那么,它的祖先应来自祁剧。也就是说,闽西汉剧,实际上是祁剧的变种。它们之间是纵的关系,并不是横的关系。

  至于广东汉剧在当地也被称做“江外戏”,据老艺人说,“广东的汉剧,是祁剧从闽西传到梅县、潮州后发展而成的”,这些话是可供参考的。这两个汉剧的许多剧目相同,在声腔方面,也大体相似。如他们把乱弹都称为“南北路”,南路板上起唱,北路眼上起唱,与祁剧相同,而祁剧的北路剧目,如《六郎斩子》、杨延昭、佘太君的一段唱腔,《法场换子》王金爱的一段唱腔,《沙沱搬兵》李克用的一段唱腔,都是由慢板转起板,再转慢二流,这和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的板式安排也一样。(见《湖南省祁剧志》)

  再看,在乐队建制上,祁剧乐队分文武场,文场由祁胡、月琴、三弦、瓜琴四大件及笛子、唢呐组成;武场由战鼓(高音鼓、)噪鼓、大锣、大钹及碗锣(高音小锣)组成,与闽西汉剧和广东汉剧的伴奏乐器也是基本相同的。

  最后来谈角色行当,祁剧与两种汉剧只是名称略异,如闽西汉剧与广东汉剧,角色行当分老生、小生、花旦、兰衫(青衣)、正旦(鸟衣)、老旦、丑、红净、大花等九行,比祁剧多一行“兰衫”,它是从正旦中分出来的。祁剧青衣统归在正旦内,汉剧分“老生”行,包括正生(青须),而祁剧分“正生”行,包括老生(白须),而红净一行,与祁剧二花脸略有出入,红净扮演的关羽、赵匡胤一路戏,祁剧由生角扮演的,总之,差异微小,这就证明欧阳予倩先生三十年代所说,闽西汉剧本源于祁剧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三、祁剧与粤剧

  祁剧在广东的演出,始于清乾隆时期。祁剧在广东演出活动频繁,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毫无疑问,它对粤剧有着深远的影响。欧阳予倩先生指出:“粤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阳戏嬗变而来的。”(见《粤剧浅谈》)他在《试谈粤剧》一文中就谈得更具体了。他说:“二十年前我遇到广东的老伶工和在广州落籍的湖南老艺人都曾谈及祁阳班子,曾在广东盛行过,广东梆黄的唱法,曾受祁阳戏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例如唱腔里的金钱吊芙蓉,祁阳戏也有,叫做吊句子,桂戏就叫吊板,这是别的剧种里头没有的。还有角色进马门时的一跳,(名叫小跳)也和祁阳戏、桂戏相同,而为别的剧种所无;又如广东戏没有受到京剧班武戏的影响,以前的把子(武功)是和祁阳戏、桂戏的把子相同。这都可以说明,广东戏和祁阳戏的关系。”这把祁剧与粤剧的关系说得够清楚了。

  在剧目方面,粤剧名艺人陈非侬,在其《粤剧的源流和历史》一文中说:“特别是湘剧中的祁阳戏,很多剧目和粤剧相同。”据此,把早期粤剧传统剧目的江湖十八本等剧目与祁剧剧目对照,绝大部分相同,只有《十三岁孩子封王》、《打雁寻女》、《李忠卖武》和《辨才释妖》四本戏,祁剧是没有的,相同剧目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粤剧和广东汉剧,与祁剧的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这两个剧种流行在不同的方言地区,粤剧在珠江流域的粤语区流行,广东汉剧则在粤东客家话地区流行。而粤剧受外地影响较大,音乐增加新的管弦乐器,如小提琴及黑管等,它是地方戏曲最早使用西洋乐器的开山祖师,并不断改良提高。于是汉剧和粤剧,在唱腔上逐渐出现了差别。这是因为时代和环境的影响所致,终于拉开距离,差别也就显著了。

                        四、祁剧与桂剧

  祁阳戏班进入广西和进入广东的时间相差不多,大约是清乾隆期间。据《燕兰小谱》记载,湖南郴州人刘凤官(祁剧艺人)自幼驰声两粤(两广)。可知当时已有祁剧班在广西演戏。清乾隆、嘉庆时期,有“瑞华班”及“庆芳班”等祁剧班社,经常往来于广州、桂林间。据《桂林地区桂剧史资料汇集》称,清道光时,有楚南戏(祁剧)“吉祥班”,到恭城龙虎关演出。清光绪二十二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嵩组织的“桂林春班”,为充实演出阵营,聘请了一批优秀祁剧艺人,活跃在广西各个舞台上,深受观众欢迎,培养了广大观众爱好祁剧的兴趣。

  乾隆年间祁剧进入广西后,桂剧名艺人蒋晴川、刘吉甫曾拜祁剧艺人为师(省志有详细记载)。桂剧的第一个科班成立于清光绪八年,即英辅臣创办的“缨络小社”(俗称“福”字学班),这个科班全部聘请祁剧艺人担任教师,以后又陆续创办到民国二十八年杜仲仙等人创办的“仙乐科班”,前后共十五个科班,都是祁剧艺人教戏,如先后有桂永寿、肖明云、周宝龙等四十三人担任教师。除教科班外,祁剧艺人又在广西收徒传艺,使祁剧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些祁剧艺人,完全是按自己所学的祁剧路子教学的,这样的祁剧教学,自然使“桂剧”受到极大影响,下面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说:

