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支撑起一片新天地
田汉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之所以被称为“戏剧魂”,正是因为他支撑起了中国戏剧文学的一片新天地。正如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对田汉的评价一样,“假如说金无足赤,那么,田汉是一块九成以上的金子。”这其中不仅仅是对他的人格的肯定,而且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田汉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支撑起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片新天地。
第一节 由借鉴到独创
借鉴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与超越,田汉对日本以及西方文化艺术的吸收,实际上他正是想通过对外国先进文化艺术的吸收来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他接受日本及西方文化艺术的历程,也正是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探索与发展历程。
田汉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卓越的剧坛领袖,他的早期戏剧作品,包括译介和创作及实践,“本身就是一部戏剧史”——即对话剧这一“洋物种”在被引进中国、开发直至发展成熟全过程的最有说服力的阐释和见证。田汉以其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从艺视野,在学术和创作上对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兼收并蓄,因而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热情地向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流派的戏剧学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风格,那就是重情绪、重哲理、重意境的创作特征和新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所谓新浪漫主义在田汉看来就是“把理想生活建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理想的旧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的自然主义的相互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为田汉早期作品中那股浓郁的浪漫而诗化的现实主义气息所吸引。
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是他整个创作生涯的发轫期与成长期。在创作方法上对外来艺术手法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使其作品风格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追求——诗意化、音乐美和传奇性。
(一)诗意化
二十年代的田汉,与其说他是戏剧家,不如说他是戏剧诗人更为合适。他写戏的技巧远不如写诗的思维顺畅。有人说田汉“是把真诚纯洁天真的个性流露出来的浪漫主义的作家”。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在田汉的早期戏剧作品中,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压倒了客观叙事性:对诗一般优美意境的追求,胜过了对剧情的真实描写,从而形成一种重气势、重抒情、重神似、重哲理的艺术风格。那么,田汉的这种诗意化风格是如何由借鉴到独创的呢?
我们前面已经详细地探究了田汉受佐藤春夫的影响,佐藤春夫作品中强烈的抒情以及诗化般的语言,为田汉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他的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可以说是其艺术借鉴的作品,由于是第一次,作品中难免存在明显的瑕疵。它其中的诗意化有点成为抒情的滥觞。随着田汉戏剧的艺术探索的逐渐成熟,他对艺术的把握有了更为独特的理解,他把西方的抒情与中国的传统抒情方法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果。
田汉的戏常常不是以事件的生动、结构的严谨取胜,而是以情绪的浓烈和语言的诗化感动观众。田汉常常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扑捉问题,但在表现问题时又往往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因此,他在创作时一般不正面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通过人物对话交代事件的结果,重点描写人物围绕这一事件的情感发展。如《午饭之前》是因黄、庞之事,宗教之争写成。但作品并没有正面描写湖南沙厂工人同军阀赵恒惕的斗争,而是通过剧中人物(大姐)围绕这一事件的思想变化,表达了一种“反抗”情绪。从“灵的世界”里流出来的诗,或以意境取胜,或以象征手法给观众以暗示,或以诗的语言拨动观众的心弦。这种对诗意化的刻意追求,既增强了田汉剧作的抒情美感,同时也模糊了创作风格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界限,使得一些现实主义作品,如《咖啡店之一夜》等也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
