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文化渊源,在众多的民间说唱和戏曲折子戏中均有记载,其中有流传甚广的“唐王闹花灯”的故事,“东方朔与花灯”的故事,“朱元璋秦淮放花灯”等故事。有关花灯的著作中也有对其渊源的描述:“花灯——最早源于祭社,后来又融合了元宵灯节中的社火,逐步演变而形成的花灯戏或花灯歌舞。”(见《花灯》刘春、许薇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桑植花灯作为花灯艺术中的一种,同样具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渊源。有关桑植花灯具体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且无法查证其确切的年代。但据1842年《同治版桑植县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张宏毅偕侄崇周、仕周在县城西捐地创建武庙,始建歌楼,白叟黄童尽可舞”。清代有一位仕子在一首竹枝词对湘西花灯也作了生动地描写:“齐村花灯闹元霄,香扇翩翩手慢摇,日上东篱人未睡,歌声听唱雪花飘”。(见《湘西土家族》初稿,吉首大学学报1981年2期)。由此推测,桑植花灯应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桑植县老艺人谷志壮也曾经介绍过“东方朔与花灯”的传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东方朔,每至正月十五都要大闹花灯,以示驱疫避鬼,除恶迎祥。虽是传说,但可推测桑植花灯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其形式短小精悍,动作活泼风趣,曲调优美流畅,组合套子丰富多变,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桑植花灯蕴含着区域民族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人文意识,体现出土家族、苗族、白族、汉族等多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有着维系民族团结、促进人们和谐共处的特殊价值(2009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表现在:
一、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百姓生产、生活过程的再现。桑植花灯的形成绝非是在某一时期由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漫长历史衍变的继承与发展。它的动作极为丰富,大多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与人民的现实生活休戚相关;表现内容也是广泛的,主要是抒发自己的情感。随着社会的演变,形成相对固定的曲调和舞蹈规律,再加上服装、乐器、道具等,经过不断充实、提炼和发展,才逐步成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具有朴实、优美、粗犷健朗、节奏鲜明的动律特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二、桑植花灯追求动作的完美性和表现力,动作组合千姿百态、纷繁多彩。桑植花灯能表现多方面的事物,动作形象富于变化,除了表现人们的生活内容外,还能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姿态。有“开山”、“尖子”、“撇马”、“花手”、“海底摸沙”、“金盆泼水”、“关公挑袍”、“抱石开弓”等100多个单套子,还有“凤穿牡丹”、“美女梳头”、“雪花盖顶”、“单闪翅”等两人一起活动的双套子,另有“嫦娥奔月”、“鲤鱼上滩”、“昭君出塞”等80多种组合动作(即圈子)。不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走的,都能用花灯舞蹈动作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因此,桑植花灯艺人这样描述过桑植花灯:“花灯形象三百六,禽兽妖魔龙鱼猴,日月雷雨山草木,打好花灯不用愁”。
三、表演风格独具特色。桑植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和武花灯、拐子花灯、老人花灯、丰收花灯等多种形式,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表演灵活真实,与舞蹈动作完美结合,充分展示出人物的精、气、神,呈现出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舞蹈特征。由于高山地带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和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花灯保持原始特点较多,动作比较朴实大方,表演幅度较宽泛,但也有较为含蓄的一面;平原一带交通比较方便,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很多,当地艺人就吸收了不少外来的艺术营养,使花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动作比较注重模拟花鸟虫鱼的形态,在表演上特别讲究眼睛的传神,讲究“眉目传情”,动作机灵风趣,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单个动作通常称为“套子”,动作讲求手、眼、步的统一协调,比如手的动作,形容日、月、风、云,演员不仅要用手来表现,还要结合身段并通过手势来表现。组合动作称为“圈子”,圈子是由很多动作组成起来的一种表演程式。
四、表演手段的独特性。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各地花灯的表演手段也有所区别。桑植花灯的表演,旦角的打扮是一般劳动妇女形象,动作较朴实,极富生活气息;丑角多用“矮桩步”,手通常是鸡爪形,身段灵活紧凑,充分体现人物的机智、灵活性格,这是和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所最为不同之处,演员多用滑稽有趣的肢体语言逗引人们开心,借此放松苦涩的心境。因此,桑植花灯表演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心灵和自然的统一,呈现出活泼诙谐,幽默风趣的表演特征。如“鸦鹊口”、“柳叶掌”手势;“矮子步”、“鸭子步”步法;与演员情绪紧密结合的“脆扇”;用来传递感情、表达各种动物和人物性格的道具花扇。桑植花灯的步法有云步、碎步、便步、跳步、跑步、骑步、三步半、摇步、丁字步、矮子步、弓箭步、斑鸠啄豆步、鲤鱼上滩步,通过袖子作出的动作有掸、挡、抖、举、甩、拂等。
五、花灯音乐的独特性。桑植花灯能够得到老百姓喜爱和专业艺术工作者的青睐,不仅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舞蹈动作千姿百态,还在于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桑植花灯的唱腔大量运用衬腔,明快流畅,很有地方特色;曲调小巧细腻,跳跃活泼,结构严谨规整,使桑植花灯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为生动地显现,进一步增强了桑植花灯的表现力。节奏上,多用时值较短的音符,同幅度较小,动律较快的舞蹈动作相配合,表现出欢快跳跃、风趣活泼的情绪。桑植花灯又叫“打花灯”,其打击乐内容也十分丰富,花灯表演时,舞者打一段唱一段,每唱完一段则由锣鼓伴奏,变化多端的花灯舞蹈通过丰富多彩的锣鼓点子伴奏,热烈欢快,活泼动人。
六、桑植花灯独特的价值体现:
1、艺术价值。桑植花灯大量运用桑植民歌的曲调,又吸收了丰富的打击乐艺术,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舞蹈音乐主要从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桑植花灯套子对于民间舞蹈编排、和佳品创作提供了素材。
2、社会价值。桑植花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娱性、模仿性,是桑植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再现,并由此形成了在节庆日打花灯的习俗,其诙谐幽默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示了桑植各族人视苦为乐,随遇而安,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
3、美学价值。桑植花灯是一种民间歌舞艺术,映射着桑植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其舞蹈、曲调都有着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七、桑植花灯独特的功能体现:
1、交际功能:平日里,农村的人们都很忙碌,平时农忙时节,很少能有时间相聚在一起,只有到了元宵佳节或其他节庆日,方能欢聚一堂,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求。通过跳花灯的形式,不仅能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能促进大家沟通彼此的情感。
2、娱乐功能:打花灯能成为人们劳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不管男女老少皆能参与其中,表演场地也不受任何限制,有着很强的自娱性,表演满足人们情感宣泄的需要,和自娱自乐的需求。
3、文化功能:花灯舞蹈可以保存传统文化,强化人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凝聚力、民族认同感,尤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
可见,桑植花灯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还有着文化、科学、审美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和功能,有一句话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锣鼓一敲响,脚底板直发痒;看起花灯舞,忘了累和苦”,打花灯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桑植县文化馆) |