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还都猖愿与跳鼓坛比较

孙文辉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长沙 410005)

  摘 要:“还都猖大愿”是遗存在新化县洋溪镇官渡桥的一种汉人大型傩仪,“跳鼓坛”是保存在新宁县八峒瑶乡的一种大型瑶族傩仪。两地相距数百里,隔着崇山峻岭,均地处幽寂偏僻,但两处的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思考。

  关键词:新化;新宁;还都猖愿;跳鼓坛;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42(2011)04-0068-05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Votive Offerings to Duchang and Gutan Dance

SUN Wen-hui

 (Hunan Institute of Arts Research, Changsha, Hunan, 410005   China)

 Abstract:“Great Votive Offerrings to Duchang” is an old ritual of Han Clan in Guandu Bridge of Yangxi Town in Xinhua County; The “Gutan Dance” is a Nuo ritual of Yao Clan in Batong in Xinning County.Xinhua and Xinning, hundreds of miles away from both, across the mountains, are located in remote and secluded places, but they shared many similarities in Nuo ritual. These similarities contribute to some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Key words: Xinhua County; Xinning County; votive offerrings to Duchang; Gutan Dance;anthropology

  “还都猖大愿”是遗存在新化县洋溪镇官渡桥的一种汉人大型傩仪,“跳鼓坛”是保存在新宁县八峒瑶乡的一种大型瑶族傩仪。两地相距数百里,隔着崇山峻岭,均地处幽寂偏僻,但两处的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种相似,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思考。

一、两地傩坛的空间布置

  (一)新化还都猖大愿傩仪

  完整的新化还都猖大愿要进行四天四夜。祭祀场地分为内坛和外坛。

  内坛设在请求还愿的主人家室内,坛场布置富丽堂皇。香案上供品齐全,主供神为道教三清,四周挂满各种神像数百尊。

  外坛设在宽广的坪场。坪场之北设有“茶山峒”作法台,由主祭巫师用于发号施令。坪场南边设有神坛(上安各路神仙神像、神位。其中韩王的神像扎得比较醒目),猖兵猖将栖身的“乌风峒”,杀牲、杀鬼所设的“杀鬼坳”。东边挂有五岳之帝及皇后神像,他们分别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帝,淑明皇后娘娘,南岳司天昭圣帝,景明皇后夫人,西岳金天顺圣帝,静明皇后夫人,北岳安天元圣帝,肃明皇后夫人,中岳松天崇圣帝,证明皇后夫人。西边挂有各类元帅大王神像。

  外坛中央为“设仗大场”。大场以竹竿扎成,为八卦形“城门”,门楼上插有旗帜,扎有神像。城楼看似复杂,其实简单。这些神像分别是:西北门,许五郎,天门土地;正北门,彭大郎,三元法主;东北门,谢八郎,太上老君;正东门,木三郎,淮南六案;东南门,徐六郎,梅山六硐;正南门,杨二郎,玉皇金阙;西南门,荆州,陈七郎,王母泰山;正西门,郭四郎,南郊天子;中宫,林九郎、都猖、五岳、奏职、老君。这些神祗以道教神为主,梅山土著神,其身份并不明确、也没有任何特别的地位。

  (二)新宁县八峒瑶乡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俗称“打鼓堂”,又称“盘王节”。

  一坛完整的跳鼓坛,原为七天七夜,现存仪式为三天三夜。祭祀场地同样分为内坛和外坛。

  跳鼓坛的内坛,也叫“人坛”、“法坛”,一般设在事主家的堂屋里。神案上供奉观世音、星君、值年太岁、巫教祖师、南金教主、兽安祖师等纸书牌位。牌位前供香炉、野果、酒、豆腐等,还供有“追思瑶源欢庆鼓堂”字样的竹筒。上张桌子供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三清神像纸牌位,在牌位前陈设供品。

  外坛,又称“鼓坛地”。外坛设有“请圣台”。在三张方桌搭台,上用竹篾有三个拱门,神案上置傩公傩母和众神面具,供有“三桥王母九宫仙女五方化灵父母之神位”、“五路梅山四山之神位”、“唐玄郭勇梅山五猖兵马位”等。请圣台后面是“桃源洞”,挂“总圣图”,上绘108位神祗,分九层,主要的有元始天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九子太保、五岳圣帝、梅山五郎、张召二郎、龙王、阎王等。内坛墙上张贴瘟使、火宫、太岁、虫皇、社令、观音、阴师、玉皇、庙王、城隍、土主、门中等十二纸版神像。这里梅山神的地位不容置疑。