(二)音乐美
为营造作品的抒情气氛与写意情境,田汉在早期戏剧创作中不仅追求语言的诗意化,通过诗化语言的节奏体现作品美的律动,而且,他还把乐曲、歌声溶入到话剧创作之中,以增加音乐的美感,并通过对全剧气氛的渲染,使所抒之“情”更加浓烈,所写之“意”更加幽深。
《梵峨璘与蔷薇》的主题是“艺术”与“爱情”,作者以“梵峨”(Violin之音译,小提琴)象征艺术,“蔷薇”象征爱情。作者把二者直接写入剧中并非多余,而是借“物”喻人,以“物”抒情。剧中有一大段戏讲述秦信芳的“提琴”来历,实际上讲的正是秦信芳的身世。秦信芳在绝望之时之所以能够放下自杀的匕首,就是因为他“忽闻梵峨琳的声音自远而至。呜呜然如泣如诉,绵绵不尽,秦手中的刀不觉停止了——”。这里的“琴声”简直成了这紧张气氛中的一个“角色”,起到了“人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在《咖啡店之一夜》中,当俄国盲诗人可仑斯奇弹奏着凄婉之音、唱着哀怨之歌时,立刻触动了林泽奇和白秋英的感伤与苦闷,使他们顿时感到人生的行路难。如果说这些乐曲、歌声的运用,不仅起到调整全剧节奏、增强音乐美感的作用,而且,那优美的歌词不仅与人物的情感契合,而且与全剧的诗意风格也相得益彰,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话剧加唱的艺术形式,可谓田汉的一大创造,它开创了“五四”以来话剧艺术诗意化之风。
(三)传奇性
现代戏剧来源于西方,尽管由日本之桥转介而来的戏剧已经被改造了,但是西方长久以来束缚戏剧的“三一律”并没有消失。西方现代戏剧同样处于“三一律”的制约之下,因此,戏剧的传奇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田汉在对西方和日本戏剧的传奇性借鉴基础上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与开拓。
田汉的剧作根基于现实生活,但在剧情构思上却追求浪漫主义的传奇性。他是把诗的意境和传奇性的情节结合在一起,通过强烈的诗情对生活的偶然性进行主观的想象与创造,使剧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结构安排上,他不受时空的限制,不拘守“三一律”,不采用那种要求有高度集中统一性的“锁闭式”结构方法,时间、场景变换自由,以驰骋其勃发的神思和诗情。在他笔下常常出现“惊奇”的场面,如《灵光》中梦境与现实的交替描写;《获虎之夜》中猎“虎”与伤“人”的巧合;这些手法的运用直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灵光》中的顾梅丽就是经过一场“梦境”,才从失恋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知道了自己“应做的事了”;黄大傻的受伤更深化了《获虎之夜》的主题,把一对青年人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推向了高潮。
在文明戏衰落、旧剧充斥舞台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田汉的剧作确实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他在创作中刻意追求诗意化、音乐美、传奇性,既给剧作增添了诗情画意的美感,也开创了“五四”以来戏剧创作的诗意化风格。这是田汉在学习日本戏剧与西方戏剧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他是当时中国戏剧的希望,是戏剧界的骄傲。
第二节 人生的升华
对于田汉来说,戏剧已经不仅仅是戏剧了,它是一种人生的升华。田汉早期剧作以主观抒情的审美方式,建构创作主体的内在激情和精神世界,有着深层文化蕴含。那么,在这有着深层文化蕴含的戏剧创作中,到底存在哪些日本因素和传统气质呢?
田汉早期剧作中充满了灵与肉的尖锐对峙和冲突。“无论创作剧、翻译剧都有一种共通的感伤的所谓‘灵肉生活之苦恼’的情调。”田汉作为“五四”时期最先觉醒的一代人,现代意识促使他企望国人能够摆脱“肉的烦恼”,进入“灵的世界”而达到“灵肉一致”。然而现实的压迫又使他感到生活中灵与肉是分裂的,因此,他一再强调:“我们做艺术家的一面应把人生的黑暗面暴露出来排斥世间的一切虚伪,立定人生的根本,一方面更当引入一种艺术的境界使生活艺术化,即把人生美化,使人忘却现实的苦痛而入一种陶醉法悦浑然一致之境”。这是田汉早期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早期剧作的出发点。对于田汉来说,虽然他并不无视现实的物质存在,但是他更偏重于“灵的追求”,他的剧作要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尽情敞开自己的美好性灵,使自已也使别人获得超越于生活限制的兴趣怡悦,使生命感应获得一种高层次的满足。田汉的这种思想与当时日本文坛的新浪漫主义气息是息息相关的。田汉的“灵肉观”虽然与日本的那种纯粹的追求个人感官快乐与享受的“灵肉观”有区别,但是实际上田汉的思想也是受到日本当时的社会影响。他头脑中浪漫主义的唯美观,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戏剧创作。
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弹奏的即是一曲艺术与爱情的赞歌。一对在艺术之宫沉迷的年轻艺人,冲破重重世俗意识的束缚、物质生活的磨难或诱惑,从艺术中寻求着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咖啡店之一夜》中的白秋英,在爱情上表现得十分纯真和执着,全然不受世俗观念的约束;她追求的是一种两情相悦的真正的爱情,我们不能因为白秋英爱了一个不值得爱的男性而否认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她是一个真正用心去感受爱的少女,为了爱,她说服清高的父亲改变旧观念,同意她与盐商的儿子相爱;为了爱,她敢于放弃家庭毅然一个人踏入社会的大沙漠,不惜在咖啡馆当侍女。而当她一旦失去李乾卿的爱之后,她并不泯灭生活的勇气,而变得坚韧和成熟。当李乾卿卑怯地要以重金赎回情书时,她当即将情书和钞票一起扔进火里烧毁,在关键的时刻保持了自己独立的人格,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用自己的行动使爱的真谛得到确认和升华。
