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奴隶社会里,一国的大事莫过于祭祀与战争,通常两者都与巫和巫术有关,并且相互关系密切。首先,大多数祭祀自古以来就带着浓厚的巫色彩,在许多祭祀场所及过程中,总要带上种种巫术的讲究或巫术的举动。祭祀中的牺牲以及过祭具,禁忌几乎是不存在的。居于此点,把巫和巫术应用于战争和内政,在中国历史上则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因为战争和内政往往要通过强调祭祀中的巫术效应来显示它的庄严与神圣,因此人们对巫和巫术的信赖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切吉凶祝福,天象星异、妖祥符瑞都通过巫作解释。在战争中巫术的应用更显神秘。事实上,新晃对巫术极为崇尚,《后汉书》:“牂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随着秦汉对“西南夷”地区的逐步开发,汉巫和巫术在战争和内政上的运用必定对新晃产生影响。其次,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都信奉这样的原理:相同的事物可以彼此影响,因而欲对一个事物施加影响,必取与其相同或相似之事物,这就是巫术中所谓的“相似律”。实际上,新晃的傩文化就是巫文化,巫傩是新晃先民的宗教仪式。远古鸿蒙,世系传承。被称为“活化石”的贡溪傩戏至今仍十分活跃,今年的古历六月初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傩戏文化节在贡溪乡天井寨举行。
一、天井寨傩戏形式
天井寨的傩戏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其特点有些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等步伐,表演动作较简单原始,但粗犷、热烈、火爆,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安戴面具,面具由木头雕凿。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去区别男女角色,音乐也很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曲牌有“一字锣”、“三锤锣”、“反弹锣”、“小波浪”、“小元宵’,等,服装现在只有两种:一种红色,代表男性;一种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也简单,大都用木制剑和木制令箭或根据剧情需要制作的其它道具。
天井寨傩戏有一个与别处傩戏不同之处。当演出《太公钓鱼》一戏时,在中途,庙会头首将演出道具纸剪的鱼向观众出售,而许多妇女则争先恐后掏钱去买。她们将纸鱼买回家后,先在灶头上放一下,然后拿去拌猪潲和鸡食,以祈求猪、鸡不会发瘟,六畜平安。演《抱冬易》一戏时,中途会有许多妇女提白线争着挂到演员手中,今年有12个月就拿12根线,如果有闰月就得拿13根线,每根线两尺以上,线头上扎着一个红包,红包里装有钱,人们称之为挂线。随后,傩戏表演者抬菩萨游村,村民以香烛敬神后即演傩戏《打保安》。然后戴着钟馗面具的傩到各个厅堂走一圈。
天井寨傩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剧目,传承今日,共有36位传人,各种傩面具达108个。剧目有《桃园结义》、《云长养伤》、《关公教子》、《关公捉貂蝉》和《古城会》等。这些剧目都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其情节都根据古夜郎人的心理,作了某些看似荒诞的改动。如《云长养伤》中关羽有伤,《关公教子》中关平得病,都是请的看香婆(巫婆)前来看香(跳神)。看香无效,又请来侗老师(巫师)冲傩。看香和冲傩,都是千百年来新晃地区群众有病时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据傩戏表演者龙子明老人对笔者说,他们演的傩戏叫“咚咚推”又叫“跳戏”。就是表演者和听“咚咚推”的锣鼓声,双脚交换吸腿跳动,踩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又跳向另一个三角形,这样不断重复,双手做着摸拟各种劳动、搏击的动作。他说,这个舞步是从模仿牛而来,牛头和前腿是三角形,牛尾与后腿也是三角形。艺人们就是这样通过模仿来完成剧情的动作,这就构成了与实际生活产生差别的原始社会意识形态活动,实则“跳戏”是将许多原始观念纳入自己混沌洪荒的天地,穿越了漫长历史丛林的一种原始部落歌舞,它所供奉和宣传的是古夜郎人民族精神,模拟歌舞,人鬼对唱。一切都那么古朴、粗犷、自然,在那无羁的想象和近乎怪诞的洪荒色彩中,给人一种新奇、宏丽的美和朴实沉雄的气势。在享受傩文化深厚氛围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令我们颇感兴趣,就是说,傩堂出现的,不管是念词、雕塑、绘画、书写、歌唱、还是绣品中出现的众多的神,他们当中既有三教祥光万道的各路神仙与头面人物,又有主宰一方呼风唤雨,驱邪除魔的各门掌坛和绿林好汉。这种三界人物的混杂,确使人们感到迷惘。
这个因素,迫使我们去追寻历史,回到历史的扉页中去。
二、天井寨傩戏内涵