  外坛东边设有“人字寮”,内用三块石头竖三角灶,上置破铁锅。灶旁用石头架床,上铺稻草。用两块木头为坐凳。此寮为瑶族祖先盘瓠的住室,原始简陋。在茅草棚前置纸扎的坐式竹王神像,白面无须,双耳赤色,披头散发,蓝衣蓝裤,手拿砍刀。竹王像前立一开天辟地盘王像,身高一丈二尺,腰围八尺,紫衣蓝裤,赤面无须,头戴三尖神冠。盘王像有三双手,上手捧日月,中手定乾坤,下手拯万民。旧时在此处要立一纸扎的狗头人身盘瓠王像。盘瓠王是瑶族十二姓的始祖。叉星盘王、蛇星盘王、獐星盘王、董大王、宪大王、竹王等是均盘瓠大王之后。现在人们认为谓祖先为兽类是不科学的,故不立盘瓠王像。

  外坛用竹竿、竹篾围成圆形,结竹为城。在城上设东、南、西、北、中五个门。在东门方向立纸扎的梅山叉星盘王神像,黑面黄须,赤衣赤裤,獠牙鼓嘴,手提钢叉,作叉虎状。南门方向立梅山蛇星盘王像,黄面红须,黑衣黑裤,獠牙鼓嘴,鼓眼凸睛,披头散发,手提长铳,作打飞禽走兽状。西门方向立梅山獐星盘王像,红面黑须,黑衣白裤,獠牙鼓嘴,披头散发,手提哈爬和羊巴篓,作捞鱼摸虾状。北门方向立左脚梅山董大王像,白面无须,黄衣黄裤,眉清目秀,手提钢刀,作剥皮状。中门立右脚梅山宪大王像,黑面红须,紫衣红裤,獠牙鼓嘴,鼓眼凸睛,手提竹弓竹箭作射猎状。每一纸扎的神像下放置该神的竹制面具。这种布置,也是明显的五行八卦布局。但主祭神全部是梅山神。

二、两地傩仪的基本程序

  各地的巫傩祭祀仪式看似不同,但内在的程序,本质一致。

  因为傩祭的实际目的和作用在于:驱除灾难、解除危难或困难,以保一方清洁平安、子孙发达、食物丰收。于是,依靠神灵附体、采用巫术手段调兵遣将,制服妖魔鬼怪,而达到其目的手段自然相差无几。

  祭祀仪式的基本程序一般有:立坛,驱邪、请神,发猖兵,行傩,送瘟,勾愿,送神,倒台。除了这些必须仪式,其他傩艺、傩戏与傩技的表演,就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了。

  新化“还都猖大愿”的祭仪程序为:1.布坛;2.请神;3.发报贴(通知四界神灵晓谕);4.发贴奏申(迎请四界神灵到临);5.鸣金吹角,击鼓会兵(迎接神圣到坛);6.表呈韩王千岁,永镇傩堂;7.游湖塞海(准备作战拿妖);8.游傩赛愿(颁请皇王圣驾出辇,观山望景);9.勾行傩大愿;10.封茶山大硐,点兵造竹;11.设立高台,布置法场;12.请猖,起马差猖,迎请韩王及众神;13.发猖,到乌风硐请出都猖,捉拿妖精;14.搬演判官,杀猪宰羊斩牛,斩妖;15.勾愿、安龙;16.倒傩、辞圣、安神。

  新宁“跳鼓坛”的祭祀程序为:1.立五楼四寨;2.设坛请圣;3.请水发牒,扬幡张榜;4.点兵差五猖围古坛;5.请圣下马行宫献诀劝酒;6.一祭盘王,祭竹王;7.上云梯开天煞;8.二祭盘王;9.接何氏六娘和合神;10.三祭盘王;11.过火海;12.扛郎君;13.接土地;14.四祭盘王;15.做辞送;16.倒台发散。

  比较两地傩仪,其中新宁傩坛没有韩王,却有竹王。竹王祭祀。一为庆鼓坛是“以竹为寮”,二是竹王是瑶人祭祀的众多神灵之一。但在两地傩仪相同的是:无论是韩王,还是竹王,都不是傩坛上起主要作用的神祗。