“灵魂和肉体一样有它自己的需要,而它最大的需要之一就是精神要有所寄托,正是这种寄托的需要可以说明人们为什么从激情中得到快乐。激情有时使人痛苦,但没有激情的生活却更使人痛苦。”田汉早期剧作是美与爱的讴歌。爱情与世俗、艺术与人生的矛盾,是田汉早期剧作围绕着灵与肉所展开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往往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对生命个体存在的理由和目的进行探寻,以追问现代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说,田汉关于灵与肉的观念顺应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的思想潮流,作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代表,他的早期浪漫剧正是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思想启蒙者的现代人文精神。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田汉继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剧诗传统,注入话剧以诗的品性,在戏剧领域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一直被视为诗的流变和分支,剧诗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元杂剧大家关汉卿、王实甫到明清传奇大家汤显祖、洪升等都属于戏剧诗人。而西欧近代以来的戏剧即所谓话剧,则是散文剧,“五四”以后在中国传播的即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这类作品,它们都是以散文为体裁的。田汉从小即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特别是对传统戏曲情有独钟。
在日本留学期间,田汉开始接触现代话剧,包括西方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戏剧,为着表达和传播新的生活和思想,他的早期戏剧创作自然采取了话剧的形式。但是,从他的早期戏剧作品中却不难发现它们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承传了戏曲艺术的剧诗传统,在剧作中将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散文与诗歌相结合,弥漫着诗的气氛和诗的情调,这在当时的中国剧坛十分引人注目、自成一家。
这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诗化,作为抒情诗剧,它“不以事件、性格或观念的展开当目的”而“专欲暗示一种情念的葛藤或情调的流动”。田汉在戏剧创作中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冲动、情感、意念,因而他剧本中不强调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是突出人物围绕事件的情感发展。作者本人则顺着情节的发展不由自主地投入角色,让角色成为自己的发言人,尽情抒发自己对事件,也即对现实处境的感怀。这样,田汉的戏剧中抒情性的长篇独白、诗性化语言就显得举足轻重了。这在他的最初的两个剧本《梵峨磷与蔷薇》、《灵光》中即很明显。在处女作第四幕就因为心上人柳翠为自己作“牺牲”而离去,秦信芳对人们只为物质的享乐活着而愤慨,也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责,面对黄昏,他独自在梧桐树下徘徊,免不了对花落泪,对月伤情。这大段独白便尽情烘托了人物此时此境中对情侣思念的缱绻深情和无可诉告的寂寞和悲哀。其中萧瑟的梧桐树叶,干渴的蔷薇和伤情的泪珠,形象生动地渲染了人物凄凉的心境。
田汉对戏剧的热情,他已经不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艺术来看待了,而是倾注了他全部的生命。因此,我们不得不感叹:戏剧是田汉的生命,也是他生命的升华。
结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本研究课题通过对田汉早期戏剧创作所受日本因素的影响进行探索,发现日本因素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还是当时日本文坛的作家,都对田汉的早期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对当时日本社会环境及文坛的剖析,厘清了田汉当时受日本因素影响所处的社会环境。田汉在日本的文艺活动以及戏剧译介活动,对他的早期戏剧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中国易卜生的苗子”成长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领袖,田汉一生探索的戏剧道路正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轨迹。
