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溅沈阳城
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中村失踪事件”为借口,挑起事端,扩大事态,以武力进攻我沈阳,我东北守军奋起抗日,与日寇顽强搏斗,以誓守国土为主线,组成一出场面很大的抗日戏剧。具体有《田中奏本》、《田中托孤》、《中村事件》、《土原兴兵》、《九一八事变》等场。
弹腔。湘剧艺人罗裕庭、周文湘、李少臣,女艺人黄如顺,与湘剧名票黄曾甫合作,由罗裕庭执笔。原计划写三部曲,总名《倭奴毒》,第一部《血溅沈阳城》,后二部因故未成。此剧排演,集中当时湘剧名角陈绍益、罗裕庭、贺华元、吴绍芝、王华运等数十人进行排练,于1932年首演于长沙育婴街新舞台戏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又重演于又一村民众二剧场。陈绍益在剧中扮演被日军枪杀的爱国青年之父,收尸时自编了一段唱词:“我儿一死不足惜,但愿同胞齐奋起,驱除倭寇复山河,永固金瓯保华裔……”激起观众一片抗日的口号声。
八百壮士
“一·二八”上海之役,中国部队谢晋元团长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全部壮烈牺牲。此剧由湘剧抗敌宣传队第四队演出。主要演员有吴绍芝、欧元霞、徐初云等。
卢沟桥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弹腔。由义华抗敌改良湘剧团于1938年演出于衡阳。改编兼导演陈曼侬,原系文明戏演员,因其女陈义红为湘剧唱工老生,随女参团担任编导。
旅 伴
明代,倭寇作乱,犯我海疆,百姓逃难,蒋世隆丢失了妹子瑞莲,王瑞兰走散了母亲,两人在兵荒马乱中相遇,同病相怜,相携相伴,进而相爱,他俩决心不做“呆秀才”和“寻常女裙钗”,同去寻找抗倭将军戚继光,为国出力。
高腔。田汉1939年据湘剧高腔折子戏《拜月记·抢伞》改编。同年1月13日,由湘剧抗敌宣传二队首演于长沙民众俱乐部。杨福鹏饰蒋世隆,陈绮霞饰王瑞兰。1942年,中兴湘剧团在桂林复排上演,由小演员庄秀英饰蒋世隆,彭俐侬饰王瑞兰,教师陈绮霞。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7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江汉渔歌
南宋,金主亮命蒲鲁喝率军南侵,江夏危急。汉阳太守曹彦约请党仲升、赵观、许禼等地方俊杰,共商御敌之策。宗泽旧部阮复成携女春花在汉江打鱼为生,一日,与众渔民擒获金邦奸细,解送府衙,并向太守请缨杀敌,曹彦约嘉其忠义,命其组织江汉渔民配合官军抗金。
党仲升与部将刘芳,乘敌立足未稳,夜袭金营,在鏖战中,党仲升中箭阵亡。曹彦约、赵观、刘芳会合汊湖好汉何鲁及阮复成的江汉渔民,水陆两路夹攻,金兵大败。曹太守在黄鹤楼设宴庆功之时,阮复成父女乘一叶小舟,飘然而去,消失在汉江烟雨苍茫之中。
弹腔。田汉1938年10月作于武汉,原名《渔父救国》;1939年6月于桂林改编为大型作品,更名《江汉渔歌》。湘剧继平剧宣传队排演,田汉为艺术指导。吴绍芝导演兼饰阮复成,陈绮霞饰春花。此剧一直演到20世纪50年代。杨福鹏、吴淑岩继扮阮复成,彭俐侬继扮春花。事见《汉阳志》。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7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土桥之战
南明,镇南侯黄得功镇守仪征,其友黄蜚移防京口,取道淮阳,尤恐沿途不靖,函请得功保护。黄率兵三百前往高邮迎接好友。镇守瓜洲兴平伯高杰闻报,误以为黄来偷袭,一面在土桥设伏,一面派兵去夺取仪征。黄得功行至土桥,埋锅造饭之时,伏兵四起,高杰与得功激战,黄寡不敌众战败,所带三百骑兵全部被杀。
高妻邢夫人系一名女将,且深明大义,得知丈夫铸此大错,驰往大营报与督师史可法。可法大惊,急与邢夫人赶往土桥,途中,高杰追杀黄得功为邢夫人所救。史可法在两镇之间进行调解劝和,并以国家大义责备高杰,高杰醒悟,愿随史可法到仪征给黄得功赔罪。
