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郭汉城文集》出版的几点感触

曲润海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期间,很愿意给郭老拜年或节日慰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次去都能听他说一阵子话。他说的都是学术上的话,使我增长好多知识,听到好多在外面听不到的真知灼见,却没有一句让人啼笑皆非的小道消息,我像崇敬张庚先生一样崇敬郭老。

  在一次参加欧阳山尊先生的座谈会上,我说欧阳老“山高不显”。在平地上看一座不很高的山,会觉得很高,而在高原看一座高山,却反而觉得不高。我觉得郭老也是“山高不显”。为什么山高不显?根基深厚之故。读《郭汉城文集》,更觉得这座山仰之弥高,感触不少。

  一 从郭老给我作序说起

  1997年,我将几个没有演出过的剧本和几个演出过的不同版本凑在一起,起名《旅燕戏稿》,准备出版。我请郭老给作个序,郭老欣然答应。我没有像有的人自己写好了文字,请名家签个名就算名家作了序。我把全部稿子送给郭老,并且附带了几篇我的关于戏曲工作的文章,作为了解我和我的写作意图的资料。过了个把月,郭老把写好了的序转给了我。序中主要谈了他对《富贵图》、《蝴蝶杯》改编的肯定,对我进行了热情的鼓励。特别是讲了他对传统戏改编的一些重要的意见,远远超出了具体的一本书、几个剧本。郭老说,传统剧目的改编,芟其糟粕、除其芜杂是必须的,但由芟除出现的空白,又必须予以充实。这种充实一不是“乱打补丁”,二不是“新起炉灶”,而是因势利导,别出心裁,才能浑然一体,了无斧凿之痕而又新意盎然,如出天成。这说明了传统剧目的改编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改编者需要有胆有识,非侥幸得就。郭老说,我国戏曲遗产极其丰富,对遗产进行批判继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针对时至今日出现的“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越演越小,越演越少,越演越劣”的局面,和民间职业剧团演出的主要是传统剧目的局面,明确地指出,改编工作不及时赶上,就会产生种种消极现象,是一个绝不可轻视、忽视的问题。郭老还由戏曲剧本的改编说到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他说,传统剧目虽有其芜杂的一面,但其中确乎也存在大量的值得我们十分珍惜的精华,包括演员表演的精华。戏存艺存,戏失艺不传,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必须通过对传统剧目的改编,保存精华,并发扬光大。他热切地、语重心长地说,演员必须有思想上、艺术上、观赏上都过得硬的剧目,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自己的艺术,维持观众对自己的热情。

  读郭老的这篇序,实在获益匪浅。

  二 郭老对山西戏曲情有独钟

  郭老写的许多序文和评论文章中,都贯彻着他关于戏曲艺术的思想。不用全看,只看他关于山西戏曲的文章,就会强烈地产生这种感受。郭老对山西戏曲情有独钟。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多次到山西看戏,调查研究,对山西的剧种、演员、创作人员、戏剧工作者,都十分熟悉。山西成了他的重要的艺术根据地,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郭汉城文集》中,就有给王易风、牛桂英、郭凤英、高翠英、任跟降、郭泽民、景雪变、张林雨、《山西戏曲折子戏荟萃》作的序,以及关于蒲剧《薛刚反朝》、《麟骨床》、晋剧《杀宫》的文章,至于在其他文章中论述到的山西的剧目和艺术家,数量就更多了。在文集第二卷剧评部分,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是评的蒲剧《薛刚反朝》,而且长达21页。他给山西的老中青三代戏曲艺术家都有序或文章。老一代艺术家与郭老是同时代人,他们有共同的经历,有的还曾经是合作者(如寒声),因此给他们写的文章,富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给中年艺术家的文章,则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角度,多有嘱托。对青年艺术家,则更寄予更大的希望。无论哪类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闪现着他的艺术思想的光芒。比如他给《牛桂英舞台生活回忆》写的序中,不仅评价了牛桂英的艺术个性,更重要的是讲了牛桂英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造。在《〈晋剧名生郭凤英〉序》中,则高度赞扬了郭凤英培养了许多徒弟,把自己一生在艺术实践中取得的心得、经验、技巧、特技,无私地传授给青年,使后辈得以顺利地成长,准确地评价了郭凤英了不起的贡献。他给王易风先生《〈山右戏曲杂记〉序》中讲了艺术研究工作中,调查研究、稽古钩沉的重要:“不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信实可靠史料,要想把戏曲史建立在事实和科学的基础上是不可能的。”在《评〈山西戏剧图史〉》中引述了张林雨“三勤”、“三老”、“三亲”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的办法。“三勤”即嘴勤、腿勤、脑勤,向“三老”(老班主、老艺人、老票友)访问他们的亲历、亲见、亲闻。而这“三字诀”,正是王易风总结出来的。