历史上,汉代道教的形成和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儒、释、道三教得到各自的发展。相反,作为中华民族本土具有的博大根深和庞大系统的原始宗教文化,由于历代受到诋毁、排斥以及自身的弱点而显得相形见绌。但宫墙之外的田野黎民,由于本土文化、经济、地域的诸多因素,特别是地方人群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基础,终将这散落的本土文化顽强地保留至今。两千多年来,尽管宗教家和历代统治阶级尽力诋毁、排斥、扼杀傩文化,但它仍在古夜郎时空借助黎民之躯唱着鬼怪艺术的种种颂歌。相反,傩的历代传人较之任何宗教家们体现了惊人的宽宏大度,他们不断地将适合黎民百姓精神需要的各路人马请进门来,立坛封将,号令四方。他们不想在释加牟尼,“三清”天尊和至圣先师之间进行哆嗦的选择。结果,这种历史上的缓慢的吸收过程,终于形成了“三教入傩”的现象,使衰弱的傩坛逐渐轰烈起来。不过,这种改变,还是为傩所用,喜笑怒骂皆为傩,无须象其它宗教那样神圣与沉闷,于是佛的至高、道的至尊、儒的至圣,纷纷与人、鬼、怪、精济济一堂。把傩堂改变得五花八门,热闹非凡。
傩在吸收儒、释、道三教的过程中一般说来,吸收道教的成份较多。如傩堂中常见的《三清真人图》,就是道教所奉的三清真人图像。所谓“三清”,一说是道教的三位尊神,是分别居于至清境、上清境、太清境的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一说是三清即三元真人,是《搜神记》中叙述的吴客三真人: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刚。从历史上看,巫师傩坛与道教有着较多的渊源关系。道教属多神教,它承袭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的传统。它讲究的是冶丹炼气,从事符录斋醮、降妖驱鬼,祝福消灾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恰是巫师傩坛要从事的内容。道教是以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德家老子(姓李名洱)的学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宗教。南朝梁时,由陶景洪创立了茅山派。此派以符录劾召鬼神,兼修辟谷导引及炼丹术。新晃傩师多公开承认为茅山派,这是顺理成章的。这类活动,尽管五花八门,仍可归纳为作诀式、占卜式、祈求式、比拟式、诅咒式、灵符式、接触式和禁忌式八种。总之,各路人马杂陈傩堂是宗教文化与傩文化的混合物,也是夜郎傩文化的独特之处。
“咚咚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农耕文明,突出了对土地的神化与崇拜,上在古代夜郎人的自然宗教中被赋予神力,这就是人格化了的土地神。在古夜郎新晃,土地庙到处都是。建筑精致的是木结构或石板结构,石雕和木雕或者用彩笔描绘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的神像,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使人感到亲切,简单的土地屋则是用三块砖头或三块石头架设而成,大凡立土地公前要请巫师占卜,要甩八八六十四次,最后一次是阴爻,这种民间占卜,就是夜郎文化包含的一种,《汉书·天文志》卷二十六: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老合,是谓惊位,是渭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土地公。这说明古夜郎盛行巫占,古夜郎人的“先知先哲”通过对星体的运行,气候变化、鸟兽的动静观察、量度、计算、制订了一整套严密的天文历法。土地称谓之多,在街上叫街坊土地:在坳上叫坳头上地;桥上叫桥梁土地;牛栏边叫牛栏土地;猪栏边叫猪栏土地;无人敬奉的是冷坛土地。这些土地神,是古夜郎人社会神权的“基层组织”。在新晃农村,无论任何一家动土都要“取水”念咒语,画符录,其咒浯如下:
抬头望青天、师傅在身边;香不乱烧、神不乱取;东取五里、西取五里、南取五里、北取五里、中取五里、五五二十五里;取天煞、取地煞、取年煞、取月煞、取日煞、取二十四个险凶恶煞;天无忌、地无忌,弟子到此,百无禁忌;取到窗前窗后,窗左窗右,取猪羊牛马,鸡鸭狗犬,怀胎妇人;若还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功夫圆满、急如归位。念毕再画一个“井”字形符号。
而傩戏《跳土地》剧中种田人上场,作这样的自我介绍:“我是天上地下的种田人敬土地神。”土地神出场,自我介绍:“我是天上地下的土地,坳头坳尾的土地,村头寨尾的土地,田坎土坎的土地……十二个土地都是我”。于是种田人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土地神慨然允诺。种田人祈求土地神驱瘟逐疫。土地神作法驱瘟。种田人拜谢土地,全剧结束,这说明古夜郎人对土地神的崇拜,而求得人与神的沟通。
三、“咚咚推”的起源