高腔。一名《史可法》。田汉1937年作于南京,1939年初,湘剧抗敌宣传二队首演于长沙。杨福鹏饰史可法,徐绍清饰高杰,罗洪元饰黄得功。此剧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复排演出,谭金林为复排导演,杨福鹏饰史可法,凌福志饰高杰,董武炎饰黄得功,陈绮霞饰邢夫人。事见《明史》156卷《黄得功传》,161卷《高杰传》,162卷《史可法传》。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7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梁红玉
南宋,金兀术率兵南侵至长江北岸,韩世忠元帅与夫人梁红玉在南岸镇江一带设防相拒。夫妻议论军情之时,汉奸王智、殷农假秦桧之名,写信给韩世忠,说其妻“奇装异服招摇过市,有伤风化”,要韩严加管教,实欲挑拨韩、梁夫妻关系。韩不但不信,进而支持红玉训练女兵,共同抗敌。
金兀术大兵渡江,韩世忠夫妇挥水师迎战于长江之上,梁红玉擂鼓助阵,宋军士气大振,金兵大败,逃入死港黄天荡,宋兵将其团团围住,断其归路。宋军大胜,又值中秋佳节,韩元帅大摆宴席,和众将赏月庆功,梁红玉对丈夫强敌未灭之时,就置酒高会,甚为不满,夫妻之间引起一场冲突。此时,金兀术收买汉奸王智、殷农,他们献出挖通干涸小河之策,使金兵得以死里逃生。韩世忠闻报,追悔莫及,竟欲自刎,以谢天下,为梁红玉劝阻,共同率兵渡江追击金兵。
弹腔。欧阳予倩1938年作,桂剧上演之后,湘剧抗敌宣传四队、中兴湘剧团相继排演。吴绍芝、徐绍清、陈绮霞、李霞云曾先后扮演韩世忠、梁红玉。剧本收入《欧阳予倩全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新会缘桥
明嘉靖年间,漳州志士徐文焕,文武双全,娶妻范娇鸾,奉母安居。倭寇侵犯闽广,文焕别妻母从军,在俞大猷将军帐下为行军参谋。不久漳州陷敌,徐母被杀,娇鸾被俘,在倭酋欲行非礼时,娇鸾刺敌酋坠岩,幸被其兄范振东所救,只是足已成残。
俞大猷将军命徐文焕回漳州家乡,探听倭奴军情,倭奴亦得情报,在会缘桥设卡,画影图形,捉拿文焕。文焕化装成白发农民回到老家,已是屋毁人散,辗转找到舅兄家,夫妻相会。范振东来报敌人就要清查户口抓奸细,三人定计,文焕扮聋哑老者,娇鸾扮瘫妇,装成夫妻,乘地方傅员外放粮赈灾之机,驮去领粮,混过会缘桥。终于瞒过倭兵,过了哨卡,后被敌酋看出破绽,率兵追赶,正危急时,俞将军接应兵赶至,尽杀倭寇。
高腔。田汉1942年8月作于桂林,他根据湘剧折子戏《老汉驮妻》,“给会缘桥那一场戏加了一个大头和一个小尾,同时赋予它以完全不同的意义”。“会缘桥上那一段当然是全剧的高潮。但剧本和实际演出是不同的。剧本上当然是文焕扮一老人驮着他的妻子范氏过桥,实际是范娇鸾以一人扮两个角色:即上半身是范氏,下半身是文焕。所谓‘老背少’就是她一个人玩的把戏。越能使观众得出男女两个人的印象越是成功。”(见《田汉与湖南戏剧》第42页)同年9月3日由中兴湘剧团首演于桂林。田汉为艺术指导,吴绍芝导演并扮演徐文焕,陈绮霞饰范娇鸾,彭菊生、吴运生圈腔。新时期的陈绮霞已近八十高龄,尚在日本演出“老背少”这段戏,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8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新武松
武松与宋江别后,经阳谷县景阳冈打虎,为地方除害,县令陈文诏为其披红挂彩,并任命武松为兵马都头。游街之时,偶遇早已从清河县迁来之胞兄武大郎。大郎妻潘金莲自嫁“三寸丁”武大后,郁郁寡欢,一见英勇非凡的武松,顿生爱慕,武松居家之日,时相挑逗,被武松严词拒绝。不久,武松奉命去东京下书送礼,潘金莲被阳谷县土豪西门庆看上,通过王婆,勾搭成奸,继而毒死大郎。武松回家起疑,经询问团头何九叔及曾帮武大捉奸之郓哥,得知哥哥被害致死,并获得两块酥黑骨头物证,决心为兄报仇。武松邀请何九叔等街坊,讯问潘金莲,在人证物证下,潘金莲申述自己痛苦身世,所嫁非人,又坠入西门庆和王婆设置的陷阱,深感冤屈,武松不为所动,杀之祭灵;旋又赶至狮子楼,经一番格斗,夺刀杀死西门庆,邀众街坊,押王婆,前往县衙自首。