田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师,日本留学时期所受到的日本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他的一笔宝贵的财富。田汉对各种知识与文化采取了兼吸并收的态度,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他极富个性化的创造。因此,我们可以说,田汉的早期戏剧创作正是对异质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创新,而日本因素是这种异质文化的主要部分。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与杰出代表,田汉与日本现代戏剧、作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并非偶发现象,而是中国社会时代精神作出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田汉对现代戏剧移植到中国的选择,剔取,融合甚至独创,发现中国现代戏剧的独特发展轨迹与特点。
田汉早期戏剧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石,其中日本因素的影响对其有着重大的贡献,只是这种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我相信通过该文章的阐述,能够使人们对田汉早期戏剧作品中受到日本因素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田汉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他接受日本因素影响的问题中还有诸多论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其中,关于田汉在东京高等学校学习的入学时间及专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在赵怡写的《[恶魔诗人]と[漂泊诗人]——田汉の象征诗人像と日本文坛の影响—》第一段中认为:“田汉は一九一六年、长沙师范学校を卒业した后に日本に渡り、一九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第三科(英语)に入学した。そして、当时の中国人留学生として珍しく文学を专攻した。”
译文:在赵怡写的《〈恶魔诗人〉和〈漂泊诗人〉——田汉的象征诗人像及日本文坛的影响)中的第一段中认为:“田汉于1916年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1920年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第三科(英语专业)学习,作为中国留学生中极少数的一个选择了文学专业。”
但是,根据小谷一郎的考证,在《田汉在日本》一书中的“田汉留学日本大事记”中,第434页中记载着:1919年(民国8大正8) 21岁春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旁听生。根据原始资料,如大正10度(1921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外国学生[生徒名簿](筑波大学藏)第438页中,“1920年4月进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第三科(英语专业)学习。”田汉选择的却是英文专业。正因为学习英文,所以可以看得懂许多欧美文学作品,可以接受许多欧美思潮。当然,对于这一点的确证还有待我们去探究。
另外,关于田汉留日期间的回国问题也存在疑点。
在小谷一郎的《创造社と少年中国学会·新人会——田汉の文学及び文学观を中心に一》中认为:“田汉が最初に日本に留学してきたのは一九一六年でぁる。だが、彼は二年后の[日中军事协约]反对运动の中で归国する。”
译文:“田汉最初到日本留学是在1916年,但是,他在两年后,因在反对‘日中军事协约’的反对运动中回国。”
而在《田汉在日本》一书中的“田汉留学日本大事记”中,第434页,记载着:1918年(民国7大正7)20岁5月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为反对“日中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遭日本警察镇压。于是,全体留学生进行罢课并发起归国运动。在此,并没有确认田汉有回国。在《田汉在日本》一书中的“田汉留学日本大事记”中的第435页中记载着:1919年7月上旬与易家钺同船回国度暑假。
当然,有关田汉研究的新论题还有许多,这里只是把该论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田汉研究是一座宝库,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开掘,只有这样田汉研究这座宝库才会得到最好的开发!
附录 田汉在日本期间的文艺生活大事记凡例
一、本大事记所收集的是田汉从1916年到日本至1922年归国时,在日本期间的文艺生活与同时代日本作家的交流情况。同时,我们对他归国后与日本作家的交流作了适当的延伸。
二、本大事记值得注意的几点内容:
1、尽可能明了田汉在日本的文艺活动和创作情况。
2、明了田汉与日本,尤其是与日本作家及日本近代文学的关系。
1916年(民国5年)18岁
夏 由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经校长徐特立推荐,在舅父易象的帮助下获得去日本留学的机会。(《从悲哀的国里来》)
8月1日 随任湖南留学生经理员的舅父易象一起搭乘沙市轮离开长沙赴日本。(《从悲哀的国里来》)
8月 到达东京,与易象一起住在小石川区茗荷谷町之湖南留学生经理处。一边当抄写员,一边在易象的指导下自学。《白梅之园的内外〉(《少年中国〉第2卷第12期1921年6月)
10月28日 于浅草帝国馆看美国电影《靴子》。在东京读书是从第一年起便是个“Cinema Fan(电影迷)”。《田汉散文集》文汇阁书店1936年
1917年(民国6年)19岁
9月20日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在易象的鼓励子阿,收集各方面材料,撰写论文《俄国今次之革命与贫富问题》,发表在神州学会的机关杂志《神州学刊》第一号。受到李大钊的鼓励。(《我所认识的十月革命》)