在贡溪四路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咚咚推的演唱活动,世世代代系由天井寨龙、姚二姓轮流当庄主持。龙姓先祖龙地盛,元至顺二年(1331)由靖州飞山脚迁晃州平溪龙寨,其子龙金海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见今称天井的这个地方“山环水绕,气聚风茂,可以为宅”,遂由龙寨移居于此。姚姓先祖姚正化,生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县境新寨迁贡溪田家寨,其子姚通祖,由田家寨徒居天井龙姓人说:咚咚推的“头在靖州,尾在天井”。姚姓人则说:“头在新寨,尾在天井”。依此说,很有可能龙、姚二姓的先祖在靖州飞山脚和县境新寨时就已经演唱咚咚推了。那时,咚咚推在侗族地区就是广泛流传的。在龙金海开辟的天井寨里,姚姓人迁入以后,杨姓人相继迁入。寨中的一畦不种菜,留作当年演唱咚咚推的戏场。戏场的拥有是神圣的,龙姓人将此事郑重地写进了《族谱》。龙、姚二姓拥有戏场的状况,显然是在杨姓人进入天井寨之前就已经形成。杨姓人不拥有戏场,自然也就不能成为咚咚推的主持者。
天井寨通过龙、姚、杨三姓侗胞四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到了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发展成为近二百户,人口逾千,远近闻名的墟场。每逢场期,附近数十里的侗胞聚集这里进行各种交易。天井寨的繁荣为咚咚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那里,咚咚推除了例行的春节期间演唱以外,每逢场期也常进行搬演。
咸丰四年(1854),距天井仅十二里的甘屯侗民姜灵芝聚众起义,反抗清廷,天井寨人奋起响应。起义军的活动,在天井寨附近的崇山峻岭中,持续了二十年之久。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二十年间,朝廷对这一带侗区进行轮番征剿。天井寨的青壮年,在起义军中或战死,或逃亡。家中妇孺皆惨遭清军杀戮。昔日繁荣的村寨,几被夷为平地。天井寨人口锐减,直至战争结束七十年后的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才又发展到十四户人家,其中龙姓六户,姚姓、杨姓四户,人口仅百余。墟场早已搬迁他处,天井寨再也不见到昔日的繁华。然而古老的民族艺术咚咚推却奇迹般地保存下来。
咚咚推竟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首选是咚咚推处于氏族部落的全民艺术阶段,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失传的可能性比起艺人化了的艺术自然要小得多。只要氏族还有人存在,在相应的条件下就可以完成它的传承。其次,是咚咚推本身有一种聚合剂的作用,是一种配合祈禳的群体祭祀艺术。在历经了一场灾难之后,咚咚推成为天井人寻求希冀的亮点,精神依托的支点。再次。天井寨人将氏族乃至民族的感情者倾注于咚咚推的艺术活动之中。龙、姚二姓对戏场的所有权产生了氏族的荣誉感,同时也产生了延续这一传统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咚咚推是一种以侗语演唱的艺术。起义失败以后,侗胞所受的民族压迫愈加深重,他们的民族感情势必也表现得愈加强烈。咚咚推成为表现这种感情最适宜的方式。时至今日,每次演唱结束,他们都要戴上面具,由关公、蔡阳分头率领,在戏场穿花、舞蹈、呐喊。天井人称这一节目为《造反》。乍看,似乎文不对题。但联系到天井寨所发生的历史事实人们便完全可以理解,这是天井寨人在起义失败后,通过咚咚推所进行的感情宣泄。
新晃侗族从远古走来,它的文化也从远古走来。侗族人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无文字。它对历史的回溯,往往是扑朔迷离的。天井寨中盘古庙和飞山庙的建立亦是这种历史回溯的产物。人们在回溯历史的同时,对现实充满着希冀,往往也是扑朔迷离的。春节,人们聚集于神庙祷祝一年间的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平时苦遇天灾瘟病,人们亦至神庙祈求神灵为之消灾解厄。都为咚咚推的艺术活动提供了契机。咚咚推的演唱,使人们虚幻而渺茫的心理得到一种求之不得的慰藉与充实。一个普通的天井寨人戴上面具较一般祭祀来得更为实在的补充,使咚咚推的演唱成为天井寨例行祭祀不可侵害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正是天井人民族的、群体的、扑朔迷离的回溯,提供了咚咚推产生与流传的文化背景。它们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世代相传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2006年,新晃傩戏“咚咚推”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那么,我们如何去保护和开发这笔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呢?以文化为载体,县里提出了“旅游活县”的战略。贡溪乡四路村具备了依托傩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的先行条件。县文化部门在保护的前提下,已于四月中旬出资为该村建立傩文化标志的门楼,拟建风雨桥和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以傩戏命名的“农家山庄”。
四、天井寨开发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
1、天井寨长寿老人现象值得称奇