弹腔。田汉1942年作于桂林,同年10月由中兴湘剧团首演。田汉亲任导演,吴绍芝饰武松,陈绮霞饰潘金莲。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重排,复排导演谭金林,武松由杨福鹏扮演,潘金莲先后由陈绮霞、彭俐侬扮演。接着长沙艺联湘剧团排演,复排导演王申和、吴运生(曾是中兴湘剧团鼓师),武松由李云鹏扮演,潘金莲由王福梅扮演。事见小说《水浒传》第23—26回。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8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定名《武松》。
双忠记
清初定南王孔有德兵进广西,南明桂林留守瞿式耜部将赵印选、杨国栋、胡一清、戚良勋等望风逃走,在清军包围桂林之际,瞿式耜在内无守卒,外无救兵情势下,正襟危坐留守府,决心与城共存亡,以死报国,夫人则自缢殉夫。其门生张同敞,从前线败回桂林,决心与乃师同死。桂林城破,瞿、张被俘,孔有德素仰瞿为当世贤者,多次劝降,瞿不为所动。瞿在狱中说通狱卒,传递私书与南明新兴侯焦琏率军反攻桂林。孔有德知瞿、张志不可改,于同日杀之。
弹腔。田汉于1942年初作于桂林,同年9月27日由中兴湘剧团在桂林首演,时名《桂岭双忠记》,吴绍芝导演并饰瞿式耜,其女吴淑岩饰张同敞,庄华厚饰孔有德。彭菊生、吴运生为音乐设计。剧本收入《田汉全集》第8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火城记
《火城记》剧目,见于《田汉全集》第17卷《为湘剧艺人呼吁》一文:“吴绍芝君竭力于苦痛中挣扎,虽在风雨和烈日下排演不辍,并决于九月一日重在高升戏院演出《新会缘桥》、《桂岭双忠记》、《火城记》等剧,以图突破目前困难,为湘剧奠中兴的基础。”(见《田汉全集》第17卷第46页)《火城记》大体内容是:长沙“文夕大火”次日,时在衡阳的田汉奉周恩来急电,率湘剧抗敌宣传队和演剧队星夜驰回长沙,开展火后救灾工作,寻找未烧的谷米,搭建粥棚煮粥,赈济灾民,并组织发放救济款。同时“抗宣队”积极准备开台唱戏,以此来安定人心,召唤灾民回来,“再从焦土建湖南”。
作者不明,《田汉全集》中没有这一剧本。中兴湘剧团在桂林一年演出的剧目广告中,亦未见这一剧目登载。据此,基本可以断定有剧本而没有排演。1980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戏剧家刘高林,和原演剧六队队长刘斐章等,根据回忆,写出话剧《火城记》,也未排演。
新九龙山
此剧剧情与传统折子戏《九龙收兴》基本一致。主旨上强调岳飞在大敌当前,想收服造反武装杨再兴,共同抗金。并将岳飞梦中,杨景向其传授“杀手锏”情节,改为岳飞从当年杨家将老兵处,学得破“杨门花枪”之法,降服了杨再兴。
弹腔。著名靠把老生徐绍清改编,各湘剧抗敌宣传队排演。
湘北大捷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率领四个军的部队,与侵犯长沙的日寇,展开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
弹腔。剧本是艺人集体编写的。此剧规模较大,无钱置办现代服装,只好以传统戏服装代替。剧中有一场写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迎击来犯之敌。先有四位军长,按传统戏套路,分别由老生、花脸、小生、小丑扮演,他们扎靠起霸,自报家门,然后引薛岳登场。这位战区司令长官完全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样装扮,扎大红靠,斜披大红蟒,戴荷叶盔,登粉底靴,自报家门曰:“本长官薛岳字伯陵……”第一次演出时,还闹了一场风波。那位丑行扮演的军长自报家门:“本军长××是也!”恰好生活中那位军长在座,一听就冒火了:“老子是小丑吗!”说罢愤然离席而去。
保卫大湖南
《保卫大湖南》一剧,由湘剧抗敌宣传队第一队排演,作者和剧情不详。
骂汉奸
此剧基本情节与传统戏《胡迪骂阎》相同,由名老生徐绍清改编并扮演胡迪。剧中将骂秦桧改为骂汪精卫,除他两人为现代装束外,其余岳飞、阎王、判官、小鬼等仍着古装。
