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丝弦小调
“丝弦”是湖南广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属于明、清时民歌、时调的流变。“湖南丝弦”从长江下游传来,吸收溶化了湖南的地方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丝弦”在民间是与民歌、竹马灯、花灯调等民间歌曲同时存在的。《黔阳县志》记载:“又为百戏,若耍狮、走马、打花鼓、唱《四大景》曲,扮采茶妇,带假面哑舞诸色,入人家演之。”这里所说的打花鼓唱《四大景》曲,即演唱丝弦小调,所以花鼓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就同丝弦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中,现仍有大量的丝弦曲牌,作为自己应用的唱腔。“丝弦”是湖南花鼓戏音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湖南各地的花鼓戏,都有丝弦曲调。一般也是作为戏中的插曲,但也有以丝弦音乐为主要唱腔的小戏。如邵阳花鼓戏《打鸟》,除了两支“走场牌子”外,唱腔中的《对口淮调》、《采花调》、《道春来》(《四大景》之一)、《瓜子红》、《十爱》(《一匹绸》)等就都属丝弦小调。
丝弦音乐包括丝弦套曲和丝弦小调两种形式。丝弦套曲的曲调,一般发展较大,有一定的板式,多属于综合性的结构,常是运用数支曲牌联缀起来,演唱大型的传说、故事。丝弦小调是指短小的、能单独演唱的丝弦曲牌。花鼓戏中应用较多的是这类曲牌,如《叠断桥》(《喜报三元》)、《银纽丝》(《四季相思》)、《玉娥郎》、《九连环》、《叠落金钱》、《剪剪花》等等。
丝弦小调的结构是和民歌相似的。
例134:

例135:


这是丝弦小调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它是以呼应二句式为基础而发展的。第三句被重复而成为第四句,并和前面构成调式交替的色采对比。“重句”是丝弦曲牌的结构特点之一。
丝弦小调流行到各地,因语言关系是会有变化的。包括旋律和句式的变化。但一般曲调的骨架子,却要保留原来的基本形态。对比例134、135的变化,便可知一般规律。
另外,较大一些的丝弦小调,也可是分段结构。如:
例136:


《对口淮调》的曲调结构,包含[Ⅰ]、[Ⅱ]两个段落。[Ⅰ]段中的一、二腔句是它的基础,属于呼应式的二句式段体,它本身就是可以独立存在(《对口淮调》是商调式的)。三、四两句是一、二句腔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句腔上的“宫”音出现: 所构成的色彩对比,也可以称它为呼应的二句式段体,因为《对口淮调》是按长过门分段的。但从完整的词意看,这四个腔句应是一个段落。由于三句腔的调式因素,已经构成转句意义,所以我们称[Ⅰ]段为起承转合结构。第[Ⅱ]段是三、四两个腔句的变化重复。与[I]段的原腔句相比,上句腔是末尾的“重尾”变化,多了一个分句: 使这句腔有了两个对比的分句,它们是不同宫音位置的对比:

下句腔是“加垛”形式。这样,[Ⅱ]段已经不是(Ⅰ)段的简单重复,它们之间也构成了对比。
多段落的曲调结构,也是丝弦曲调的重要曲式。段落多少,以表现内容为准。一般情况,每个段落都有不同的变化。包括句幅大小、节奏及旋律的变化,调式色采对比等等,但从曲调整体出发,又必须保持各段都统一于基础调式及基本旋法的原则之中。
湖南花鼓戏的唱腔体系,包括川调、打锣腔、牌子(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及小调等类,曲调结构均源于民间音乐,沿用民歌的结构原则。它的发展(戏剧化),也照顾了这种固有的结构特点。呼应式、重复式(呼应重复或变化重复)、三句头或五句头、起、承、转、合以及自由句式结构等等,在四大类唱腔中,这些结构形式是被普遍运用的。
曲调结构,可以体现一种音乐的基本特点,但相同结构的曲调——川调、打锣腔、牌子类的曲调,都运用上述结构原则来组织自己的唱段,但由于声腔形式(演唱和伴奏形式)、音乐材料、调式特色和发展手法的不同,它们的风格和特点,却大异其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