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剧种大观戏剧人物戏剧图片戏剧知识戏剧音频戏剧视频
剧目荟萃戏剧研究戏剧获奖戏剧机构唱词剧本曲谱艺坛轶事
检索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戏剧文献-->戏剧研究-->文章
我演王昭君

谢美仙

  《昭君出塞》这出戏,是1955年邵阳地区举行戏曲观摩会演选拔出来的优秀剧目。当时的邵阳地区有三个地方剧种:花鼓戏、湘剧、祁剧。祁剧有八个职业剧团,市区有两个祁剧团,一个文艺祁剧团,在国风剧院演出;另一个艺光祁剧团,在慈善剧院演出(即今邵阳剧院)。三个剧种演出的参赛剧目,通过评委评审,领导批准,文艺祁剧团演出的《红梅阁》、新化县祁剧团演出的《昭君出塞》,定为赴省会演的剧目。领导考虑到新化的一枝梅师傅年过半百,需调换青年演员来演。谁来演适合?没有把握。地委真有决心,选择青年演员基础较好的三个剧团,同排这出戏,看谁适合演王昭君,在三个演王昭君的中间挑选一个,通过排练演出,最后经评委和领导决定,由我来演王昭君这个角色。当时我心里很紧张,《红梅阁》也是赴省会演节目,我还要演李慧娘,也是重头戏。

  《昭君出塞》这出戏,没有激烈矛盾冲突,唱词很多,全靠表演,很难讨好观众。听说长沙的剧团也有这出戏参赛,感到压力很大,怕演不好,完不成领导和邵阳人民的重托。地委宣传部、专署文化科的领导知道我有顾虑,多次找我谈话,动员我,鼓励我,壮我的胆,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下来。我在想,在旧社会唱江湖班,我们艺人被人看不起。如今党看得起我们,动员我、鼓励我,有什么可怕的呀!我只要尽了我的努力,没有演好,没有获得名次,领导也会原谅我。领导的一席话,使我树立了信心,给我增添了力量。

  《昭君出塞》是新化县祁剧团一枝梅师傅的拿手好戏。这出戏,在旧社会我演过永河派的《出塞》,那是弹腔,王龙由小生扮演。我很喜欢一枝梅师傅的高腔。莫说演,读剧本我都流过泪,我很同情王昭君的遭遇,她道出来的、唱出来的那些话语诗词,都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通过一枝梅师傅的教导和领导、导演及同衍们的帮助与指点,我是这样来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首先,深刻地理解人物,掌握好王昭君的思想感情。

  这出戏,它不同于一般闺阁戏和悲情戏,王昭君是皇宫的嫔妃。虽然她和大家闺秀一样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她较多地接触过朝庭政事,了解朝庭的情况,剧本又赋予她爱国主义思想。她比一般的大家闺秀更有政治见解。从人物处境来看,当时,匈奴入侵,朝庭虽“文官济济,武将森森”,但都坐视无策,贪生怕死,反要这个弱女子去和亲,以息干戈。这对王昭君来说是个莫大的污辱和难堪。这个处境,构成了这出戏的悲剧基础。

  王昭君在这个悲剧中,由于她的身份和政治见解不同凡响,决定了王昭君不是一般的伤感,而是有着复杂的思想感情。她一方面思亲思乡,留恋故土,感情缠绵悱恻;另一方面怨恨,怨朝纲不振,汉王软弱无能,满朝文武官员贪生怕死,恨毛延寿通敌叛国,恨番邦猖獗。“心中怨恨有千般。”这种怨恨情绪,是王昭君思想感情的主流,戏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了。以后随着剧情的发展,步步加强,由怨到恨,由恨到愤,直到剧终。这就是我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和了解。

  剧本中虽有“离别泪涟涟,一声哀哭一声叹”等唱词,但我在演出时没有把它演成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我把怨恨隐藏在心里,把泪水含在眼底。在舞台上怎么演?我着重抓住王昭君怨刘思汉这条主线,分三个段落进行。

  第一段,从出场到上车。王昭君有两次出场,两次出场各有不同。第一次出场,王昭君带着痛苦后的一阵平静,隐忍着内心的悲痛,仪态端庄,深沉慢步地走出来。到了台口,抬头看一下,这个看的身段,意思是回看一下长安的景色,看“我”到了什么地方,闻闻长安泥土的芳香。当文武百官要为她送驾时,护送的王龙叫他们“候着”。他回过头来说:“娘娘!满朝文武前来送驾。”昭君沉思了一会,这一瞬间的沉思,潜台词是说,你们别来讨我的好吧!堂堂一个大国,你们这些文武大臣,都不敢去保卫国家安全,反要一个女子去和番,还好意思来送驾!昭君不动声色,用手微微一摆,拂了一下水袖,表示:“不用,叫他们打转。”

  上了车,有一段唱:“不梳妆,不打扮,去和番。猛抬头,又只见孤鸿雁,喂呀呀!雁儿呀!望你与我把信传,寄与那刘王天子御驾前,心中怨恨有千般……”这里要抓住看雁的表演,两眼紧盯着飞雁的去向,好象真的有鸿雁南飞,把观众带入看雁的境界。因鸿雁的南归,更勾引起她无穷的怀乡之愁和到番邦去后的无穷之怨。车在继续前进,昭君问:“来此哪里?”王龙道:“来此已是雁门关,前面山路崎岖,车轿难行,请娘娘下车换马。”昭君便吩咐马童备马伺候,心里更添惆恨悲凉之感。

