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汉剧打击乐,以原有的土锣鼓为主,后来吸收了苏锣鼓、京锣鼓的乐器和打法,但始终保持了传统的“双钹路子”,具有高亢激越、炽烈火爆、干净利落的特点,善于表现两军对垒和杀伐打斗,如传统剧目中的《佳梦关》、《曾头市》、《八盘山》、《挑滑车》、《长板坡》等戏的大部分场面,均用打击乐来表现。所以常德汉剧打击乐,有“锣鼓半台戏”之说。
尤为突出的是,常德汉剧打击乐,深为本地区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所欢迎。每逢红、白喜事,或其它欢庆,都要经常敲打常德汉剧锣鼓。此外,精通锣鼓、熟谙戏文的汉剧爱好者,也经常在一起评戏论乐。“未见形,先听音,锣鼓一响,便知戏文”,这是他们对常德汉剧的评语。过去,常德汉剧多演外台(又称草台),群众三五成群,相邀看戏,在远隔几里的途中,只要“闹台”(即开台锣鼓)一响,他们就能知晓是某某剧团,在演某种戏文。有的甚至还能从锣鼓声中辨别出是某戏的人物出场了。可见常德汉剧打击乐。与当地人民群众关系之深了。
一、常德汉剧打击乐的沿流及其变革
常德汉剧打击乐的早期历史业已失考,据前辈艺人忆述;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发展和变革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大约在1910年以前,常德汉剧打击乐还是用大堂鼓(比神庙中的大鼓只略小一些),大土锣(又名“朗河锣”、“箭河锣”。一面约十几斤,用木杆吊着敲打)大土钹(类似大铙钹,一副约四斤多,挂在脖子上,双手击奏),大铰子,外加马锣合奏。其特点是:体重、音喧、气氛强烈。缺点是使用时颇费气力,过于粗犷而不宜于文戏的演奏。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在辛亥革命以后,常德汉剧音乐界有一批著名人士,如唐相九、蔡胡琴、曾花八、覃大王等,将大鼓改为中等堂鼓,大土锣改小(但其音量不变),以后又改为“削钹”(即现在使用的“醴陵钹”),又比小型土钹更为轻便。在演奏技巧上,轻、重、快、慢均能表现出来,增强了打击乐的表现力。其后不久,又改用了苏锣,比原有的土锣音调有所增高,加上这时又改进了双钹的演奏法(即头钹有时变二钹,二钹反过来作头钹),这样交替变换使用(俗称“桥花”),大大丰富了表现力。更为突出的是,双钹演奏法的改革,形成了常德汉剧打击乐具有独特风格之一的“双钹路子”。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这是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变革时期。
第三阶段,是抗战胜利以后,京剧盛行时期,为了表现武戏的需要,又吸收了京锣京鼓。但这种吸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融化吸收。在演奏上,仍然保留“双钹路子”的特色,使其与京剧有明显的区别。现在所演出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均按需要选用“土、苏、京”三种大锣。
过去的常德汉剧乐队叫做“场面”。场面又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唢呐、笛子、胡琴、三弦、月琴等乐器组成;“武场”由鼓、头钹、大锣、二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成。常德的“天元”、“文华”、“瑞凝”、“同乐”四大名班,过去将乐队与舞台工作人员统称“三箱七场面”。“七场面”,即指由七人组成的乐队而言。这七人之中,又有一个担任把子、烟火、桌椅等台前的道具工作,称作“台杂”,而担任小锣的乐队人员,还要兼负“半边台杂”的任务。这样一来,整个乐队实际只有五个半人。(农村剧团乐队人员有时更少)。但这五个半人组成的乐队,既要演奏两支唢呐、两支笛子、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又要担负一整套打击乐器的演奏。在方法上,由于长期实践,产生了一整套个人分工责任制的操作规律。如:除一个专任司鼓指挥乐队外(有时也要打锣),其他几人都要兼任多种乐器。拉主胡与奏二钹的要兼任唢呐、笛子、胡琴、反弦(即二胡,南胡之类);头钹、大锣的人员要兼任弹拨乐,多半是互相斢换,一专多能。这种由少数几个人担任以上文武场各种乐器的,老一辈称为“全挂子”;只会拉,不会吹,或只会打,不会拉,被称为“半边把式”。历代老一辈从事文武场的,都具有全挂子和一专多能的技术。如老一辈的张恒盛、覃大王、陈狮子、曾花八、蔡先生(即蔡胡琴)、唐相九、谭明哲、胡汉章等,以及现代的赵湘成(绰号小婆娘)、李春柏(混名搞八爷)、刘炎卿、袁中宪、聂长发、龚光新等,他们都技艺娴熟,造诣很深。四大名班之一的“文华班”的文武场面,历来就以“刀砍斧齐”,“干净利落”而享有盛名。
二、常德汉剧打击乐的作用和地位
常德汉剧打击乐,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有变化多端的演奏技巧,有浓厚的乡土气。“双钹路子”的独特风格,在常德汉剧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单从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各种“锣鼓点子”来说,就可以联成各种程式套子,进行多变化的单独演奏,使其成为一套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器乐交响曲。如常德汉剧的“闹台锣鼓”,以及流行于民间的狮子,龙灯舞的锣鼓点子等,就深受群众的喜爱。据说,常德过去就有人常到“鼎盛戏院”专去听“场面”的特殊爱好。
由于前辈名师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对常德汉剧各种器乐的使用与技巧所总结的丰富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现分别介绍如下:
1.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分类
常德汉剧打击乐的“锣鼓点子”,大约有200至300多个,现记成谱子的就有200多个。它的表现形式分为四个部分来使用。一部分是配合唱腔的锣鼓点子。唱腔上有“一流”、“二流”、“三流”等板式节奏,打击乐同样有这种板式节奏的锣鼓点子相配合。如唱“一流”时,锣鼓就演奏“拖槌”、“二丙”、“司槌”、“原板边溜子”、“一四七”、“豹子”等点子。“二流”唱腔就奏“工尺”、“龙凤鼓”、“扯槌”、“凤点头”、“抡四重”等点子。“三流类”则奏“大三流”、“夺五槌”、“倒丁丁”、“包三流”等点子。如:
(例一)[二丙]