10月25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
本年 在湖南经理处居住时,每天阅读久米正雄连载于《时事新报》的恋爱小说《萤草》。开始接触日本新进作家的作品。
1918年(民国7年)20岁
6月5日—15日 在有乐座观看近代剧协会举行的第11次公演。
9月5日 晚,在歌舞伎座观看由艺术座与公众剧团联合公演的《沉钟》、《神主之女》两剧,留下了极为“悠久的印象”。开始戏剧文学的研究。
12月3日 东京帝国大学“新人会”成立。
本年 读完卢梭的《忏悔录》,“不知受了多少的感动,增了许多气力。”
1919年(民国8年)21岁
春 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旁听生。
4、5月间 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
5月4日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5月7日 与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围攻驻日公使馆。
5月15日 发表长篇论文《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上海《民铎》第6、7期)
6月16日——18日 在有乐座观看由新剧协会上演得《万尼亚舅舅》。
7月1日 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7月上旬 回国度暑假。
7月15日 《少年中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田汉为该刊第二编辑成员。发表长篇论文《平民诗人惠特曼德百年祭》。
8月15日 发表散文体诗《梅雨》,诗歌《朦胧的月亮》及论文《秘密恋爱与公开恋爱》。
8月间 归乡后,看到家乡的种种惨象,深有感触。
9月15日 发表论文《说尼采的〈悲剧之发生〉》。《〈少年中国〉第一卷第3期》
9月下旬 携表妹易漱瑜离长沙去日本。
10月15日 发表论文《第四节集的妇人运动》。(《少年中国》第1卷第4期)
1920年(民国9年)22岁
1月27日 写诗《漂泊的舞蹈家》(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1月29日 写诗《竹叶》(后改题为《一个日本劳动家》)(《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
2月9日 经宗白华介绍,开始与郭沫若通信。
2月16日 晚,陪同郑伯奇去有乐座,观看由民众座上演得梅特林克的《青鸟》。
2月17日 读完《歌德传》,预备做一篇《歌德与席勒》。
3月4日 译《歌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一文。(《少年中国》第1卷第9期)
3月16日 前往东京去京都,访郑伯奇。
3月18日 晚,与郑伯奇同访厨川白村,谈了很多有关文学的重要问题。
3月19日 去九州访郭沫若,两人初次见面。
3月23日 应邀去太宰府游览。与郭沫若在歌德和席勒像前和影。
4月 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第三英文部。
4月18日 写完复黄日葵的长信,详谈了新浪漫主义等问题。
5月 田汉、宗白华、郭沫若三人的通信结成《三叶集》一书。
6月3日 为易象先生写40岁生日写诗祝贺。
8月1日 发表长篇论文《吃了“智果”以后的话》。
8月下旬 于易漱瑜从廉仓返回东京。
8月 构思好《梵珴璘与蔷薇》一剧的“编幕计划”。
10月1日 完成《梵珴璘与蔷薇》的创作。
10月18日 完成《灵光》的创作。
11月5日 翻译完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独幕剧《沙乐美》。
11月15日 发表《环珴璘瑜蔷薇》并注明这是“一部新浪漫主义的四幕悲剧。”
12月25日 易象在长沙杯军阀杀害。
本年终 完成了独幕剧《咖啡店之一夜》。
1921年(民国10年)23岁
1月中旬 得知易象被杀害,不胜悲痛。
1月 受到郭沫若的信,讨论组织创造社一事。
1月 发表《灵光》。
3月9日 写《白梅园之内外》一文,悼念易象。
4月16日 翻译完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
6月8日 与郭沫若等人在郁达夫寓所商谈创办刊物的具体问题。
8月11日 为方光焘所翻译的菊池宽的独幕剧《父归》写《附记》。
8月21日 写成论文《恶魔诗人波德雷尔的百年祭》。
10月13日 下午,早稻田大学英文科学生高见一雄来访。
10月16日 下午,应邀访问左腾春夫,开始和左交流,并为他介绍郁达夫。
10月17日 读易卜生的《群鬼》。
12月17日 完成《咖啡店之一夜》改稿。
本年 去东京有乐座听演讲,见到乐久米政雄、菊池宽、小山内熏、小村欣一等人。
在可思母俱乐部的第一次演讲上,首次瑜秋田雨雀会面。
1922(民国11年)24岁年
1月12日 写成独幕剧《薛亚罗之鬼》初稿。
4月1日 发表乐《日本学者对“非宗教运动”的批评》,系统介绍了日本吉野造作、稻田君山等学者对于在中国兴起的“非宗教运动”的批评意见。
5月1日 〈创造季刊〉创刊。
6月1日 发表翻译作品〈海之勇者〉。
6月12日 写成独幕剧〈午饭前后〉。
7月1日 发表翻译作品〈屋上狂人〉。
9月 和易漱瑜一同回国,住上海同路民厚北里406号。
参考文献
作品:
[1]田汉:《田汉文集》第1-10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11月。
[2]田汉:《田汉文集》第1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8月。
[3]田汉:《田汉文集》第12-13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12月。
[4]田汉:《田汉文集》第14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2月。