高腔。
汉奸的女儿
写某汉奸的女儿,反对父亲卖国事。此剧由湘剧抗敌宣传队第一队演出。名净龚湘云扮演汉奸。
新墙河
日寇进攻湘北新墙河(现岳阳县境),一土车夫被抓当夫子带路,去搜查藏在山里的百姓和粮食,他为了救众乡亲,便将日本兵引上岔路,日本军官发觉上当了,开枪打死这个土车夫。
弹腔。这是一出活报剧,由著名靠把老生周圣希扮演土车夫。
血战上海
日寇攻占上海后,黄老头和老伴被乱兵冲散了。他带着两个孩子逃难,一是亲生儿子,一是朋友牺牲前托付给他的孤儿。在逃难途中,少量的食物,先给那孤儿;亲生儿子却在一旁哭泣,使黄老头处于两难境地。
弹腔。这出戏套用传统戏《桑园寄子》的形式,由著名靠把老生黄益政扮演黄老头,董武炎扮演孤儿。
新艄子打网
写国难当头,打鱼人张艄子夫妇,却打不到鱼。张艄子上场的大段“课子”,全部改为歌颂抗战英雄张自忠、马占山。
高腔。剧本由名丑姚华定改编并扮演张艄子。
新小放牛
传统小戏《小放牛》的形式,用当时流行的“卖梨膏糖”曲子,揭露日寇南京大屠杀罪行,唱词有“南京杀人数十万,国土变屠场”之句。
民间小调。
流浪者之歌
叙说国土沦陷,平民百姓逃难,其中有夫妻二人,一路之上,靠卖艺营生,妻子遭到恶少戏弄,又被丈夫误解,经一番磨合、勾通,夫妻相依为命,重新上路逃难。
民间小调。剧本系套用传统折子戏《凤阳花鼓》形式,由董寿山、董海奎父子改编。董筱艳、董海奎、董武炎三姐弟演出。
斩天使
南明弘光帝派左懋第为使,去与清兵主帅多尔衮谈判。多尔衮却派早已降清的左弟懋泰劝降,兄弟相见,懋第痛骂其弟屈膝降敌,成为千古罪人。左懋第誓死不降,被多尔衮所杀。最后,史可法率领高杰、黄得功与清军展开激战。
弹腔。这是一出新编历史故事剧。著名唱工老生陈绍益扮 演左懋第。作者待考。
新访南京
打草鞋老者王子能,从南京逃了出来,遇一抗战人士,向他了解日寇在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王子能进行了血泪的控诉。
高腔。套用传统折子戏《访东京》形式。著名小丑李少臣扮演王子能,剧本由他改编。一说是徐绍清执笔。
新扫梧桐
老农民汤旷哉,在看守一座新坟,清扫落叶。这时,一士兵奉营长之命,前来送信给妻子,不知路径,向汤老头打听,汤向来人述说:你们营长的妻子赵三娘,在日本兵对她进行侮辱时,不失民族气节,顽强反抗,被日本兵惨杀,说着指向新坟说:她就葬在此处呀!……最后又要送信的士兵转告营长,英勇杀敌,为妻报仇,为民族雪恨。
这些内容,由扮演汤旷哉的徐绍清用长段高腔唱出,控诉日寇暴行,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徐一唱一个好。徐的面部是话剧化妆,贴胡须,着老农装。送信人则穿军服,上场唱“天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地,岂能让日寇来蹂躏”。1942年初,岳云湘剧团(实为“抗宣四队”)到桂林演出,徐绍清的打炮戏就是这出《新扫梧桐》。
徐绍清按传统折子戏《广才扫松》改编。
生死关头
敌占区一猎户,其妻被日兵强暴,幼儿被日兵戏弄致死,猎人既恨又怕,其母鼓励他说:现在已是生死关头,你还怕什么,要去杀敌报仇!儿子听了娘的教训,弃家出走,参加敌后游击队抗日。
弹腔。著名紫脸罗裕庭编剧并扮演母亲,其侄二靠老生罗洪元扮演猎户。名艺人董武炎说,罗裕庭先生在这出戏里反串老旦,为了演好这出抗日戏,到农村去观察老太太的行为举止,十分认真,他将猎人的母亲演得大义凛然,真实可信。
洋烟毒
一位颇有家财的大少爷吃上了鸦片烟,其父多次劝诫,他全然不听,父被气死。在日寇打来之时,弟弟参加抗战部队,大少爷和子女被日军冲散,他流落街头,拉人力车度日。一次,他拉一烟花女子,下车之时一看,却是他的亲生女儿,父女抱头痛哭。女儿告诉他,冲散之后,被人骗卖入妓院。这时传来他弟抗日立功消息,父女前去投奔,兄弟、叔侄难中相见,不胜欣慰,殊料弟弟告诉他:侄儿在前线为国捐躯。大少爷痛哭之后,决定痛改前非,戒掉洋烟,做个有用之人。
弹腔。无名氏编剧。董筱艳、董海奎、董武炎三姐弟扮演剧中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