道白部分锣鼓,则演奏“鸡头”、“连五钹”、“摆场”、“二三捶”等点子。
(例二)[鸡头]

鸡头可单独演奏,又可紧接“摆动”锣鼓。
上下场锣鼓部分,则演奏“水底鱼”、“倒脱靴”、“下山坡”、“双单帽子”(即“收头”)等点子。
(例三)[单帽子]

舞蹈锣鼓部分,则演奏“川拨棹”、“红绣鞋”、“双、单合头”、“一炮”等点子。
此外,为了配合剧情,增加气氛,还有套于唢呐伴奏的锣鼓点子。如“风老大”、“三腔”、“四进门”、“大尾声”等,另还有各种“堂吹”和其它曲牌套锣鼓的点子。如“泣颜回”、“风入松”、“上、下小楼”、“回回令”、“二犯”等。
(例四)[三腔]

从以上四个部分的锣鼓点子,可以看出:有些大的点子,小的类同样也有。但大小两类的土、苏、京三套锣鼓打法所产生的效果却又各不相同(见上各例)。此外,原“四大名班”又各有一批本班的“一家戏”。这样,就势必产生一批专为各班“一家戏”所独有的“锣鼓点子”。所以说,常德汉剧打击乐的表现形式和程式套子是极为丰富的。
2.常德汉剧打击乐的演奏方法与技巧
常德汉剧打击乐的演奏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无论是合奏一套“锣鼓点子”,或伴奏一出戏的“锣鼓点子”,都要达到“抑、扬、顿、挫、”“刀砍斧齐”。要强烈,则象“崩山垮墈”一样,其中尤以头钹付出的劳动最大;要文雅,则似“水中投石”一般,音色清脆,余音缭绕。
担任“武场面”的乐手要想达到一定的伴奏水平,必须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技术要领:“司鼓”者的手要灵、眼要准、板要稳(包括鼓眼点子),还要熟记剧情、紧密配合演员的表演艺术。
“打锣”者,首先要懂得“神、风、道、点、更”五种独特的演奏方法:“神锣”是指用于僧教上下场或菩萨登坛念引之时,起着渲染气氛的作用,如“神溜子”等类的锣鼓点子。“风锣”:击奏锣边,多用于人物“抖色”、“昏迷”之时。“道锣”:击奏二至三锤单音,然后吹奏唢呐牌子或锣鼓套子,如“水底鱼”等,用于人物上下朝或行路,起着鸣锣开道的作用。“点锣”:是按司鼓的手势或人物动作击奏的,作“鸣钟击鼓”或其它效果之用。“更锣”:即指戏曲中的“更锣更鼓”。演奏时先起“更鼓”后奏“更锣”,作为报时辰之用。常德汉剧的“更锣”较之其它剧种和生活中的“更锣更鼓”,更有其独自的特点,如常德汉剧的一更三点、二更四点、三更一点、四更二点、五更三点(鼓奏更,锣代点)。它是根据本剧种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唱腔规律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更锣鼓”。以上五种“锣”的表现形式,司鼓者往往只点示一下,或者根本不点示,担任打锣者,就要准确无误地演奏出来。
“头钹”(俗称“上手”),俗话说:“头钹的板,二钹的眼”。也就是说“头钹”起着担板的作用(即掌握节奏上的强弱、快慢)。它的口诀是:“轻、重、快、慢、稳”,即弱要弱得下去,强要强得起来,能快能慢,节奏稳当。