  大型的巫傩仪式为什么能做到三天三夜,甚至七天七夜?这其中的奥秘是:大多法事科仪,可以任意反复;大多神歌巫舞,可以随意延伸。

  如“请神”“发功曹”,傩坛上数百位神灵,就可发数百封请柬,唱数无数段请神歌;如“请猖”、“发猖”,就可以在外坛让猖兵反反复复地来回巡游。

  我们在新化梅山文化研讨会的现场,曾看过还都猖大愿的“浓缩版”,其四天的程序虽然大大简化,但也花了将近三个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为巫师在作法台造,迎请众神。巫师唱道:“不点兵来兵不到,不会马来马不齐,弟郎此时来相请,天地晴和好行兵。上点十万天仙将,下点十万地仙兵,左点十万男仙将,右点十万女仙兵,点起七千祖师将,又点八万本师兵,点兵回坛归了殿,让管香主万年兴,坛前打起催军鼓,催齐人马护坛场”,“都猖都猖,十个爷娘,各有一姓,同赴傩堂,香主相请,降福迎祥。”这样反反复复地发兵,到捉拿妖怪后又反反复复地收兵,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在新宁的跳鼓坛的傩坛上,巫师跪在坛前请师,然后履行舞师公棍、用笔悬空画兵字符,舞香,舞纸钱,踩九州岛罡,穿五方,舞鸡,扳诀,挥舞招兵旗等法事程序;接着又表演翻斤斗、顶碗含碗法术(口含一只,两手各拿三只,头上再顶一只,从矮凳下钻过去又钻回来)后,再演唱《点兵歌》:

东方打破木城寨,木中取出青五猖。
青衣包头青裹脚,正是东方青五猖。
骑青马、打青旗,青衣青裤青儿郎。
青旗焰焰东方去,身带八千五猖兵。
茶三盏、酒三层,将来祭起五猖兵。
十里排来立一寨,五里排来立一营。

  接下唱南方红五猖、西方白五猖、北方黑五猖、中方黄五猖。唱完五猖兵,兵并没点完。巫师又唱:

  点兵莫点跛子兵,跛起跛起走不行。

  接着,就唱各式各样不能点的残疾兵、无用兵等。这里就考验巫师的记忆力、知识面和“才华”。

  然而,时间还早,兵也没有点完。接着就唱:

正月点兵是新年,朝中文书点上天。
一见文书我便去,何能在家耍新年。

  从一月到十二月,《十二月点兵》每唱一月,就有锣鼓过门,又有巫师走罡步圆场,这样又可以拉长很多时间。

  接着演示封邪、画符、踩五步罡,穿五方,唱:

东方画个青符井,南方画个赤符罡。
西方画个白符井,北方画个黑符罡。
中央画个黄符井,黄符涌水上天堂。
东方踏死青符井,南方踏死赤符罡。
西方踏死白符井,北方踏死黑符罡。
中央踏死黄符井,踏死邪家五洞门。

  好不容易点完兵,巫师又唱《祝五猖》,五路猖将、猖兵,一一嘱托,又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此时,六男六女头戴五猖和将神面具,六男手持木棍,六女手持“兵”旗,木棍击地,兵旗舞动,口里发出“嗬、嗬”之声,以示驱鬼。然后巫师领六男六女先绕外坛、进出五门,再至内坛绕圈,围坛、守堂。

  跳鼓坛的这种“点兵、发猖”仪式,在还都猖大愿的“请猖、发猖”中也基本一致。

三、两地傩仪的差异

  新化“还都猖大愿”与新宁“跳鼓坛”的不同之处,就在它的内容。

  (一)新化“还都猖大愿”的“捉猫公”

  新化“还都猖大愿”中,茶山峒的作法台,巫师对众猖神说道:“都猖都猖,听我言章,今有还愿香主××家下,妖魔现形,十个兄弟,齐心涌跃,送你令旗一朵,神剑一把,铁索一付,找下妖魔。”猖神答道:“领法旨拿妖。”

  猖神领命至主家搜捕妖怪,妖怪口含三块肉战战兢兢被都猖带至作法台下。高功问道:“你这个妖魔,家住哪里,姓什名谁,快快诉来。”

  妖怪答道:“……汉朝出身先有我,乃是西天楚国人,韩信过后为仇敌,封我妖首是强人,治病驱魔如反掌,收魂摄魄保长生,诸般神鬼来接拜,后来遇着十猖人,十大天王我为长,十大地王我为强,天不怕,地不怕,只怕韩王部下十大都猖到。”妖怪并没有回答他姓什名谁。此妖在坛场业内人士中被称为丑角,而当地群众称之为“猫公”。

  巫师对猖神说道:“都猖都猖,不要慌忙。你与妖魔,大战一场。”

  猖神与猫公对打之后,逃走。巫师开始发猖兵捉拿。数路人马到茶山峒领取法旨之后,高功派六猖神杀猪、七猖神宰羊、八猖神斩牛,九猖念神《勾牲疏文》,十猖神“斩下妖魔祭韩王,十猖恶、十猖恶,取出心肝敬五岳,送你鸣锣金鼓,先斩后奏,开肠破肚。”十猖神与猫公开打,将猫公捉拿,开膛破肚。故事的主要内容,至此基本演绎完成。

  (二)新宁县八峒瑶乡跳鼓坛

  祭盘王是八峒瑶乡跳鼓坛的主体内容。跳鼓坛的祭盘王并不是祭祀一个单一的盘王,而是一个盘王系列。从程序中可以看到,跳鼓坛中有四祭盘王,其中前三祭,都是梅山盘王:

  第一祭是祭梅山叉星盘王。此王为巡山打猎者,头捆红青蓝三色头巾,身穿武装彩裤,打绑腿穿草鞋,手拿钢叉耍武术,打三叉,跳“面合面背相背”舞。

  二祭梅山董大王。穿着与獐星盘王同。背长鼓,走长风,说瑶话、唱瑶歌,跳长鼓舞。三祭梅山宪大王。拿牌印、铜铃,打长鼓,打草标、披红丝条,踩长步、跳长鼓舞、走七步连环。

  祭先祖盘瓠王。在盘瓠王像前用鸡鸭、酒、“方箱”等祭。法师用牌印托酒献三杯。六男六女齐拜唱:“一杯酒献盘瓠王,保佑子孙大吉昌;二杯酒敬盘瓠王,保佑儿孙年年丰收谷满仓;三杯酒敬盘瓠王,保佑人们降吉祥。”法师男女做受孕仪式,跳“狗绊腾”舞,即尾对尾跳四方,尾对尾爬四方,说笑话、唱山歌等。

  除了盘王祭祀,唱《鼓坛歌》、《盘王大歌》也是其主要内容。歌词大多是追述祖先开发八峒、艰苦创业的历程。同时以师棍、牌神带和牙简做道具,演示扎裤、下河撑船、撒网、捕鱼、收网以及捉鱼摸虾等动作。

  除此之外,演傩戏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其中有:《搬何氏六娘》、《扛郎君》、《搬土地》、《接姑娘》等。其中《搬何氏六娘》的主题即为“和”。何氏六娘是桃源洞的和合神,请来何氏六娘可以求天和、地和、人和、鬼和。这些傩坛小戏的内容散乱,不及还都猖大愿《捉猫公》那样集中。

四、比较两地傩仪的一些启示

  如何解读古老的文化事象,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历史文化在自己的传承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异,但有些关键的部位,由于它自身的形象性,很难更改。就是这些难以更改的部位,往往留存着文化的密码、历史的印痕。

  坛场的布置具有一定的凝固性。

  两地结竹为寮,结竹为城,这种傩坛布置的形式,在其他地方极为罕见。这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的联系,也表现在仪式过程中:在还都猖愿中,“走四门”穿插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而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也经常“穿四门”:1.东庆:由巫师率领道士及舞队从东门入坛,作一年农事的摹拟表演,再转入南门;2.南走:从南门入,作耨苗,逐兽奔忙状,共作九九八十一转,称为“勾脚”;3.中盘:转入中坛,作男女谈情说爱的表演,称为“盘脚”;4.北挂:由中坛转入北门,表演男女交配舞,称为“挂脚”;5.西拐:北挂之后转入西门,表演子孙繁衍舞,又称拐脚。这两种仪式同“走四门”,与它们的“以竹为城”坛门设置密切相关。

  城楼挂神像,这是两地傩坛相同之处——这是形式;而所挂的神像却不同——这是内容。随着岁月的消失,形式具有一定的凝固性,难以变化;而内容,由于有历史演变的其他因素(如朝代、政治、族群、文化的变更),很容易发生变迁。

  根据历史记载,梅山地区曾是苗瑶人世代居住的土地,苗瑶人的文化曾在这一片土地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就是到了后来,他们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们的文化绝对不会截然消失,而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印痕。特别是生长在民间、繁衍在民众心底的草根文化、巫傩文化,不会轻易消失的。因此,我深信梅山腹地现存的还都猖大愿,在形式上继承了瑶族祭盘王的仪式,而在内容上,随着历史的需要而有所变更。

  这一点,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还都猖大愿中的捕杀“猫公”。

  新化还都猖大愿整个仪式都是为了捕杀“猫公”这个核心情节而展开,被当地群众称着“猫公”的妖怪,很有可能是指原居住在梅山的“苗人”(也包括瑶人),因为在元明时期,苗、瑶人均被称为“猫蛮”或“猫”人。如,《窗体顶端元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载:“其荆湖北道宣慰司旧领辰、沅、澧、靖,归常德,直隶湖广省。从葛蛮军民安抚使宋子贤请,诏谕未附平伐、大瓮眼、紫江、皮陵、潭溪、九堡等处诸洞猫蛮。”又《元史·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三》载“石抹狗狗,契丹人,……二十一年,以蒙古军八百从征散猫蛮,战于菜园坪、渗水溪,皆败之,壁守石寨,月余散猫降,大盘诸蛮亦降。”

  既然“猫公”与“苗人”(也包括瑶人)有联系,那么,还都猖大愿实际上也残存着湘中汉、苗民族冲突的历史印迹。

来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04期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