  读郭老的这些文章,既领受了他的深情,又知道了做学问的原则和方法。

  三 郭老对现代化和戏曲化的倡导和追求

  如同张庚先生《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是一篇纲领性著作一样,郭老《现代化与戏曲化》也堪称是一篇纲领性著作。张庚先生讲“两化”一直讲到跨世纪,郭老讲“两化”也是一而再,再而三。 郭老讲:“戏曲现代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使戏曲这种古老艺术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只有做好这一环,它的生存、发展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戏曲现代化、戏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的需要。戏曲化,是群众审美需求问题和戏曲本身发展的规律问题。搞戏曲现代化,决不是要消灭戏曲的特点,而是要发展它,要使它比传统更好。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戏曲的优势,有利于现代戏的戏曲化。要真正搞好“两化”,郭老提了三句话:一是从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二是综合艺术要全面地搞,文学、音乐、表导演、舞美要统一步调;三是要坚持“三并举”的剧目方针。

  郭老不仅倡导“两化”,而且身体力行,首先贯彻在自己的创作中。由于生活经历的决定,郭老没有写现代戏,而主要是改编传统戏,这也符合“三并举”的剧目方针。就是说,“三并举”中改编得好的剧目,也属于新戏的范畴、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范畴。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得到了验证。在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传统戏的改编离不开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要用新的历史观看待历史题材。郭老的几个剧本就是这样把握的,因此给人新鲜感,能够引起现代人的认可和欢迎。

  和张庚先生一样,郭老在论述现代戏时,都是讲的“表现”而不是一般的“反映”。而在表现时,又特别注意做到喜闻乐见,特别注意植根于民间的喜剧情节和细节。郭老反复讲,中国戏曲往往悲剧中有喜剧成分,往往悲喜交结。要达到喜闻乐见,要十分注意观赏性,要重视表演技艺。郭老参加演出剧目的座谈发言当中,总是提醒剧团和创作演出人员,对那些受观众欢迎的地方,要尽量保留,不要听到一些不同意见就匆忙改动,以致改得没有戏了。郭老自己改编的《海陆缘》、《合银牌》等,都体现了郭老这种艺术的追求。

  看郭老的文章和剧本,使我们深信他的“两化”理论是确论。

  四 戏曲化中的诗化

  郭老是集理论研究、艺术教育、戏剧创作、诗歌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大家。就古体诗歌而论,当今似乎还有一些,而就戏剧诗人来说,就很少了,在京城,除了马老,恐怕再数不出几位了。十分有趣的是,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法是紧密相连的。当然,他们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说,马老的诗犀利、豪放,那么郭老的诗醇厚、隽永。在唱和的对象方面,郭老唱和最多的是昆剧演员,正如他说的:“平生爱听还魂曲。”因为昆剧是一门文雅艺术,昆剧的演员文化修养比较高,文人相亲,是很自然的。在形式上,郭老的诗既有律诗,又有词,也有古风。而他的词作中,又有一些北方人读不出韵味的要押入声韵的词,如《满江红》、《念奴娇》。很有意思的是,郭老的诗风也可从他的剧本中体会到,如《青萍剑》中,百花赠剑时的两段对唱:

  百 花(唱)提起此剑有来历,

  不是庸金与凡铁。

  曾随世祖把金宋灭,

  沙场百战建功业。

  大漠茫茫多风雪,

  冻马长嘶边地月。

  刃上豪气犹未歇,

  闪闪都是英雄血。

  海俊啊,你将它接,

  济苍生,振社稷,

  权当双双同心结,

  长记故人莫轻擞。

  海 俊(唱)接过宝剑心感激,

  轻轻抚来情转热。

  大元豪气应未绝,

  万里江山待收拾。

  一腔热血洒来易,

  人生知己最难得。

  今夜相逢心相叠,

  同心共愿生死结。

  何惧那,关山阻,真如铁,

  风浪险,也可越,

  我与你双双拜星月。

  这两段唱词,从用词韵来看,正好都是人声,而且从规范的现代汉语来看,则基本上用的是“ie”韵。这种功夫我们实在难步后尘,而在郭老来说,也许根本没有过多的琢磨,是随手拈来的。

  在郭老的剧本中,有整齐的十字句、七字句,也有长短句。长短句也很像词,如《海陆缘》第一场开头:

  张 羽(唱)京师落第,

  羞归故里,

  舒闷气,

  长作遨游计。

  至此海边良夜,

  好一派新凉天气!

  天边澄碧天水色,

  一片银辉冰蟾戏。

  待入海揽取,

  无舟可济,

  早天下惊秋一叶飞。

  且借这海天月色,

  舒一回浩然之气。

  郭老这样写唱词,既体现了他深厚的古典诗词的功底,也展示了他昆曲方面的修养,实在令人叹服。

  *曲润海: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来源:戏曲研究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