“二钹”(俗称“下手”),它的口诀是:“桥、铰、垫、填、脆”。“桥”指“桥钹”。苏锣鼓很多点子,有时头钹和二钹要互相斢换,这样反复“桥转”时,要求“桥得好,花得妙”。“铰”,要担当和小锣合奏的各种小打击乐锣鼓点子。如“击头”、“小溜子”等。“垫”,与头钹合奏时,要“垫”得好听,常说“要进得去,出得来,不拖泥带水”。“填”,某些锣鼓点子中的弱拍、附点、切分音等节奏,要准确“填”进去,“填”得干脆明快。“脆”,系指二钹的音色要清脆,不要出“闷”音和其它怪音。
“小锣”要灵活、手巧。合奏时要“填韵补缺”;独奏时要“独当一面,节奏稳妥,反应明快”。同时要熟记剧情和表演。传统戏中很多表演,手式、动作的伴奏,司鼓者并不发眼指挥,“小锣”必须担当起“无头眼”类的伴奏。
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规律和要领后,还要熟记各种大小“锣鼓点子”。首先是要熟认各个“司鼓”者的鼓眼与手法。“司鼓者”发出什么“眼”,转换哪种“点子”,都要能及时地反应出来。过去有经验的“武场”名师,闭着眼睛,只凭耳风就能辨别清楚。二是要熟练掌握各种锣鼓点子“眼”的粗细、文野、大小之分。例如有时司鼓者根据演员情绪的变化,往往临时变换打法,有时将大的改小,或一个锣鼓点子只演奏一半又突然变换成另外的锣鼓点子。这时,俗称“吃玲珑饭”的上下手人员(包括大锣、小锣、钹),就要灵活地跟着变换。三是要熟悉配手。持头钹的要熟悉二钹的脾性,持二钹的要摸透头钹的特点,如谁爱这样“桥”,谁爱那样“花”;谁的钹路“密”、谁的钹路“稀”(大小锣也一样)等等。只有这样相互熟悉了,在伴奏时,才能得心应手,配合自如。过来有一句行话:“不怕丑,一合手”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还有一个与“文场面”结合的问题。“文场”在一般的情况下,必须服从“武场”的指挥。如“起唱”、“亮调”和节奏变化的掌握。但有时“武场”又必须照顾“文场”的表现手段,如唱腔上的强弱,板式上的变化,节奏上的伸延等。此外,“文场”还必须帮助司鼓做些“预眼”和“提眼”的工作。
3.常德汉剧打击乐的风格与特色
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土锣鼓”,其特点是粗犷、火爆、高亢、激越、节奏明快,最善于表现“弓马戏”中两军交锋的威武场面。如传统戏《定军山》、《凤鸣山》、《八盘山》、《清河桥》等,均需用“土锣鼓”伴奏才有气氛。特别是“土锣鼓”套双唢呐合奏的“擂子”、“飞溜子”、“快刹间”等形式,更有千军万马之势。演员们经常说:“只要堂鼓一催,土锣一响,浑身的劲就来了。”
常德汉剧“苏锣鼓”,有清脆、灵巧、干净利落之特点,长于表现“文戏”。特别是在表现剧中人物悲伤感叹、生离死别的情景时,打击乐奏出的“双钹路子”,如“乾悲头”等点子,以及在唱腔的某些特定上下句行腔中,偶尔套用马锣、铰子(有时还加用堂鼓、唢呐),人物一面行腔,打击乐一面有节奏的伴奏(俗称“牵眼”或“提眼”),然后接转唱腔或舞蹈的锣鼓,如“工尺”、“扯锤”、“长锤”等点子,更是别有风味。
(例五)“扯垂”起唱(北路消眼)的上句行腔。