  戏到了第二阶段。这段戏很长,有马到分关、北雁南飞、朔风卷地、转望家乡、南马不过北关、跌马、马陷沙坑等一系列的舞蹈。这些舞蹈,主要是表现王昭君一路之上愈加沉重的感情。祖国的一草一木,都引起她对故乡的留恋,更激起她对奸臣的痛恨。这段戏,是王昭君第二次出场。这次出场,换了服装,身上穿戴都是番邦打扮,感情上就不同了。王昭君在“急急风”的锣鼓声中,用雪衣遮住面部背身出场,表示她穿上番邦服装,感到羞辱难堪。到了台口,两手捞翎毛、看翎毛,看了翎毛不是滋味,感到恶心,便将翎毛一甩。难堪的羞辱在心里燃烧。我揉胸、抖手,慢慢转身到右边看到王龙的穿戴,再对照自己这身打扮,越感到羞辱,心里更加难受了。再转身一看,又看到了马童,更加引起了无限的伤感。再往北走,离长安更远了,护送的宫女也要打转了。本来打算什么都不想了,偏偏这马到了分关也不走了。问王龙:“马为何不走了?”王龙道:“请娘娘加鞭。”我加鞭马也是不走,就唱出:

  “漫说是人难走,就是这马到分关也懒移”……唱完这支曲牌,昭君问王龙:“哪里好望家乡?”王龙告诉她:“勒转马头,转眼一望。”昭君转眼,接唱“风入松”曲牌:

  “转眼望,转眼望家乡,望不见我那爹我那娘,女儿今朝别了你……”

  这唱段,抒发昭君思念家乡,留恋祖国,痛斥汉王软弱无能。马不停蹄在走,眼前是:塞外的气候非常恶劣,风沙扑面,冷雾蒙蒙。面对残酷的现实,“我”知道再也没有希望回国了。在风沙中,马一步一步探步前走,它突然跌落在沙坑,我前扑后仰,紧紧勒住缰绳,接唱了一句:“漫说是人有思乡之念,就是这马……(凝神望着马)马也有恋国之情。”

  马陷沙坑,又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更加激起思念家乡故土,留恋祖国,怨汉王朝无能。抓住“马也有恋国之情”的表现,尽情地倾诉对汉室王朝的满腔怨恨。这段戏有怀抱琵琶,有很多唱,这是全剧的中心唱段,曲牌都是“风入松”。在情感上有恨有悲,在表演上要含悲有泪,这种泪不是哭,而是含泪,有泪而不流,含泪从哪里来?我设想了一段潜台词:

  昭君在家的时候,爱好琵琶。当她被选进宫时,把琵琶带进了宫廷。当她被遣送去和番,护送娘娘的王龙,知道琵琶是昭君最喜爱的随身之物也给她带上了。到了雁门关,王龙提醒她,随带的白玉金镶琵琶何不弹上一曲,聊解愁怀。昭君接过琵琶,想这琵琶从家里带到了宫廷,今天又从宫廷跟我到番邦,这琵琶和我,落到一样的命运。我每演到这里,眼泪就来了。接着后面有大段的唱,“怨只怨朝纲不振,恨只恨番邦……”

  当两国交换的文书到王龙的手上,北番使臣传话,要南朝护送人员一律打转,这是第三段戏开始。这段戏是全剧的高潮。使臣的传话,表明我马上就要成“胡地妾”了。在王龙还没有离走时,我对王龙讲,为姐今日离乡别井,有五件事难忘:一难忘故国山河好;二难忘父母养育恩,三难忘故土好黎民,四难忘御弟千里迢迢护送情,五难忘三千铁甲兵。

  “五难忘”是王昭君爱国、思乡、思亲的集中表现。音调设计用“驻马厅”曲牌演唱,在情感上要激越、高昂,在唱法上要一字一字地吞吐清楚,一句一句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放腔,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位,使观众感到昭君可尊、可爱。我就要去当番王的妻妾,看不上他那再好的荣华富贵,忍受不了这种羞辱,只有以死来对待眼前的现实。“生是南朝人,死是汉朝鬼”。我要以死来反抗这种羞辱,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坚贞骨气,以死来抨击汉皇君臣的懦弱。决心下定了,哭也哭不来了。在“我”临去之前,“我”托王龙给父母带个口信,“只说昭君不孝,不能侍奉天年了。”后转念一想,我去死,是对汉皇的反抗,还要捎个信给他。我在这里以十分愤怒的心情说出了“你若见了懦弱的刘王,你只道:血泪尽,恨难平,昭君之怨无限深,天昏昏,地冥冥,黑水源头葬孤坟!”最后,更以无比的愤怒,向世人宣告:“昭君今日舍了身,千年万载,万载千年,羞煞汉君臣。”明白地告诉汉刘王,我要以身殉国了。我不能像你们那样贪图苟安,你们比一个妇人还不如,羞也不羞?

  王龙听到“黑水源头葬孤坟”后,他感到非常突然,伤感沉重地重复这一悲壮的誓言,并泣拜在昭君身边。我轻轻地把他掺起。王龙这一位拜,对我触动很大。我侧着身子,用水袖遮拦脸面,用手势示意他走。他走后,我回转头来,追上两步,怅望着他走去的方向……现在,只孤单单地留下昭君一人了。面对黑河,我愤恨地念着“宁做南朝黄泉客,不做他邦掌印人。”然后,纵身一跳,撒手人寰。以此,来展示王昭君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来源:祁剧名伶谢美仙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 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