[5]田汉:《田汉文集〉第15-16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6月。
论文:
[1]陈瘦竹:《杰出的戏剧艺术家——田汉》,《剧本》,1979年第4期,第41页。
[2]阎折梧:《田汉剧作年表》,《戏剧艺术》,1979年第3期,第156页。
[3]张文祥:《千秋壮志同河岳,一曲梨花泪两行》,《湘江文艺》1979年第6期第63页。
[4]杨桂欣:《田汉——和时代共脉搏的杰出戏剧家》,《湘江文艺》,1981年第3期,第62页。
[5]董健:《论田汉话剧〈孙中山之死〉剧本》,1981年3月。
[6]韩希明:《试谈田汉剧作的语言特色》,《镇江师专教学与进修》,1982年第2期,第41页。
[7]徐培钧:《曲意诗情冶一炉》,《戏文》,1983年第2期,第34页。
[8]晏艮忠:《试论田汉前期话剧创作中“感伤情调”的积极作用》,《艺谭》,1983年第2期,第132页。
[9]冯辉:《浅谈田汉五四时期的话剧创作》,《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第113-116页。
[10]马焯荣:《田汉的戏剧艺术与席勒》,《江汉论坛》,1983年第11期,第27-31页。
[11]丁罗男:《论田汉对话剧民族化的贡献》,《戏剧艺术》,1984年第1期,第52-63页。
[12]陈白尘:《青年时代的田汉》,《剧本》,1984年第1期,第63-65页。
[13]陈明远:《三叶传诗情:郭沫若、田汉、宗白华的友谊》,《人物》,1984年第121-25页。
[14]严肃:《郭老与田汉》,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郭沫若研究学会编印,1984年第4期,第152-155页。
[15]陈维仁:《田汉论话剧民族风格问题》,《江苏戏剧》,1984年第10期,第15-17页。
[16]董健:《论田汉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剧艺百家》,1985年第1期,第61-70页。
[17]朱寿桐:《田汉早期剧作中的唯美主义倾向》,《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第92-103页。
[18]董健:《田汉二十年代话剧创作述评》,《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第8-18页。
[19]汤师尧:《他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丰碑:全国田汉研究1986年学术讨论会侧记》,《剧海》,1987年第1期,第50-51页。
[20]夏衍/阳翰笙/廖沫沙:《谈田汉研究》,《上海戏剧》,1987年第1期,第12-13页。
[21]刘平:《田汉的“转向”与左翼戏剧运动的发展》,《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118-127页。
[22]谭桂林:《田汉早期文艺思想初探》,《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第68-73页。
[23]康濯:《有感于田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第二次田汉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戏剧报》,1987年第2期,第4-6页。
[24]董健:《田汉剧作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剧艺百家》。1985年第2期。
[25]马小林/黎超然:《田汉前期话剧创作初探》,《戏剧丛刊》,1987年第3期,第78-80页。
[26]谭桂林:《田汉话剧创作研究概述》,《语文导报》,1987年第4期,第10-13页。
[27]何荣刚:《论田汉早期戏剧的抒情性、戏剧性与叙述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28]洪燕:《论田汉话剧特点》,《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88午第2期,第28-31页。
[29]小谷一郎(日)著/刘平译:《创造社与日本:青年田汉与那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第244-258页。
[30]李孟昭/安泽民:《止水起清音:田汉早期戏剧的婚爱观》,《光明日报》,1989年第5期,第32页。
[31]刘平:《田汉与日本戏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第209-221页
[32]周文彬:《田汉早期作品的感伤色彩》,《中文自修》,1991年第1期,第110~11页。
[33]赵怡:《[恶魔诗人]と[漂泊诗人]——田汉の象征诗人像と日本文坛の影响—— 》,载《比较文学》第73期,朝日出版社,1992年2月。
[34]彭耀春:《田汉早期与新浪漫主义戏剧》,《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116~119页。
[35]林叶青:《从〈梵峨磷与蔷薇〉到〈关汉卿〉论田汉描写戏曲曲艺艺人的四部剧作》,《艺术百家》,1994年第2期,第32~38页。
[36]邹言九:《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浪漫主义辩析》,《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第59~61页。
[37]刘平:《关于田汉研究的几点思考》,《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5期。
[38]刘平:《关于田汉三十年代的“转向”问题》,《艺海》,1995年第1期,第50-55页。
[39]杨经建:《田汉的“剧诗”及其艺术审美价值》,《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4期,第85~90页。