4.常德汉剧打击乐的弱点及其改革
以土锣鼓为主的常德汉剧打击乐,由于过去长期活跃在广阔农村,演出于荒野高台,因而逐渐形成了粗犷、火爆的性格特征,对于表现以杀伐打斗为特点的功马戏特别适宜,但对于表现那些优美抒情、声情并茂的唱功戏,却又显露出它“火爆有余,文静不足,程式凝固,表现单调”的弱点。对于表现现代戏,也觉距离时代气息较远,因此多用于舞蹈一类的场合,其它部分则用苏锣鼓和京锣鼓伴奏。但如长此下去,这具有地方特色的土锣鼓即将有自行消灭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苏锣鼓,以它轻便灵巧、双钹交替变化的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今天的常德汉剧舞台。然而,它毕竟是从土锣鼓衍变而来的,虽然前辈名师在其演奏技巧上下了许多功夫,但从整个程式套子和表现形式上来看,也依然与土锣鼓同样存在着公式概念、点子贫乏的弱点。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民群众对艺术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具有代表剧种特色的常德汉剧打击乐,就必须在保持剧种风格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努力创新,大力发展新的锣鼓程式套子,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要从研究、解剖传统打击乐的规律入手,打破陈规,改革使用。如当前新的文学剧本中的唱词安排,很多都是由“倒板”转“回龙”再转“慢板”等成套唱段,而常德汉剧打击乐中,配合接转“回龙”的锣鼓点子并不多,往往就以“一锤”或用“武豹子”代替。但配合新的表现形式又往往显得不十分协调,现则改为破格使用传统锣鼓点子中的“洗马头子”。
(例六)[洗马头子]

这种锣鼓点子在常德汉剧传统艺术中,原来只用于“马夫”洗马的特定舞蹈,现将它用于表现新的形式内容,觉得较为协调,于是就形成了起“回龙”等类唱腔的特定点子了。又如:拆开套子,分别使用,给以出新。传统锣鼓点子“缕缕金”、“红绣鞋”,“川拨棹”等,过去只用在配合“大溜子”中表现人物整冠系带或间场之用,节奏也较平淡缓慢。现根据需要分段拆开,在节奏上给以加速、伸延、快慢变化的处理,为配合开打、舞蹈增添了新的色彩。
(例七)[缕缕金]

(注:与原点子略有不同。)
这样分段拆开使用(根据不同需要,可采用分段奏或全奏),既保留了传统路子,又较适合于表现新的形式内容。此外还可以“配合旋律、创点应用。”传统戏中的“开幕”、“间场”、“下场”等都比较单一,一般是“起幕”奏“开场锣鼓”,“间场”用“冲头”、“下场”奏“下山坡”等点子。形式凝固,也无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而今天的舞台艺术,要求创作一些为剧情服务的开幕曲、间奏曲和闭幕曲,有时在乐曲中还须掺配一些打击乐合奏来衬托气氛,这样就必须创新一些锣鼓点子来适应剧情的需要。如常德汉剧演出的《程咬金娶亲》一剧中三、四场的间场,原音乐的处理,只简单用文乐组成的间奏曲来表现,显得气氛不够,后来创造性地填补了一些锣鼓点子,就较好地烘托了剧情的思想内容。
(例八)[程]剧四场间奏曲

在演奏方法上,力求清晰,明亮,和谐悦耳,克服过去那种吃力击奏的震耳噪音等等。以上这些改革,笔者认为是可喜的尝试,值得继续探讨。
此外,常德汉剧打击乐,也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之又有少数同志,不同程度的存在一种崇洋非古,重文轻武,忽视传统打击乐的思想。他们认为从事戏曲打击乐是低人一等,不象文场(即“三大件”)和其它管弦乐受人尊重,或认为传统打击乐没有什么东西可学,而热衷于西洋乐器。当然,西洋乐器有音色丰富,音域宽广等长处,我们也不反对适当地借鉴和吸收,但民族的传统乐器和戏曲打击乐的特色,西洋乐器是不能代替的。一个地方剧种的打击乐是体现一个地方剧种特色的标志。如果常德汉剧削弱了打击乐的特征,或用其它器乐来代替,久而久之,常德汉剧就不成其为汉剧了,而变为歌剧或其它剧种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常德汉剧打击乐,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还应加强。当务之急应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并给以应有的地位,建立戏曲打击乐研究、学习、实践的阵地,为继承传统器乐艺术而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