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不甘作燕雀 自炼成凤凰

金 式


一位青年女学生,中学毕业后未升上大学或自愿不再升学,回到家乡,从事农业劳动,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这样的主题和题材的作品,孤陋如我者,也看过合作化初期的《韩梅梅》、大跃进年代的《朝阳沟》和文革前夕的《山村姐妹》等。无论是韩梅梅、银环还是金雁,以受过中等教育(这在我国至今仍是为数不多的小知识分子)的文化水平回到农村去,其智能的施展及其效果,只不过是把传统的农业生产搞得多一点科学性、从而产量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这当然是值得赞许的。但从实质上看,这些创造了新事物的代表人物,仍然被“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结构为主体的思想所限囿和束缚着,她们还是因袭着几千年来的“农本”思想,在田地里“安身立命”,无所奢求。因此其所从事和追求的,无非是“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个两千多年前孟轲夫子所描绘和向往的“农村新貌”。由此看来,这几个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所达到的思想境界,只不过是吃饱了谷子便心满意足的燕雀之志而已。

  回顾过上述作品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再来观赏钟黔宁同志根据楚良同名小说改编的湘剧《玛丽娜一世》,它便给人以思路畅达、眼界开阔、心情振奋之感。
从主题和题材来看,该剧与前三者相同,都是写中学毕业的女青年回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是如何大有可为的。但这位被赠以谐音外国名字“玛丽娜”的女主人公,回到农村以后,不但没有因为高考落第而黯然神伤,萎靡下去,也没有满足于初获温饱的现状,而是毅然自立,奋然进取,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开拓新的局面,做生活的主人。她本来满可以与哥嫂“和平共处”,而把感情侧重于父亲这方面,凭着父亲这位生产上的老把式,加上自已的勤劳和文化科学知识,要在经济上赶超其兄嫂,当然是指日可待的。然而,这位八十年代的女青年的认识和所追求的,首先在于人格的独立和权力的自主。因此,她在生日宴上提出分家的要求,并非出于兄妹或姑嫂关系不好,而是以子、女同样对父亲的产业有继承权——其实她何尝要继承,只是为自己的主权而抗争——这一名正言顺有法律保障的行动,一举取得向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实行决裂的首战告捷。玛丽娜的这个思想和行动生动地表明:受过现代文化教育的青年,不再是传统和世俗观念的俘虏和顺从者,而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叛逆。她在该剧中第一个回合所绽发出来的性格火花,闪耀着对生活和命运的追求和理想的新一代青年思想的光彩。

  我们必须着重地认识和体会:小至于人,大至于国,凡欲有所建树者,仅有愿望和向往,而无新的知识和理论作指导,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败业毁绩,酿祸成灾。君不见,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解决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确定各经济成份的比例,规划经济结构等方面,由于没有足够认识我国几千年自然经济的影响,以致未能从传统的“农为国本”、“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中解脱出来而有所改观。这样就仍然限囿在“以农为本”、“以粮为纲”的单一的农业经济思想里,居然干出所谓“穷过渡”的蠢事来!这一来,便把整个国家搞成了稻草堆和麦稭垛,于人,则越穷越光荣,越是“大老粗”越体面;用“马尾巴的功能”来侮辱知识和知识分子。其结果呢,只搞得民穷财尽,濒于危殆,其愚之极,为天下笑!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其先进人物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只能止于韩梅梅、银环和金雁这样的高度。但玛丽娜却不同了,她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大力贯彻并取得巨大成效的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完全新型的知识青年。从客观上看,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解体,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她得以从“翻泥巴它”的田地里解放出来,从主观上看,她具有现代的文化知识和眼光,看到和懂得:要从单一化的农业劳动和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解放出来。于是她冲破了“以农为本”、“以粮为纲”那张大网的束缚,在她的领地“月牙洲”上办起了“雏凤养鸡场”。她这个举动,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第三产业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象征她敢于冲决传统观念与习俗,迎难而上,经过烈火的焚炼,把自己锻成了一只火凤凰,以明澈的目光,矫健的身躯,展翅飞翔,搏击长空——这就是我国当代青年的形象。在她(他)们的成长和所从事的事业的开创以至成功的过程中生动地体现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党的方针、政策,崭新的知识结构和开拓、进取精神,促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有发展,只有改革才有前途!

  围绕女主人公玛丽娜所展开的戏剧冲突,所显示的人物关系和性格,都是跌宕有致、丰富多彩的。从用谐音的外国名称玛丽娜来赠予女同学这个点题之笔,便生动地描绘出吕宁的具有学识、善于思考、乐观而风趣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与玛丽娜志趣相投、互相倾慕的亲密关系。他俩的爱情从萌芽到发展,是建立在关心彼此事业的开拓和相互砥砺、支持上的。因此,剧中的爱情描写,摆脱了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或是山盟海誓溢于言表的窠臼,而出之以随着事业的发展、了解的加深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极其直截了当,既真挚、又含蓄、更自然的情节。特别是女主人公以“玛丽娜一世”颁发“婚姻法”的独特方式,向对方表达爱情这一细节,把这位女青年自立、自尊、自爱、自主,以共同开创事业为前提来选择人生道路上的终身伴侣的精神风貌刻划得有声有色。而吕宁之甘愿做她的“臣民”,也无半点猥琐、庸俗之感,而是显示了他华而且实、学能致用、为事业愿和对方甘苦与共、风雨同舟的可贵品质。父亲马成亮淳朴厚道、谨小慎微,即使在家庭地位上降为儿子、媳妇的附庸,、也只能屈从、忍受;儿媳把孩子交给他寄养,便欣然接受,甚至有受宠若惊、勉力从命之感。这样的思想性格,是我国几千年来因袭至今的传统的、农民家庭结构所形成的,无怪乎他对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留恋,而对新事物的发生、发展总不免要徘徊、观望一番,然届才惴惴然、慢慢地跟上前来。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加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重荷,但也看到了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卸却历史的重荷向前迈进的必然趋势。至于马国财和桂花这一对夫妇,虽然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青年,但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摆脱不了狭隘、保守和自私等落后意识的桎梏。他们对父菲薄、对妹严苛,不肯分家等等,并非心术不正或品质恶劣,而是农民的“安土重迁”和“进仓装满点(要多收入)。吃饭装嵌(少)点(开支要少),待别人抠着点,对自己箍紧点”的落后意识和自私心理。因此,人们对其计算落空、弄巧成拙的狼狈相,不禁发出揶揄但又不无同情和谅解的讪笑;而对其终于坦然自责、心悦诚服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感到高兴而表示欢迎。
总之,《玛丽娜一世》是一出歌颂改革,描写青年一代大有作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的好戏。

来源:湖南戏剧(第2、3期)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