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严嵩》是京、川、湘、祁等剧种均有的传统剧目,剧中主要角色邹应龙,在不少剧中皆为老生扮演,而巴陵戏中却是归小生应工。巴陵戏《打严嵩》对于角色行当的这种特殊处理,是巴陵戏前辈艺人们从人物性格、身份出发,对全剧结构安排和人物塑造上进行的大胆独创。显然整个戏随着主角行当设置的妥贴而显得更加顺理成章别具一格。
严嵩,在剧中被描绘成一个“上欺天子,下压群臣”,私造天冠,图谋不轨的奸雄,文武百官对其可谓谈虎色变,敢怒而不敢言。而御史邹应龙的这种虽能随机应变而又有些铤而走险的斗争方式,决非深谋远虑,老成持重之辈所取。由一个久经宦海沉浮的,即使异常正直、无畏的年长者来儿戏般地痛打炙手可热老奸臣滑的严嵩,未免近乎荒诞。邹应龙没有王允之对曹操的老谋深算。他的智打严嵩,颇有些初生牛犊之勇。作为三百六十名新进士之首,他正值少年得志(三百余进士中虽可能有范进、石灏之类老者,但毕竟年轻者居多)。因此,将邹应龙定为小生行当来表演,既切合其特定的身份、年龄、阅历、性格,又有利于对严嵩等其他人物的塑造。
既要标新。就得不落窠臼。巴陵戏《打严嵩》,另辟蹊径,就连细节的处理,也打上了“巴陵”的印泥。当邹应龙获悉严嵩私造天冠之事,将造冠工匠诱人开山王常宝童府中拘押后,第一次谒见严嵩时,被严嵩心腹、门官严侠拒之门外。面对无耻之尤的索贿,邹应龙略用心机,制服严侠。严侠敲诈不成,反被威胁,咬牙切齿地接过禀帖,无可奈何地欲进门通传。这里有一个极小的细节值得注意:通传之前,严侠左手持邹应龙禀帖,右手握拳朝禀帖狠狠一击。这一拳,打出了一个无耻小人狭小、肮脏的内心世界。一个无声的动作,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真可谓神来之笔。
当邹应龙假意“当献好心”,取得严嵩的信任后,他急不可待地报复严侠。在这里,我们又可看出巴陵戏前辈艺人定邹应龙为小生行当的匠心。古人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年长的官员,很少急于报复一个不屑一顾的小人。只有年轻气盛、疾恶如仇的邹应龙才会如此得理不让人,把那个可鄙可恨而又可笑的严侠,险此置于死地。最后还端起架子,将其尽情地羞辱一番。
编导者表现了邹应龙的少年气盛的一面,也没有忽略其少年老成的一面。当严嵩动怒扬言要斩严侠时,邹应龙清醒地看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奸诈的严嵩斩严侠是假,而试探自己是真。为了骗取严嵩的信任,达到智打严嵩的目的,邹应龙又顺水推舟,饶严侠不死向严嵩讲情。此时,严嵩狡诈地问道:“你见老夫杀人,敢莫心中有些害怕?”这一问确是音弦外,居心叵测。但聪明的邹应龙顺坡下驴,将计就计,慌称“正是有些害怕”以蒙蔽对方,顺利地结束了这场闪电式的“心理战”,消除了严嵩的疑虑,还赚取了严嵩的御赐白龙马及金鞍玉辔。在这里,既表现了邹应龙的正直、机警,又表现了严嵩的诡计多端和严侠的贪财贪生。真可谓一石三鸟。
情节是人物性格冲突、发展的必然历史。邹应龙与严嵩斗争的过程,也是完成角色的性格刻画的过程。巴陵戏前辈艺人对邹应龙性格的刻画,是十分细腻的。初谒严嵩,校尉林立,作为涉世未深的一个儒生,邹应龙不寒而栗。但想到为民惩奸的使命,又觉正气凛然,气粗胆壮。大礼三拜,严嵩爱理不理,傲气逼人。血气方刚的邹应龙早已按捺不住心头之火,站将起来,以牙还牙。“他问一言我答一声。”为了达到与常宝童配合治贼的目的,他故意挑起严嵩对常的不满,告诉严嵩“造冠工匠被常拘押并遭打。”说到“打在他的腿上,记在老太师的脸上”时,不脱稚气的邹应龙竟然得意忘形,指手划脚,痛快之情溢于言表。当严嵩怒发冲冠,方知自己失态,立时噤若寒蝉。这一系列细节,都雄辩地证实了邹应龙这一角色用小生行当表演的合理。
戏的高潮部分,正是人物性格刻画最成功的所在。当严嵩中计上殿请旨,至开山王府提取造冠工匠,随即应龙又授常宝童应付之计,骗过严手中圣旨,将严痛打。严狼狈逃出,欲上殿奏本,邹应龙又故意指严脸上无伤不能取信于君,逼得严心甘情愿地请其将脸部打伤,以作常之罪证。剧情发展到这里,戏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邹应龙怀着对奸臣的一腔怒火,破口大骂“老贼!”严嵩似觉上当,邹忙巧辩:“小官焉敢骂老大人?我乃是指的老太师骂的常宝童。有道是,指东骂西,骂起我的气来了,我才好打老太师。”在这里,他充分利用对手此时此刻的特殊心理,使对手乖乖就范。第二次,怒斥“老贼”时,奸诈的严嵩又是一声大吼,邹应龙急指远处,暗示所骂的是“常宝童”。看到这里,观众无不为之发出会心的笑声。最后严嵩连遭数击,大叫“邹应龙打坏人”时,邹还不肯认帐,教严自认“常宝童打坏人”,并说唯其如此方可上殿奏本。这段戏手法是极度夸张的,但这种夸张,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合理的性格冲突的基础上,“赚圣旨,打严嵩”的计谋,不但非万全之策,看来还有几分荒唐。但由于用在特定的人物身上,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正如观众所说:“严嵩只有碰上邹应龙才会挨打,满朝文武中只有不怕场伙的邹应龙才敢虎口拔牙。”
由于对角色行当的独特处理,巴陵戏《打严嵩》如一朵奇花,以其独有风姿吸引着湘北观众。演员的表演是成功的。四十九岁的女小生胡银仙同志,将一个年轻气盛、机智潇洒的御史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维妙维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