天井寨长寿老人较多,80岁老人比比皆是,90岁以上有7人,其中傩戏艺人龙子明今年已有97岁,他至今思维清晰、动作麻利,还可以上台表演傩戏。同样从事傩戏表演的姚绍尧今年81岁,还可以挑百斤重担,这种长寿现象不能不说是与侗民豁达和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戚戚相关。
2、自然清新的旅游资源
天井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民族建筑、奇峰异岭、农村风光等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条件是天井寨成为人们乡村旅游首选地前提。境内山、洞、林、石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是艺术性、神秘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民居具有侗族建筑特色,木制、土砖制结构相结合,吊脚楼、平地房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自然清新的人间水墨画。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飞禽走兽游乐期间,悠然自得,各种名贵的动植物数不胜数。山谷里常年云雾缭绕,增添了无限神秘感。
3、浓郁的民族文化
天井寨人以侗族为主,古朴的习俗和民族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而侗家人好客更是出了名,对远道而来的贵客,他们会在寨前摆酒迎接,唱拦路歌、喝拦路酒等,一切的一切,在外人看来都是新奇,都是那样的神秘。
4、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天井寨属于高原山地地形,气候比较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游人在这里,不仅能贪图到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还能通过各种旅游项目融入大自然,体验生活的乐趣。
五、天井寨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旅游业虽然是一个“无烟产业”,但却并不是一个“无污染产业”,旅游者进入旅游区后要进行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活动,这些行为必将对旅游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天井寨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旅游开发中首选要尊重天井寨人意愿及当地风俗习惯,保质原汁原味的民俗风貌,全力调动天井寨的旅游开发积极性,使村民都能意识到旅游开发能为自身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尽量减少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力争使天井寨保持原有的森林植被不被破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植被栽培区,努力创建小康文明生态村,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注意天井寨作为旅游景区开发的承载力、吸引力、生命周期率的调查分析
旅游地承受力指在某一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内,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或游客数量。但是,由于天井寨基础建设环节薄弱,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保护与发掘,才能不断满足持续升温的旅游业的需要。
3、发展天井寨特色产业,打造天井寨生态旅游品牌
如何实现天井寨旅游发展的后发优势,是天井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天井寨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高,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旅游崇尚乡村,应以“走进自然、享受自然”为前提,加强生态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当地农作物耕种时间及各类种植物,使之形成“四季花常开,四季瓜果香”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特色旅游区。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古夜郎新晃,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古老神奇的傩文化是这片乐土上的瑰丽宝藏。只要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高举民族文化大旗,合力推进旅游兴县,我们就能享受傩文化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从而,成为坐在“金山”上的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