[40]韩素玲:《简论田汉早期创作的主题》,《齐鲁学刊》,1996年第3期,第40~42页。
[41]程宏宇:《简论田汉早期话剧的美学特色》,《剧影月报》,1997年第1期,第11~12页。
[42]小谷一郎:《创造社と少年中国学会·新人会——田汉の文学及び文学观を中心に一》,载《法政大学比较文学会》,朝日出版社。1997年6月。
[43]田海男:《田汉的童年》,《文化史料丛刊》1998年第4期,第56页。
[44]岩崎富久男:《田汉の冤罪一“四条汉子”と[中国舞台协会]の时期一》,《明治大学教养论集》通卷311号,日本明治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45]小谷一朗:《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の中における田汉》,《三十年代后の田汉と鲁迅》。1999年7月。
[46]赵怡:《恶魔诗人》と[漂泊诗人]》,《比较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47]王向远:《田汉早期剧作与日本新剧》,《比较文学》。1999年第3期。
[48]小谷一郎:《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の中における田汉——田汉と同时代日本人作家の往来),《爱知县立大学外国语学部纪要 言语·文学编》第32号。2000年6月
[49]焦尚志:《田汉早期悲剧观念试探》,《南开学报》。2001年第6期。
[50]周锋:《田汉早期剧作与浪漫主义》,《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7月。
[51]刘晓红:《在漂泊中舞蹈》,《南都学坛》。2003年第2期。
[52]牛鸿英:《田汉早期戏剧的现实主义倾向》,《南都学坛》。2003年第2期。
[53]王林、杨国良:《论田汉早期的外国文学接受与译介》,《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2期。
[54]蕲明全:《论日本戏剧对田汉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月。
[55]雷卫军:《永不驻足的流浪田汉早期剧作的精神意蕴》,《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3期。
[56]陈坚:《论田汉早期的浪漫剧文化蕴含》,《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57]李霞、谭淑娟:《论田汉早期悲剧的诗化抒情语言》,《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9月。
[58]徐群辉:《重评田汉前期作品》,《文学评论》。2005年3期。
论著:
(中国)
[55]何寅泰、李达三:《田汉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第1版。
[56]马焯荣:《田汉戏剧研究浅探》,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5版。
[57]田本相、焦尚志:《田汉研究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58]陆炜:《田汉剧作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59]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日本)
[60]小谷一郎,刘平:《田汉在日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61]渡边守章:[演剧 とは何か],株式会社讲谈社1990年5月第1剧発行。
[62]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の历史と文化],历史民俗博物馆振兴会昭和60年7月。
[63]松居松葉:[松葉脚本集],菊屋出版部。1915年7月。
[64]金子光晴:[南支の文艺界]周刊朝日。1926年11月。
[65]PHP文库:[话のクネ],每日新闻社。1998年3月16日。
[66]厨川白村:[近代文学十讲],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1921年第50版。
[67]厨川白村:[厨川白村全集·第2卷],改造社。1929年5月。
[68]中村吉藏:[现代演戏论],丰国社。1942年11月。、
[69]片冈良一:[近代日本文学の展望],三笠书房。1952年。
[70]秋庭太郎:[日本新剧史·下],理想社。1956年5月。
[71]村松梢风:[梢风物语],[现代作家伝],新潮社。1953年5月。
[72]田中纯一郎:[日本映画発达史],中央公社社。1957年2月再版。
[73]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外国学生[生徒名簿]
[74]久松潜一:[日本歌论史の研究],応用日文汉字房。1963年6月。
[75]田中泶三:[明治大正新剧史资料],演剧出版社。1964年12月。
[76]谷崎润一郎:[谷崎润一郎全集],中央公论社。1967年8月。
[77]佐藤春夫:[佐藤春夫全集],全12卷,讲谈社。1968年。
[78][东京百年史·第4卷],东京都。1972年3月。
[79]大笹吉雄:[日本现代演剧史明治·大正编],白水社。1985年。
[80]丸山昇·伊藤虎丸·祖父江昭二:[近代文学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5月。
[81]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
[82]池田大作:《君が世界を変ぇてぃく》,朝日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第1剧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