  1、有些剧目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完全一样,如祁剧《胡琏闹差》,桂剧叫《胡迪闹差》,祁剧《白氏盗草》,桂剧叫《雄黄阵》。所不同的是桂剧的高腔戏不如祁剧的多,这是因为祁剧传入广西比较晚,是祁剧在高、昆、弹合流以后到乾隆时期传入的。桂剧自然着重在吸收较自由的弹腔戏了。

  2、在音乐方面,都是以弹腔为主,弹腔剧目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弹腔均称“南北路”,有反调,南路反调叫“阴皮”,北路反调叫“背弓”,“四平调”祁剧、桂剧都称“弋板” (实际上是“宜板”之误),又同把“安庆调”称做“安春”;祁剧的特殊唱腔“吊句子”,桂剧叫“吊板”,以及“四门腔”的唱法,两剧种也相同;在发音上也很近似;即花脸用霸音,生角用沙音,小生用子音,旦角用窄音,丑角、老旦用本音;又生、旦、花脸,可用真假嗓相结合,祁剧称做“老配少”,桂剧称做“雨夹雪”,意思相同。(见《湖南省祁剧志》)

  3、在表演方面:祁剧和桂剧“开衫子”(起霸)的表演程式相似,其出手部位,有严格规定,即旦角平乳,小生平肩,生角平眉,花脸过头;表演宾主讲礼节时的“三档袖”,都是这两个剧种的特有程式,其它剧种是没有的。两剧种的演员,都讲究单、双、空、实的咬字方法,这些特色,两剧种所共有。总之,桂剧没有不同于祁剧的任何特色。所以欧阳予倩先生在论及祁剧和桂剧的关系时,非常中肯地说:“桂戏,本来是湖南的戏,就是祁阳戏。”(见《后台人语》)当然,桂剧在抗战时期,经欧阳予倩先生的倡导,对桂剧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丰硕战果,通过一些桂剧艺人到湖南搭班演出,也促成祁剧在化装、用噪、唱腔(主要是旦角唱腔)等方面的改进,桂剧对祁剧改革的促进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祁剧与邕剧

  广西邕剧和桂剧一样,同祁剧的关系十分密切。不过,祁剧对邕剧的影响比桂剧要晚。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邕剧才开始出现。据广西邕剧老艺人谈,邕剧开始就是由祁剧艺人洪玉官和文福彩等先后到广西南部,一面献艺,一面授徒,等到条件成熟后,便正式成立班子并组织演出了,进一步发展,戏班不断增加,本来是唱祁剧,但因这些戏班扎根在邕江流域,因而被命名为邕剧了。由于是经过祁剧艺人教戏的,是受祁剧的直接影响,所以它的声腔脱离不了祁剧,周贻白说:“邕剧剧目中,有所谓祁桂路和粤路的分别,祁桂路是指祁阳戏和桂林戏;粤路则指广东粤剧。”(见《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这里所谓两路,是以后形势发展,逐渐形成的。邕江流域,原是粤剧活动的重要地区,邕剧不能不受到粤剧的影响,在交流当中,作为老大哥的粤剧,以它的较为先进的音乐,和受西洋影响的排场,而促使邕剧不断发展。但是邕剧中的祁桂路,却占了统治地位,比如邕剧的祁桂路传统剧目,共二百二十个,与祁剧相同的,竟有一百九十六个,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在音乐上虽然也学习了粤剧,吸收了先进的乐器,但其声腔,基本保留祁剧声腔。邕剧没有高昆,其弹腔和祁剧一样,都称“南北路”,唱腔始终与祁剧、桂剧相同,特别是南路中的“阴皮”、弋板(宜板),安春、七句半,与祁桂剧完全一样,邕剧也有“吊板”,《高旺进表》跟祁剧一样,唱的是北路吊板,《四九问路》一剧,银心向四九叙述马家下聘的唱段,祁剧唱弋板(宜板),因其花腔多,称“花弋腔”,邕剧称之为“一品箫”,唱法与祁剧相似,《尤查关》一剧,邕剧不仅排场与祁剧相同,就是表演细节、唱腔、道白,全都一样,邕剧虽没有高昆戏,但在伴奏中却有昆曲牌子,如上场用《点绎唇》、设朝用《朝天子》,出兵用《泣颜回》,其用法与祁剧和桂剧则完全相同。广西研究邕剧的同志说:“邕剧发展衍变,大致可为两个过程,最初是祁桂路的影响最深……”(见《湖南省祁剧志》)这句话,已为祁剧与邕剧的渊源关系,作了高度的概括。

  总之,祁剧是地方大戏,它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被称为全国性的大剧种,确是名不虚传。祁剧在与各兄弟剧种的交流中不断衍变和发展,在改革和开放的今天,作为戏曲百花园中的祁剧之花,将会开放得更加鲜艳!

来源:《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